社会策划模式下城中村青少年校外实践研究——以D市青少宫小小图书管理员项目为例
Research on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s of Urban Village Adolescents under the Social Planning Model—Taking the D City Youth Palace “Little Librarians” Project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SS.2024.132096, PDF, HTML, XML, 下载: 67  浏览: 150 
作者: 张迎春, 刘淑旺:佛山市青少年文化宫,广东 佛山;吴柔青*:东莞市乐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东 东莞
关键词: 城中村青少年人在环境中社会策划理论童帮手Urban Village Adolescents Individuals in the Environment Social Planning Theory Children’s Helping Hands
摘要: 城中村设施陈旧,楼间空隙狭窄,交通和人员流动环境复杂。在街头巷尾,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结伴或独自嬉戏的青少年。然而,他们面临诸多问题,包括缺乏监护、认知不足、情绪管理难题、人际协调困难以及社会倡导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城中村的村委会、群团组织和家长。我们关注城中村闲散青少年在生存、安全、发展和社会参与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致力于研究城中村人际关系和村落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理论支持、资源支持、实施策略以及项目效果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通过引入“童帮手”概念和实践模式中的“立体书”,我们尝试探索公益课程与实际活动的结合,倡导社会共同推动公共文化体验,促进城中村闲散青少年社会支持体系的搭建,从而探索校外教育实践的新模式。我们的研究旨在为城中村青少年提供更全面的发展支持,同时为社区建设和公共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做出贡献。
Abstract: Urban villages are characterized by outdated facilities, narrow spaces between buildings, and complex traffic and personnel flow environments. In the streets and alleys, we often see groups or individuals of adolescents playing and frolicking. However, they face various problems, including lack of supervision, insufficient awareness, difficulties in emotional management, challenges in interpersonal coordination, and inadequate social advocacy skills, which have long plagued village committees, mass organizations, and parents in urban villages. We focus on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idle adolescents in urban villages in terms of survival, safet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while also researching the advantage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village culture. Theoretical support, resource support,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project effects are the key areas of our attention.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Children’s Helping Hands”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book” model in practice, we attempt to explore the combination of public courses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advocate for collective promotion of public cultural experience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 support system for idle adolescents in urban villages, and thereby explore a new model for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practices. Our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upport for urban village adolescents while contributing to community build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cultural communities.
文章引用:张迎春, 吴柔青, 刘淑旺. 社会策划模式下城中村青少年校外实践研究——以D市青少宫小小图书管理员项目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2): 711-71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2096

1. 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相关政策文件明确表明了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爱护。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保障政策和措施,为本次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1] 。实践项目从城中村闲散青少年在校外面临安全、阅读、娱乐、参与社会支持网络功能薄弱的困境出发。青少年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和技能,团体活动是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群体交流的重要手段,而城中村的场所如青少宫则成为了校外教育的重要阵地。社会服务和社区则是青少年认识、接触和体验社会的关键方式和场域 [2] 。

在乡村振兴的机遇下,城中村迎来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党委和村委会设立了农家书屋,但利用率较低 [3] 。城中村的交通状况复杂,存在一定的环境安全隐患。由于监护人无法在节假日随时陪伴,城中村的闲散青少年只能在村头巷尾独自消磨校外时光,导致文化、娱乐、成长等需求得不到满足 [4] 。因此,此次服务项目旨在满足城中村闲散青少年的自我需求、小组动力和生存环境方面的需求。通过研究评估和提供项目服务,力求通过新服务模式输出,帮助服务对象提升能力和适应环境 [5] 。

2. 文献综述

社会策划模式在社区服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解决城中村青少年面临的校外困境方面。本文将围绕社会策划模式的理论基础、实际运用以及对城中村青少年校外实践的影响进行综述。

2.1. 社会策划模式理论基础

罗斯曼提出的社会策划模式,源于他在1968年首次发展的三个实务模式,即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以及社会行动模式。这一理论框架对于社区服务和建设的影响深远,特别是在强调综合运用多种干预方法以及注重社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决定方面表现显著。社会策划模式的特点在于它突出了社会系统的整体发展,以及它在引导社区规划、资源整合和问题解决方面的作用。该模式特别“注重实践指导意义,强调通过精心策划的干预措施,推动社区的全面进步” [6] 。这种全面的进步包括了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村庄边界与在地伙伴网络的建构——以城中村社区营造过程为例》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成功运用社会策划模式。魏爱棠通过深入跟进一个城中村社区的营造过程,全面分析了村庄边界与城中村社区关系网络的社会工作定位。他不仅从微观层面揭示了社区内部的动态和个人行为,还从宏观层面探讨了社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及资源交换。该研究充分展示了社会策划模式在社区服务中的适用性和高效性,特别是在理解和解决城中村青少年校外实践问题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魏爱棠的研究表明,通过运用社会策划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动员和整合社区资源,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社会策划模式的成功应用为城中村青少年校外实践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实际应用中,项目策划者可以运用社会策划模式,综合考虑社区的整体需求、资源和环境,从而设计出更贴近实际、更具可持续性的服务方案。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在城中村这样的复杂社区环境中,青少年的需求和问题往往是多元化和交织在一起的 [7] 。

综上所述,罗斯曼的社会策划模式以及魏爱棠在《村庄边界与在地伙伴网络的建构——以城中村社区营造过程为例》中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城中村青少年校外实践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指导。通过综合运用社会策划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城中村青少年面临的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推动社区的整体进步。

2.2. 城中村青少年校外实践的问题背景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青少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这些青少年既要应对土地征用、家庭背景复杂等问题,还要承受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长时间处于无人监管状态的困境 [8] 。这种情况在城市化推进的背景下变得更为显著,已经引起了公众和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 [9] 。特别是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尽管城中村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其社会治安问题依然饱受批评 [10] 。作为进城务工者的子女,城中村的孩子们面临着诸多成长的挑战 [11] 。因此,如何改善城中村青少年的校外生活环境,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2.3. 社会策划模式下城中村青少年校外实践的实践案例

为了有效地解决城中村青少年的校外实践问题,D市青少年宫推出了“小小图书管理员”服务项目。该项目在社会策划模式的指导下,进行了服务对象需求调研、服务设计和实施,成功地帮助了城中村闲散青少年走出困境。项目中还融入了叙事疗法等实务服务方法,为青少年提供了安全、阅读、娱乐和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服务,旨在探索新的校外教育实践模式。

该项目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城中村闲散青少年,这是一个由于家庭状况、缺乏有效监护而面临生活、成长和发展等多方面问题的群体。项目团队运用社会策划模式,精心设计了多元化的服务方案。其中包括组织丰富的阅读活动、促进团体交流、建设社会支持网络等。这些服务的目标是满足青少年的多层次需求,帮助他们提升个人能力,同时为社区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文献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社会策划模式在解决城中村青少年校外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一模式注重社区整体的发展,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社会工作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解决城中村青少年所面临的多方面问题。同时,以实践项目为例,通过对城中村闲散青少年的服务,社会策划模式不仅为城中村青少年提供了全方位支持,而且在促进社区的自我提升和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3. D市青少宫小小图书管理员项目发展设计

D市青少宫小小图书管理员项目是一项旨在培养青少年图书馆管理能力、增强亲子关系以及促进社区参与的创新性服务项目。从项目需求评估到目标制定,再到实施策略的研究,该项目充分体现了一种以青少年为中心,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参与的社会工作理念。本文将从社会策划模式的视角,重新描述D市青少宫小小图书管理员项目的发展设计,以期为相关项目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3.1. 项目需求评估研究方法

在D市青少年宫附近的城中村,对于闲散青少年这一特定群体,项目首先对其生存服务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些青少年在课余时间往往缺乏集中的学习和交流场所,多数会选择街边、市场、小巷等作为聚集地,这不仅带来了安全隐患,还反映出他们在校外环境中缺乏有益的成长平台。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青少年的成长需求,项目采用了相应的需求分析工具。通过认知行为模式,期望能引导这些青少年在参与“小小图书管理员”项目中强化学习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

此外,项目还针对亲子关系问题以及家长的情绪与心理支持需求进行了详尽的需求评估。通过特定的分析工具,发现亲子之间沟通困难、关系紧张的问题相当普遍,而家长往往因为低自尊、对子女教育信心不足以及过去经历的心理阴影,难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对于城中村这一特定场域,项目也进行了问题和需求分析。服务团队运用社会策划模式,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服务项目,旨在从社区层面和社会倡导层面助推青少年和家长的自我组织形成,进而在服务和社会参与中实现更大的进步。

3.2. 项目目标制定方法

在团委、青少宫、村党委等多方支持下,社工和村团干共同发起了“童帮手”小小图书管理员亲子家庭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不仅是一个实务研究的载体,更是一个聚焦问题、明确目标并研究应对策略的启动点。社工运用社会策划模式,设计并执行服务项目,整合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活动等多种方法,以期在增长能力、增进亲子关系、融入社区和适应社会等方面给予城中村青少年实质性的帮助。

项目的环境层面目标是通过社会策划模式,为社区提供项目设计和实施服务,将青少年的平面阅读体验转化为“立体”的社会实践。这包括形成由城中村闲散青少年和家长组成的自组织,鼓励他们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同时也通过参观各类实践基地和图书馆来丰富社会实践经验。项目的两个主要服务目标包括:任务目标——构建一个面向城市与城中村青少年的文化领域社会支持系统;过程目标——提升城中村闲散青少年的个人信心和能力,并建立他们的个人社会支持网络。此外,项目还致力于建立多种互助支持网络,包括家庭、朋辈、志愿者和邻里社会支持网络。

3.3. 项目实施策略研究方法

为满足城中村闲散青少年的日常服务需求,服务团队积极与村委会展开合作,成功将东鄱村的农家书屋、图书馆等资源作为青少年业余阅读和实践的场所。针对青少年的成长需求,项目不仅建立了关系与资源整合机制,邀请他们参与农家书屋的阅读活动,还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和方法来指导青少年的学习与实践。对于亲子关系问题,项目设计了一套名为《童帮手助力家庭教育——家长教育小组》的小组工作方案。通过7节的小组活动,不仅帮助11位家长学习到理性的情绪治疗模式和方法,还能在亲子教育中使他们获得实质性的帮助和支持。

在解决社区问题的实施策略方面,项目采用了社会策划模式来帮助亲子自组织在社区中开展服务和实践。社工、团干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方案策划专家和方案执行者的角色,与社区党委和居委会紧密合作,不断完善和优化项目策划书。最后,在社会倡导的服务需求方面,项目成功推动亲子自组织的形成,并通过多种途径助力青少年的学习成长和家长的子女教育方式转变。从平面书到“立体书”的转变,实际上是帮助城中村闲散青少年从单纯的阅读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

3.4. 项目监管

根据赋权评估模式原理,在服务开启阶段、服务中期、评估阶段及结项阶段开展赋权式评估,促进项目不断完善,促进社工团队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收集服务记录,做好日常监管,社工每月按要求提交服务报表,包括个案、小组、活动、督导记录表,以此来对服务过程进行监管。二是绩效评估与督导监管,通过半年一次的绩效评估考核,开展团队社工自评和工作分享会,检验工作成效。通过每半月一次的团体督导会议或部门会议,传达机构、资方的意见,也听取社工的反馈,及时总结服务经验,促进项目各项指标不断改善。三是开展各项交流活动,提升社工服务水平,每半年组织社工前往其他机构进行学习、参观交流,每月举行线上或线下社工专业培训,不断更新团队社工的知识库,提升社工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4. 项目实施的内容

4.1. 项目整体情况

按项目要求,本项目配备社工3名,投入场地2个活动室,提供6名校外教育教师和10名大学生义教志愿者作为团队成员,与市青少宫实践基地、祖庙博物馆、市图书馆、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等机构开展合作,共建共享资源和阵地。争取到禅城区慈善会5000元公益创投资金支持,争取到共青团中央的1套青少年公益免费课件和30套公益教具支持。

介入时间1年,服务人群超过120人,间接服务500人,提供60场次以上的公益课程服务,提供20场以上的青少年实践活动,95%以上家长表示对项目满意,92%的青少年表示对项目和活动满意。项目过程中筹集资金支持5000元,整合场地资源2个活动室,形成1个家长互助小组和1个青少年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了6次理性情绪治疗小组,90%以上家长表示在理性情绪知识、情绪管理等方面有很大收获,96%的青少年表示学到了有用的知识和技能,95%的青少年和家长对参与社会的形式和内容表示满意。

4.2. 服务内容

社工项目团队为青少年服务对象提供多层面成长服务,不仅包括活动场所等物质资源帮扶,还将青少年及家长的心理、情绪支持和社会联结因素与政治参与及技能提升等方面的需求作为服务重点,为其提供多元与个性化服务。当前,根据服务对象需求,项目社工重点策划执行了“立体书”图书整理体验活动、“理性情绪治疗”小组、“包裹式”送课到村居活动、“童帮手”小小志愿者体验活动、等分项目进行运营。通过这些服务,整合了市青少宫师资资源、村委会群团组织资源、采取个案 + 小组 + 活动 + 个案管理的工作手法,多层面介入青少年服务。

1) 解决青少年日常活动场地等物资资源层面的难题

社工针对青少年缺乏活动场地、活动物资的实际需要,通过整合市青少宫校外教育资源、村委会群团组织资源、爱心企业提供物资支持等方式,为青少年解决物质层面的需求难题。同时,社工团队积极参加市、区公益创投,为青少年争取项目资源支持。在家庭层面动员家长,提供心理、情绪及家庭教育辅导支持。在成效评估方面,通过家长反馈、社工自评、第三方评价,来确保项目执行质量。

2) 解决青少年及家长心理、情绪支持层面的难题

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帮助社工从“人与环境”、“人在情境中”的视角来介入青少年服务。家长是青少年成长和问题解决的重要资源,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资源,项目通过“理性情绪治疗”小组帮助家长了解自身情绪和青少年情绪,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辅导和家庭环境。家长们形成了一支10余人的互助小组,定期聚会,分享讨论青少年成长的经验和办法。

3) 解决青少年技能提升层面的难题

开展包裹式送课到村居服务活动,帮助青少年学习生活常识、科技知识、艺术体验等知识,提高青少年动手和实践能力,同事邀请市青少宫校外教育老师及群团组织的义教志愿者为青少年开展公益免费素质提升培训,大大提升了青少年的技能,开拓了青少年眼界。

4) 解决青少年社会参与及政治参与层面的难题

青少年通过学习和参与,逐渐形成了自助互助小组——“童帮手”团队,社工组织青少年参观市青少宫实践基地、市禁毒宣传基地,青少年们争当“向上向善好少年”,其中2名青少年获得市级优秀少先队员称号。

5. 实践项目存在的不足与反思

在社会策划模式的视角下,这项实务研究为促进青少年服务对象的成长和社会参与提供了富有创新性的“12345”模式。然而,这一过程也揭示了一些挑战和不足,需要团队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总结和改进,以便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推广至更多服务对象,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并推动社工专业的不断发展。

5.1. 新进社工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服务过程中,团队面临了一系列挑战,其中之一是新晋社工在将专业理论与实际服务相结合方面存在的不足。在项目初期,这成为一个主要的难题。在社会策划模式的框架下,团队需要更加注重培养新晋社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通过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和实践指南,可以帮助新晋社工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并更有效地应用专业理论于实际服务中。

5.2. 团队理解和信任危机

志愿者团队在组织和服务过程中出现了理解和信任危机,尤其是在社工为志愿者骨干提供项目督导服务时。在社会策划模式的框架下,建立和维护团队内部的良好沟通和信任关系至关重要。团队可以通过开展定期的团队建设活动、提供情境模拟培训等方式,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此外,制定明确的团队目标和角色分工,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有助于减轻理解和信任危机的发生。

5.3. 社会策划模式后续的跟进问题

青少年服务对象在组建成长小组后,如何实现组员的持续参与、后续发展以及社会倡导与宣传,成为了项目后期及后续跟进的关键问题。在社会策划模式的引导下,团队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收集青少年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不断改进项目服务。同时,制定详细的成长小组发展计划,包括个人目标的设定、技能培训、参与活动的机会等,可以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

从社会策划模式的角度看,这些挑战并非是阻碍项目发展的绝对障碍,而是可以通过更加深入的社会策划与管理来加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持续地优化服务模式、强化团队内部协作与培训、加强与服务对象及社会各方的沟通,可以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影响力。社会策划模式为项目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团队可以在这个框架下不断调整与改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与需求,为青少年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服务。

6. 社会策划模式下城中村青少年校外实践发展建议

6.1. 积极投身理论与实务工作的重要性

在社会策划模式的引导下,城中村乡村振兴青少年校外社会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过程评估、结果评估以及前后测,项目对城中村的青少年和家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团队也深刻认识到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此,团队成员采取了边实践边学习理论的方式,通过个人督导、集体督导和同辈督导等手段,强化理论学习并分享实践经验。团队总结出坚持问题导向和案例导向的原则,即服务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应紧密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展开。社工团队以坚持问题导向和案例导向为指导原则,使得活动更加符合实际需求,同时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

6.2. 社工在青少年服务中系统性角色越来越突显

城中村项目的成功经验表明社工在青少年服务中的系统性角色愈发凸显。激活城中村青少年、家长、居民的人情关系,形成城中村、城市与乡村青少年服务的公共性,成为社工实践的重要方向。社工不仅仅是服务个人的“五米”距离内的执行者,更是自治小组的组织者和协调者。项目中采用的“童帮手”模式为城中村的青少年赋予了更多主体性,使其成为服务的主人而非客体。社工团队通过与志愿者骨干的积极沟通、介绍社工的角色和任务,并协助他们掌握服务技巧,逐渐赢得了志愿者骨干、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信任和认可。

6.3. 青少年社会支持体系与活化青少年健康空间的可为性

社工团队在项目中成功建立了青少年社会支持体系,活化了城中村的健康空间。通过整合社区、青少宫、学校等资源,以及公共文化共同体的助力,城中村的青少年将拥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项目中提出的“助人提升”理念为城中村闲散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实践提供了创新的思路。该理念不仅为项目提供了重要的抓手,也成为城中村青少年服务的新模式,助力其发展和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公共文化共同体的支持系统在项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功将文化政策和资源与城中村的青少年自助小组紧密衔接,形成了一个可复制推广的新模式。

6.4. 工作者与校外教育阵地的角色与功能发挥建构可持续性

社工的角色不仅仅是研究者,更是践行者、使能者、教育者、宣传者、协助者、总结者。项目中采用的“童帮手”实践路径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创新,强调青少年的主体性。城中村的青少年通过参与自助小组实践,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主体,是胜利者,是自己的主人。社工团队通过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逐渐赢得了志愿者骨干、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信任和认可。

项目中“童帮手”模式的实施成为项目的重要抓手。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社区慈善资源的协同运作为项目提供了广阔的服务空间。青少年文化宫作为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阵地,具有地缘和实体优势,对青少年有巨大的亲和力。通过将政策输入到自助小组系统,形成资源整合的集散地,青少年社工团队成功将城中村闲散青少年服务与公共文化共同体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模式。这种联系不仅在个人层面发生,还在人际互动和公共文化共同体的支持下形成了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新理论框架和实践场域。

从社会策划模式项目运营的角度建议,团队应继续优化服务模式,强化团队内外的协作与培训,加强与服务对象及社会各方的沟通。通过不断调整与改进,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影响力。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 北京: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2022.
[2] 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5/content_6883599.htm, 2023-05-17.
[3] 中国政府网. 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EB/OL]. https://www.gov.cn/zwgk/2007-03/28/content_563831.htm, 2007-03-2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22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 45-47.
[5] 中国政府网.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719.htm, 2004-02-26.
[6] 罗斯曼. 社会工作的三个实务模式[J]. 社会工作研究, 1968(4): 23-27.
[7] 魏爱棠. 村庄边界与在地伙伴网络的建构——以城中村社区营造过程为例[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
[8] 王明. 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青少年的问题与困境[J]. 中国青年研究, 2022(4): 34-39.
[9] 李华. 公众对城中村青少年问题的认知与关注[J]. 社会观察, 2022(7): 56-59.
[10] 张红. 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中村社会治安问题分析[J]. 农村发展研究, 2023(2): 23-27.
[11] 刘伟. 进城务工子女在城中村的成长挑战与对策[J]. 教育与社会, 2023(1): 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