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视角下《无声告白》汉译本分析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in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摘要: 《无声告白》是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代表作,其中融合了种族、性别、家庭、伦理、教育等诸多矛盾,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育类文学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对该汉译本的研究有助于国人了解海外华人的成长环境及现状,反思自身教育,摆脱“他者”烙印。《无声告白》作为一本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鲜活的人物形象是其广受欢迎的关键要素,语境又是影响人物角色呈现的重要因素。而顺应论认为语境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以顺应论为视角,采用描述性的方法与案例分析的办法,从语言语境顺应与交际语境顺应两大角度来分析孙璐的译作《无声告白》,探究语境顺应论对翻译实践和研究的指导作用,研究该译本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下根据不同人物的社会背景、性格、情绪、目的、姿态等突出人物特点,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凸显文学价值,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Abstract: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is a masterpiece of Wu Qishi, a Chinese-American female writer. It com-bines many contradictions such as race, gender, family, ethics, and education, and is an excellent educational work with important literary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study of this Chinese translation will help Chinese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growing environ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reflect on our own education, and get rid of the stigma of “otherness”. As a typi-cal realistic novel, the vivid characters of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are the key elements of its popularity, and the contex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characters’ roles. And the adaptation theory believes that contex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ransl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Sun Lu’s translation of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from linguistic adapta-tion and communicative adaptation. It adopts descriptive method and case study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guiding role of adapta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It studies how the translation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s’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contexts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backgrounds, personalities, moods, purposes and postures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by shaping distinctive character images and highlighting literary values.
文章引用:林灵. 顺应视角下《无声告白》汉译本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2): 1049-105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2141

1. 引言

《无声告白》是华裔女作家伍诗琦的代表作,由中美混血女孩莉迪亚的死亡为开头,引出了背后的跨种族家庭的悲剧故事。本书为少有的华裔作品,在国内外受到广泛追捧,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包括四类。第一类围绕其内容与思想展开,主要对包括种族问题、教育、代际冲突、家庭伦理、女性意识、创伤书写、文化冲突等在内的主题进行研究。第二类主要涉及文字本身、艺术表达,分析作品的叙事权威、象征手法、零度写作手法等。第三类是唯一不涉及思想或者文字本身的研究,包括畅销书的运作策略分析和英语教学分析。第四类则涉及到翻译,主要包括从功能对等理论、中文四字词和特色词汇、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和叙事学这四个角度对译本进行分析。前两项研究单从语言层面进行了分析,后两项简单涉及到语言背后的因素,但研究重点仍落在纯文字层面。对于小说而言,正确、深刻地理解人物角色是译者的首要任务 [1] 。源文本作为小说,是中包含有大量的心理、动作描写,对译者的相关认知能力来说是极大的考验,这不仅要求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与对作者的了解,更需要译者拥有熟练的翻译策略运用能力。因此,本文主要在语境顺应论的指导下研究该译本。

顺应论,由维索尔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起初这一理论主要应用于哲学、语言学等,是语用学研究和思想的总结,但自从2000年被引入中国以后,顺应论开始应用于翻译。此后,大量的论文开始研究顺应论在翻译方面的研究,具体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对话翻译、字幕翻译、翻译策略、委婉语、广告语、诗歌翻译、口语等等,几乎涵盖了翻译所包含的各个分支。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使用是选择和顺应的过程,这是语言受到内部和外部双重因素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应该采用综合研究的方式将其与背后的文化、社会等因素结合起来 [2] 。因此,与翻译相结合的语境顺应论,往往用于分析和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

2. 顺应论

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使用者在语言内外部的双重因素的驱动下有意或无意地做出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不断地去尝试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交际意图 [2] 。根据顺应论,语言具备三大特性: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变异性着重强调语言的可变性,也就是说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这就为语言的选择奠定了前提条件。协商性注重语用原则的适用性,即在判断语言是否正确时,不能只检查其语法规则,也应该重视其是否适用于语用原则,即是否符合具体的语境。语言的前两大特性,即变异性和协商性为语言的顺应性提供了前提条件,在译者自主选择的基础上,顺利实现语言的顺应性,这也是语言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3] 。顺应论认为,语境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是语言赖以生存、运用和发展的环境 [2] ,语境顺应对翻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译者在从事这种纯粹使用语言的翻译活动的时候必须注意语境所产生的制约作用。

语境顺应可以分为语言语境顺应和交际语境顺应。语言语境顺应,主要指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上下文,也即小语境。交际语境顺应则包括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三个方面。

在任何文本中,语境并都非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当我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静态的语言会自然转变为动态的言语。在这个过程中,交际中的“上下文”、话语者所用的表达、交际双方围绕的话题、交际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际双方的关系等语言内、外的各种因素都可以构成语境。语境的存在本身便是语言的动态应用问题 [4] 。作者想要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往往有赖于通过词句等要素的改变不断变换语境,而这种动态过程的关键就在于语言的选择。孙璐译本的表现力与艺术性彰显与否,就在于译者处理源文本时从词汇、语法、语义及文体层面采取的灵活的翻译策略,并且是否能根据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和社会的差异进行变通,产生在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都相适应的译本 [5] 。

3. 案例分析

3.1. 语言语境顺应论视角下的《无声告白》的案例分析

语言语境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所选择的不同的语言手段 [6] 。语言语境顺应的重点在于语言本身的选择,在保证对原文忠实性的前提下,采取符合译入语语法规则和当下语境的方式,可分为词汇、句法及与语篇这三个层面的顺应。也就是说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对于词义的选择、词句的表达方式、文本风格不能望文生义,必须要按照上下文乃至全文的语境来进行选择,例如:

例1

原文:He crosses out Baltic, writes Balkan, turns the page. Archduke France Ferdinand was assassinated by members of Black Ann. Franz, he thinks. Black Hand [7] .

译文:詹姆斯用笔划掉“波罗的海”,改成“巴尔干半岛”,然后翻到下一页,念道:“‘黑毛党’刺杀了弗朗斯·斐迪南大公。”他想:“应该是‘弗朗茨’和‘黑手党’。 [8] ”

源文本中的“he”,即译文中的“詹姆斯”是此前提到过的“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是美籍华裔,在美国一所大学任历史教授。此处的语境为詹姆斯正在批改学生的论文,因此可以看到源文本中有些表达用斜体表示引用。前面的“波罗的海”和“巴尔干半岛”是由于学生缺乏历史知识,搞错了地理方位,因此易于翻译,采用直译的方法即可。但后面的“France”和“Ann”和前面的情况不一样。如果采用直译就会变成“黑安党’刺杀了法国·斐迪南大公”,这样的表达很容易让目标语读者产生疑惑,不知道原文作者在此处这样安排究竟有何意义,也就丧失了丰满情节的作用。很明显,学生会把“France”写成“Franz”,“Hand”写成“Ann”,是因为学生单词拼写错误,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没有流于表面意义的忠实,而是更加注重文本的功能对等,将“Black Ann”翻译为“黑毛党”,将“France”翻译为“弗朗斯”,做到了语言语境的顺应。这样一来,读者就能一目了然,明白学生是将“手”错写成了“毛”,将“茨”错写成了“斯”,更加凸显了身为历史教授的詹姆斯面对学生论文错漏百出的阴郁。

例2

原文:While the Irish and the Germans and the Swedes crowded onto steamship decks, waving as the pale green torch of the Statue of Liberty came into view, the coolies had to find other means to reach the land where all men were created equal [7] .

译文:当那些挤在轮船甲板上的爱尔兰、德国和瑞士移民朝着自由女神像的浅绿色火炬招手的时候,中国的“苦力”却不得不想方设法偷渡到美国——这篇鼓吹人人生而平等的土地 [8] 。

原文中的“coolies”一词用斜体表示,用以表示特殊的含意。第一,“coolie”主要指的是来自东方国家的工人,而且这类人往往没有经过什么技能训练,也就是说他们身无长物,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苦力”;第二,这样的表达含有冒犯的意思。首先,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没有翻译为“东方国家的苦力”,而是选择了明确表达为“中国的苦力”,这是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得出,因为此段落在描述来自中国人与其他国家的移民在美国这个“大熔炉”所遭遇的不公待遇,“coolies”前的“the”也可以予以佐证。另外,原文所用的斜体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并不算常见。根据分析,原文使用斜体起到强调这种表达的侮辱性色彩,译者在处理时选择了用引号,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达到语言语境的顺应。

3.2. 交际语境顺应论视角下的《无声告白》的案例分析

3.2.1. 心理世界的顺应

心理世界主要指包含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在内的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是交际语境最基本的要素 [9] 。本质上来讲,心理活动是在人类对某种东西或人类在脑海中形成的印象。人类在通过文字进行交际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文字背后所代表的人类的心理因素。书面文字和现实中口头的对话一样,也蕴含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涉及了人物对特定观点、事物,以及人类的看法,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10] 。

例3

原文:When she’d kissed him, she had surprised herself. It had been such an impulse—the way she sometimes reached out to catch a stray leaf on the wind, or jumped a puddle on a rainy day—something done without thinking or resisting, something pointless and harmless [7] .

译文:她吻他的时候,被自己吓了一跳。那种冲动竟是如此强烈——她曾经凭着这股傻劲,追逐过风中的落叶,跳过雨天的水坑——不假思索、不加抗拒、意义不明、单纯无害 [8] 。

此处的语境是,当年莉迪亚的母亲还是学生时遇上了身为教授的詹姆斯,两人坠入爱河,此处描绘的正是她第一次吻上他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她是哈佛大学物理系学生,怀揣着医生梦,作为一个女生却比大多数人更加优秀、更加勤奋,而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梦想芳华正茂的女孩子却爱上了自己的历史老师,而且爱意澎湃让她难以自拔,后面更是为了他放弃了学业与医生的梦想,足可见她对詹姆斯的浓厚的爱意,明显表达了人物强烈的心理特征。因此这里,译者在处理的时候,没有顺着原文处理成“没有思考或抗拒,没有意义,也无所谓有多大伤害”,而是在表达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将译文处理成四个并列的四字格,不仅在意义上保证了忠实原则,更保证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同时也凸显了主人公浓厚的爱意,为后续她选择在家相夫教子的剧情发展奠定基础,不至于显得太过突兀。采取这样的翻译方法保证了人物心理世界的顺应。

3.2.2. 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主要是指在复杂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下,交际双方所应该遵守的一定的规则 [11]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一定会受到相应的社会规约、制度、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其中牵涉到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等诸多因素,这些复杂的因素无可避免地就会影响到人的语言表达,甚至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12] 。这也就意味着,在进行翻译时,除了语义上的对等,也要做到社交世界的顺应,否则会严重影响到原文本所要呈现的世界,严重的可能会引发文化冲突。

例4

原文:“Is that your family?” she’d asked, tilting the photo on his desk toward her. There was a pause as she studied it [7] .

译文:“这是你的全家福?”她凑过去看他桌上的照片,沉默地端详了一阵子 [8] 。

这里的“她”是詹姆斯的助教,也是美籍华裔,因此在此处,译者没有将“Is that your family?”直接翻译为“这是你的家人?”中国人第一眼看到一家人的合照时,往往会倾向于用“全家福”这个词来代替,这样的表达读起来更加地道,也更加符合中国人的社会情况。

类似的情况还有:

例5

原文:“They were clean-shaven and courteous; they looked at her with sympathy but said nothing about “your loss. [7] ”

译文:他们像看门人一样,胡子刮得干干净净净,谦恭有礼,两人同情地看着她,但没说“节哀顺变”之类的话 [8] 。

这里的“your loss”完整的表达指“Sorry for your loss”,大部分的地方都翻译为“对……的离世表示难过”,但实际上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说“节哀顺变”,当然其实这二者表达的重心有所不同,前者表示说话人内心的哀悼,后者表示说话人希望生者不要太难过。但是在这里的“他们”只是两个并不相熟的人说“sorry for your loss”其实更多相当于场面话,作用基本等同于“节哀顺变”,因此根据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译者的处理方法是合理的,做到了社交世界的顺应。

3.2.3. 物理世界的顺应

物理世界主要指与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强调了文内与语言外部世界中事物之间的关系 [13] 。这里的时间包括发生事件的时间、说话的时间和指称时间。而空间除了绝对的空间关系、说话人的空间、指称空间,还包括了与言语有关的体态语,如姿势、手势等,还有交际双方的生理特点、外表形象,这些都属于物理世界中所说的空间。

例6

原文:“Not bad,” James said. He smiled, as if half-embarrassed, and put his hand on Nath’s shoulder, and Nath felt it—heavy and warm—through his shirt. “Marilyn. Guess what? [7] ”

译文:“不错。”詹姆斯说完微笑起来,似乎还有些尴尬。他把手放在内斯肩膀上,透过衬衣,内斯觉得这只手又厚重又温暖。“玛丽琳,你猜怎么了?” [8] 。

源文本中两句对白中间描写人物的举止行为时用了一个长句,分别用了“as if”“and”还有破折号连接,但译者在翻译时根据原文内容进行了拆分,将詹姆斯的心情放在前面一句,而他的动作行为和内斯对此的表现出的内心活动则另起一句,符合中文表达的逻辑,达到了物理世界的顺应。此外,“half-embarrassed”这个单词实际上并非标准的表达方式,译者没有拘泥于原文翻译为“半尴尬”,而是译为“有些尴尬”。译者在处理破折号时也采取了合理的表达方式,先把“through shirt”提到了前面,作为承接詹姆斯行为与内斯内心活动的“过渡表达”,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内斯的感受,准确自然地描述出了交际双方在对白时动作与心理活动。

4. 结论

维索尔的顺应论包含丰富的内容,本文主要从语境关系的顺应这个角度来剖析汉译文本《无声告白》的翻译。本文先从语言语境顺应的层面来分析了孙璐的翻译,接着又分别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三个层面对本译文进行了交际语境顺应的分析。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到语境顺应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当译者在权衡翻译策略和方法的时候,要注意推测原文作者的意图,深刻体察原文的风格和文体,将人物角色的社交、心理、物理世界相关因素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另外在选择翻译策略和字词表达时,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该在体察整个文本及其背后的语言习惯、文化历史、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等等的因素,根据具体的上下与语境,在顺应语言语境的同时,也要顺应交际语境,在不同的语用策略中选择最适合的。顺应论对于翻译的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我国的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也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创新,对翻译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期促进翻译的发展,为目标语读者提供更有价值的文本,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方开瑞. 论小说翻译中的人物视角问题[J]. 中国翻译, 2003, 24(6): 32-33.
[2] Jef, V.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fic.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3] 陆少辉, 王健芳. 语境顺应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9(20): 33+35.
[4] 房萍. 顺应视角下的文化语境与翻译[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4(1): 79-81+85.
[5] 杨俊峰. 语境顺应与语用翻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11): 47-50.
[6] 冯广艺. 语境顺应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7] Ng, C. (2014)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The Penguin Press, New York.
[8] 伍绮诗. 无声告白[M]. 孙璐, 译. 南京: 江苏凤凰出版社, 2015.
[9] 康秦齐. 交际语境顺应论视角下《学习蒲松龄》(第一部分)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20.
[10] 陈敏. 关联-顺应视角下的委婉语[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3(5): 98-100, 105.
[11] 张树凡. 委婉语语用模糊及其与交际语境的顺应[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5(10): 14-16.
[12] 潘潇.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小说翻译——以《无声告白》为例[J]. 青年文学家, 2018(12): 139.
[13] 何京蔓. 交际语境顺应论与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的口译[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外交学院,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