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背景下欧美名篇课堂教学研究——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为例
Research on European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ege English General Education—Taking Homer-Iliad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2319, PDF, HTML, XML, 下载: 33  浏览: 9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费玉双: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关键词: 故事叙事不和的金苹果阿基琉斯之踵阿基琉斯的愤怒Storytelling The Golden Apple of Discord Achilles’ Heel Achilles’ Wrath
摘要: 文章主要探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背景下欧美名篇课堂教学,并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为例进行分析。故事叙事是这门课程尤其是古典文学荷马史诗常用的教学手段。该论文从四个小故事入手,探讨通过这一方式讲解欧美名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希望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希腊文化、神话和历史,激发学习英语文学兴趣,培养批判思维能力,为更全方位英语学习及文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classical European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s regarded as an advanced course in non-English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ege English General Education. Storytelling is a common teaching method in this course, especially for Homer-Iliad.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story-teaching method in this epic with four short stories and tries to help students further understand ancient Greek literature, myth and history,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 in language learning, cultivate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finally try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rther English study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文章引用:费玉双.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背景下欧美名篇课堂教学研究——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2): 2099-210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2319

1. 引言

在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中增加英美名篇教学,将大学英语课程和英美文学课程进行一定的整合,模糊大学英语教学与英语专业教学的界限,以通识教育的方式向非英语专业学生讲解英美文学这一理念早已被认知并在教学中推行。“外国文学是真正学好外语难以回避的途径 [1] 。”欧美名篇以其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艺术性强,影响深远,几乎是整个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奠基。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因其神秘丰富,写作手法独特,艺术价值深刻更是被认为是经典中的经典。但其晦涩难懂却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故事叙事既可以是文学创作的方式,也可以成为文学作品解读的手段。论文以该史诗为例,探讨文学作品讲解中的故事叙事手段。首先简要介绍作品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接着具体介绍如何从几个经典故事入手进入这一史诗;最后从理性思维角度来探讨学习荷马史诗的深远意义。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方式让非英语学生从感官体验上进入该作品,完成理性思考的过渡,以期实现认知及学术批判能力全面提高。

2. 可行性——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下欧美文学作品解读特点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下的文学教学不同于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专业学习侧重于知识系统性和准确性,学习目标和任务明确,文本解读更加细化,逐步培养学生文本解析和批判思维能力,为深入专业研究打下基础。通识大学英语教育下的文学教学更多强调阅读兴趣培养,词汇语法积累和人文素养提高。核心目标是其文化性,语言性而非文学性。具体操作就是将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以文学模块内容引入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并将语言教学与之紧密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及文化素养,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而且通识教育这一理念来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 [2] ,所以通过《荷马史诗》了解希腊社会,古希腊文明也是文化及文明传承非常好的方式,学生从心理上更能够接受这一巨著的通识化讲解方式。

3. 必要性——为何把荷马史诗当故事。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人物关系复杂、情节曲折和主题深远,通过故事叙述可以更好地呈现这些元素。学生可以跟随故事脉络,将作品中的情节和事件串联起来,建立起对整个作品的整体认知和理解。

不可否认,任何文学创作本身就是故事叙述,甚至是纯属虚构。文学作品创作就是形成故事,架构故事的过程;阅读文本就是解读,解构故事的过程,每个文本都是一个故事或者很多故事的关联。《荷马史诗–伊里亚特》的创作本身就是虚构。解读过程就是故事场景再现的过程。

其次:作者荷马可能就是一个虚构人物,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他的出生地,是否盲人,甚至这个人是否存在至今是个谜。茅盾说:这位伟大的“盲诗人”荷马当年是讨饭的!据说他挟了七弦琴,流浪在热闹的市集里,唱一曲歌,换一顿饭。虽然后来有希腊的七个大城市都辩称是他的家乡,可是他到底是哪里人,始终弄不明白 [3]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曾坦言:“我觉得一个人一生的经历、评价并不是由他的出生地确定的,一些地方其实不用非得确定这些人出生在什么地方 [4] 。”由此可见,荷马如何讲故事,我们如何讲荷马的故事才是关键。

总之,读者真正关心的是从这种虚构文学中学到了什么,作品到底有什么样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25章曾谈到:“就诗歌而言,可信的不可能性要比不可信的可能性更可取。”这句话明确向读者传达了一个理念:我们不应该像研究历史的真实性那样去看待文学作品,去看待这些英雄史诗,因此完全有必要采取故事叙事方式进入作品。

4. 课程设计——通过故事讲述实现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转变

荷马史诗故事很多,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本文选取四个最具代表性的故事:阿基琉斯的愤怒;不和的金苹果;阿基琉斯之踵;以及帕里斯和海伦为爱私奔,深入探讨这些故事背后的故事。

故事一 阿基琉斯的愤怒——集体主义及个人主义的较量

史诗讲述了希腊英雄阿基琉斯因为和阿伽门农争吵而拒绝参加特洛伊战争,导致希腊军队遭受重大损失。这个故事体现了集体主义与个人自我实现的冲突,同时让我们古代英雄主义与现代英雄主义的差异。

史诗以阿基琉斯的愤怒展开叙事,并以其愤怒为主线,讲述喀琉斯第一次愤怒是因为自己分得的女俘被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抢走,心怀怨恨,不肯出战,导致他的好朋友帕特洛克罗斯之死。阿基琉斯为了给好朋友报仇而杀死赫克托耳并最终归还赫克托耳的尸体是第二次愤怒的主线。两次愤怒的起因,消解方式完全不一样,读者感受到他从最初的消极对抗到后来的积极迎战,从最初的刚愎自负到后来的英雄柔情。深入阅读对阿基琉斯暴躁偏狭形成对他的偏见以及和心目中完美的英雄形象相违和的思想就会慢慢就会慢慢有所转变。如何建立起读者和这一人物的关系就有了无限魅力。一旦学生兴趣激发出来,走进作品就会成为可能。而古今英雄主义,领袖权威,为荣誉而战,个人自我实现以及集体主义奉献等要素都可以通过这一故事展开并探讨下去。深入去理解英雄的愤怒,同时照观自己的行为,体察人性的弱点,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故事之二 不和的金苹果——嫉妒虚荣恶之花

史诗《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围绕特洛伊战争展开。而探讨这场战争原因就回避不了不和金苹果的故事。知名学者木心讲《伊利亚特》就是以不和的金苹果开始的。话说帕琉斯与忒提斯结婚时,大宴众神,唯独没有请女神厄里斯(聚合与分离的主宰)。厄里斯大怒,将刻有“献给最美丽的人”的金苹果投向筵席,由巴黎王子选择给予最美的女神,特洛伊战争由此开启 [3] 。读者自然会好奇:难道史诗所有矛盾的渊源都是一个不和的金苹果?女神们的争斗会预示着战争的结果?圣经中亚当夏娃偷吃的禁果是苹果;美国苹果公司标识是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激发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是苹果的落地。苹果有如此多的寓意?苹果成了人类原欲的代表又和人类文明息息相关?金苹果如何成为一脉主线贯穿于古希腊文学叙事中?嫉妒,人性之恶,如何去战胜自己的虚荣与嫉妒心同样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深刻的思考,那么走进作品并深入解读就变得顺理成章。

故事之三 阿喀琉斯之踵——完美主义维度解读

阿喀琉斯之踵是非常经典文学之梗,甚至被扩展到很多领域。该故事讲述了阿基琉斯的母亲将他浸泡在冥河中,为了使其能刀枪不入,但因冥河水流湍急,母亲捏着他的脚后跟不敢松手,但他被母亲捏住的脚后跟未能浸到冥河水,成了他的致命弱点,由此埋下祸根,最终要了他的命。这个故事涉及到命运、弱点和人性的主题,展现了阿基琉斯的英勇和他不可避免的命运。阿基琉斯之踵指的是一个人怎样强大,无一例外都存在着致命的弱点,一个根本无法战胜的人性缺陷。古希腊的英雄不是完美主义的化身,正是他们身上的弱点让我们觉得离这个人物很近。而且古希腊时代对于过于完美主义,理想主义的东西是不屑一顾的,在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只有悲剧体验才能实现人类心灵的净化和教育效果。这同样也能解释为什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更让读者关注。相信通过这样一个学习,学生能够丢掉一些过于理想主义的幻想,踏踏实实生活在当下,接受生活的不完美,甚至是生命的残缺,学会面对现实,甚至惨淡的人生,于逆境中扬帆远航。同时正确看待自己,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不授人以柄。

故事之四 海伦和帕里斯的私奔——享乐主义与道德审判

特洛伊战争的直接原因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拐了希腊国王的妻子,有着倾城美貌海伦。那么荷马史诗中如何形容美女呢?这一审美和界定是不是会颠覆我们对现代美女的一些认知呢?我们一起走进帕里斯和海伦的爱情,来看看这场颠覆三观的爱情在那个时代是怎么导致数十年的斗争,如何倾城。史诗开始部分普里阿摩斯说到:“我年轻时打过无数场硬仗,不管是为了土地、权利或荣耀但都比不上为了爱情的伟大。……我没有责怪你;在我看来,该受责怪的是神 [5] 。”由此可以看出,老王如此开明,为他们的爱情而歌颂。而海伦却为自己的行为深感愧疚。“我跟随你的儿子来到特洛伊,背弃我的婚床,我的亲人、我的孩子。假如那天我能死去,那有多好 [5] 。”而作者荷马也没有明确指出海伦是否该为战争负责,美貌豁免了她的罪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尽管帕里斯和海伦的爱情不被讴歌,但也不会被人们遗忘。在这里爱情仿佛借助了神力,让人无法抗拒。通过这一爱情故事的介绍,学生们可能会深深感慨:爱情从某种角度可以决定国家的命运。那么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这个故事上升到爱情观的探讨和比较,相信肯定会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

5. 结论:终于赏析,提高认知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是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除了上述几个故事之外,还有很多,比如大家熟知的木马计等,由于篇幅有限,不多提及。每个人对于故事的解读都会有不同的视角,版本不一。知名解构主义研究学者米勒指出:异质性是指文本表达出的多重并且甚至矛盾的意义,而读者必须抵制要把它们统一为一致观点的强烈愿望。最佳的解读将是那些最好地说明文本的异质性,最好地说明文本所展示的一组明确的可能的意义的解读 [6] 。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相信很多学生会被作品极大的魅力和神秘性所吸引,再也不会对作品的晦涩生僻望而生畏,从故事的层层递进开始,慢慢进入更深层次的逻辑思考。横向感受中外美与爱的不同,纵向感知英雄主义和完美主义认知的变迁以及古今社会秩序的建立基础的异同。如若能够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从不同角度,同源异质讲故事,解读故事,编纂故事,形成良性循环,那么就部分地实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项目名称

故事叙事策略与欧美名篇阅读(大学英语模块课)教学,大连海事大学一般项目2020Y8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虞建华. “致知”是一种最高的学习[J]. 郑州大学学报, 2002(5): 7-8
[2] 殷冬玲. 古希腊自由教育思想的嬗变及对英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影响[EB/OL].
https://www.docin.com/p-2666754867.html, 2019-08-12.
[3] 蔺春华. 茅盾和木心怎么讲《荷马史诗》? [J]. 关东学刊, 2017(9): 132-135.
[4] 夏远望. 理性看待“哪吒故里”之争[N]. 河南日报, 2019-08-12(06).
[5] 荷马.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M]. 罗念生, 王焕生,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6] 程锡麟. 当代美国小说理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