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佛教与道教的粥文化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Congee in Chinese Buddhism and Taoism
DOI: 10.12677/ISL.2024.81003, PDF, HTML, XML, 下载: 50  浏览: 110 
作者: 陈 希, 耿 烨, 马 莹, 王克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程 伟*: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中医饮食文化宗教文化Porrid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od Culture Religious Culture
摘要: 粥是中国传统饮食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和道教文献中亦常见关于粥的记载。本文从粥的食疗药膳、辟谷过渡食物、节日食物和文化传播载体等身份出发,简要阐述粥在释道生活和文化交流领域的互动和影响。
Abstract: Porrid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iet and culture. It is also commonly recorded in Buddhist and Taoist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status of porridge as a therapeutic food, a transi-tional food for fasting, a festival food and a carrier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briefly elaborates the interaction and influence of porridge in the field of Taoism life and cultural exchange.
文章引用:陈希, 耿烨, 马莹, 王克娟, 程伟. 我国佛教与道教的粥文化探析[J]. 交叉科学快报, 2024, 8(1): 20-23.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4.81003

1. 引言

陆游《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描绘了崇道氛围浓厚的年代通过吃粥养生的观点,揭示了粥能满足在日常生活、宗教文化和医疗养生等场景的多种需求的功能。

粥常充当日常饮食和药物溶媒,和粥相关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饮食文化、具体粥方的临床疗效和养生粥的科普方面,研究中医粥文化与宗教文化交互的还不多。本文选取《遵生八笺》《呼吸静功妙决》《全金诗》等文献,对粥在中医与宗教文化生活中的交互做研究分析,以期从中医医史文献的视野重新认识粥的医学和文化价值。

2. 粥的定义和内涵

粥是用米面煮成的半流质食物,根据不同的浓稠程度有“饘”“糜”“餬”“餰”等称谓 [1] 。《夏小正》曰:“粥也者,养也” [2] 高度概括了粥补养后天之本的主要功能。

自原始社会中农业与畜牧业出现之初,中国的饮食文化就出现了北方“食粟餐肉”与南方“饭稻羹鱼”的分野,此处“食粟”“饭稻”的主要烹饪方法就是将当地的粮食煮粥。粥文化即从粥延伸出的文学、医学、宗教、饮食、民俗等活动,粥也逐渐完成了从糊口的食物到有“养生”价值的药物,再到有“养性”功能的文化产品的过程,以一种深受重视和喜爱的传统食物的身份,有机地与本土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文化生活融合在一起,为探究中医学的传承发展中与宗教文化的交互提供了独特的视野。

3. 道教粥文化

3.1. 道医与粥

道教的粥文化丰富多彩,金代王喆《麦粥》:“蜜团云子白于霜,雅称清明别有香。宝刃轻轻分玉片,银匙旋旋沥琼浆。金童捧出瑶芳莹,仙客嚼开雪彩光。五脏尽令更改正,从前永永得清凉。”以及尹志平咏绿豆粥:“苦苣菜软,绿豆粥薄。二味从来偏爱,真永得安乐。食罢后,四大冲和” [3] 可以表明,粥作为食物不仅深受道教受众喜爱,粥的养生治疗功能也深受肯定,甚至延伸出了粥文化的艺术价值。

和其他传统医学一样,道医中的粥也常在服药后食用,此处的喝热粥作为特殊的服药方式助药力,如《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服已,即啜热稀粥一器,以助药力” [4] 。

《呼吸静功妙决》是以气、息、心、肾为关键的练功治病方法,在调理呼吸与小憩之后“啜淡粥半碗” [4] ,以粥之淡合气功之静。《呼吸静功妙决》载神仙粥,以熟山药、熟鸡头米和粳米煮粥,还可加入韭子末,空腹食用,吃粥后需服热酒助药力,“此粥善补虚劳,益气强志,壮元阳,止泄,精神妙” [4] ,方名之“神仙”与山药功效“耳聪目明,轻身不饥延年”和芡实“轻身不饥,耐老神仙”名副其实。

《遵生八笺》转述《田家五行》中“除瘟疫,辟厉鬼”的口数粥 [5] 。此粥用赤小豆煮粥,宜于十二月二十五日夜全家分食,外出夜回亦吃。

3.2. 修行与粥

“服饵休粮”以追求“羽化飞天、长生不死”的辟谷修行方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广泛记载,如这一时期的葛洪、陶弘景等医学家和道教大师都对辟谷养生法大为认可,陶弘景撰写的《服饵方》在此时期的士族门阀、官僚贵族中颇有影响力 [3] 。“休粮”即不食用粮食而用特制的食物和药物代餐 [6] ,全过程包括辟谷药物制作、服用方法、饮食禁忌以及开食法,“开食”即恢复正常饮食,如敦煌文献P.3043记载的休粮方开食法:“如要开食,吃葵粥退之。退后三五日,不得吃湿面、粘食。如觉寂寞,即少少更吃不得多,极妙之” [4] 这一过渡时期的饮食常常选用粥,在作者眼中粥符合此时身体所需的不粘湿、单位能量低和易消化吸收的要求,从同为敦煌文献的佛教辟谷方P.2637中:“要开食,请吃米饮” [4] 可对照出满足这一条件是粥而非其中的葵菜。

《<太清经>说神仙灵草菖蒲服食法》中的粥,是用陈糯米水浸一宿并研末煮粥,再将特定时间、特定水流中采摘并经特殊处理的菖蒲与粥一同“手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这里的粥不仅有粘合剂的作用,据后文中服用时需“嚼饭一口”“便吃点心更佳”和服用一月后效果“和脾消食” [5] 可知预制的粥饭还有补脾和胃的作用。

除了服食,焚香中也有粥的踪迹。如《燕闲清赏笺》记载的焚香七要之香炭墼 [5] ,就是用鸡骨炭、葵花或葵叶和糯米粥混合制成。

4. 佛教粥文化

4.1. 佛教日常生活与粥

粥在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如高僧齐己写有“粥疏”;僧侣的早餐称为“粥之时”即日光照射能看清掌纹时吃粥作为早餐;掌管早粥的职务叫“粥头”;过午则不食,如过午再食粥,则称为“药石”;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九提出“粥有十利”,其中第七至第十与医学直接相关:(七)消宿食,温暖脾胃,宿食消化。(八)除风,调和通利,风气消除。(九)除饥,适充口腹,饥馁顿除。(十)消渴,喉舌沾润,干渴随消 [7] 。

4.2. 节日与佛粥

“佛粥春盘俱不远,离离斗柄欲东回” [8] 所言“佛粥”即是腊八粥。中国传统节日里以粥为主角的不算多,如福州拗九节吃拗垢粥 [9] ,冬至日吃赤豆粥,寒食节吃东凌粥、杨花粥、饧大麦粥,元宵节除了元宵亦有吃豆粥的习俗 [10] ,其中腊八节吃腊八粥与中医关系最密切。

腊八粥本是祭祀贡品,又有腊月驱鬼之义,因而粥中豆类常客是赤小豆,在五行思想的影响下又常加入黄豆、绿豆、高粱和黑米等谷物将五色补足,从此腊八粥五色皆有,五行俱全 [11] 。各地的腊八粥配方因地制宜,甜咸均有,从宫廷到民间都有各家的配方,做到了食养合一,雅俗共享。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是在宋以后逐渐成熟,并受到道教和佛教双重影响。高濂在《遵生八笺·冬时逸事》中提到“腊八日粥”为“腊月八日,东京作浴佛会,以诸果品煮粥,谓之腊八粥,吃以增福”。“腊八”之“八”不仅有腊月第八天的意思,也指粥中食材丰富且并无定式,这就给中医理论的介入提供了舞台,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载:“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医家亦多合药剂,侑以虎头丹、八神、屠苏,贮以绛囊,馈遗大家,谓之腊药。”追述其源头可能是敦煌文献记载的腊月食“腊煞”:“腊煞何谓?冬末为神农和合诸香药,并因晋武帝,至今不断” [12] 。

4.3. 备荒救饥

佛教辟谷诸方甲本P.2637记载的观音菩萨最胜妙香丸 [4] 是在“十魔竞起,三灾八难,刀兵饥馑,苦劫诸难”的战乱饥年“入于深山”服用此丸以“永得解脱,不遭水火之灾”。方中药物绝大部分为《神农本草经》中的上品药物,如人参、鹤虱(天名精)、茯苓、狗脊、松脂(松香)、禹余粮和朱砂。诸药共奏益气健脾、补肾宣肺等功效。药丸需和糯米、杏仁和白蜡一起煮粥,饱食后再用它药下一丸。服用一次后“得八十日后又服一丸,得三十二月后更吞一丸,得终身也”达到了一定的节省食物以躲避灾荒的效果。这里的糯米粥除了饱腹,还有缓和贯众的寒毒和石药碍胃的作用。

4.4. 交流与传播

以荣西禅师在日本推广桑粥为例,粥作为文化与医术的载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其理论和形式也在不断地延申出新的内涵。荣西是镰仓时代临济宗的鼻祖,在开宗立派前曾两度作为留学僧入宋,他在《吃茶养生记》中说桑粥是治疗诸病的良药,并认为茶和桑都是末世养生的仙药,是延年益寿的妙药。

在《吃茶养生记》上卷以“五脏和合门”讲述五脏调和的理论,在下卷提出以“十法”治疗由外因引起的饮水病、中风、不食病、疮病和脚气病。这“十法”中就有服用桑粥,桑粥即《近效方》中的桑枝煎,是一种用炒过的桑嫩枝分别和黑豆、重汤(即米粥)同煮的粥剂 [13] 。作为一本以茶为主要论述对象的著作,桑粥作为治病“十法”中的首位,比吃茶和服药(五香煎、桑葚丸)的顺序更靠前,更能体现粥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5. 小结

因为粥的制作之便、取材之廉、消化之易、包容之广,所以不仅有着“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的食补地位,还参与了医学与宗教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传统医学常见的喝粥助药力,还是更具道医特色的口数粥、神仙粥、香炭墼,抑或是佛道修行的辟谷避祸方等实用功能,更有着道教咏粥、佛教粥疏,以及节日和交流的文化载体作用。粥文化在吸收包容新物产、新理论中仍然保留着传统医学的固有特色,这是中医文化特色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医粥文化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北京: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2021.
[2] 馮漩. 中国粥文化的历史特徵与流变[C]//留住祖先餐桌的记忆. 2011杭州•亚洲食学论坛论文集. 昆明: 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2011: 177.
[3] 徐海荣. 中国饮食史卷三[M]. 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14: 441.
[4] 李应存, 史正刚. 敦煌佛道相关医书释要[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6.
[5] 高濂. 遵生八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6] 宋鑫, 祝青, 蒋力生. 服饵休粮历史沿革及养生思想探骊[J]. 江西中医药, 2023, 54(10): 19-22.
[7] 佛学书局编辑部. 实用佛学辞典[M]. 上海: 佛学书局, 1937.
[8] 陆游. 陆游全集[M]. 台北: 世界书局, 1936.
[9] 郗文倩. 食色里的传统[M]. 北京: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2022: 24.
[10] 王宏超. 古人的生活世界[M]. 北京: 中华书局, 2020: 28-29, 68-69.
[11] 李扬, 孔令琦, 潘彬彬. 腊八粥文化之解析[J]. 大众文艺, 2017(10): 52.
[12] 侯印国. 中国佛教腊八礼俗演进考略——从沐浴、燃灯到佛粥[J]. 法音, 2022(1): 46-51.
https://doi.org/10.16805/j.cnki.11-1671/b.2022.0021
[13] 大江隆子. 粥についての食文化的考察(第3報) [J]. 神戸女子短期大学論攷, 1993(38): 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