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基于劳动精神的培养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ode of Labor Education Theor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Spirit
DOI: 10.12677/AE.2024.143328, PDF, HTML, XML, 下载: 21  浏览: 58 
作者: 陈思源: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昆明
关键词: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学模式精神培养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abor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Spiritual Cultivation
摘要: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途径。培养当代大学生劳动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理论课在大学生人格塑造和社会责任感培育中发挥着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劳动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线四环节”教学模式,更好的促进劳动精神的培养。
Abstract: Labor is the most basic practical activit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main way to create material wealth and spiritual wealth.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abor feelings and guide them to establish correct labor view for practic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enhanc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labor education theory cour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cultivating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labor education cours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mode of “one line and four links” to better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spirit.
文章引用:陈思源.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基于劳动精神的培养[J]. 教育进展, 2024, 14(3): 52-5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328

1. 引言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1] 。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更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院校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 [2]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方针,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为载体,设计良好的劳动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强化劳动意识,提升劳动素养,传承精神力量。

2. 劳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对劳动认知存在偏差

当前在校生大多为“00后”,他们的价值观念带有务实化和生活化色彩,在理想的选择上注重生活的更好以及能找到理想工作,在社会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政治理想上有所淡化。

学生对劳动价值不了解,不想劳动,不爱劳动,对于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概念模糊,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认知疏远,对于劳动精神领会不形象不具体。部分学生存在功利主义认知,认为理论课程不会给之后的就业带来实质性收获;少部分学生无理想、无责任担当,存在“不劳而获”、“躺平”、“佛系”等不正确的观念,把劳动教育理论课视为一门为了学分而不得不学的课程,多采取应付性态度。对精神的触动感和认同感不强,学习形式变得浮于表面。

2.2. 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空乏

劳动教育理论课并不是一门传授理论知识的课程,不以学生记住多少知识点为标准,重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仅围绕书本内容展开,以讲解是什么为主,内容缺乏设计性,相关知识广度不够,对三种精神的理解不深入,对三种精神的主要区别和联系不明确。劳动是具有时代性、发展性的活动,教育内容需因时因事而变,课程内容的设置将直接影响劳动育人价值的实现尺度。

2.3. 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教学方法单一

现有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传统集中形式,教学方法单一,未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未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未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更积极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坚定自身理想信念,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2.4. 课程考核无具体标准,评价机制不健全

劳动教育过程缺少监督和反馈机制,学生无法获得即时精准的教育评价,课程结束后的考核方式一般以心得体会、调研报告的形式进行考察,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忽视过程性评价,平时活动参与次数、参与程度、活动完成程度等未形成劳动教育评价指标。

3. 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以上对学生认知偏差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本文构建“一线四环节”教学模式,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块一劳动精神、模块二工匠精神、模块三劳模精神,文章标题中所指的“劳动精神”是广义的,已包含以上三个模块的精神。紧紧围绕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的育人导向,以“传承精神力量”为主线,通过案例导引初了解 + 内涵讲解知道理 + 明确意义树榜样 + 积极践行落行动4个环节的融合推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思想认知,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达到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品质的目标。实施过程中运用自主学习法结合多媒体演示,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研讨法、同伴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解决学生无理想、无担当;正确劳动价值观概念模糊;对于劳动精神领会不形象不具体;对劳模精神疏远的认知等问题。

3.1. 案例引导初了解

案例的导入选择学生知晓的劳动者事迹,可以是当地著名人物、杰出校友等,使学生初步感知从这些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观看相应的视频,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了解劳动者生产、工作的场景以及工作细节,使案例人物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有一个初步感知。从知晓的人物着手,拉近距离,优化学生心理预期,激发学生兴趣。

3.2. 内涵讲解知道理

3.2.1. 引入名言警句、古诗词语

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中存在很多劳动观点,诗歌起源于劳动。在阐述不同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特征时可引入名言警句、古诗词语。提供一个新的认知视角,让学生从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中感受劳动的诗意,感受中华民族的勤劳品质,这些精神品质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相融合。比如在讲劳动精神时可引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流露出对冶炼工人的颂扬之情;“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描写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赞颂劳动者的勤劳;“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可以看出劳动者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苦,反而乐在其中。引入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揭示劳动者的辛苦和不易。通过引入名言警句、古诗词引发学生共鸣,体会劳动是创造物质文明的动力,也是促进精神文明的源泉,展现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劳动最高尚。

比如在讲工匠精神时可以到《考工记》《天工开物》《齐民要术》等具有代表性的历代典籍中去追溯工匠精神的传承脉络 [3] ,从《诗经》中的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感受那个时期工匠们就已具备的严谨认真,当时对于玉石器皿制作工序的细致讲究。从《考工记》一书用“百工与居一焉”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角色分工的细致。从《庄子》的“庖丁解牛”展示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细致、严谨、专注的职业精神。我国古代工艺水平的辉煌成就得益于工匠们世代对工匠精神的传承 [3] 。一脉相承之下,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同样能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3.2.2. 内容选择与时俱进,关注时政热点和学生关切点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当前人类社会的时代特征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运用,人类劳动实践变革的重要趋势在于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劳动工具,以信息、知识、数字等为劳动资料,逐步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迈进。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产业转型、行业升级的新方向,促进传统与现代劳动形态相融合,也不断催生出新的职业类型与多样的劳动形态。 比如,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衍生出休闲农业、农村养生、体验耕作、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等 [4] 。开拓学生视野,使其意识到提升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要,树立勇于创新、革故鼎新的劳动思维。

结合时政热点,比如结合地震等自然灾害讲解抗震救灾精神中体现的甘于奉献,明确这些精神在当前的社会中的体现。结合年度热点话题比如Al,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辩论赛,通过辩论让大家有更多的思考,劳动的意义是什么。在价值观引领时不断解放思想,留意学生讨论的话题,借用学生流行的语言,跟上学生节奏,从其关注的点切入,提高吸引力与新鲜感。

3.2.3. 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参与感,变单纯说教为平等对话,开展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在讲新时代的劳模精神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时间线讲述不同年代的劳模精神特点,革命战争年代——中华人命共和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等,劳模将“小我”融入国家发展的潮流。在讲到工匠精神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正反面对比论证,比如正面案例《大国工匠》纪录片中讲述的24位大国工匠的故事,比如反面案例“中国制造”被贴上粗制滥造的标签、国内假奶粉假疫苗等这些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每年315的打假,社会职业道德面临滑坡,我们需要重唤工匠精神。在讲到劳动精神的时候可以课前安排任务,让学生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课堂呈现各行各业人们如何踏实劳动、辛勤劳动。在实际行动中感悟,在成长过程中去分享,尊重每一个工作岗位上平凡且勤劳的人,促使学生参与和完成劳动教育学习内容,学习结果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

3.2.4. 通过辨析准确把握精神

明确劳模精神与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三种精神”。劳动精神来源于整个劳动者群体,具有普遍性与基础性特征,工匠精神来源于劳动者中的工匠群体,强调专业与专注,是追求卓越的自我内驱力,具有专业性与技术性特征,劳模精神来自于劳动者群体的先锋模范人物,是劳动者学习的对象,强调榜样示范和影响力,具有政治性与示范性特征 [5] 。三者是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包含关系。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都来源于劳动精神,是劳动精神升华和发展的更高层次和更高阶段。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之间存在交集,存在交叉关系,有的优秀劳动者既是劳模又是工匠 [5] 。三种精神的集中体现涵盖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每个公民需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追求的职业价值。这些精神并不抽象并不疏远,和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对于劳动者来说,可以从一个合格型劳动者到专业型劳动者再到模范型劳动者发展。

3.3. 明确意义树榜样

3.3.1. 明确现实意义

劳动精神的培养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既要知道三种精神的科学内涵是什么,还要明确意义为什么要弘扬,在明确意义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展开,从有助于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看;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来看;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带动新的社会风尚来看;从高职院校促进自身发展来看;从助力青年一代自我完善,增强本领,提升自身竞争力,提升职业素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来看。视角从大到小,最终聚焦于学生个人。这些精神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个人职业进步的基础,展现精神的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3.3.2. 结合校园历史文化,发挥朋辈榜样作用

梳理学校文化脉络,挖掘和传承学校历史文化内涵,将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结合,开展工匠精神及职业素养教育主题活动。充分发挥朋辈引领、榜样的作用,通过学生与劳动榜样,如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职业技能大赛获得者,优秀就业工作者等零距离交流,明白榜样就在身边且触手可及,利用身边优秀学生实例带动学生践行精神,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通过行为模仿和行为改变,达到以教化人的目的。只有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才能成就优异的专业技能。

3.4. 积极践行落行动

积极践行这部分为课程难点内容,只有学生认可、接受精神理念,入脑入心才会更好的去行动,作为一个学生或者未来的劳动者如何才能使劳动成为自主自觉自愿的本能活动?如何才能更好的传承精神力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增强自身的劳动意识,关注生活性劳动,保持自身衣物干净和宿舍卫生整洁,积极参与打扫教室和校园卫生,节约资源,珍惜劳动成果,通过参与日常家务整理、个人物品收纳、垃圾分类与回收,掌握基本的生存、生活技能,在生活的细节里落实落细,深刻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

激发劳动情感,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无论做什么工作,处于何种岗位都要有追求卓越的理想,树立职业理想,以专注执着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锤炼劳动意志,青少年劳动情怀强不强、劳动技能高不高、劳动实践多不多,直接关乎未来职业的发展,在千锤百炼中磨炼自己的技艺,积极承担责任,勤恳完成任务,细心钻研理论知识,让大脑动起来,主动投身各项技能活动,以技能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等赛事活动为抓手,在技能文化的熏陶中发展自己,在标准、合格的基础上追求完美。培养双创能力,培养问题意识,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在劳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劳动能力。

4. 结语

“一线四环节”教学模式针对劳动教育理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考核评价上注重过程性评价,把握育人导向,通过初了解、知道理、树榜样、落行动,由浅入深促进学生对精神的认知,帮助学生领会这些精神的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传承精神力量,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余宏涛, 胡斌武, 孔晓燕.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应然逻辑、现实挑战与发展策略研究[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2, 21(4): 48-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364X.2022.04.008
[2]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3] 倪智鹃. 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2021.
[4] 张良, 师雨. 现代劳动教育需要怎样的课程内容设置[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3, 22(5): 88-94.
https://doi.org/10.19503/j.cnki.1671-6124.2023.05.012
[5] 张竹筠, 秦安. 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J].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3, 13(2): 1-6, 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073X.2023.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