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Exploration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Financial Talents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Economy
DOI: 10.12677/AE.2024.143336, PDF, HTML, XML, 下载: 60  浏览: 14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恒, 杜冰寒, 何李丽: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数字经济金融人才培养模式Higher Education Digital Economy Financial Talent Training Mode
摘要: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21世纪已经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时代。数字经济发展正在引领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组织形态、商业模式全方位变革,倒逼金融行业推动从顶层设计到底层架构、从表现形式到服务效率的深化改革,而人才正是这些转变的基础与重中之重。对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而言,数字经济时代出现的转变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高校对金融类人才的培养不宜再采用以往的模式,应当顺应时代变化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做出相应的改变。本文针对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研究了我国高等教育金融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应时代的可行性培养模式与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21st century has become the era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igital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is lead-ing a full range of changes in production relations, factors of production, organisational form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cing the financial industry to promote the deepening of reforms from top-level design to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from the form of expression to the efficiency of the service, and talent is the basis of these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China’s existing higher educ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igital economy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use the previous model for the training of financial talents, and should comply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to mak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studen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inancial talents training in China’s fina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earch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financial talents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training mode and suggestions for adapting to the times in a targeted way.
文章引用:张恒, 杜冰寒, 何李丽. 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教育进展, 2024, 14(3): 101-10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336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迅速出现并日趋成熟,21世纪的经济已经开始向数字化转型。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连续五年提及“数字经济”。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2023年的会议不仅继续提出“发展数字经济”,还以更大篇幅提及发展数字经济的各方面,包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广泛运用数智技术、大力发展数字消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拓展数字贸易、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

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至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连续11年显著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占GDP比重达到41.5%,这一比重超过第二产业39.9%的比重。数字经济发展正在引领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组织形态、商业模式全方位变革,倒逼金融行业推动从顶层设计到底层架构、从表现形式到服务效率的深化改革,而人才正是这些转变的基础与重中之重。新技术对传统行业构成史无前例的挑战。金融行业也逐渐在向数字化方向发展,银行网点不再需要众多的工作人员来支撑日常运营,现在超过90%的银行业务客户可以通过线上办理,证券业和保险业和核心业务也受到了数字化的冲击,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也在顺应数字化趋势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是必然的趋势。

未来金融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大数据中提取信息和知识的速度与能力,而这种速度和能力,取决于金融数据分析、挖掘和应用水平。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求金融专业人才具备数据分析与挖掘的数据素养。显然,传统的金融人才已经难以满足现代金融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复合型金融人才的供给缺口较大。高校作为金融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应顺应时代发展,及时调整对金融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在掌握相应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学生对金融数据分析、挖掘和应用的水平。金融专业的人才是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他们的综合劳动素养和工作能力直接决定了金融行业的发展潜力,只有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我国的金融行业才能在数字经济到来之时,平稳有序地继续向前推动。然而,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紧跟时代发展,本文试图研究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并且给出相关建议。

2. 数字经济推动数字金融业发展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数字金融发展的重要机遇。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数字金融”首次被写入中央文件,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金融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下,数字金融正在颠覆传统金融形态。目前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涉及到了支付业务、信贷业务等方面。而依托于数字技术和金融服务功能的支付业务和信贷业务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11亿,较2021年12月增长781万,占网民整体的85.4%。2022年前三季度,银行共处理网络支付业务金额1858.38万亿元,同比增长6.4%。除此之外,数字金融发展还呈现出新特点:

1) 线上金融服务广受青睐。由于线上服务的兴起,通过支付宝,东方财富等线上产品购买股票和基金的理财形式大受欢迎,购买线上金融理财产品的人数在2020年上升至6.1亿人,其中90后的年轻人对线上购买理财产品更易于接受,其中超过70%的人是通过线上来完成自己的首次理财产品的购买 [1] 。保险业也因数字经济的兴起得到了快速发展,过去人们因为保险购买门槛高,家庭收入低或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等方面的原因而鲜有购买保险的经历,现在随着95后年轻人进入社会和线上交易模式的兴起,保险产品的购买方式与以往相比更多样,办理方式更加便捷,因此人们也更愿意购买保险为自己的未来争取一份保障。我国2022年的互联网保费与2012年互联网保费相比上升了25倍,并且在未来由于数字经济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互联网保险将大有可为。

2) 银行物理网点数量大幅下降。数字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了银行传统物理网点数量的大幅度下降。客户通过相关小程序或APP即可完成业务办理,无需再到物理网点,银行业对传统银行从业人员的需求下降,对能将银行金融业的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运用的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上升。与此同时,各大商业银行开始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来为自己的母公司提供技术支持,除去邮政储蓄银行,我国所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均已经设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 [2] ,对金融科技人才需求大幅度上升。未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商业银行也通过与外部金融科技机构合作的方式来助推本行的数字化转型。

由此可以看出金融业开辟了线上业务,线下业务出现了偏减,这大大推动了数字金融的发展,消费者通过计算机或者是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业务办理。由此可以看出,金融市场所需要的是能够开发线上相关金融系统的人才。因此仅具备金融业理论知识的传统金融人才将被市场逐步淘汰,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市场需求逐渐变大。

3. 数字金融人才的培养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是计算机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数字金融的兴起,大量的理工科相关知识涌入了金融行业,这就要求金融从业人员不仅具备金融行业传统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来对信息进行数理化分析 [3] 。随着金融产品逐步被赋予数字化内涵,那么就需要金融从业人员将客户的信息在计算机上进行量化处理,由此可见,一定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数字经济的渗透力极强,从而引发了各个行业的数字化竞争。如今,几乎所有行业都已经数字化,金融领域同其它行业之间的业务联系和合作变得更加可行和广泛。因此,数字金融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是一个快速变化、创新频出的时代。如果金融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默守陈规,那么金融行业的发展将缺乏推动力,固有的经营模式难以被打破,金融人才也会因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而被金融业淘汰。

跨行业合作的能力的培养是重点。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不再孤立存在,它与计算机、大数据和区块链等多个行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因此,作为金融从业人员,要与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开展合作,以此来推动各自行业的创新与进步,因此对于未来的金融从业人员来说,具备良好的跨行业合作能力必不可少的。

4. 我国财经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人才主要来源于各大财经高校,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方式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为主,实际操作为辅。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学生则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输出。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为学生讲授金融业的理论知识,金融学的学生则在就读期间主修《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都是对传统金融市场理论知识的介绍,并且教师授课大都是对书本内容的讲解,缺乏对金融市场中实际操作的详细介绍,教学内容抽象、不直观,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对金融的了解不全面,实践能力不能很好地提升。除相关金融理论知识的讲授外,部分高校也会引导学生在特定教室进行金融市场内的模拟操作练习,比如模拟股票市场的操盘手、风控手等的实践,校内实验课时数少,使用设备不先进。

传统型金融人才供给大于需求。高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机制不完善,信息交流存在着不对称的情况,导致金融市场与高校之间无法及时交换信息,这就导致了金融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而作为人才供给方的高校没有及时调整学生培养方式。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面临无法满足金融机构需要的尴尬的书面,培养的学生不能达到用人的最新招聘条件,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同时,由于缺少复合型金融人才,造成金融机构出现了人才短缺,产生的金融人才的供需矛盾。中国银行在2020年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不到5%的金融机构表示本企业中所含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比例为36%,5%~10%的金融机构表示本企业所含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比例为27%,10%~30%的金融机构表示本企业所含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比例为20%,30%~50%金融机构表示本企业所含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比例为8%,超过一半的金融机构表示金融科技人才的比例只有9% [4] 。

复合型金融人才缺口较大。金融在现代金融市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对资源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5] 。我国金融行业主要包括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信托业和基金业。目前,我国金融业务在不断创新,并与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行业深度融合,相互渗透。传统的金融人才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金融市场迫切需要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加入。目前国内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很大,75%的金融科技公司表示无法吸纳到有相关经历的金融人才,而传统的金融人才则无法满足科技类的金融公司的招聘要求 [6] 。截至2021年初,44,000个金融科技类岗位呈空缺状态 [7] 。由于高校目前输送的人才主要为传统型金融人才,导致了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远大于供给。

5. 我国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兴起,数字经济在21世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对我国的金融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然而财经类高校作为主要的金融人才培养源头,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学校教学设施等方面未能及时地跟上金融市场的实时变化。

1) 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实践教学。首先,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在必修课程设置上,主要包括《经济学》(包括宏观和微观部分)、《管理学》、《金融学》、《保险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通常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学生在被动地接收知识的同时,对金融市场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入。其次,涉及经济模型构建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和《金融时间序列》等,在教学中较少注重实践操作,实际操作课时与理论课时相比较少,导致学生难以深入了解实际金融市场的运作情况。最后,高校对金融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类课程如《Python程序设计》、C++语言和SQL语言等的设置较为有限,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和基础培训机会,使得学生难以顺利转变为复合型金融人才,从而无法满足企业对于工作需求的要求。

2) 教师队伍中缺乏双师型教师。高校吸纳的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经管类博士生。此类年轻教师对金融市场的理论知识了解得很充分,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难以及时准确地向学生传递最新的金融市场状况,导致金融专业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金融科技公司的人才需求不匹配。而金融机构中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往往由于学历不高或理论知识不够等原因,无法进入高校课堂为学生讲述金融市场的最新行情。由此可见,缺乏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过程中的阻碍之一,这也导致金融专业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效融合,在毕业以难以准确判断金融市场变化的方向,从而无法满足金融企业的就业需求。

3) 学校实验教学设施不完善。除了理论课程的学习外,金融专业的学生还需要进行配套的实操训练以深入了解金融市场运行规则。然而,实操课上由于学生的认知局限性,教师的讲解形式比较简单,不能深入体现金融市场真实的操作方式。此外,高校由于资金等问题导致校内的金融操作设备和配套教学软件已经远远落后于实际金融市场,与市场上金融设备脱节,这使得学生无法获得最真实的就业感受。

4) 学生缺乏实习机会。由于证券、银行和保险等行业的特殊性,相关企业往往只能提供参观机会或以座谈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简单讲解,这只能让学生对金融行业产生最基础的认知,难以提升学生的就业工作技能。同时,由于无法了解金融行业最真实的运行情况,学生很难对金融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5) 金融教材内容滞后。多年来,学生使用的教材内容往往大同小异,缺乏对当前金融市场上实际运行情况的深入分析,也就难以激发学生对最新的金融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教材内容大都以描述性文字为主,缺乏真实案例和相关视频链接等等资料,导致学生在学习完相应的理论知识后仍然难以深入了解真实的金融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面临金融人才就业困难的问题。

6) 学生培养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机制与金融市场上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不匹配。首先,高校在培养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将金融理论知识和金融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即使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的金融市场中去。其次,部分高校偏重于对宏观经济市场内容的讲解,而对于微观市场的讲解不够充分,从而使得学生在进入市场后缺乏必要的微观分析能力,例如对金融工具的分析。

6.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金融人才,高校必须基于数字经济的现状,调整教育模式与教育路径,以此提高学生与金融市场的适配性。针对前文提出的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1) 更新课程结构,培养学生金融数据分析、挖掘和应用能力。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业打破了大数据和计算机领域与传统金融业之间的界限,二者得到了有效的融合。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方案中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证券投资学》等传统金融课程,关于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则以《大学生计算机基础》为主。然而,现在市场上的金融机构数字化程度已经愈来愈深,这表明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宜再以金融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在数字经济时代,高校应该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培养,将学生培养为既懂计算机又懂经济学的新型复合型金融人才。因此,学校应适当增加诸如《Python程序设计》等计算机课程,来避免学校所教知识与实际市场的脱节,同时也使金融专业学生与金融市场最新的数字化要求相匹配,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在教学授课方式方面,应避免教师照本宣科,机械式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应丰富自己在课堂上的授课方式,例如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讲解时事热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把学生作为金融课堂上的主角,例如,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提问,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知所学知识。

2) 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设施,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随着数字经济不断渗透进入金融市场,传统的教学操作设备已经难以展示出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情况,因此教学设施需及时更新,以确保与实际金融市场上的操作系统一致,这样,学生才能有一种置身于金融市场的真实感,并有效了解到金融市场的真实操作方式。这有助于避免学生所学内容与当前金融市场形势脱节,在学业完成以后能够顺利地融入金融就业市场。同时,高校应关注学生金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并重,并在课堂上同时进行理论和实际操练,以尽可能避免学生在所有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再进行实操训练。同时,教师在进行实操训练的讲授时,应丰富讲授内容,避免流于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能够灵活使用操作系统。

3) 明确学生培养目标,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8] 。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市场上需要的是既具备计算机和大数据知识,又深入了解相关金融理论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因此,高校要明确金融人才的定位,传统金融人才已经难以适用于现在的金融市场。高校应增加学生的在校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创造创新能力,并杜绝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的讲解上不要拘泥于对宏观经济知识的定性讲解,也应对金融工具等进行定量分析。此外,教师是金融人才了解金融市场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高校应鼓励已就业的金融类老师走进金融机构去了解真实的市场动向,了解数字经济在实际金融市场中的渗透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学;同时,高校应放大格局,以劳务派遣等方式鼓励有丰富就业经验但因学历等问题无法进入高校的高级金融从业者走进高校,向学生分享市场动态。

4) 增加校企合作机会,着重培养实践应用能力。随着数字经济在金融市场中的渗透逐渐深入,对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学生不能再局限于在校期间学习金融理论知识和简单的实践操作,而应走出校门,到实际的金融市场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高校作为学生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枢纽,应当与本地的金融企业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建立金融学生的实习基地、开展金融讲座等方式,增加学生对金融市场的了解,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数字经济下金融市场所需要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5) 培养拔尖人才,分班教学。随着数字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日益融合,精通信息技术的金融人才成为金融行业亟需招募的人才。这要求金融从业者不仅掌握最基础的金融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该针对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明显计算机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以形成一支“拔尖式金融人才”队伍,以满足数字经济时代金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7. 结语

数字经济作为21世纪新的生产要素,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而与传统行业的相互渗透更是提高了我国的生产力,优化了产业结构,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数字经济与传统金融行业的有机融合使金融行业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对金融从业者来说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要求金融从业者拥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高校作为复合型金融人才的主要供给方,要及时了解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些需求,高校需要及时地调整金融人才的培养方案,更新课程结构,并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课堂,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以此让学生来适应数字经济下的金融市场。

总而言之,高校的培养方案最终是为了让金融毕业生能够满足金融企业的人才需求,解决金融市场上的复合型金融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因此,高校必须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顺应时代转型的浪潮,积极探索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新模式,为数字经济下的金融企业输送更多符合人才需求的优秀金融毕业生。

基金项目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金融学’一流课程线下建设”(JYJG2022038),“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YJG2023177)。

参考文献

[1] 张海霞, 赵景峰. 加快推进我国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J]. 宏观经济管理, 2023(1): 61-68.
[2] 史明磊.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挑战与路径探索[J]. 北方金融, 2022(9): 81-84.
[3] 刘莉, 张文蕾. 新时代背景下财经类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蚌埠学院学报, 2023, 12(1): 89-94.
[4] 王刚贞, 韩蓉. 数字经济下金融科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 24(5): 121-126.
[5] 汤洋, 王立志, 王滨, 董妍. 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 中国市场, 2022(26): 164-166.
[6] 蒙大斌, 张峰伟. 金融科技背景下科技金融人才培养研究——以风险资本融资为例[J]. 商展经济, 2022(7): 117-120.
[7] 段洪媛. 创新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J]. 人力资源, 2022(8): 70-71.
[8] 项阳, 李冠.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3, 44(1): 23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