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价值的权力发展过程探究
An Exploration of the Power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xchange Value
DOI: 10.12677/ACPP.2024.133068, PDF, HTML, XML, 下载: 33  浏览: 66 
作者: 张馨允: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使用价值交换交换价值交换权力Use Value Exchange Exchange Value Exchange Power
摘要: 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经济中最普遍的现象。从最开始为满足需求偶然进行的“物物交换”,到用固定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交换从一种意志关系发展成为一种权力关系,并且这种权力关系超越了商品价值本身,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交换权力。这种交换权力物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并导致货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等现象的出现。对交换价值的权力发展过程进行探究有利于对马克思的“拜物教”思想进行更好的理解,并为破除“物化”提供研究思路。
Abstract: The exchange of commodities is the most prevalent phenomenon in the capitalist economy. From the initial “barter” incidentally to satisfy demand, to the exchange of fixed general equivalents, ex-change has developed from a relationship of will to a relationship of power, and this power rela-tionship has transcended the value of the commodity itself, and finally developed into an exchange power with a capitalist character. This power of exchange materialize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leads to the emergence of phenomena such as monetary fetishism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Exploring the process of power development of exchange value is conduciv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arx’s “fetishism” and provides research ideas for breaking “materialization”.
文章引用:张馨允. 交换价值的权力发展过程探究[J]. 哲学进展, 2024, 13(3): 455-46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3068

1. 引言

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交换”问题是基础问题之一。以交换为基础产生了商品、货币和商业。马克思认为,交换是一种以私有制和劳动分工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在实行私有制和劳动分工的社会中,个人的生产和消费与他人的生产和消费通过交换相互依赖。在早期,交换表现为“物物交换”,人们交换只是为了获得商品的有用性,交换关系仅仅是一种意志关系,实行交换行为需要获得交换双方的同意。而随着人类交往形式的发展,“物物交换”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交换价值逐渐固定在一种商品物——货币中,为需求而交换逐渐变成为交换而交换,这时,在商品的流通阶段渐渐出现了为买而卖、为卖而买的商人阶层,通过商人阶层的交换行为,交换的效用逐渐大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并且,本来仅仅代表买卖双方意志关系的交换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权力关系,拥有更多交换价值的人可以支配他人和社会财富,人与交换价值的关系颠倒过来,变成了交换价值支配人,而不是人支配交换价值。这种交换价值对人的支配关系使得交换价值超越了商品的价值本身。在所有的商品中,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当劳动力成为一种可以交换的商品,就形成了资本家阶级对劳动者的支配关系,拥有劳动力商品的劳动者在不平等的交换等式下与他自身的劳动相异化。当交换权力变成了一种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权力,这种资本主义性质的权力由于其想要获得更多剩余价值的本性会不断扩大生产范围,最终统治整个世界,当交换价值的权力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实行,对交换价值的崇尚就成为了人类默认的意识形态,成为了一种习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皆被“物化”。

2. 交换效用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超越

交换的效用最开始是由两个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比例来表现的。“交换价值,最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他种使用价值相交换之量的关系或比例。”( [1] p. 49)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论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他认为使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价值是等质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拥有价值。最初的交换只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在私有制和劳动分工的条件下,劳动者就职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他们要想获得生存资料,就必须同他人交换,于是产生了对他人生产的使用价值的需求。“一切商品,对于它的所有者,皆为非使用价值,但对于非所有者,则为使用价值( [1] p. 40)。”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所有的生产者必须用自己生产的商品去交换他人生产的商品,因此产生了交换。交换价值在使用价值的交换中得到体现。这时,商品的交换仅仅是为了满足需求,人们之间的交换关系仅仅是一种意志关系( [1] p. 103),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没有被交换价值超越。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需求增多,“交换”越发重要。而随着商品种类增多,“物物交换”变得繁琐,为了便于交换,人们开始寻找并生产仅是作为交换物存在的物品,“交换已由不断反复,成为一种规则的社会过程。渐渐的,至少有一部分劳动生产物是为交换的目的而生产。( [1] p. 107)”此时,商品的交换价值便“物相化” [2] 在这些劳动生产物上,成了一种实体形式,“为需求而生产”逐渐演变成“为交换而生产”。商品的交换效用开始大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人们开始追求交换价值的经济物相化形式——货币,而不再仅仅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

3. 交换价值作为权力关系的诞生:货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

当商品交换的效用大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作为交换价值物质承担者的货币就成为了一种权力。“他在衣袋里装着自己的社会权力和自己同社会的联系”。( [3] p. 51)

首先,货币是一种质权。“商品生产越是发展,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不能不注意物的神经,不能不注意‘社会的质权’( [1] p. 154)”。在交换过程中,人们实际上是将自己手中的商品作为抵押品换取别人手中的商品,而货币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性质的商品,能获取所有商品。这种质权关系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时更加明显。在货币履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时候,“货币只是充作观念的购买手段( [1] p. 160)”,买卖双方利用“承诺”关系进行交易,买者先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卖者在一段时间过后才获得货币。在支付手段中,买方成了债务者,卖方成了债券者。作为货币内在本质的交换价值也是一种质权关系。

其次,货币是一种支配权力。货币的支配权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拥有更多货币的人对他人的支配。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摘选中,马克思指出,“每个个人行使支配别人的活动或支配社会财富的权力,就在于他是交换价值的或货币的所有者。”一个人拥有交换价值就拥有了支配社会财富或他人活动的权力。在私有制和劳动分工的情形下,交换价值的数量是客观地判断能否获得商品的唯一条件。拥有交换价值越多的人就能换取更多的商品,并且还能雇佣他人为自己生产商品。二是货币对人的支配。典型表现为“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起因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独有的特别的社会性质( [1] p. 90)”,即商品生产方式有一种劳动社会化的特别魅力,在这种劳动社会化的魅力下,商品具有了可以交换的性质,属于私人的劳动就变成了社会的劳动了。在这种情形下,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人和人的关系被“物化”了,交换价值成了统治者。“并且个人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才取得和证明自己的社会权力。”( [3] p. 52)马克思指出,人信赖的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物化”的关系,不是人自身,因为这种“物化”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拥有的社会权力。这种“物化关系”具象化在货币上,同人本身的社会关系相异化。因此马克思才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同人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人却向它顶礼膜拜。”( [4] p. 65)货币开始统治人,也就是交换价值统治人。并且,交换越是发生,劳动越具有一般性质,商品越可以交换,人们越被交换价值统治。

最后,货币会发展成为一种资本权力。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3] p. 172)。资本的总公式是G-W-G’,资本的本质是增殖。当商品的流通经过了劳动市场、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并且收回了比之前投入更多的货币时,货币就转为了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剩余价值是由被死劳动吸收的活劳动来创造的。在原始的共同体社会中,生产资料与劳动者被看作是一体的,产品的分配也根据个人在共同体社会中的地位及劳动贡献的比例进行,这个时候并没有“交换”。而随着生产力发展,原始共同体解体,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这种分离给货币财富提供了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条件。因此,当货币用来购买劳动力商品并获得剩余价值时,货币就形成了资本。货币权力就发展成了一种资本权力。作为资本的货币比仅用于交换的货币特殊在它以等价形式的交换掩盖了实质上的不等价的“交换” [5]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产业资本、商业资本还是生息资本,他们取得的剩余价值都是依靠剥削劳动者得来的。商业资本虽然只是实行了商品交换,没直接参与到剥削劳动者的过程中,但是他的利润间接来自于产业资本中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而生息资本虽然表面是货币生出了货币,但是他的利润也实质来源于对各种商品的投机行为,而商品的价值实际也由是劳动者创造的,因此生息资本生成的利润也来源于对劳动者的剥削。

4. 交换价值对商品价值的超越

当交换价值成为了一种权力,它就超越了商品的价值本身。这种超越有两个方面。首先,交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分离。马克思认为,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用来交换的商品是被交换的商品的等价形态,用来交换的商品表现了商品的实际价值,当两种商品的实际价值被认为相等时,商品才可以交换。而随着交换形式的发展,货币成为固定的一般等价物就可以与一切其他商品相交换,这时交换价值取得了独立的形态,它不再仅仅表现其他商品的内在价值,而是成为了一种交换符号,交换价值与实际价值由此割裂开来。其次,交换价值围绕商品的实际价值上下波动。当交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分离,商品的实际价值就不能单纯的由交换价值表现出来。“实际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差别就在于物品的价值不等于人们在买卖中给予他的那个所谓等价物。而这个所谓的等价物就是价格。”( [4] p. 606)交换价值由价格表现出来,并且不等于价值。马克思最初对价格的定义是“价格是实现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 [1] p. 122)但是,“价格形态不仅可以有价值量与价格之量的不一致,且可以包藏二者间的质的矛盾,以致货币虽仅是商品的价值形态,但价格可以完全不表现价值。”( [1] p. 123)而根据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此由价格表现的交换价值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使得商品的交换价值超越商品价值本身并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而这种交换价值对价值的超越主要是由竞争引起的。

在批判萨伊的效用决定论和李嘉图等人所言的生产费用决定价值时,恩格斯指出,“在私有制统治下,竞争是唯一比较客观地、似乎一般能决定物品效用大小的办法。”( [4] p. 603)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里,他点明客观的价值应该由竞争决定,当抽象掉一切外部因素,没有私有制,没有竞争时,价值才由生产费用,也就是由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等价的货币决定。而当竞争存在,如果两种商品的生产费用相同,价值就由效用决定。效用是指一个物品对一个人是否有用,竞争则将这种对个人的“有用性”扩大至整个市场范围,竞争程度可以客观反映出处于整个市民社会中的人们对某件商品的需求大小。经济学家认为“需求”是一种有支付能力,并且愿意购买某种商品的欲望。欲望即包含着有用性。一种商品对于某人来说具有有用性,也就是说这种商品对于某人来说具有使用价值。然而,众多学者讨论价值时,为了将价值与使用价值区别,总是抽象掉具体的一切,忽略使用价值的一切,其实价值也包含着一种有用性。“最后,任一物,若不是有用物,必不能有价值。如果它是无用的,则其中所含的劳动也是无用的。这种劳动不算作劳动,故形不成价值。”( [1] p. 54)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没有价值,就没有交换价值,这句话也可以看做: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交换价值。竞争导致的供求关系引起的虚高的交换价值就是这种需求大小的晴雨表,超越了商品本身的价值。

5. 交换权力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异化——劳动力商品的交换

在私有制的社会中,拥有交换权力的人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商品,并且还可以获得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私有制使得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而这种分离不但能够让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即把劳动力变成商品,且给资本提供了购买劳动力商品的机会,当某人拥有的交换价值足够多,他就拥有了购买劳动力商品的权力,从而形成雇佣劳动,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劳动力商品有一种天生的生产力,可以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这部分购买的人就是资本家。通过暴力掠夺和对外殖民完成原始积累的资本家本身可以不劳动,而是占有他人的劳动,并且用他人劳动对象化形成的剩余价值去占有更多他人的劳动来再生资本,在这种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实际上是剩余劳动的堆积。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商品,但是却并没有支付劳动力商品所拥有的剩余劳动的价值,看似自由等价交换的表面却隐藏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劳动者除了进行必要劳动生产属于自身的生产生活资料以外,还必须进行剩余劳动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当劳动者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劳动反而同自身相对立,就产生了劳动异化,并且因为劳动力商品可以进行买卖,此时劳动者成了一种“物”。而对于资本家来说,不用劳动也能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由此,资本家阶级从劳动中获得了解放双手的权力。因此,在私有制以及社会分工的条件下,获得更多的交换价值,并使得交换价值大于资本蓄积要求的最小值从而维持资本家阶级,不断雇佣他人劳动,就相当于资本家本身获得了从劳动中获得解放的权力。但是这种解放是将一部分人的痛苦转移到他人的痛苦之上,是一部分人对他人奴役的结果。这种单个阶级的解放是另一个阶级异化的开始。如果说获得交换价值将资产阶级从劳动中解放双手,那也可说交换价值使得劳动者阶级与自身的劳动异化。

6. 交换权力发展的最终趋势——世界市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物化

除了购买劳动力商品,控制整个生产过程以外,当交换的权力变成资本的权力时,资本就会利用交换来达到不断增殖剩余价值的目的。它一方面力图突破所有阻碍生产的限制,将所有的生产都变成资本推动的生产,扩大再生产的范围,一方面力图减少商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换的时间,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扩大再生产的速度,加快剩余价值增殖的速度。为了使得商品在世界各地都能流通,各国央行根据本国经济状况建立了适用于各国进行国际间商品交换的货币兑换体系——汇率,最终,交换从狭小地域的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交换权力驾驭了整个世界市场,国家之间的交往开始以交换为目的。

交换权力在世界市场上的增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世界市场上劳动力商品的交换。世界市场上的“交换”使得资本与劳动建立起以世界市场为桥梁的相互依赖关系 [6] 。而由于价格低廉,在世界市场上资本更倾向于在不发达地区雇佣劳动力,降低成本,不平等的交换从工厂内部延展到了国与国之间。第二个方面是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也称国家间的贸易。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里表示,贸易是贪婪的、自私的,是从他人那里掠夺财富。实际上,国际贸易是一种为资本开拓市场的行为。在世界市场的商品交换中,交换会向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边倾斜,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会持续对外输出可以谋取利润的商品,为本国产业开辟市场,最终结果是使得资本占领整个世界市场,让拥有更大交换权力的国家在世界上有更多话语权,这间接加强了国家对交换权力的崇拜。通过这两个方面,交换权力突破地域限制从一国范围扩展到世界范围,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被物化。

7. 结语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指出交换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人们通过交换与他人产生联系。但随着交换发展成一种权力象征,人们开始追求交换价值,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掩盖,并且出现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等现象。需要注意的是,交换本身并不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物化”的真正原因,仅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进行的交换还不能导致“拜物教”现象的产生,“如果在一个经济社会组织内占优势的,不是生产物的交换价值,而是他的使用价值,则在该社会组织内,剩余劳动将为一个或大或小的欲望范围所限制,还不会从生产过程本身的性质上,发生无限制的对于剩余劳动的欲望。”( [1] p. 272)交换权力的发展和无限制导致人们对交换价值的盲目追求才是“物化”现象背后的根源。交换权力从超越商品的使用价值到购买劳动力再到统治世界市场,已经成为人们的“神”。在现代社会,交换形式已经发展成熟,从商品交换产生的交换价值如今已经变成了交换抽象,变成了人们无意识的选择行为,交换已经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消解了人的主体性 [7] ,人们对交换权力的支配已经习以为常。

那么如何限制交换权力,消解人与人之间的“物化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957~1958年手稿)》摘选中表示,“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劳动的前提恰好是:不论单个人的劳动还是他的产品,都不直接具有一般性;他的产品只有通过对象的中介作用,通过与他不同的货币,才能获得这种形式。”( [3] p. 67)即私有制是导致人们崇拜交换价值,并使得交换权力逐渐发展的原因。而在他看来,只有在以共同联合占有生产资料的自由人联合体中才能真正消灭对交换价值的追求。当生产资料被所有人共同占有时,生产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生产,人们的劳动都属于社会劳动的一部分,生产的产品也都共同属于每一个人,没有哪个阶级占有另一个阶级的劳动,此时,私有制和劳动分工就被消灭了,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也就自然消失了,交换权力不再发展,人们对交换不再崇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再由物与物的关系表现,而这时全人类才能真正从各种异化关系中解放。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 张一兵. 价值关系异化: 作为商品中劳动交换关系物性结晶的货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再研究[J]. 东南学术, 2023(1): 67-84.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 王雪. 货币权力与资本政治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23, 60(5): 23-31.
[6] 闫婧. 扬弃民族国家: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新探[J]. 社会科学, 2023(9): 25-34.
[7] 韩文宏. 论现代资本主义的交换价值及其异化问题——基于阿多诺的交换批判理论[J]. 宜春学院学报, 2023, 45(7): 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