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及其优化路径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CES.2024.123132, PDF, HTML, XML, 下载: 27  浏览: 91 
作者: 孙家乐, 闵浩哲, 刘昭晶: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关键词: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Traditional Culture Integratio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大量珍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对于高等教育思政教育课程而言,融入这些资源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时效性和吸引力,同时也能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根据融入的实际困境,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优化路径,力求二者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功能和育人效果。
Abstrac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ntains a wealth of precious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sources. For higher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tegrating these re-sourc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chiev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 By combin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we can better inherit and promot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nhance the timeliness and attra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nd also cultivat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national prid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actual difficulties of integr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striving for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two, and further enhancing the political function and education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孙家乐, 闵浩哲, 刘昭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及其优化路径[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3): 71-7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3132

1. 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更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涵养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源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高校作为以文育人的重要场所,要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中。因此,认真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现实困境以及优化路径,对于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2.1.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高校不仅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德育责任,也承担着中华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社会教育发展责任,在推动文化发展、创新与继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与时俱进的时代新内涵,推动在创新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

无论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还是《形势与政策》,其中都囊括了法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具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的广泛基础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还能帮助大学生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到在漫长历史岁月中积淀和洗礼留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弥足珍贵,建立起正确的文化理念,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为青年大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养料,更好地担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 [2] 。

2.2. 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德育是全面发展的灵魂,而高校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然而,当前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针对性不足、说服力欠缺、吸引力等。这些问题导致了教学效果与党和国家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与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定位不相符,同时也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成长的需求和期待不相符合。因此,新形势下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其针对性和说服力,增强吸引力,使教育对象对教育者和教育实践活动产生亲近感、和谐感、趋同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以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感召力和文化亲和力,发挥其引人向善的德育教化功能和文化育人优势,能够唤起植根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心理、情感、道德认同感,吸引课上学生注意力,形成课堂活跃氛围,并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合力共同培养可堪当民族复兴使命的“四有”新人。

2.3. 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文化自信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宝贵的精神源泉,对于我们保持自身文化认同、文化自觉,高扬我们的文化旗帜、坚守我们的文化立场、彰显我们的文化优势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要求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高度繁荣的文化、高度坚定的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的深厚基础和鲜明底色,它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精神基因,是我们面对世界文化交融大潮时,坚定立足的根基 [4] 。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必然要有精神力量的支撑,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民族人民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而民族自豪感则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练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于大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出的现实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合到一起,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充分肯定、认同自身中华文化的价值。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以及自强不息、以人为本、艰苦奋斗精神等,能够提升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归属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促进自身品格素养全方位发展,主动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杰出人才。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内容融合度不高,与实际生活的衔接性不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与思政课相关内容有效衔接,对大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度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都有直接的影响。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内容融合僵硬、内容选择与授课主题不匹配、融入形式单调等问题,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在课堂上所融入的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增强课堂趣味性,这样才能使融入效果得到更好地发挥 [5] 。但是现阶段教师文化育人的意识不足,资源开发和教学设计的能力有限,还存在资源整合和获取方面的问题,限制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高校思政课课程理论内容多,但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不够密切,融入的理论内容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通过课堂调研、现场提问和课后交流,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授课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内在的关联,同时,学生在内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曾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虎,以至于对课程产生抵触、抗拒等消极情绪,形成不良的误解、曲解和偏见 [6] 。

3.2. 高校思政课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意识薄弱

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其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工作的展开、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主导作用。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大多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背景,不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其深层次内涵掌握不够扎实,出现了知之不深、知之不全的状况。思政课作为公共课而非专业课,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了过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课时,可能受科研、个人晋升等现实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真正钻研二者融入的学术意识和创新思维有所缺失,一些教师或者可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为了完成工作而教学,主体意识和自我认同意识薄弱。同时,对传统文化保持较强学习热情而且能坚持提升自我的思政课教师占比低,只有少数高校内的思政课专职教师认真钻研二者的结合与融入,这严重制约着思政课融入的水平提升。因此,由于思政课教师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有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充分融入思政课。

3.3.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且易受当今多元文化冲击

受多元价值观及大众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对传统文化态度冷漠,对传统文化认知度不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零散、粗浅而无系统性的层面,甚至存在部分偏激性的了解。受当今社会发展节奏较快和实用主义思维、功利心理影响,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学好专业知识及技能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和近乎唯一需要,在毕业就业求职过程中,传统文化素养往往不被企业招聘所看重,而不如提升自身工具性的专业技能。且大众文化以无处不在、碎片即时的形式在大学生上网时冲击着道德和价值观念,西方文化乘此机会强行植入,大力推行网络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鼓吹各种不实言论,西方文化意识形态、普世价值观对发展中国家文化形成碾压式冲击,造成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发生扭曲,对待传统文化持一种漠视态度。在西方多元价值观和一味贪图个人利益、追求个人享乐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缺乏深层次认同,甚至将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爱国主义、俭约自守、以和为善等宝贵精神视为过时。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优化路径

4.1. 教学研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体系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由于大部分学校所采用的思政教育教材体系,大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内容,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相对较少,在文化知识普及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且教学过程以单一地讲故事或象征性地引用典故、名人事迹为主,满足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难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和渗透。因此,思政课教材教研组应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传统文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系统梳理中华传统文化中积极、进步,体现人民性、革命性的思想精华以及许多超越时空、在当代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成果,研发专门的思政校本教材,打破以往传统文化碎片化地分布于不同章节的状况,建立起系统化的框架体系。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细分、总结、提炼合适融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具体课程中实现有效渗透。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讲述道德法律相关知识时,教师应融入传统美德知识,发挥古人榜样模范作用,引导青年树立起正确的道德理念;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讲述哲学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等哲学基本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融合。

4.2. 培养具有良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政课师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7] 思政课教师作为授课主体和知识的传播者,高校思政课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行为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效果。因此,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养和水平对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至关重要。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掌握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将其应用到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创新融入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首先,基于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多是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出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欠缺的实际情况,高校应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的方式,增加在教师教育培训专项投入,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学术交流活动教师应自觉补齐,定期邀请国内知名高校教师、专家学者进行备课辅导和系列讲座。其次,教师自身应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全面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文化沃土,积极利用整合线上、线下学习资源,自觉补齐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短板,更新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基于时代发展新热点以及教学目标对以往枯燥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进行积极改革,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鲜活的经典案例和人物素材。最后,建立完备的考核指标和考核体系。教学效果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从不同维度评估其融入水平,采用原则性和灵活性兼顾的考核评价方式,不仅要包括传统的学生评价、督导评价,还应加入同行互评和教师自我评价,对各方评价权重进行科学合理分配,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颁发荣誉证书、授予荣誉称号,达到激励效果,对存在问题的教师进行及时约谈,分析原因,实现共同进步发展。

4.3. 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我们必须着力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氛围。高校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明确路径导向,形成教育合力。因此高校应通过具体实践活动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形式,创新多样的形式能为内容的融合提供有力支持,为学生从内部吸收融合内容,并转化成为自身的实际行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一是,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等组织的积极作用,聘请具有深厚文化功底、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作为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提高划拨经费额度,定期举办中华诗词诵读大会、情景剧表演、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吸引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切实感染学生,实现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发挥校园硬件设施、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作用,在重要节日选择合适时机、运用恰当方法在教室、楼道、食堂等地张贴有关著名诗人名言,让大学生切身感染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是,联合搭建校内校外一体化平台,与政府、企业等机构合作,定期开展博物馆、展览馆、红色文化基地等文化气息浓厚场地观览和研学活动。四是,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高校应结合时代和学生新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借助微博、抖音、快手等各类新媒体平台,通过“文字+图片”、“图片+视频”等新兴传播形式,借助震撼人心的音乐,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名人典故、史家传奇等,突破教育空间的封闭性、狭隘性,将传统文化以活灵活现的方式展现给大学生,使教育与娱乐并存,实现图文声并茂,给学生以沉浸式视觉与内容的冲击,激发他们的兴趣、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5. 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源源不竭的源泉,引领着广大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更好发挥思政教育在塑造人、培养人方面的价值。相关思政工作者应该克服当前二者融入方面的困境,不断创新和优化融入路径,实现高校思政课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宋建钢, 朱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3(7): 52-55.
[2] 王丽娜, 覃卫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 吕梁学院学报, 2022, 12(6): 53-54.
[3] 于超, 于建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Z3): 40-42.
[4] 李琼, 陈福秋, 许迎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区域一体化实践策略探索[J]. 中小学班主任, 2022(11): 68-70.
[5] 叶露, 冷稀瑜, 许勃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 汉字文化, 2022(S1): 295-297.
https://doi.org/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2.s1.097
[6] 曾誉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 思想战线, 2022, 48(5): 163-172.
[7]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 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