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下的外宣政治文献翻译策略——以《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为例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Outreach Political Literature under Eco-Translatology—Taking China and the World in a New Era as an Example
摘要: 《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是国务院新闻办于2019年印发的白皮书,书中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家经济发展方面所采取的系列措施,以及回答中国促进建设一个怎样的世界,中国与世界怎样建立起联系的相关问题。因此,本书外宣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以及对中国国际形象与政治话语结构的间接理解。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在(Eco-translatology)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生态翻译学,是对“生态理性”的应用,从生态学视角综合分析翻译,则是对“翻译就是一个适应与选择的过程”的整体阐释。在生态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文章以《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一书为例,讨论了外宣政治文献的翻译策略。
Abstract: China and the World in a New Era is a white paper released by the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in 2019, which introduces a series of measures taken by China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well as answering questions related to what kind of world China is pushing forward to build, and how China is connecting with the world. Therefore,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book directly affects the world's view of China and the indirect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structure. Ecological Translation is a brand new translation theory founded by Hu Genshen at Tsinghua University, which applies “ecological ra-tionality”, analyzes translation comprehensivel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and is also an overall interpretation of “translation is adaptation and choice”. Taking the ecological translation theory as a guid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foreign political literature, taking China and the World in the New Era as an example.
文章引用:郑昊冉, 巩志浩. 生态翻译学下的外宣政治文献翻译策略——以《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3): 49-5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3170

1. 引言

我国正处于全面对外开放时期,同世界各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当今中国的发展不能脱离世界,而世界早已脱离中国。尤其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地位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认识的渴望愈加强烈。在这频繁而又全方面的交往中,我们不仅要使世界认识中国,而且还要使中国认识世界。外宣文本翻译担负着走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国走向国际舞台,赢得国际认可等重大任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国内外宣文本翻译就变得非常重要,外宣文本翻译应顺应目标语群众的文化背景并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需要,对外宣传翻译需采用规范、准确、严密的文字,并要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我们外宣文本中所传达的含义。生态翻译学就是把翻译学放在生态学中,从翻译译者身上“适应和选择”角度出发,以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为翻译原则 [1] ,翻译方法采用“三维”转换——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为翻译学提供新的翻译策略。本研究将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外宣政治文献的翻译提供一种全新思路。

2. 生态翻译学概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最早由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在2001年提出,是从生态学视角出发进行翻译研究。胡庚申先生于2008年首次提出生态翻译理论,随后又出版了《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等等”》、《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等一系列文章,对生态翻译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生态翻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这一理论从一种新的视角阐释了翻译的本质,它是一种基于选择的翻译适应理论。通过对语言维度、交际维度、文化维度等维度的转换,探索语言与外界环境的内在联系 [1] 。

胡庚申认为,翻译是在一个多维度的生态语境中,文本与译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语言、文化、社会以及作者与读者等之间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生态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人们需要解决自己与自然等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和伦理关系。也就是说,它是指译者、读者、作者、资助者、出版社等多个方面,互相配合,在不同程度上对各种伦理关系进行了调节和选择。所以,翻译其实就是一种“变通和取舍”的过程。生态翻译理论以“适应与选择”为主旨,强调各个环节的相互影响和协同作用,凸显了译者的伦理思维 [2] 。

3. 我国外宣文本翻译面临的难点及研究现状

3.1. 外宣翻译面临的难点

中文与英语有很大区别,中文与英文在语言结构上有所不同。中文的特点是意合、语句结构疏松、短句使用频率较高,在表达意义时常需要借助语境、语序等。但英文具有形合、语句结构谨严、多使用长句、复合句、在表达含义时借助词语间的逻辑关系等特点。所以汉译英时会遇到很多困难,译者常常对某一句话乃至某一个词进行适当的处理,特别是政治文本翻译时,译者更会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3.1.1. 词语句法不同

政治文本逻辑严谨,结构清楚,用词准确,标准,一些带有中国特点的词语也相对较多,并且用词模糊、乏味、重复率高,一些特殊的缩略词也会频繁地出现,基于这些特点的政治文本用句往往没有主语,往往根据上下文来省略句中的主语,句式也比较简单,大多是并列句,而且句内的主次关系也不是很清楚,除此之外,大部分都是长句。英语中,主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语句间的主次关系也十分清楚。英汉语篇章的衔接方式在篇章结构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篇章的衔接。

3.1.2. 中西方文化差异

政治文本一般涉及本国文化语境,而文化语境又是多元的,包括法治观念、人性观念、思维模式、政权组成等各细节层面。例如:中国政治思维模式更偏向中庸和谐,更注重集体。指考虑问题,做事讲究适度,主张无过而过,处变不惊,不走过场,中道而行。其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处事原则和实践方式。表现在:我国在碰到某些国际争端时,首先会采取较为保守、缓和的方式,如用对话而非武力等方式予以解决。在各种国际争端面前,西方倾向于用武力解决。

3.1.3. 政治敏感度问题

政治文本中常常会涉及到多个敏感的政治话题和立场,因此译者需要时刻保持政治敏感性和翻译谨慎性。其实不然,当一些词汇或者表达方式不恰当时就有可能引发争议或者误解甚至产生国际问题,所以政治文本翻译需选用适当而适宜的词汇以及表达方式。

3.2. 研究现状

对于外宣翻译的研究,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在各种翻译理论的加持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有学者分析了中外宣文本的文体特点,也有学者运用目的论、归化与异化、功能学派的不同翻译理论解释外宣翻译及产生原因,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一书译本为例,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探讨译者在翻译该文本时采取的策略,期望能给以后的外宣翻译工作带来一定启示。

4. 《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译本分析

生态翻译学重视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选择与顺应,打破了单一的传统研究模式,不再把翻译看作是两种语言之间简单的转换,而是本着“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等”的原则,将翻译过程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建立起译文中与源语生态相适应的译语生态体系,将翻译融入到一个更加宏观性和系统性的多维度综合体之中 [3] 。置于政治文献中,语言间转换时需要充分考虑源语和目的语的不同语言,中英文有词汇,句法等、语篇等方面的不同要求译者尽量翻译源语特征。要想达到最大程度地符合目标语,同时又要尽量保证译文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就必须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可。因此,我们可以从英语和汉语的词汇,句法和文化三个层次来讨论语言的选择适应性。

4.1. 词汇层面

“适应性”是连接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一座桥梁,只有顺应新环境,并为之做出变化与调整,才有可能存活下来。在生态翻译学视野下,对于有些带有中国特点的字,可以采用音译法、直译法、注释法等多种方法加以翻译,从而保证源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正确转换,还应进行适应性层面的改造,以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

例1:

原文: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近14亿人民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 [4] 。

译文:In just a few decades, China has completed a course that took developed countries several hundred years. China has now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taken care of the material needs of its nearly 1.4 billion people, and achieved moderate all-round prosperity.

就政治文本而言,无主语句构成了汉语政治文所具有的显着特征。汉语句子也往往采用排比与对偶的方法,从而使句式看起来工整而匀称。原文仅用一个主语就把全句串起来,在译文中译者分成了几个并列句,用并列句把这句话的逻辑关系清楚地表现了出来,并把“享受空前的尊严与权利”译文分开成句子,加入代词“and”来表示逻辑关系。在该句中,出现了来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词语“小康”,“小康”这个词出自《诗经·大雅》,原文是这样写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句话的意思是,普通百姓过得很辛苦,应该享受一下。这是劳动人民对稳定美好生活的一种守望与憧憬。该文本中将“小康”译为“moderate all-round prosperity.”“小康”的意思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脱离贫困、中等富裕的水平,英文中“moderate”有“温和的”、“中等的”、“稍微的”含义,直观的表达了“小康”想传达的意思。

本文采用生态翻译法,向不同语言、文化背景迥异的外国观众传达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声音,并对其进行准确、顺畅的传达,使其既能表达原作的理念,又能适应外国读者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习俗,达到源语和译语生态的平衡。

4.2. 句法层面

汉语思维以语义、逻辑为中心,其句法结构比较松散,英语则侧重于形式逻辑和严谨的句式。在句法上,运用了排比式和递进式,并辅以长句和短句,多用四字格,看似散漫,实则别具韵味。所以,在对长句的处理上,应注意形式逻辑,并可采用从句等形式进行翻译。这些句式具有明确的指代,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接近了原文的意思,又更加适合英文的表达方式。

例2:

原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体系完整 [4] 。

译文:Building 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is a well-rounded, systematic proposal.

汉语对行为的施动者和接受者通常没有特别的区别,往往用带有生活动力意义的名词作主语,英语则对施动者与接受者有很强的区别。原文中省略大部分主语,且句子松散,看似没有很强的关联性。原文中的主语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未明确的表明了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且后面的成分都是用的四字成语,译文使用了主系结构,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后面的内容联系了起来。

原文:政治上,倡导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译文:Politically, it advocates mutual respect and consultation on an equal footing, opposes the Cold War mentality and power politics, and embraces a new approach to state-to-state relations, one that features dialogue rather than confrontation and seeks partnerships rather than alliances.

在该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深明中英文之间的差异,发挥了其本身的主体作用,使得译文适应英文的表达习惯,达到了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生态平衡。

4.3. 文化层面

源语言文化生态与译文文化生态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中文与英文之间,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政体不一,法治观念不一,思维模式不一等原因,导致了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上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对政治文本进行汉译英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到这两个群体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概念的精确性,又要考虑到受众的需要,既要把语言传递给译文,又要把包含在政治词汇中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例3:

原文: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既让本国文明生机盎然,也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4] 。

译文: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should be strengthened…Every country should value its own civilization, appreciate that of others, and facilitate their development, and thi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flourishing of all civilizations.

原文用四字格词语,用排比的形式表现出来,读来酣畅淋漓、连绵不断,大有余韵。在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熏陶下,四字格用词非常讲究结构工整和对仗,讲究辞藻华丽,词语的意义常常繁杂堆砌甚至毫无实意,但英语却是一种非常严格的理性语言。因此,译者在翻译四字格词语时,常常会碰到一些问题。本文译者表述了“有美才有美,有美才会有美”这样四字格词语的真实含义,在此总的意思就是每个国家都应该理解自己国家创造的优秀文化,同时也要接受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取长补短,达到“大同”的理想美。

5. 结语

政治理论类文本通常涉及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展策略和政治立场等,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因此政治类文本的翻译对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生态翻译学对翻译过程、原则和方法、译者地位等都有新的阐释和解剖,从而为快速提升译文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译者应发挥其主体作用,依据生态翻译学中顺应与选择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使翻译文本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5] 。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 2008, 29(6): 11-15+92.
[2]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 2011, 32(2): 5-9+95.
[3] 袁鑫.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政治理论文本英译研究——以《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为例[J]. 中国翻译, 2021, 42(6): 134-14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N]. 人民日报, 2019-09-28(011).
[5] 冷育宏. 生态翻译理论下译者真的是“中心”吗?——与胡庚申教授商榷[J]. 上海翻译, 2011(3): 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