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对策
Realistic Dilemma and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of Family School Co-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DOI: 10.12677/CES.2024.123154, PDF, HTML, XML, 下载: 13  浏览: 3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肖芳芳: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关键词: “双减”家校共育困境与对策“Double Reduction” Policy Family School Co-Education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
摘要: “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法的落实,既是家校合作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厘清当前家校共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切实落实“双减”,提高家校合作水平,是当前家庭教育转型的重要转折点。“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家校共育问题涉及家庭、学校和整体等各个方面。针对各方面问题主体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有助于从源头解决家校共育现存问题,形成教育合力,聚焦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nd the family education law is not only an opportunity for home-school cooperation, but also a challenge. It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of the current family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to clarify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family school co-education mode,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double reduction”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family school coope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problem of family and school co-education involves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family, school and the whole. It is helpful to take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home-school co-educa- tion from the source, form a joint educational force, and focus on th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文章引用:肖芳芳.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对策[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3): 213-21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3154

1. 引言

1.1. “家校共育”的研究现状

家校共育是一种以统一目的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双向互动的交流活动 [1] ,通俗的讲就是指使家庭和学校充分联系起来,构建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由学校教育指导,家庭生活参与,社区融合协作,家校社协同育人。我国家校合作共育方式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步入正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由于缺乏实际法规条例的指导,我国家校共育发展尚且属于较低层次。目前,我国家校共育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当前学者对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主的不同育人主体的实践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理论深度和广度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变化。国内外关于家校共育活动类型的研究,正从“当好家长”“互相交流”方向进行着深度挖掘。相比较之下,我国的家校共育多借鉴别国经验,基础理论研究尚较薄弱,缺乏大量的实践项目,并且还未整合成系统规划,虽然开展有形式丰富的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实践活动,但很少有实验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学生的德育方面展开调查,探索学生问题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较少涉及到教师与家校共育关系的调查。同时,我国学者对家校共育现状、成因和干预措施研究得较多,对现状判断和分析的研究较少。从研究的层面上看,宏观层面研究分析的较多,但微观层面上缺乏深入探讨。由于家校共育的影响因素较广,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学生、家庭、家长身上的表现不同,处理方式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此当前家校合作研究具有注重跨学科研究、关注弱势群体、跟随网络发展等三个特点 [2] 。

1.2. “双减”政策的实施现状

2021年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正式发布,明文规定要求减轻中小学生课内作业负担和减轻课外培训负担。学校要切实减少学生作业量、降低作业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但减量不减质,要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不受减负影响。

“双减”政策落地后,各地推行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并初步取得表层效果。从作业负担情况来看,教师更加关注作业内容的选择,更多考虑彰显学生个性、加强小组合作、联系校内外学习的作业;在充分考虑作业的可操作性、拓展性、趣味性和创新性的基础上注重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分层布置作业等。但有关实施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作业仍以现成材料为主,多门学科叠加的作业时长超过学生正常的课余时间;教师对作业功能的认识仍以“提高学习能力”为主,作业评价仍以传统方式为主,教师对学生考试成绩的担忧逐渐上升。学生家庭作业时间明显减少,“双减”政策切实从时间上大大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但书面测试并没有得到大幅压减,使得学生课业负担并未根本减轻。从课后延时服务来看,为确保考试成绩,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支持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以另一种形式进行基本课业辅导学习,同时增加了拓展学习服务。从学生课余实践安排情况来看,总体来看,学生课后活动时间增加不明显,但参加校外培训的学生人数大大减少。为确保学习成绩不落后,很多家长还会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 [3] 。

综上所述,当前“双减”政策在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都开展了积极有益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2.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

“双减”政策的发布,给家校合作带了全新的考验。结合时代背景,厘清家校共育的历史问题和“双减”政策带来的新的调整,是切实促进家校共育、追求新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2.1. 家庭教育基础薄弱,共育配合力度薄弱

第一,家长家校合作责任意识淡薄。家校共育环节中,家长表现出两个典型特征:一是学生“成才”靠学校,一切教育全凭学校安排,家长全力配合;二是学生“成人”父母责,养育孩子长大成人是父母的职责,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化发展应遵循家长意愿,学校应予以支持与帮助。可见,家长将孩子“成长”“成才”单独划分开,由一方独断专行,一方顺从配合,缺乏家校共育合作意识。

第二,家长思想观念陈旧焦躁不安。家校教育焦虑是功利主义价值观、独生子女教育低容错率、社会挑选人才“公式化”“符号化”、普惠均衡性基础教育与应试选拔的矛盾、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教培机构与消费主义共谋及教育竞争“内卷化”发展等因素叠加缠绕的必然结果 [4]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教学压力增大、家长教育内卷加重、家庭教育信心受挫、培训市场资源稀缺,致使家长滋生新的教育焦虑,阻碍了“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和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家庭文化水平差异参差不齐。国内学者按家长参与活动的层次将家校合作分为三种。第一种,“形式上的参与”,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是我国家校合作最普遍的现状。第二种,“人际的参与”,学校和家长能够有效沟通并积极参与家校合作,且合作效率和质量较高,实践性强。第三种,“管理式的参与”,家长有自己督导的观点和看法,常以其建设性意见影响学校教学决策,甚至妨碍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 [5] 。不同家校合作模式呈现不同效果,这种差异降低了家校共育的适配性,增加了家校合作难度。

第四,家教家规家风建设残缺不见。家规、家教、家风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家庭文化氛围系统,好的家风来源于良好的家教与优秀的家规,家规通过严格的家教付诸实施,并世世代代相袭相传,就形成为家风 [6] 。家规家风建设是家教的重要方式,是家校共育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当今家庭并不重视家风建设,家规更是不复存在,家族精神的传承也渐渐流逝于历史的长河。家庭会议、亲子谈话在当今时代实属罕见,家庭教育局限于口头说教,而且常限于母亲的口头说教。家庭教育本身的脆弱给“双减”政策下家校合作的进行增添了难度。

2.2. 学校教育独善专行,共育指导力量匮乏

第一,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力所不及。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是指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家长进行指导,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能力 [7] 。应试教育背景下,教育体系“五唯”局面僵持不下,传统教育体系专注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发展。教师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狭隘,实践经验不足。然而,“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体系还未曾加强教师参与家校共育的能力建设,就直接提高了对教师沟通家校合作数量与质量的要求。这让尚未做好准备的教师措手不及,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学校家校共育流于表面形式。“双减”政策发布以来,教师负担重,非教学性任务增多,教师教育焦虑急剧上升,身心疲惫。教师进行家访等家校共育活动大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到家门而不入,走过形式即为完成任务。家长会多以向家长报告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名,行让家长分摊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压力之实。除学习外,有关学生感情、信念、习惯养成等的沟通交流很少,缺乏正确引导。家校合作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作用。

第三,校方家校共育定位有失公允。一方面,一些教师以“专业人士”自居,质疑家长家校共育参与能力,站在“领导者”的角度居高临下要求学长完成既定任务。处于某种自我保护心理,当家长干涉学校日常运作和决策时,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权威和形象受到了威胁和挑战,他们质疑家长的决策能力 [8] 。另一方面,教师以自己的工作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家校联系为由,推脱家校共育组织安排,被动等待家长主动沟通问题。殊不知,家长也抱有同样的被动心态,致使家校沟通搁置不提。教师自视清高的角色定位给家校共育工作增加了阻碍。

第四,学校家校共育组织建设缺失。传统的家校共育活动开展多由班主任开展,科任老师少有参与,且局限于家访、家长会以及线上交流群等形式。同时,学校缺少家庭教育专业人士以及家庭教育指导部门,尚未开展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知识与技能培训,未能统筹安排全校学生家长的共性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与此同时,学校对学生家长组织的建设也不完善,更有甚者对家长一无所知,遇事无法联系上家长。这使得家校共育的长期稳定发展缺乏指向性和动力性。

2.3. 家校共育初步发展,合作体系刻板固化

第一,家校共育目的意图急功近利。一方面,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促使家校合作的立足点局限于学生成绩的提升,升学率和就业率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学生感情、心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和长期稳步发展。另一方面,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迫于完成学校规定任务而进行家校合作活动,并未将孩子成长发展作为行为的出发点。长此以往,许多家长和教师丧失对家校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感排斥家校合作,甚至习染上功力习气,不仅阻碍了家校合作,更阻碍了学生发展。

第二,家校合作内容掌控单调乏味。现阶段家校合作内容局限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升,多停留在口号式呼吁阶段,缺乏针对具体方法措施的沟通与交流,缺少针对学生学习成绩提升、兴趣爱好培养、实践能力发展等的切实可行的合作内容,也没有针对教师家校沟通能力和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培养的合作内容。总体而言,当前家校合作内容空洞乏味,无法满足“双减”背景下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家校合作的多样性要求。

第三,家校合作形式方法简单狭窄。家长会、走访、QQ、微信等网上社交平台是现阶段家校合作的重要形式。部分学校也进行学校开放日、家长活动日、家长联合会等活动,但都只是短暂性的单次活动,家长和教师之间并不能建立稳定的信赖关系,多有客套之嫌,不能保障家校沟通的长期稳定发展。“双减”政策以来,家长学校、家长课堂等新的家校合作路径不断被探索。总体而言,家校合作形式单一,新的合作途径有待开发。

第四,家校共育评估体系单一低效。具体来说就是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我们外部缺乏对教师以及家长在家校共育工作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工作态度等的科学评价。这样就容易使得教育主体或对象失去家校共育的积极性。此外,家校合作的评价主体单一,多集中在学校、教育局等上级考核层面,而教师、家长、学生等实际参与到家校合作活动中的实践主体却很少纳入评价主体行列,导致家校合作评估体系不能和实践贴合,始终处于理论理想层面高居不下。家校共育评估体系的不完善不但使得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容易迷失,甚至在无形之中“退场”,而且使得学生对家校合作失去信心,进而不愿配合家校共育活动的开展。

3.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实践对策

基于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Lightfoot的责任分散理论和Ira Gordon的重叠影响域理论 [9] ,本文试图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环境对学生成长产生的重叠影响力,探索家校相互分离又相互合作的新型协作模型,最大限度利用各方资源促进家校共育。

3.1.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巩固共育配合力量

第一,更新育人观念,提高协同能力。一方面,应试教育背景和升学教育改革,使得很多家长将升学考试看成一种淘汰机制。为不被淘汰,家长想方设法悄悄给孩子报各种各样辅导班、兴趣培训班,把孩子拼出了“鸡娃”、“牛娃”,教育焦虑不降反升。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家校共育要注重引导家长摆正身份角色破“五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另一方面,双减政策的落实使得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家长要转变“教育都是学校的责任”的观念,改变将自己置身教育以外的态度,充分利用增多的亲子相处时间,充分发挥自身教育机智,与孩子“谈心”、“交心”、“同心”,全面参与孩子成长。

第二,缓解家长焦虑,稳步培育人才。“双减”不仅加重了学校负担,增加了教师压力,而且使家长陷入对孩子学习情况难以掌控的“无知之幕”。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使教育回归“育人”主题,和孩子深度交流,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协调好家庭内部成员,尤其是代际亲属之间,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问题,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扩大家庭教育合力。最后,当产生教育焦虑时,家长不要盲目采取措施,否则容易适得其反。家长应该勇于寻求学校的专业指导,有效利用双减政策优势,加强家校沟通深度,优化沟通质量,科学合理施策。

第三,加强家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优秀家规、家教、家风培育是优质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是家校合作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家长要树立家教、制定家规、严明家训、发扬家族精神,同时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形成良好家风。家长要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以身立教,训练孩子的道德素质,锻炼孩子的精神品质。例如,家长可以创建家庭思政会客厅,制定家规,定期举行家庭会议,带孩子实地了解家族宗祠文化,发扬先辈优秀品质。

3.2. 完善学校教育建设,发掘共育指导潜力

第一,提升教师能力,促进家校合作。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就是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家庭教育案例的分析与研究。一方面,教师要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缓解学生们的作业负担,切实落实双减政策。为此,教师要提高“课研”备课磨课能力,科学合理设计作业,高效讲授学科内容,确保真正为学生和家长“减”出可自由支配。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更新家校共育理念,加强自身综合执教素质,扎实家庭教育理论知识,提高家庭教育领导能力,摆正角色位置,积极开展家校协同育人活动,与家长公平会话,互相学习,一起成长。

第二,完善家长学校,开设家长课堂。学校可以每学期分别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开设家长培训讲座,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家长家校合作意识和家庭教育水平的发展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反馈及时调整培训方案。同时,还可以以学校为单位,以教师和家长为专栏分组,开设一些具有共性的线上家校培训课程供教师和家长课后自学,从而有效提高家校协同共育成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尤为关注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情况,并做好个案记录和资料库的建立,以便后期做相关调研。

第三,完善协作组织,保障长效稳定。学校可以成立专门负责全校家校合作事务的部门,并实行分级管理,即分年级成立相应的年级家庭合作管理分部,专门负责本年级的家校合作事宜。对于一些比较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棘手案例,例如心理问题儿童家庭教育情况即家校合作对策,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针对案件开展专项研究和专题讨论,从而从这些个案中总结发现家校共育中的共性问题,进而将其从感性经验的层面上升到科学理论的层面,最终实现从本质源头上提高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和家校合作问题的解决。

3.3. 创新家校共育形式,完善合作机制体制

第一,丰富合作内容,激发合作热情。“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法相关背景下的家校合作要求不止于学生智力与成绩的探讨。为调动各方参与新时代家校共育的积极性,需要拖看家校合作共育内容。例如,学校可以设立家校合作共育平台,向家长推送教育相关政策、校本文化、家庭教育相关知识、心理教育相关知识、课内与课外培训相关知识、查找资源方法培训、资源共享通道等。让家长、老师、学生“想学”就“能学”,以便捷的查找方式、健全的资料、通畅的交流激发各方家校共育合作热情。

第二,创新合作方式,拓宽合作渠道。家长会、走访、电话沟通、亲子互动等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早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家校合作需求。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得创新家校合作方式成为时代必然。新时代家校合作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科技,建立校园线上平台,设立家校共育专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可及性和有效性促进家校合作。此外,学校还可以充分拓展网络领域,向家长、教师、学生热爱的新媒体服务平台进军,拓宽家校共育网络影响力,例如,学校可以设立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短视频、哔哩哔哩等网络账号,在各大平台为大家提供便捷的、个性化的指导服务。

第三,完善评估体系,科学有效测评。完善的评估体系具有多个强大的功能,一是诊断功能,二是导向功能,三是监督功能,四是反馈功能,五是激励功能。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强大功能,评选出优秀榜样,以榜样示范引领带动多方一起成长,在带他人的同时也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另一方面,科学有效的家校评估体系还可以通过评价反馈预测家校共育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而把握家校共育的发展规律,准确定位家校共育方向。

4. 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强了对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提高了人们对家长学校地位和家庭教育指导作用的认识,家长的家校共育参与意识及配合度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家校交流和互助教育平台初步建立,家长教育监督代表能够有序组织家长小组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建设提出建议。网络培训使得教师家校沟通引导能力不断提升,家长教育素养不断加强,“亲子成长活动”、“家长课堂”等活动创新开展,有力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家校的和谐。最后,很多学校开展多项活动为促进家校交流搭建平台,让家长和学校领导、老师面对面交流,让家长真实走进课堂听课、评课。“家长义工”等创新活动不断开展,为新时期家校共育模式不断注入新鲜活力。当前家校共育取得初步进展,但发展空间仍旧很大,要不断创新进步,与时俱进。自我发展的意义是未来的家校合作最应得到开发的内在价值 [10] 。

基金项目

2022年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生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JS2022033。

参考文献

[1] 张丽竞. 国内外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综述[J]. 教育探索, 2010(3): 158-159.
[2] 周玲丽. 家校合作研究十年文献综述——以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为例[J]. 知识文库, 2019(15): 228+230.
[3] 余斐, 徐文凯. 初中学校“双减”工作实施现状调查报告——基于浙江省绍兴市7个县(市、区)初中的抽样调查[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2022(Z1): 10-16.
[4] 马焕灵, 毛同悦. 共识共育: “双减”政策下家校教育焦虑纾解逻辑[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22(1): 69-77.
[5] 王娟涓, 何毅梅.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J]. 教育科学论坛, 2021(12): 77-80.
[6] 闫海玲, 乔希玲. 优秀家规、家教、家风传统教育研究[J].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7(2): 85-87.
[7] 袁家程.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探析及解决策略[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2): 8-10.
[8] 马忠虎. 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3): 27-33.
[9] 刘衍玲, 臧原, 张大均. 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 2007(2): 401.
[10] 黄河清, 马恒懿. 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4): 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