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关系对儿童青少年影响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Influence of Peer Relationship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OI: 10.12677/ass.2024.133248, PDF, HTML, XML, 下载: 26  浏览: 77 
作者: 吉玉芳: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关键词: 同伴关系同伴接纳同伴拒绝Peer Relationships Peer Acceptance Peer Rejection
摘要: 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有很大影响,其中同伴关系在个体儿童青少年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需要有健康的同伴关系。一段健康的同伴关系有积极影响,而不健康的同伴关系有可能对个体产生毁灭性打击。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将主题词定为同伴关系、同伴接纳、同伴拒绝,在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谷歌学术上搜索相关论文,并且归纳总结,以阐述良好和不良的同伴关系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哪些方面产生影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儿童青少年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建立健康良好的同伴关系。
Abstrac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and peer relationship plays a vital role in individua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dividuals need to have healthy peer relationships at different ages. A healthy peer relationship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ontrary, unhealthy peer relationships may have a devastating impact on individuals. We use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and set the keywords as peer relationship, peer acceptance, and peer rejection to search related papers on Web of Science, CNKI and Google Scholar. We summarized these articles to explain the impact of peer relationship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impac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ocial behavior on peer relationship, and how to establish a healthy peer relationship.
文章引用:吉玉芳. 同伴关系对儿童青少年影响的研究进展[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3): 521-52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3248

1. 引言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仿的儿童协助参加某些活动的关系,或者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成长程度或是年龄相近的个体之间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 [1] 。婴幼儿的早期发展主要依赖于家庭,即与父母的交往。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幼儿的交往对象逐渐从父母转向同龄伙伴,同伴关系由此产生。

皮亚杰等心理学家认为,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同伴关系和父母教育起到了旗鼓相当的作用。首先,高质量的同伴关系能够让儿童青少年在集体中获得情感支持,缓解孤独感和焦虑情绪,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儿童青少年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归属需求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的基本需求之一,而儿童青少年的这一需求主要是从同伴群体中获得 [3] 。第三,发展同伴关系对个体认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与同龄人交往,儿童青少年能够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认知能力和创造力得以发展 [4] 。最后,同伴关系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个体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完善对自我的认知,同时能够习得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从而逐渐适应社会。健康的同伴关系促进个体社会化能力的提升 [5] ,而不良的同伴关系会使个体缺少同伴互动,从而减少学习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模式的机会,因此可能导致其在进入社会的早期,更容易出现诸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或药物滥用、犯罪行为等社会适应不良的现象 [6] 。

综上,在儿童青少年发展过程中,伴随有健康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对个体自身的情感、社会认知和心理发展有积极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全民共同构建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研究同伴关系问题以及如何帮助儿童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尤为重要。本文将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 同伴关系中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是如何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2) 如何帮助儿童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

2. 同伴关系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Hinde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个体的同伴关系通常可以在四个层次或水平上进行表征 [7] :1) 个体特征水平,主要涉及个体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等与同伴交往的关系;2) 人际互动水平,主要涉及同伴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过程;3) 二元关系水平,主要涉及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友谊质量;4) 群体关系水平,主要涉及个体在同伴中的社会声誉或地位,如同伴接纳或同伴拒绝。本文主要聚焦在同伴关系的群体关系水平,讨论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1. 同伴接纳

2.1.1. 同伴接纳的定义

同伴是儿童校园生活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同伴背景下,儿童能够学习很多的技能,获得交流与合作,收获经验与快乐,适应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同伴接纳是同伴关系中的一种结构,是单向的,指儿童在某些群体环境中被同伴喜欢、认可或者是不喜欢、不接受的程度,可以反映出同伴地位,也可以看出群体对个体的态度,是社会能力的一种表现方式 [8] 。

2.1.2. 同伴接纳的积极影响

同伴接纳可以体现出儿童的社会功能与社会适应性。进入学校后,被同伴群体喜欢和接纳的儿童会获得更多伙伴,在与同伴的频繁互动和密切交往中,人格得以健康发展、社会认知得以完善、社会技能迅速提升 [9] ,同时儿童自身更容易产生团体归属感。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互动和活动质量有积极影响。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不论处于何种目的做出的对他人、社会有利的行为。大量研究表明,同伴接纳可以直接或者间接预测儿童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10] [11] 。有研究指出,同伴关系良好的个体,其亲社会水平普遍较高,这是由于这些儿童青少年往往具备更强的沟通能力和移情能力 [12] 。

同伴接纳还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情感能力有积极影响。青少年在遭受家庭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后更易产生较高水平的孤独感,而提升同伴接纳水平则可以缓解家庭情感虐待和忽视对留守青少年孤独感的消极影响 [13] 。同伴接纳程度越高的儿童,越能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并且越能够表现出对他人的关怀和照顾,做出有担当的决定,形成和维护较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有效地处理各类问题 [14] 。

以上研究结果均表明,受同伴接纳更高的青少年群体,心理发展更为健康,会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因此,我们应当帮助和教育儿童青少年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学会接纳同伴,并积极维护同伴环境。

2.2. 同伴拒绝

2.2.1. 同伴拒绝的定义

同伴拒绝属于同伴关系的范畴,能够反映群体成员对于群体中某个人的不喜欢或者排斥程度。参考以往研究,本文将同伴拒绝界定为,个体在某个社会群体中遭受大多数成员的拒绝、排斥、忽视、蔑视和否认等,体现了个体在某个社会群体中不良的社会声誉以及较为低下的社会交往地位。

2.2.2. 同伴拒绝的消极影响

在童年期和青少年期,个体的同伴问题非常普遍。同伴拒绝作为同伴问题的一种,会对个体发展产生诸多消极的后果,并且这种消极影响可能会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产生深远持续的作用。社会计量理论认为:个体有满足人际归属的需要,这样的需要推动个体与他人或群体保持良好的关系,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严重损害个体身心健康 [15] 。同伴排斥带来的消极情绪会对个体的心理机能造成严重损害,从而降低个体亲社会行为 [16] 。

同伴归属感的需要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儿童面临同伴拒绝时,他们可能会经历一系列负面事件,包括内化和外化问题 [17] 。就内化问题而言,遭受同伴拒绝之后的个体通常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体验较多的不适感、压力感、低自尊、孤独感和无助感。因此,这类群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概率大大提升 [18] 。就外化问题而言,被拒绝的个体会更容易出现逃课、辍学、物质滥用、攻击行为、违法行为等问题 [19] 。一些纵向研究也发现,早期同伴拒绝会显著正向预测随后的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 [18] 。

由于遭到同伴拒绝的孩子更容易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问题,甚至有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这类孩子的人际交往需要我们格外的重视,积极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里需要并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是我们重要的责任。

2.3. 青少年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同伴关系的优劣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产生影响,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同样也有可能会反过来影响同伴关系。

有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破坏、抑郁、退缩等问题行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可能导致其同伴关系较差,这是因为儿童主动或者被动的脱离了同伴群体,与同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减少,社交技能减退,进而导致难以建立良好的同伴交往关系,而不被同伴群体所接纳又会进一步导致行为问题的加重,形成恶性循环;而较多的亲社会行为,如礼貌、助人、领导等行为则会带来良好的同伴关系 [20] 。而另有研究发现,有些青少年可能因为某些攻击和违纪行为受到同伴欢迎 [21] ,这似乎与我们的惯常认知相违背。可见,青少年期的儿童对社会行为的评价可能与年幼儿童或成人不同 [22] ,这就使得青少年社交地位与社会行为之间并不像我们先前认为的那样具有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可能存在一些更复杂的联系。

儿童青少年道德品质、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会对同伴关系产生影响,而同伴关系的形成又会影响其个性和社会化发展。因此,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十分重要。此外,我们还应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采取多样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引导他们构建积极的人际交往圈,尽可能的促进同伴接纳 [23] 。

3. 帮助儿童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逐渐步入青春期,与同伴交往愈加频繁和密切。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对青春期的个体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强有力的情感支持 [24] ;另一方面,它可以帮助青少年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自我认知,适应复杂的社会情境,促进青少年顺利的社会化。为此,本文总结以下教育对策。

3.1. 关心学生的同伴关系,家庭和学校共同协作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嵌套于一系列的环境系统之中的,而家庭和同伴是儿童青少年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微系统 [25] 。

同伴关系作为一种非亲属关系,其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 [26]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都应该重视和了解儿童的同伴关系,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以促进社会化的积极发展。一方面,学校作为儿童青少年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教师需要时刻观察并掌握班级学生的交往情况,发现并及时解决学生同伴关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由于遭到同伴拒绝、排斥的学生更有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17] ,因此更应该及时主动的给予关心和帮助,了解不良的同伴关系是学生自身因素还是周围群体环境所致,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另一方面,家庭亲密关系也会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形成。实证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中积极、高质量的亲子沟通有利于亲子情感联结、青少年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7] ,因此,亲子间的沟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父母应关心孩子的内心想法,给予他们温暖与支持,提供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另外,家长应多鼓励和支持孩子去结交朋友,尊重孩子的同伴关系,同时为孩子与朋友交往创造条件。

3.2. 关注学生发展的性别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一般发展

研究显示,在幼儿时期,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同伴关系就存在显著差异。比如,交往方式和内容不同,男孩更倾向于群体互动,更有可能参与有组织的游戏,而女孩更倾向于成对互动,她们会花更多时间进行社会交谈,更容易自我表露,更容易出现亲社会行为 [28] 。另外,男孩和女孩遭受的同伴压力和应对方式不同。男孩遭遇的同伴压力多为言语或身体伤害 [29] ,而女孩多遭到友谊压力。面对这些压力,女孩比男孩更可能寻求支持、情感表达和反思的方式去应对 [30] 。这提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男女儿童在社会发展上存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路径,促进男女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例如,针对男生在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如男生更容冲动,我们应给予更多耐心去指导和教育培养男生情绪和行为的控制。

除了对不同性别的儿童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外,还可以加强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促进男女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性别原型理论认为,拥有更多积极健康的异性交往经历的青少年,在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 [31] ,对自身的交往能力有清晰的感知,并且有更强的自信心 [32] 。差异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两性之间的交往能够促进双方在认知、情绪、个性等方面起到互相的补偿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可以多组织男女生共同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异性交往,帮助他们加深对彼此的认识,促进彼此的交流,提升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技能 [33] 。

3.3. 针对不同同伴交往类型,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心理学家将儿童同伴交往关系分为四种类型: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不同类型的儿童因其性格特点等差异,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交往策略,我们需要充分掌握儿童的交往类型,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工作。

对于受同伴欢迎和高质量友谊的儿童,要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且启发他们主动帮助在同伴交往中存在困难的同学和伙伴。而对于被拒绝型儿童,以往研究显示,他们的社会情感能力得分相对低于其他类型的儿童。由于他们无法和身边的同龄人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其评估人际关系价值的能力可能会下降 [34] ,表现出退缩和回避未来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 [35] ,甚至可能会出现网络成瘾等不良嗜好,对自身的成长不利,这类儿童青少年是我们首当其冲要关注的对象。有研究表明,当同伴关系得到改善后,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会有相应减少,这与社会补偿理论一致 [36] 。对于这类群体,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诸如减压游戏、舒缓的运动、故事分享、心理剧等活动,以达到抑制攻击性、鼓励冷静,发展社交技能,消除偏见,提高沟通和自尊,促进团队合作等目的 [37] ,最终改善他们的交往模式。

4. 小结

在儿童青少年成长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同伴关系的作用不可忽视。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个体发展健全的人格、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当被同伴所接纳时,个体归属感的需求得到满足,因而表现出更高的亲社会水平;倘若经常遭到同伴拒绝,不仅对儿童自身的心理发展造成严重危害,还有可能导致孩子在成年后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这就从教育角度提示我们,要积极关注孩子们的同伴交往情况,对良好的交往方式进行充分肯定,而对不良现象要严厉批评,并积极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同伴交往方式。帮助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是每位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了解学生的交往模式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扎实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是真正需要我们锻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 林崇德.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关系的研究[J]. 心理学报, 1999(4): 418-427.
[2] Huang, X., Hu, N., Yao, Z. and Peng, B. (2022) Family Functioning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Self-Esteem and Peer Relationship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Article ID: 962147.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2.962147
[3] Rasco, D., Day, S.L. and Denton, K.J. (2023) Student Retention: Fostering Peer Relationships through a Brief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Retention: Research, Theory & Practice, 25, 153-169.
https://doi.org/10.1177/1521025120972962
[4] Sung, J.-H. and Kim, C.-K. (2020) The Influence of Peer Relationships and Self Evaluation on Adolescent’s Creativity Personality: The Moderated Mediation Effect of Parental Education Support. Korean Association for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20, 1017-1035.
https://doi.org/10.22251/jlcci.2020.20.12.1017
[5] Nie, T., Zheng, Y. and Huang, Y. (2022) Peer Attachment and Proactive Socialization Behavior: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ocial Intelligence. Behavioral Sciences, 12, 312.
https://doi.org/10.3390/bs12090312
[6] Shin, K.M., Cho, S.-M., Shin, Y.M. and Park, K.S. (2016) Effects of Early Childhood Peer Relationships on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A 6-to 8-Year Follow-Up Study in South Korea.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13, 383-388.
https://doi.org/10.4306/pi.2016.13.4.383
[7] Hinde, R.A. and Stevenson-Hinde, J. (1987)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Child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Review, 7, 1-21.
https://doi.org/10.1016/0273-2297(87)90002-5
[8] 潘苗苗, 苏彦捷. 幼儿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与其同伴接纳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2): 6-13.
[9] 李佳佳, 张大均, 刘广增, 等. 8-12岁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与同伴接纳: 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1): 64-70.
[10] 姜文斌. 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 50-58.
[11] 彭红庆, 张野, 曹晨, 等. 同伴关系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J]. 心理月刊, 2022(22): 24-27.
[12] 李柳芳, 黄淑茜.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17): 243-244..
[13] 王千, 赵景欣. 家庭情感虐待、情感忽视与留守青少年的孤独感:同伴接纳的作用[C]//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21: 23-24.
[14] 刘霁月. 同伴接纳对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 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15] Anthony, D.B., Wood, J.V. and Holmes, J.G. (2007) Testing Sociometer Theory: Self-Esteem and the Importance of Acceptance for Social Decision-Mak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3, 425-432.
https://doi.org/10.1016/j.jesp.2006.03.002
[16] De Wall, C.N. and Baumeister, R.F. (2006) Alone but Feeling No Pain: Effects of Social Exclusion on Physical Pain Tolerance and Pain Threshold, Affective Forecasting, and Interpers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 1-15.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91.1.1
[17] LoParo, D., Fonseca, A.C., Matos, A.P. and Craighead, W.E. (2023) A Developmental Cascade Analysis of Peer Rejection, Depression, Anxiety,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from Childhood through Young Adulthood. Research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 51, 1303-1314.
https://doi.org/10.1007/s10802-023-01053-0
[18] Mrug, S., Molina, B.S.G., Hoza, B., Gerdes, A.C., Hinshaw, S.P., Hechtman, L. and Arnold, L.E. (2012) Peer Rejection and Friendships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Contributions to Long-Term Outcome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40, 1013-1026.
https://doi.org/10.1007/s10802-012-9610-2
[19] Menting, B., Van Lier, P.A.C. and Koot, H.M. (2011) Language Skills, Peer Rej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xternalizing Behavior from Kindergarten to Fourth Grade: Language Skills, Rejection and Externaliz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2, 72-79.
https://doi.org/10.1111/j.1469-7610.2010.02279.x
[20] 周宗奎, 孙晓军, 赵冬梅, 等. 同伴关系的发展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31(1): 62-70.
[21] Estell, D.B., Cairns, R.B., Farmer, T.W. and Cairns, B.D. (2002) Aggression in Inner-City Early Elementary Classrooms: Individual and Peer-Group Configuration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8, 52-76.
https://doi.org/10.1353/mpq.2002.0002
[22] Engels, R. and TerBogt, T. (2001) Influences of Risk Behaviors on the Quality of Peer Relations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0, 675-695.
https://doi.org/10.1353/mpq.2002.0002
[23] 杨丽珠, 沈悦, 马世超. 幼儿气质、教师期望和同伴接纳对自我控制的影响[J]. 心理科学, 2012, 35(6): 1410-1415.
[24] Crosnoe, R. and Johnson, M.K. (2011)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37, 439-460.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soc-081309-150008
[25] McMahon, G., Creaven, A. and Gallagher, S. (2020)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Adolescent Well‐Being: The Role of Parent and Peer Relationships. Stress and Health, 36, 299-310.
https://doi.org/10.1002/smi.2923
[26] Zhu, Q., Cheong, Y., Wang, C. and Sun, C. (2022) The Roles of Resilience, Peer Relationship,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n Student Mental Health Difficulties During COVID-19. School Psychology, 37, 62-74.
https://doi.org/10.1037/spq0000492
[27] Waldinger, R.J. and Schulz, M.S. (2016) The Long Reach of Nurturing Family Environments: Links with Midlife Emotion-Regulatory Styles and Late-Life Security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 1443-1450.
https://doi.org/10.1037/spq0000492
[28] González Moreno, A. and Molero Jurado, M.D.M. (2022) Creatividad, habilidades sociales y comportamiento prosocial en adolescentes: Diferencias según sexo. Publicaciones, 52, 117-144.
https://doi.org/10.30827/publicaciones.v52i2.26184
[29] Monks, C.P., Smith, P.K. and Kucaba, K. (2021) Peer Victimis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Observations of Participant Roles and Sex Differ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 Article No. 415.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8020415
[30] Qashmer, A.F. (2023) Emotion Regulation among 4-6 Year-Old Childre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ir Peer Relationships in Jorda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4, Article ID: 1180223.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3.1180223
[31] Mayeux, L. and Kleiser, M. (2020) A Gender Prototypicality Theory of Adolescent Peer Popularity. Adolescent Research Review, 5, 295-306.
https://doi.org/10.1007/s40894-019-00123-z
[32] 王磊. 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 2004, 27(4): 916-919.
[33] 陈华平, 陈书洋. 青少年同伴关系对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7(1): 38-40.
[34] Long, E., Zucca, C. and Sweeting, H. (2021) School Climate, Peer Relationships,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A Social Ecological Perspective. Youth & Society, 53, 1400-1415.
https://doi.org/10.1177/0044118X20970232
[35] Haddow, S., Taylor, E.P. and Schwannauer, M. (2021) Positive Peer Relationships, Coping and Resilience in Young People in Alternative Care: A Systematic Review.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22, Article ID: 105861.
https://doi.org/10.1016/j.childyouth.2020.105861
[36] Liu, X. and Li, Y. (2023) Parental Marital Quality and Adolescents’ Online Social Addiction: Influences of Adolescent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Pe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Africa, 33, 604-611.
https://doi.org/10.1080/14330237.2023.2279367
[37] Molinero-González, P., Martín-Antón, L.J., Carbonero-Martín, M.Á., Arteaga-Cedeño, W.L. and Rodríguez-Sáez, J.L. (2023)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for Reducing Peer Reject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hildren, 10, Article No. 1826.
https://doi.org/10.3390/children1011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