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现状探析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arx’s Modernity Thought
DOI: 10.12677/acpp.2024.134097, PDF, HTML, XML, 下载: 38  浏览: 7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闫夏梦, 郭 燕:大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关键词: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资本主义现代性中国现代性自由Marx’s Modernity Thought Capitalist Modernity Chinese Modernity Freedom
摘要: 由于我国当代学术界有关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关注度越来越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性的研究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由此也产生了这一课堂上大量的研究成果。通过梳理汇总,可将我国学界有关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总结为马克思理论与现代性的关系、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特点,马克思分析现代性的视角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并分别就这些方面学界研究的主流观点进行了综述。
Abstract: As the academic interest in issues of modernity has been increasingly growing in China’s contemporary academic circles, the study of the modernity aspect of Marxist theory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rom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Consequently, a vast amount of research findings has emerged in this field. By reviewing and summarizing, this paper collates the research within the Chinese academic community on Marx’s thoughts on modernity. It categorizes the findings into three main asp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ist theory and modern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x’s thoughts on modernity, and Marx’s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ies for analyzing modernity. Furthermore, i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ainstream views with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on these aspects.
文章引用:闫夏梦, 郭燕.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现状探析[J]. 哲学进展, 2024, 13(4): 652-65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4097

1. 引言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科技进步不断推动社会高速前进。面对这一时代背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遭遇到了理论适用性的挑战,探讨其与现代性的关系成为迫切的任务 [1] 。历史上,许多哲学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其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拥有跨越时代的指导价值 [2] 。这表明,无论是对历史上的社会形态还是新兴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都具有普遍适用性,从而具备永恒的价值。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某些现实问题显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局限性,引发了关于其现代性的质疑 [3] 。是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时代演变中仍保持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成为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本文将以马克思的理论为出发点,深入探讨马克思理论思想与现代性的关系,旨在明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指导价值和理论适用性。

2. 马克思理论与现代性的关系

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代性,首先要弄清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互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过理论探索,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邹广文等学者指出,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中,很多核心观点本质上体现了现代性思想,这些思想在其唯物史观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马克思在详细分析和反思十九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及总结传统封建社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了现代性的概念 [4] 。这一时期,西方正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正在取代传统的手工业,面对的主要问题是资源供给不足与生产力发挥受限的矛盾。当时,哲学研究领域对于现代性问题的关注不足,未将其视为研究的焦点。然而,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深刻分析,提出了现代性思想,从而为哲学领域探讨现代性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

丰子义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深刻融合了现代性思想,将其视为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而非孤立的议题。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关注的是社会发展的整体性问题。尽管马克思在其研究中未直接使用“现代性”一词,他通过对传统社会历史发展的系统性研究及对社会变迁动因的分析,深入探讨了现代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现代性不仅是理论思想的显著特征,而且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引发社会动态变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理论中所蕴含的现代性思想不是简单地将资本主义制度视为封建制度的优越替代,而是指出资本主义只是人类社会制度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这种观点强调了制度变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自然发生,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现代性思想的相对性和普适性,这是与社会发展规律研究紧密结合的结果 [5] 。

罗骞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关注资本主义制度的现代性问题,并采用了审视与批判的双重视角。这种分析既强调了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制度和奴隶制度的进步性,又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弊端和局限性。马克思在承认资本主义发展贡献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展现了一种平衡的批判态度。因此,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不仅深入,而且展示了其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批评和反思 [6] 。

郑元景等学者提出,“现代性”应视为一个相对概念,它的特征只能通过与先前社会阶段的对比中显现。他们指出,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未将现代性直接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框架,马克思的理论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性”这一概念,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基础在于探索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包括社会是如何发展的以及旧的社会制度是如何被新的制度所取代的。这正是研究社会发展现代性的核心。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了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论框架,这也是该理论能够适应当代需求和挑战的基础。为了深入理解社会变迁中的现代性问题,必须系统性地研究马克思对现代性的直接和间接分析。这样的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是一个关键的议题 [7] 。

3.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特点

有关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特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界很多学者也对其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本文将其归纳如下。

3.1. 马克思的现代性是理性与价值的统一

邹广文强调,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探讨主要聚焦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解析及对终极价值理想的追求。他通过深入分析历史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探究,挑战了传统基督教史学的观点,即历史为循环重复的过程。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只要这种矛盾存在,就会在其冲突中促使社会进步。他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永久性,认为它终将被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所替代。这一论断基于对实践的深刻理解和理性分析,体现了理论与价值观念的高度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显著特征 [8] 。

贾英健指出,马克思在其理论探索中始终坚持理性的方法,但在现代性问题的分析中,他采取了一种结合价值观的理性预测方式。马克思认识到,尽管理性分析可以帮助避免主观偏见导致的误判,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由不具完全理性的个体构成,意味着纯粹理性方法可能不适合解析社会现象。相反,通过价值判断来分析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可以提供更深入的理解。马克思因此将理性与价值观结合,提出一个理性和价值统一的研究范式来探讨社会发展问题。他认为,社会进步根植于人们对价值的追求,生产力的本质基于人类的价值追求。尽管从个体角度看,人们追求价值的动机可能显得不稳定,但从整体上看,这种动机是恒定的。马克思强调,生产力的提升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当建立在旧社会制度之上的社会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社会变革和新社会制度的建立。马克思将启蒙时期的理性思想与价值判断相结合,这一融合是他对现代性问题研究的显著特征 [9] 。

3.2. 马克思的现代性具有批判性

石敦国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代性的探讨中,批判性思维占据了核心位置。这种批判并非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盲目赞扬,而是采用辩证的方法,从批判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问题和弊端。马克思对现代性的研究不仅包含了对历史的深度批判,也包括对实践的严密审视。他对过去的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的不足进行了剖析,辩证地分析了它们的灭亡必然性;在实践层面,他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制造成的剥削和压迫,并论证了资本主义最终将被更先进、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所替代。这种鲜明的批判色彩是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显著特点 [10] 。

任平指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采取了批判现实的视角,全面分析了其现代性及存在的缺陷。资本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提升社会生产效率方面展现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与封建社会的分散、小规模生产模式相比,资本主义下的大型机器工业化生产大幅提升了生产力,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超越封建制度的进步。然而,马克思也深入探讨了十九世纪“现代社会”的发展弊端,尤其是资本主义作为私有制的一种表现形式,未能根本改变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虽能暂时缓解阶级矛盾,但无法根除阶级压迫和对立,且随着生产资料和财富的进一步集中,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愈发严重。马克思通过批评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缺陷,预言资本主义最终将被一个更先进、能够更有效解放生产力的新制度所替代。这一批判性视角和对“现代社会”多方面的深刻分析,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现代性以超越时代的特质 [11] 。

3.3. 马克思的现代性是破与立、批判与建构的统一

郑元景等学者强调,马克思在探讨现代性问题时,运用了辩证哲学的方法。他并未单纯赞美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进步性,也没有仅仅从批判的角度完全否定制度变革的破坏性。相反,马克思采取了一种结合破坏与建设、批判与构建的辩证思维方式。他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相比于传统封建社会在发展和进步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问题和弊端。通过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现代性,马克思分别阐释了其正面与负面的意义,展示了他对现代性问题研究的辩证性哲学思想,这一点是其现代性研究的显著特点 [12] 。

贾英健分析马克思理论中的现代性思想,指出其一方面通过批判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揭示了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进步性。同时,马克思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私有制,认为尽管资本主义在解放生产力方面超越了过往的社会制度,却未能根本解决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的问题,暴露了深层的阶级矛盾和潜在危机。贾英健强调,这些矛盾和危机的加剧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触发革命斗争,并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贾英健从正反两方面探讨了其现代性的机理,采用矛盾统一的理论框架,揭示了私有制最终将被公有制取代的经典论证。这种结合批判与建构的研究方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核心特征 [13] 。

3.4. 马克思的现代性具有实践性

李淑梅观察到,自法国启蒙运动以来,众多哲学家倾向于从纯粹理性的角度探讨社会、历史以及人类命运的根本问题。然而,马克思批判了这种完全依赖理性而忽略实践的方法可能导致的形而上学的误区。他反对黑格尔的教条主义,主张哲学不应仅仅基于理论构建一个理想化的体系。他认为,哲学的重点应转向如何从实践角度改造世界。特别是在现代性问题上,马克思并未单纯赞扬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性,而是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下资本家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及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他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存在深层次的问题,远非理想的社会形态,终将被更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新制度所替代。这种观点展现了马克思理论对现代性的实践性特征 [14] 。

何萍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现代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指出,马克思在其哲学研究中特别强调了本体批判。他对十九世纪初期工业化时代,大机器生产取代传统小作坊生产模式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马克思一方面认可这一变革在促进生产力解放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他通过实践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压迫以及社会不公现象。通过这种实践性的研究方法,马克思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是有限的,远非理想状态,并且最终将被更进步的公有制社会形态所替代。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现代性的讨论深刻地结合了实践考察,展现了其明显的实践性特征 [15] 。

3.5. 马克思的现代性具有多元性

何萍深入分析了马克思在现代性问题上的研究,指出马克思通过对亚洲多国与欧洲现代化进程的比较,进行了东西方社会发展的横向对比。他采用了与研究欧洲历史发展不同的视角来探讨东方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制度变革,从而揭示了东西方在历史发展和制度建设模式上的差异。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代性问题研究中具有多元性,强调在不同情境和对象下进行现代化问题的分析,赋予其理论的现代性以多元化的特征。

贾英健则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观点本质上是基于多元视角的,他在继承和发展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历史和现实问题应从多元和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马克思看到现代性虽起源于欧洲,但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全球扩散,也加剧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导致了许多非西方国家与欧美国家之间的矛盾。他批判了制度输出伴随的压迫和破坏,从而对东方社会在资本主义侵袭下的困境进行了深刻反思,展现了他的现代性思想不仅广泛而且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的显著特点。

4. 马克思分析现代性的视角及方法论

在马克思研究现代性的问题时所采用的视角,使用的方法论具有怎样的特色,我国学术界很多专家学者实施了大量研究,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思想本文将其归纳如下。

4.1. 马克思分析现代性的多维视角

丰子义在其研究中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代性特征之一是其采用了多维度的分析视角。与其他哲学家侧重于纯理性分析的方法不同,马克思在探讨现代性问题时,更加注重从观念、文化、价值和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他对现代性的正面与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辩证分析,显示了其理论思想的多维性。这种多角度的研究方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代性研究领域与其他哲学流派的显著区别。

4.2. 马克思分析现代性的经济哲学路径

俞吾金的研究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代性问题上特别强调经济学视角。马克思深入借鉴了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的理论,从资本主义的经济运作原理出发进行分析。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进步性,是因为它能够解放社会生产力并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相比之下,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源分配上的优势明显超越了封建制度下的资源垄断。通过广泛引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思想,马克思用宏观经济的视角来探讨社会制度的问题,使其理论在现代性讨论中展现出鲜明的经济哲学特点 [16] 。

4.3. 马克思分析现代性的利益视角

徐梦秋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提出了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上,立足了理论结合实践的视角进行研究,注意从利益角度研究社会资源分配问题,这相对于启蒙运动时期很多学者主张从纯粹理性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主张,其分析现代性的利益视角是独特的,也是具有纯理性研究修正作用的,因此马克思在现代性问题上的研究立足利益视角进行分析,跟其同时代的学者相比具有鲜明特色 [17] 。

4.4. 马克思分析现代性的辩证立场

贺来的研究指出,马克思在探讨现代性问题时,承继并拓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首先分析了封建、奴隶制及原始社会中生产力的落后状况以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限制,进而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方面超越旧制度的进步性,从而必然会取代过时的体制。他不仅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上的重要作用,也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内在的缺陷,尤其是资本家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和对劳动者的残酷剥削现象。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尽管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明显的问题且并非理想的社会形态,它所具有的现代性仅是相对的,并预言资本主义最终将被更先进的公有制社会形态所替代。通过这种正反两面的深入分析,马克思展示了其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辩证思考,彰显了其在现代性问题研究中的明确辩证立场 [18] 。

4.5.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

吴晓明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现代性,在哲学研究上展现出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批判发展的双重维度,一方面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私有制基础,提出资本主义制度体制下资本垄断在少数人手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而残酷压迫无产阶级,制度的弊端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与此同时也从发展眼光,肯定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的进步性,提出封建社会的生产模式中生产关系僵化保守,已经严重制约了生产力发展,而资本主义制度大机器工业化生产,劳动者不需要以拥有一定规模的生产资料为前提也能参与社会资源生产和分配,凸显出其解放生产力上的进步性,因此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上优于以往的社会制度,马克思在现代性问题研究上同时带有批判和发展的双重维度,是其理论思想的突出特征 [19] 。

5. 结语

综上,我国学术界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现代性内容的研究,尽管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过在部分问题的研究上,如现代性思想跟制度变迁的关系,现代性思想的发展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更细致的挖掘与研究。希望我国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上可以更加深入和系统,得出更多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做出更多的理论建设。

基金项目

2022年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辽教通【2023】371号)。

参考文献

[1] 孙来斌. 运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剧本演示中国现代性故事——《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探析》评说[J]. 社会科学动态, 2022(2): 125-126.
[2] 郗戈. 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方法论特征——基于思想史视角[J]. 山东社会科学, 2018(11): 8.
[3] 刘国胜. 重新理解马克思现代性思想[J]. 山东社会科学, 2016(3): 7.
[4] 邹广文, 李晓白. 马克思自然观的三维视野[J]. 理论视野, 2023(12): 12-17.
[5] 丰子义. 马克思视野中的“世界主义” [J]. 哲学研究, 2023(1): 13-22 125.
[6] 罗骞. 能在论视域中的思存关系[J]. 社会科学文摘, 2023(1): 23-25.
[7] 许振煜, 郑元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述评[J]. 三明学院学报, 2023, 40(1): 23-30 44.
[8] 邹广文. 中国式现代化呈现新的文化生命体[J]. 中国纪检监察, 2023(22): 62-63.
[9] 贾英健. 马克思人的存在形态视域中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J]. 理论学刊, 2022(4): 63-71.
[10] 石敦国.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如何可能[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7(3): 78-82 200.
[11] 任平. 论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3(5): 12-17 199.
[12] 朱慧敏, 郑元景. 习近平的时代观及其当代价值[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 38(4): 4-7.
[13] 贾英健. 历史主动精神的唯物史观审视[J]. 哲学动态, 2022(10): 5-13.
[14] 李淑梅. 马克思早期法哲学视域下的财产权批判思想研究[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5): 12-21.
[15] 何萍. 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J]. 江苏社会科学, 2011(5): 1-6.
[16] 俞吾金. 探寻马克思的当代意义[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4(1): 199-202.
[17] 徐梦秋, 张宽前. 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 机会与机会平等[J]. 世界哲学, 2023(2): 5-15 160.
[18] 贺来, 武姗姗. 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哲学维度” [J]. 学习与探索, 2022(4): 1-7 186.
[19] 吴晓明. 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J]. 学术月刊, 2006(2): 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