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地演讲——卢卡斯《演讲的艺术》评介
The Art of Speaking Elegantly—A Review of Lucas’s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DOI: 10.12677/ml.2024.124229, PDF, HTML, XML, 下载: 37  浏览: 5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淑琴, 庄甘林: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外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斯蒂芬·卢卡斯演讲艺术中国特色Stephen E. Lucas Public Speak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
摘要: 演讲术是人类社会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斯蒂芬·卢卡斯《演讲的艺术》(中国版)全书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浓郁的中国特色,折射出作者浓厚的艺术素养及独特的分析能力。作者用平实的语言阐释道理,用经典的实例揭示演讲的本质,从而扩大了中国读者研究演讲学的视野。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卢卡斯《演讲的艺术》的亮点及不足之处,也根据教学中的体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旨在使更多的读者和演讲爱好者能够受益。
Abstract: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is the frui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wisdom. Stephen Lucas’s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which contains a wealth of ideas on content and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has a reflection of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and unique analytical skills. The author of the book made interpretation of truth with plain language and revealed the nature of speech with classic examples which expanded the Chinese readers’ vision in the study of public speaking. This article not only made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highligh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Lucas’s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but also according to teaching experience put forward views to recommend it to more readers so that they can benefit.
文章引用:张淑琴, 庄甘林. 艺术地演讲——卢卡斯《演讲的艺术》评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4): 132-13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4229

1. 引言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信息社会,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而且还要有出众的口才。随着国际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演讲和辩论已成为现代生活中语言交际的重要活动方式。演讲课是国外大学,尤其是许多美国大学对文科生必开的一门课,这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些年来英语演讲在中国也悄然成为一种时尚,英语演讲教学也在国内许多高校中受到重视。斯蒂芬·卢卡斯的《演讲的艺术》对提高中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技能够提供很大帮助。

作为一位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的演讲学专家,斯蒂芬·卢卡斯教授的作品《演讲的艺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次面世以来,就以其独到的见解和实用的教学方法,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该书的第10版,首次于2010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推出中文版,为中国的英语演讲教育界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教学资源。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演讲的艺术》已经迎来了更新的第13版,然而,第10版这一特殊版本因其在内容上的精心改编和对中国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仍被广泛认为是演讲教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卢卡斯教授对原著进行了创造性的本土化改编,不仅保留了原书的精华,同时引入了大量贴合中国教学环境和文化习俗的内容和例子,使其更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第10版的教材不仅是一本教授英语演讲技巧的书籍,它还涵盖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知识,指导学生如何在尊重并融入全球多元文化的同时,也能坚持和传承中国的文化价值。这种综合了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的教学策略,使得第10版《演讲的艺术》成为了不仅适合中国高校学生,也适合希望在全球舞台上发声的中国演讲者的首选读物。

在教学实践中,第10版《演讲的艺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得到了中国读者的广泛认可。其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对于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演讲能力具有不减的时代价值。因此,即使在第13版已经出版的今天,第10版仍然被广大讲师和学生奉为教学经典,其价值与时俱增,其影响力横跨时间的长河,继续在全球演讲教育的领域中闪耀着光芒。

《演讲的艺术》全书共分为5个部分,总共有17章。书中内容积极健康,章节安排合理,例证丰富翔实,行文流畅自然,她给学习者提供了在英语演讲的实践中学习英语的机会,从而使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成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她为喜爱英语演讲的读者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也起到了介绍异国风俗文化的桥梁作用。本文将从教学使用中感到最精彩、最受益的部分来做评介。

2. 演讲技巧介绍

2.1. 克服演讲时的紧张情绪

卢卡斯指出演讲是一门艺术,不同于日常对话,许多人都会出现紧张心理,而紧张往往会导致演讲失败。本书第1章第2部分作者就介绍了如何在演讲中克服紧张情绪、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性。他通过数据,证明了在许多社会活动中,演讲使人感到焦虑程度最高,使演讲学习者认识到演讲时出现的紧张与焦虑是非常正常、自然的现象。

卢卡斯就如何克服紧张焦虑,提出一些具体建议,除了演讲前充分的准备能够将紧张情绪降低到最低程度外,他还指出要成为自信的演讲者,一定要在演讲中将消极思维转化为积极思维:

演讲者如能正确对待紧张现象,自觉化解焦虑情绪,将演讲过程看作难得的锻炼,就能不断提升自信,从而在演讲中展现处自己的风采。

2.2. 论证观点是演讲成功的前提

没有充分的论据,再有力的论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1] 。在第6章中作者介绍了大量的各类论据的实例,以及在演讲中的用法。作者还选取了复旦大学孙艳在2001年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片段,用一个延伸性例证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奥林匹克运动员面对挫折时的勇气和毅力。她的演讲不仅展示演讲者自身的精神气质与独特的魅力,也展示了中国大学生潜在的演讲实力。演讲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既要以内容质量而取胜,又要因风格独特而见长。

2.3. 建立亲善感与可信度

与听众建立亲善感与可信度是演讲成功的灵魂(亚里士多德,2004:112) [2] 。在第8章中讨论了如何开始并结束演讲,其中包括演讲中如何建立亲善感与可信度。卢卡斯提出演讲者应在第一时间即演讲的开头建立起自己在听众中的可信度。最好的方法是巧妙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或亲身经历,使听众信服并乐意接受你的观点。

2.4. 如何引发听众情绪

演讲中激发听众不同的情绪反应是很重要的(亚里士多德,2004:112) [2] 。在14章中提到了六种不同情绪特征,其中包括恐惧、同情、骄傲、愤怒、愧疚和敬仰等。演讲者要根据不同的演讲内容,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生动的实例与真诚,使自己的感情得以自然恰当的流露,通过充满人情、人性、人意的人格化的演讲使演讲衍生出美感,激发听众的各种情绪,从而有效地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增进演讲者与听众的亲切感和互动性。然而,作者还指出,无论你用何种手段激发听众情绪,要做到恰如其分,如在说服性演讲中,要以事实与逻辑为据,理智与情感并重。

3. 演讲稿撰写介绍

3.1. 克服赘词现象

在10章中卢卡斯介绍了如何消除赘词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是国际通病,且有损演讲效果。卢卡斯指出演讲要注意的是词汇、语法,还有语言的准确性和清晰度——这不仅仅只是技能,而且也是指演讲者如何用这些语言元素来传达他们的思想。作者指出赘词使听众往往要从一堆罗列的词汇中去发现意义,这尤其会消损说服性演讲的感召力。他还指出在很多情况下,少就是多——言简意赅效果更好。对于身处母语为汉语的大环境下的中国学生,更需要锤炼演讲语言,避免赘词,做到惜字如金。读者顿写演讲稿要尽可能做到使语言简洁,以最少的文字体现演讲中所包含的意思,即:演讲者需要着力打磨自己的语言功力,并磨练严谨、规整、凝练的语言风格 [3] 。

3.2. 语言修辞

10章中也讨论了如何生动形象地使用语言及修辞法,也是教学中重点内容。提高演讲的艺术性,是增强演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关键因素。孔子说过:“言之无采,行之不远。”就是说写文章、发表演讲若无文采,就不能流传久远。演讲除了要有丰富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外,还需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修辞是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英语修辞手法在英语演讲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并使演讲的语言更具表现力。作者介绍了在演讲中经常使用的几种修辞方法,分别为明喻、暗喻、排比、重复、压头韵、对偶,且举例十分精当。

3.2.1. 明喻

(1) The way of truth is like a great road, it is not hard to find. (Mencius)

为了鲜明、形象地刻画某一事物,人们常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进行对比,用另一种事物比喻所要说明的事物,突出了事物鲜明的形象并使人印象深刻,所使用的修辞为明喻。

3.2.2. 暗喻

(2) Art is the torch of a nation’s spirit. (Li Changchun)

(3) With globalization, the same sea washes all of humankind, We are all in the same boat. There are no safe islands. (Kofi Annan)

艺术是一个民族精神之火炬。这一比喻具体生动。根据两个事物间的某种共同特征,用浅显的语言说明深奥的道理,其效果是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科菲·安南用大海作为喻体,形象生动地阐释出全球化与每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均使用了暗喻的修辞。

3.2.3. 排比

排比是英语里最常用的修辞格之一,广泛地用于演讲辩论中,通过句子的形式美把语言的内容更好地表现出来。

(4) Rich and poor, intelligent and ignorant, wise and foolish, virtuous and vicious, man and woman—it is ever the same, each soul must depend wholly on itself. (Elizabeth Cady Stanton)

这个例子中用了四个意义相反的语言单位,用词简练,凸现了内容的哲理性和思维逻辑的严谨性。

3.2.4. 重复

重复地使用同一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叫做重复。其目的是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如:

(5) We must imagine greatly, dare greatly, and act greatly. (Adlai Stevenson)

3.2.5. 押头韵

一般由两个首辅音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构成,中间常用and或逗号连接。这种用法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便于记忆和运用。同时还使人感受到语言的音乐美。押头韵是构建语言音乐艺术美的主要手段之一。

(6) Peace is essential for progress, but progress is no less essential for peace. (Liaquat Ali Khan)

例中句首与句末以辅音开头的两个词:peace progress 听上去给人以和谐优美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加了语言的感染力。

3.2.6. 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照法使用得当,可提升演讲的美感和品位:

(7)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8) Let us never negotiate out of fear. But let us never fear to negotiate. (John F. Kennedy)

对偶不同于比喻,通过指出差异,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的不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修辞格的使用赋予文字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哲理,在演讲中特意使用合适的修辞手段,使得语言表达更加明晰、生动、传神,从而增强了演讲的艺术效果。

3.3. 即兴演讲、问答与辩论

在16章中作者介绍了即兴演讲、问答及辩论方面的知识。目前中国许多演讲者在一些大的英语演讲赛事中的定题演讲表现得十分完美,然而即兴演讲、问答与辩论往往是演讲中难以突破的瓶颈。卢卡斯认为即兴演讲不仅对讲本族语的学生很难,对讲外语的学生更非易事。因此他根据中国大学生演讲中的不足,着重补充了这几方面的知识介绍,从近年来许多英语演讲比赛中挖掘出较有价值的、紧扣时代脉搏的实例分析并提供了即兴演讲题目。

卢卡斯指出演讲比赛中,演讲获胜者不仅要在词汇、发音等方面下苦功夫,演讲者还应该具备很强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应该是演讲的核心目的所在。作者还强调了创新思维能力是定题演讲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兴演讲题目会涉及到个人的、政治的、校园的以及当前形势的问题。卢卡斯认为即兴演讲需要敏锐的头脑及丰富的知识。演讲者平时要多读报刊、杂志,多听电视新闻,主动涉猎各方面知识的研究,包括时事、经济、科学、哲学、教育、文学,历史和环境文化信息的积累。

在辩论部分的讨论中,卢卡斯指出英语演讲比赛中辩论具有即兴演讲和问答所需要的所有技巧。他还强调推理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是演讲辩论中的制胜的关键因素。

总之,这一章的内容与例证融入了更多中国元素,体现了较浓的中国特色,因此在教学中更受师生欢迎,有利于学生演讲中逻辑推理、言辞表达、哲理思辨能力的培养。

4. 经典演讲稿欣赏与分析

经典演讲稿的选取是这本教材的亮点。卢卡斯教授强调:教师在演讲教学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理论、经典的例证、丰富的知识和多样的训练,指导学生提升语言、了解文化、拓宽视野、培养思维。在教材的附录部分,作者还附有7篇经典演讲供教师教学时分析和示范。在教学中着重分析过以下几篇演讲词的特点。

在马丁·路德金举世闻名的经典演讲“I Have a Dream”中,金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生动形象的比喻和铿锵有力的对照与头韵。可供对照分析的很好例证并使读者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如:金将希望比作伟大的灯塔;将不公正比作煎熬黑奴的熊熊烈焰,将监禁比作慢慢长夜;将种族隔离比作“桎梏”,将“种族歧视”比作“锁链”;将贫穷比作“孤岛”;将(美国社会的)“物质繁荣”比作“汪洋大海”。这些形象的表达既简单易懂,又深入人心,所以能引起处在美国社会底层的听众的强烈共鸣。演讲是演讲家生命的外化、灵魂思想的表现 [4] 。读者不仅感受到马丁·路德金坚韧的人格力量,也深为这篇演讲词的语言魅力而陶醉。

芭芭拉·布什1990年6月1日在Wellesley College (卫尔斯利女子学院)毕业典礼上题为“选择与变化”的演讲全文,这篇演讲的主题是现代妇女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保持平衡。芭芭拉·布什的这篇演讲被认为是近年来最优秀的演讲之一。丰富的情感与恰如其分的表达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爱戴。这篇演讲具有三个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联之以身。例如:

(9) Now, maybe we should adjust faster; maybe we should adjust slower. But whatever the era, whatever the times, one thing will never change; fathers and mothers, if you have children, they must come first. You must read to your children, and you must hug your children, and you must love children. Your success as a family, our success as a society, depends not on what happens in the White House, but on what happens inside your house.

演讲者的素质和水平往往更多体现于其思维的缜密、思路的清晰和思想的深度。芭芭拉演讲中不夸张、不矫情,用真诚架起了与听众之间的桥梁,以母亲的温情完美地表达了自己观点。芭芭拉·布什用平淡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职业与家庭的选择,芭芭拉认为人类情感高于一切,作为女性,更应珍视这种情感。

(10) At the end of your life, you will never regret not having passed one more test, not winning one more verdict, or not closing one more deal. You will regret time not spent with a husband, a child, a friend, or a parent.

这一段是演讲的精华,取得了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的效果。一个优秀演讲者,一定要了解听众心理。芭芭拉联系自己的感受,诠释出婚姻的意义,她的睿智与快乐原则充分折射出她从容淡定的女性人格魅力。

(11) One of the reasons I made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 of my life, to marry George Bush, is because he made me laugh. It’s true, sometimes we’ve laughed through our tears, but that shared laughter has been one of our strongest bonds.

总之,芭芭拉·布什的这一演讲既富有语言魅力,又蕴含思想的光辉。这一部分还包括有Sajjid Zahir Chinoy 1965年5月12日题为“文化的问题”的演讲。这是一篇非常成功的校园毕业典礼演讲,曾受到美国媒体的广泛报道。一个出生在印度孟买的学生用自己动情的演讲证明了如果人们能够换位思考,尽量去理解他人,就能够消除文化差异。这篇演讲稿也为向学生介绍修辞手法提供了好的范例。如排比句的使用:

(12) Had I made the right choice in leaving home? Had I made the right choice in leaving my parents, my family, my home? Had I made the right choice in leaving my country, my culture, my background? Had I made the right choice in choosing the University of Richmond?

(13) My country was different. My culture was different. My experiences were different. My background was different. My language was different. My accent was different. My accent was different. Would I ever fit in?

这两个段落中一连几个排比句,充分道出了一个年轻的印度学子初次离家求学时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对父母、亲人及祖国的依依惜别的复杂心情。

杨澜作为一名优秀文化使者,她的演讲“Cultural Programs and the 2008 Olympic Games”是一个极好的说服性演讲的例证。可信度与亲善感的建立是说服性尤其是有争议的话题演讲成功的灵魂。在演讲的开始,她热情的话语与超凡的演讲技巧就在听众间建立了极强的亲善感与可信度。

(14) “Mr. President, ladies and gentlemen, good afternoon. Before I introduce our cultural programs, let me tell you one thing first about 2008: You are going to have a great time in Beijing.”

演讲中她扬长避短,用智慧征服了世界上千千万万听众。

(15) “Many people are fascinated by China’s sports legends in history. For example, back to Song Dynasty, which was the 11 century, people in our country started to play a game called cuju,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origin of ancient football. The game was is popular that women were also participating. So now you will probably understand why our women’s football team does so well today.”

在演讲末尾她真挚地向听众承诺:

(16) “Ladies and gentlemen, I believe Beijing will prove to be a land of wonders to all of you—to athletes, spectators, and the worldwide television audience alike. Come and join us.”

杨澜的演讲始终围绕文化与奥运这一主题,她充满东方魅力的演讲,使我们感受到演讲所承载的思想之深与语言之美,为中国申奥成功增加了一抹亮色,使听众对相聚北京充满了无限向往。

5. 总结

在演讲艺术的学术探究与实践教学中,第10版《演讲的艺术》仍然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尽管现已推出第13版,携带着新的素材与视角,但第10版的经典之处在于它的历久弥新。该版本不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它更凝结着演讲艺术的核心智慧,是当代演讲教学领域的一个宝贵财富。例如,该版中深刻剖析了演讲中的可信度与亲和力建立,如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令人信服的演讲案例,其不仅展示出了演讲结构的逻辑严密性,更重要的是,安南向听众传达的温暖与坦诚,以及他朴实语言中所透露出的深厚亲和力。这些案例的保留有助于学生和教授们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策略,进而提升他们的演讲技艺。再者,卢卡斯教授对文化中心主义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其可能激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偏见之间的双刃剑效应 [4] ,对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演讲的指导意义尤为突出。人的态势也是人际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的信息传递系统 [5] ,这提醒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既要坚持本民族的价值观,也要尊重并融入其他文化的特点,这一点对于任何有志于提升其国际演讲能力的学习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尽管第13版无疑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素材,但第10版《演讲的艺术》因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文化洞察,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本书不仅是过去的经典,更是现今和未来演讲艺术教学与实践的重要指南。通过其精心编纂的内容,既展示了演讲的艺术性,也强调了思想性与文化内涵的融合。它激励着读者探索更多的知识深处,让他们在演讲艺术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基金项目

本文系受众观视域下中美气候会议话语对比研究(校级一般项目A3107.23.2101.2214)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Johnson, S.L. (2012) On Winning Debate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2] Aristotle (2004) Rhetoric. Translated by Roberts, W.R. Dover Publications, New York.
[3] Quintilianus, M.F. (2001) Institutio Oratoria. Translated by Russell, D.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4] Lucas, S.E. (2010)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5] 王群, 曹可凡. 广播电视主持艺术[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