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各国预防工作的大力开展下,全球艾滋病(HIV/AIDS)疫情有所缓解,新增感染数呈逐年递减趋势,但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中的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早在我国2014年1~10月报告的新发现感染者中,MSM人群就占了51%,已成为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人群,而同性性途径传播成为我国艾滋病疫情的主要传播途径。因此,应重视MSM人群在HIV病毒传播中的作用,对其开展早期干预,尤其降低其危险性行为的发生是预防该人群艾滋病的关键。
危险性行为是指可以引起行为人之间体液交换的性行为,如拥有多个性伴侶、在性活动过程中不能坚持持续釆取保护措施,或者在性活动前或性活动中饮酒或者服用药物的性行为,其中也包括低龄的性行为等。许多国外研究将高危性行为(high-risk sexual behaviours, HRSBs)定义为是否有同性临时性伴(male casual sexual partners, MCSPs)和是否与同性临时性伴进行无保护肛交(unprotected anal intercourse, UAI) (Berghe et al., 2011; Jeffries et al., 2013; Wim et al., 2014)。商业性行为在我国属于违法行为,加之商业性接触由于性伴多、常发生无安全套保护的性行为,也被国内外公认为性病/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Lazebnik et al., 2001)。
性感觉寻求是指个体对强烈性刺激和新异性体验的寻求(Kalichman et al., 1994)。对强烈性刺激和新异性体验的寻求使MSM易于忽视危险行为的负面影响。国内外许多研究均发现,性感觉寻求与危险性行为两者之间存在有密切联系。性感觉寻求水平高者倾向于参加一系列的危险性行为,包括频繁的性交、多性伴以及较低的安全套坚持使用率。针对中东地区MSM的调查发现,性感觉寻求高者近期性活动水平和无保护性交更高,性感觉寻求可以预测MSM危险性行为的发生(Matarelli, 2013)。国内研究也发现性感觉寻求可以正向预测高危性行为(Xu et al., 2016)。
自我展示是指个体将个人信息、形象以及同一性传达给他人的过程,是人为了创造、修改和保持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而进行自我包装和修饰的过程(Goffman, 1959),是个体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行为。发生于网络(尤其是社交网络)的自我展示,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正逐渐取代传统人际互动中的自我展示。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社交软件(GSN apps)通过共同定位与即时收发讯息,用户可以方便快速地发现附近的MSM,进行社交或者匿名性寻求(Cedric et al., 2015),在社交网络上的每一次更新,都是一次或浅或深的自我展示。快速发展的GSN apps不仅改变了传统MSM性寻求的方式,还对MSM的性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GSN apps使用度越高,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概率还会提升,因为GSN apps使用度更高的MSM更可能在GSN apps个人资料上传自己裸露的胸部或其他性感部位,这与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可能性正相关;性自我暴露使年轻人更容易受到网上性引诱和线下性接触(Noll, Shenk, Barnes, & Putnam, 2009; Wolak, Finkelhor, & Mitchell, 2008; Ybarra, Mitchell, Finkelhor, & Wolak, 2007)。
许多研究发现感觉寻求是使用网络约会软件的重要预测变量(Donn & Sherman, 2002; Kang & Hoffman, 2011; Peter & Valkenburg, 2007)。有研究发现同性恋群体会在专属于他们的约会软件上发布自己的性感照片(Fitzpatrick et al., 2015; Miller, 2015)。研究发现具有高感觉寻求的个体更可能会去使用约会app,包括发布有关自我的性图片给他人(Chan, 2017),也就是说我们所关注的社交网络下的性自我展示。根据自我知觉理论理论,当人们进行自我展示时,他们通过从观众的角度观察自己来推断关于自己和行为的信念(Bem, 1972)。因此,当人们向他人呈现某些特征时,这些特征对自我变得更加突出,并且更有可能指导未来的行为(Schienker, Dlugolecki, & Doherty, 1994)。社交网站上的性感自我展示通常以性冒险和外向行为为特征(Kapidzic & Herring, 2014)。因此,当个人在社交网络上表现出性感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具有性冒险和外向的特征,这一观察结果会使性冒险这一特征变得更加突出,从而可能引发人们更愿意从事性冒险行为,比如高危性行为。根据以上研究我们有理由推测性感觉寻求会在网络性自我展示和高危性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先前关于GSN apps的研究多数关注青少年群体,但在当代中国使用GSN app的男男性行为者中成年男性也占很大比例,因此本研究群体定位于成年MSM。且以往研究停留在社交网络上的性自我展示与高危性行为的关系上,较少有研究就它们之间的发生机制进行探索。因此我们试图探究网络性自我展示与高危性行为的关系及性感觉寻求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为降低MSM艾滋病相关的高危性行为提供可行的干预措施,以期为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新的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被试与程序
在问卷星设立线上链接,共计708人参与填写,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683份。被试均为男性,其中同性恋者609人,双性恋者79人。所有被试年龄在18~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4 ± 6.11岁。
2.2. 研究工具
2.2.1. 性感觉寻求量表(Sexual Sensation Seeking Scale)
该量表由Kalichman等人修订,包含11项关于性感觉寻求的陈述。例如“我喜欢火热且无拘束的性行为,在性交时生理上的感觉是我最重视的事情”,要求受试者报告每个项目与自身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采用4点评分,根据符合程度即非常同意、基本同意、有点同意、完全不同意分别获得4、3、2、1分的分值,分数越高,性感觉寻求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3。
2.2.2. 网络性自我展示量表(Sexy Online Self-Presentation Scale)
该量表由van Oosten等人编制,可用于网络性自我展示的评定。该量表包含四个项目,例如“在过去六个月中,你多久在同志社交网站(例如,blued,zank)上发布一次自己有性感眼神的照片和图片”,采用7点计分。所有条目得分加和作为量表总得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试性自我展示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
2.2.3. 高危性行为问卷(High-Risk Sexual Behaviors Questionnaire)
该问卷包含4个问题,分别为:对在过去的六个月中1) 被试的男性临时性伴数量;2) 与男性临时性伴发生插入性时使用安全套的频率;3) 与男性临时性伴发生接受性时使用安全套的频率;4) 在商业性行为(收钱方或出钱方)时使用安全套的频率。其中有关数量的选项包含0,1,2,3,4,5,6~7,8~10,11~20,超过20个。有关频率的选项为包括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并且通过反向计分得到无保护肛交的频率。
2.3. 统计处理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处理均在SPSS version 24.0上完成。
3. 结果与分析
3.1. 网络性自我展示、性感觉寻求和高危性行为的相关分析
男男性行为者在网络性自我展示、性感觉寻求和高危性行为的相关关系如表1所示。其中,在有男性临时性伴的MSM中,性感觉寻求与网络性自我展示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男性临时性伴的数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网络性自我展示与男性临时性伴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在有与男性与男性临时性伴发生插入性无保护肛交的MSM中,其这种高危性行为与网络性自我表露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性感觉寻求不存在显著;网络性自我展示与性感觉寻求存在显著正相关。在有与男性与男性临时性伴发生接受性无保护肛交的MSM中,其这种高危性行为与网络性自我表露和性感觉寻求存在显著负相关;网络性自我展示与性感觉寻求存在显著正相关。
3.2. 网络性自我展示通过性感觉寻求影响高危性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
以网络性自我展示当做自变量,高危性行为当做因变量,性感觉寻求作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在中介效应检验之前,预测变量、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两两之间要显著相关,因此只对高危性行为中的男男临时性伴数量和接受性无保护肛交进行中介分析。
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来探讨性感觉寻求在网络性自我展示与男性临时性伴数量、接受性无保护肛交中的中介效应。模型1:第一步检验网络性自我展示对因变量男性临时性伴数量的回归是否显著,第二步检验网络性自我展示对中介变量性感觉寻求的影响是否显著,第三步检验加入中介变量性感觉寻求后,网络性自我展示对男性临时性伴数量的影响是否显著。模型2:第一步检验网络性自我展示对因变量接受性无保护肛交的回归是否显著,第二步检验网络性自我展示对中介变量性感觉寻求的影响是否显著,第三步检验加入中介变量性感觉寻求后,网络性自我展示对接受性无保护肛交的影响是否显著。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采用Bootstrap程序进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Bootstrap自抽样次数为5000,中介效应检验如表2所示。

Table 1. Correlation matrix of sexy online self-presentation, sexual sensation seeking and high risk sexual behaviors
表1. 网络性自我展示、性感觉寻求和高危性行为的相关矩阵
注:*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剔除未发生以上高危性行为的男男性行为者。

Table 2. Analysis of mediating effect of sexual sensation seeking between sexy online self-presentation and high risk sexual behaviors
表2. 性感觉寻求对网络性自我展示与高危性行为关系的中介效应分析
模型1分析了性感觉寻求在网络性自我展示与男性临时性伴数量中的中介效应,第一步、第二步回归系数显著,说明网络性自我展示可以有效预测性感觉寻求与男性临时性伴数量,第三步将中介变量性感觉寻求同时纳入回归方程后,网络性自我展示对男性临时性伴数量的回归系数显著,说明性感觉寻求在网络性自我展示与男性临时性伴数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性感觉寻求的中介效应的95%的置信区间为[0.032, 0.077]不包含0,说明中介效应显著。模型2检验性感觉寻求在网络性自我展示与接受性无保护肛交的中介效应,结果如表3所示,第一步,第二步回归系数均显著,网络性自我展示可以有效预测性感觉寻求与接受性无保护肛交,第三步将中介变量性感觉寻求同时纳入回归方程后,网络性自我展示对接受性无保护肛交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这说明性感觉寻求在网络性自我展示与接受性无保护肛交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性感觉寻求的中介效应的95%的置信区间为[−0.066, −0.014]不包含0,说明中介效应显著。

Table 3. Bootstrap analysis of mediating effect
表3. 中介效应检验的Bootstrap分析
4. 讨论
4.1. 关于性感觉寻求在网络性自我展示与高危性行为中的作用
本研究考察了网络性自我展示、性感觉寻求和高危性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网络性自我展示与性感觉寻求、男性临时性伴数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且能正向预测性感觉寻求、男性临时性伴数量。性感觉寻求在网络性自我展示与男性临时性伴侣数量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这些结果符合先前提及的研究,GSN apps使用度更高的MSM更可能在GSN apps个人资料上传自己裸露的胸部或其他性感部位,这与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可能性正相关;性自我暴露使年轻人更容易受到网上性引诱和线下性接触(Noll et al., 2009; Wolak et al., 2008; Ybarra et al., 2007)。这一中介模型的结果也符合自我知觉理论(Bem, 1972)对性感觉寻求在网络性自我展示和高危性行为关系作用的解读,当人们向他人呈现某些特征时,这些特征对自我变得更加突出,并且更有可能指导未来的行为(Schienker et al., 1994),因此MSM群体的网络性自我展示可以部分通过提高性感觉寻求从而提高了男性临时性伴数量这一高危性行为。
此外,值得注意的结果是网络性自我展示与插入性及接受性无保护肛交之间存在有显著负相关,可以负向预测接受性无保护肛交。这一结果并不符合先前不同研究普遍肯定的GSN apps使用会增加MSM性行为的频率,且是促使艾滋病传播的一大影响因素(张北川等,2001)。这可能是因为GSN apps使用不会增加无保护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其出现只是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交手段的改变,GSN apps使用者与非使用者在性感觉寻求、性伴侣寻求、同志身份认同都没有显著的差异(张海波等,2015)。此外也有一些研究与我们当前的结论一致,例如GSN apps使用并不会增加无保护性行为(吴尊友,2011)。香港的一项研究甚至显示,GSN apps使用频率与无保护性行为呈现反向相关(Yeo & Ng, 2016)。本研究结果还发现性感觉寻求在网络性自我展示和接受性无保护肛交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效应,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MSM群体的网络性自我展示是依托GSN apps平台进行发布的,在使用GSN app进行网络性自我展示必然会增加使用GSN app使用的时长和频率,从而增加在软件上浏览和获取更多有关防控艾滋病传播的科普知识(例如,MSM群体中“0号比1号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先前也有研究发现在GSN apps上发布的艾滋病知识和检测信息,收到了良好的行为反馈(Muessig et al., 2013)。而且目前,对HIV感染相关知识的认识不足或缺乏仍然是MSM实施高危性行为、感染HIV的主要原因之一(Wei & Raymond, 2011)。这一结果从侧面说明了或许可能是GSN apps在防控艾滋病方面知识方面的有效宣传,大大提高了MSM个体对无保护性行为的风险感知,即通过降低自身性感觉寻求,从而减少了无保护性肛交行为的发生频率。两个中介模型的结果看似对立,实则相互补充,为我们今后进一步了解和确定GSN apps使用与危险性行为的关系以及两者关系背后的心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4.2. 本研究对MSM群体艾滋病传播干预的意义
上述有关网络性自我展示、性感觉寻求以及高危性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和中介效应结果提示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对MSM群体的艾滋病传播进行有效干预。一是坚持扩大GSN app上有关艾滋病防控和性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研究表明对MSM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不能只是一般性艾滋病预防知识,还需要针对该人群危险性行为特征调整和丰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艾滋病感染风险认知知识,安全性行为技巧知识、拒绝无保护性行为技巧知识、劝说性伴采取安全性行为技巧知识等;以及在MSM社区中营造安全性行为的文化氛围,将安全性行为作为一种时尚在MSM人群中进行推广(王园园&李十月,2015)。可以通过发挥核心人群(即他的意识和思想以及行为方式会对周围MSM人群产生很大影响的人)在同伴教育中的作用,通过核心人群的带动,以达到更好的干预效果,以期引导GSN apps朝更有利于防控艾滋病的软件使用环境发展。二是在MSM艾滋病干预中,应考虑其性感觉寻求特点,并根据不同性感觉寻求水平的MSM对艾滋病防治信息的唤醒需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行为干预。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等方式降低性感觉寻求水平,从而降低MSM群体的高危性行为(姜婷婷等,2014)。
致谢
诚挚感谢参与本研究的被试。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性客体化的认知与神经机制研究”(15YJA19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