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从西汉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清朝末年,再到建国以来、改革开放以后,儒家文化发展虽几经起伏,但整体上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孔子庙是儒家文化的集聚地与传播源地,是除“四书五经六艺”之外最典型的非文字性的儒家文化表征符号,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儒家文化景观 [2],孔子庙相关研究已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而地理学科可为孔子庙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微观层面的地理过程研究提供研究载体。从文化地理学人地关系视角分析孔子庙与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理分布特征,深入剖析儒家文化传播的地理空间规律,为研究传统文化传播的历史、经济、社会等地理过程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从而更好地促进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通过对孔子庙及儒家文化地理过程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发挥文化地理学的综合性核心价值,丰富文化地理学研究内容,另一方面拓宽了文化传播的地理研究视角。
2. 相关概念与数据来源
2.1. 孔子庙相关概念与分类
孔子庙在历代称作孔庙、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等 [3],是用来祭祀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及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标志性礼制建筑。按其性质可分为孔子故居孔子庙、纪念孔子庙、学校文庙、书院孔庙和孔氏家庙五大类 [4]。其中孔子故居孔子庙性质最为复杂,是世界上第一所孔子庙,由孔子故居改建而成,既有孔子纪念庙宇的性质,也有孔氏家庙的性质,又是列入国家祀典的礼制庙宇,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纪念孔子庙是后人在孔子曾经活动过的、或与孔子有关的地方建造的庙宇,用于表达对孔子的怀念。学校文庙与书院文庙即“学庙”,以学为主、庙学合一,是用于祭祀与培养人才相结合的官方学校,同时是各类孔子庙的主体,是各界学者的主要研究对象。孔氏家庙是孔子嫡孙奉祀孔子的庙宇。孔子庙从中国走向世界,发展为世界性庙宇,对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发挥着大有可观的作用 [4]。
2.2. 数据来源
选择中国知识资源总库(https://www.cnki.net/)与超星独秀为数据来源分析孔子庙研究进展。以“孔子庙”或“孔庙”或“文庙”作为检索主题,通过高级检索,共计现代相关文献与著作5339篇。其中文献5022篇,主要包括学位论文、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约占总数的94.06%,著作317本,占总数的5.94%。
运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导出与分析”模块下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对孔子庙相关研究主题的论文进行分析与总结,发现研究热点聚集于孔子庙的历史演进及孔子庙与儒家文化教育与传承、孔子庙的祭祀从祀功能、孔子庙建筑景观与选址、孔子庙的历史地理学分析等方面。虽然孔子庙相关研究涉及学科宽泛,但核心学科主要聚集于历史学、建筑学,与众多领域有联系,但与地理学相关研究尚少。
3. 孔子庙主要研究热点及其进展
3.1. 孔子庙的历史演进及其儒家文化传播功能
孔子庙既是后人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儒家文化的传播媒介 [5],因此孔子庙的发展与孔子的历史地位保持高度一致。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承认并极力推行、广泛扩散于民间的,孔子庙随儒家文化的传播从曲阜扩散到中国各地,甚至扩散到东南亚及欧美国家 [6]。研究发现,文化事物从一个地方扩散到另一个地方,是通过模仿和传播扩散实现的 [7],而文化地理学正是以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五大主题为主要研究内容 [8]。通过中国孔子庙的发展及演变情况,可以看出孔子庙的建立依托于儒家文化的兴盛 [5];孔子庙成为儒家文化的传播媒介并非偶然,必须以历史中央集权的特殊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及人口分布等因素为基础 [9]。
3.2. 孔子庙的建筑景观与选址
“记忆术”由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Simonides)发明,指把记忆“地点化”。即在具体环境中融入需要记忆的事件,将记忆与空间连接起来 [6]。德国阿莱达·阿曼斯是“文化记忆”理论奠基人,认为“视觉联想”是这种记忆术的核心,及“空间作为记忆术的媒介朝向建筑物作为记忆象征的一步” [10]。
研究发现,孔子庙是儒家文化的产物,作为传统社会的礼制性建筑,无论其内外装饰、空间布局还是选址,由表及里均体现着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 [11]。孔子庙既是儒家文化的聚合场,又是儒家文化的扩散源,是为纪念孔子而建设的建筑。但又不仅是作为一种建筑而存在,更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对儒家文化及思想进行有效传播 [12]。孔子庙作为儒家文化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筑景观,其布局、择址等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视为儒家文化的“记忆媒介”,文化功能在其内部各建筑中被充分体现 [6]。孔子庙的选址与传统文化、地理条件等因素巧妙结合的同时,对自然与人文环境也产生深远影响 [13]。
3.3. 孔子庙的地理学研究
孔子庙是代表儒家文化的典型文化景观,是传播儒家文化的物质形态。其时空分布的演变本身就是一种儒家文化扩散现象,并且要依托于地理环境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具有浓厚的地理分布特征。经研究发现,历史上不同朝代孔子庙的分布由于地理环境、政治改革及统治者决策、区域经济水平、地方行政建制、人口数量及地域开发等因素影响而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14];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运用GIS技术,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各历史时期孔子庙普及与覆盖的动态过程 [15];分析现存孔子庙的宏观及微观空间形态的成因,可进一步纵向剖析孔子庙的分布、格局等空间发展演变体系,总结孔子庙的营建、制度、等级等特征 [16]。在自然与人文地理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从地理学人地关系视角探讨孔子庙在儒家文化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不仅丰富了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而且有助于拓宽文化传播的研究视角。
4. 孔子庙研究主要学科方向及其进展
经统计并绘制年发文量趋势图(图1)发现,孔子庙相关研究自1974年出现,发文量在1974年~1993年呈稳定波动变化趋势但整体数量不多,发文量平均每年在30篇以下。1994年之后,每年发文量均在50篇以上。1997年~2007年10年间,发文量逐年持续上升,2008年~2014年发文量呈稳定波动上升趋势,于2014年达到峰值,为372篇。2015年~2019年发文量略有下降但整体数量保持稳定,反映出孔子庙研究得到学术界的持续关注。论文从期刊来源、研究方向和研究学者等方面来分析孔子庙研究发展特征。

Figure 1. Statistical graph of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articles from 1974 to 2019
图1. 1974年~2019年发文量统计图
4.1. 研究跨多个学科领域,地理学相关研究有待提升
从孔子庙研究相关学科来看,排名前5的学科类别分别是考古、旅游、建筑科学与工程、中国文学和地理学,发文量分别为968篇、777篇、745篇、534篇、490篇,各占总期刊量的19.28%、15.48%、14.84%、10.64%和9.76%。其中,《孔庙国子监论丛》《碑林集刊》《科举学论丛》《走向世界》《孔学研究》5种学术期刊的发文量较多,合计占发文总量的7.53%。以大成殿、孔子庙(或孔庙、文庙)、国子监、曲阜孔庙、儒家思想与文化为研究主题的发文量位居前5名,分别为644篇、419篇、241篇、186篇、155篇,所占比例分别为12.83%、8.34%、4.80%、3.70%、3.09%。通过中国知网构建孔子庙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发现目前与孔子庙研究最为密切的是儒家文化、建筑群、碑刻、空间布局、文化传播等,地理学科发文数量虽位居前五,但具体研究与其相关性较弱。
4.2. 核心作者以历史学家、建筑学家为主,地理学家较少
对孔子庙研究相关论文及著述的主要期刊来源、研究学者及研究方向进行整理,有利于比较充分地掌握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论文以Price提出的公式(1)进行计算,发文量大于N的作者为核心发文者。
(1)
式中
为发表论文最大数量,此处最大发文量为17,则N = 9。即发文量大于9的作者为孔子庙研究的核心作者。经统计(表1),发文量大于9的核心作者有5位,分别为沈旸、王琳琳、刘东平、孔祥林、路远。他们的研究多集中在建筑学、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所涵盖的研究方向包括风景园林、文化景观、城市形态、国子监、碑刻与书法艺术等,研究主题涉及文化景观、北京孔庙国子监、书法艺术特点、当代价值与功能、刻石与碑刻等。综合梳理孔子庙研究核心作者所发表的论文及著述发现,对孔子庙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景观、风景园林、历史文化等方面,均与地理学领域有关联;发文期刊以《孔庙国子监论丛》、《碑林集刊》、《科举学论丛》、《走向世界》、《孔学研究》、《四川文物》居前6位,分别发表相关论文106篇、98篇、68篇、56篇、50篇,以理论研究为主,主要集中在孔子庙与儒家思想研究、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儒家文化在国内外传播、区域孔子庙研究等方面,例如探讨《孔庙在白族中的传播、影响和现实意义》、《福建现存学庙地域分布及成因》、《近现代中国孔庙在东亚与东南亚发展的历史及成因》等。

Table 1. Statistics of core authors of Confucius Temple studies from 1974 to 2019
表1. 1974~2019年孔子庙研究核心作者统计
4.3. 孔子庙专门博物馆与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为主要研究机构,尚未形成学术共同体
运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搜索各核心作者的合作作者发现,各核心作者皆缺少相关研究领域的合作作者。

Figure 2. Statistical chart of Top 15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publication volume
图2. 发文量前15名研究机构统计图
从1974年~2019年发表孔子庙研究相关论文来看,发文机构以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西安碑林博物馆、清华大学位居前五位,即以孔庙博物馆与开设历史学、建筑学等相关专业的高校为主。研究机构数量多但各机构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合作网络。可见,孔子庙研究学者及各研究机构之间未形成影响力较强的合作网络,彼此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学术影响力有待提升。如图2、图3所示。
5. 孔子庙研究地理学响应原因分析
就目前孔子庙研究领域与内容来看,尽管学术界部分学科对孔子庙相关研究响应积极,但地理学尤其是文化地理学的直接参与尚少。传统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核心聚集于文化生态学、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区和文化景观五大主题 [6],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理要素、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时空演变规律和区域特征 [17] [18] [19]。孔子庙作为儒家文化的象征性景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儒家文化与其产生、存在、扩散的空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不单纯是一种地理现象,更是文化、政治、经济等现象的综合体现。因此基于儒家文化传播视角的孔子庙研究具有鲜明的空间色彩和显著的地理特征,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孔子庙的时空特征,要考虑特定区域内孔子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迁以及空间地域的表现差异,既可以分析自然条件与孔子庙空间分布的关系,也可以从人文视角分析经济及社会等因素对孔子庙分布的影响 [19] [20] [21];且孔子庙及儒家文化的传播与扩散等研究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的学科优势,充分体现地理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孔子庙及儒家文化将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6. 讨论与展望
6.1. 孔子庙的景观与传播扩散研究聚焦人地关系,符合地理学研究传统
孔子庙作为儒家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及重要载体,其时空分布的演变本身就是一种儒家文化扩散现象,并且要依托于地理环境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具有浓厚的地理分布特征,可以充分反映儒家文化的地理过程,深入剖析影响因素,可对儒家文化的扩散及人类福祉作出突出贡献,符合地理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且地理学研究开始关注“人地关系”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以“人”和“地”为研究视角,可以充分体现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2]。与此同时,孔子庙本身功能多样化且内涵丰富,作为儒家文化的象征性景观,对其研究具有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因此地理学在孔子庙研究中学科优势明显突出。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对孔子庙的景观特征及与儒家文化的区域特性进行研究,可以发挥综合学科优势,弥补孔子庙的研究领域偏向。但目前地理学界对孔子庙研究尚存在许多困难,深入研究孔子庙空间分布特征,需获取全国孔子庙史建数量并准确拾取其空间坐标数据,面临巨大的工作量;同时文献数据析出难度大,进行历史地理背景分析需要深厚的历史学功底。
6.2. 孔子庙研究多元发展,有利于地理学科领域拓宽及优势发挥
孔子庙相关研究成为多学科普遍关注的热点,但目前发展有待提升。孔子庙研究涉及历史、文化、建筑、景观等领域,反映出孔子庙研究涉及内容宽泛。而当代文化地理学恰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及跨学科发展的特征,研究领域涉及文化、历史、景观等领域 [23],符合孔子庙的研究特征。但目前孔子庙相关研究内容尚局限,研究领域集中且单一,学术合作网络有待形成且其影响力有待加强。鉴于孔子庙相关研究,地理学可以发挥研究人地关系的优势,有利于研究领域的拓宽。
6.3. 孔子庙空间研究与人口的分布与扩散紧密相关,趋同于地理学发展趋势
孔子庙研究热点聚焦于“文化”和“人”。与历史文化、建筑学者相比,我国地理学者对孔子庙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孔子庙承载儒家文化传播的空间研究可以为地理学者、文化景观及地理环境提供新思路。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目标下,地理学围绕孔子庙及儒家文化开展相关研究,有助于实现此目标。孔子庙的空间研究离不开“人”的视角,依托于人的空间分布与扩散,符合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研究。同时,地理学对区域尺度的研究及相关GIS应用符合孔子庙的空间研究导向。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5CGLJ11)。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