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原因从句用法的探讨——以“因为”从句为例
The Reason Clause in Chinese—With “Yinwei” as the Center
摘要: 在汉语中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里,“因为~(从句),所以~(主句)”是最常见的表达方式。然而,这样的复句也有省略或不使用主句的用法。本文以“因为”从句为探讨对象,考察何种条件下可以省略主句,达到表示原因的概念。同时,这样的从句还有其他衍生的用法。本文的目的在于将“因为”从句的用法进行分类,并统整其功能。
Abstract: In the complex sentences expressing the concept of reasons in Chinese, “yinwei~(subordinate clause), suoyi~(main clause)” is the most common expression. However, there are also uses of such complex sentences that omit or do not use the main clause.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yin-wei-subordinate clause” to discuss the conditions of the main clause that can be omitted to ex-press the concept of reason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other derivative uses of such subordinate claus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lassify the uses of the “yinwei~” subordinate clause and to summarize its functions.
文章引用:刘樊艳. 汉语原因从句用法的探讨——以“因为”从句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5): 961-96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5128

1. 引言

汉语里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有“因为~,所以~”“由于~,故~”“φ,因此~”等。其中,“因为~(从句),所以~(主句)”这样的复句是最常见的表达方式。然而,这样的复句也有省略或不使用主句的用法。本文里将“因为”引导的从句,称为“因为”从句。以下例(1)~(3)为笔者利用“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搜查的用例。

(1) “为啥没人采访我。”

“因为你没有买热搜。哈哈哈。”

(2)“杭州冷不冷?”

“很冷,湿冷。因为下雨。”

(3)“你们怎么都起那么早,我刚起来。”

“因为你是猪。”

在例(1)中,说话人使用“因为”从句来回应听话人的问题。此处的“因为”从句表示原因的概念,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然而,在例(2)里,说话人在回答听话人的选择疑问句后,先回应问题再给出补充解释。因此,“因为下雨”这个因为从句就不是必须的。同时,它也发挥了促进人际关系的作用。例(3)中的“因为你是猪”从形式上看似是表达原因的句子,然而它却没有因果概念,只是表示对说话人的评价,因此不是一个真正的原因从句。本文以这些用法不同的“因为”从句作为探讨对象,希望可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① 对“因为”从句的用法进行分类;② 分析“因为”从句的谈话功能。

2. 前人研究及其问题点

本节首先介绍前人研究,即,田(2016) [1] 对汉语中“因为”从句的分类、江(2020) [2] 对“因为”从句的谈话功能的分析,然后分别指出其问题点。

2.1. 因为从句的类型

田(2016)参考了白川(2009) [3],对比研究了汉日两语的原因从句,将没有主句的语句称为“因果いいさし文”,即是本文的“因为”从句。田(2016)把“因为”从句分为“对事的因为从句”和“对人的因为从句”两类。以下一一阐述:

① 对事的因为从句:“说话人利用因为从句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对于该原因的认知方式(笔者翻译)”(田2016: 95)。请参考例(4)。

(4) (北京的一位母亲给她在日本留学的女儿打电话)

母亲:东京天气怎么样?

女儿:今天又是雨天。

母亲:每天都下雨啊。

女儿:现在是梅雨嘛。/因为现在是梅雨嘛。

田(2016: 97)

② 对人的因为从句:“说话人利用因为从句列举出事件的原因,并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命令、请求、要求或拒绝(笔者翻译)。”田(2016: 97)。请参考例(5)。

(5) 李平:你还没有走?

夏彭年:我等你呢。我们去喝杯挂咖啡好吗?

李平:时间已经很晩了。/因为时间已经很晩了。

田(2016: 97)

本文将田(2016)对汉语中“因为”从句的类型,归纳如表1

Table 1. Types of “yinwei-subordinate clause” in Chinese (Tian, 2016)

表1. 田(2016)汉语中“因为”从句的类型

由此可知,“因为”从句如田(2016)所述,在谈话中具有拒绝的功能。然而,在表达命令或请求的句子前,却无法加上“因为”,请参考例(6)。因此,本文认为“因为”从句并不带有命令或要求的功能。于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因为”从句进一步分析。

(6) *因为请给我水。

2.2. 因为从句的谈话功能

江(2020)对比分析了汉日两语“因为”从句的谈话功能。其中,日语使用了“から”;汉语则使用了“因为”。然而,对于汉语里“因为”从句的分析,主要是运用日语的研究成果来解释汉语“因为”从句的功能。本文将江(2020: 119)的表格,译制如表2。其相关用例内容较长,因篇幅限制,本文在此不一一列举。

Table 2. The conversation functions of “yinwei-subordinate clause” in Chinese (Jiang, 2020)

表2. 江(2020)汉语中“因为”从句的谈话功能

由以上内容可知,江(2020)虽然对比了汉日两语的“因为”从句,然而对汉语里“因为”从句的诠释是经由日语研究基础下的结果。换言之,江(2020)并未观察汉语中“因为”从句的种类及特点,而是直接对比其谈话功能。本文认为这样的研究方法是不合理的,因此有重新探究的必要。

此外,江(2020)的探讨对象是非倒装的“因为”从句,但本文认为倒装的“因为从句(如例2)”也不应被忽略。因此,本文利用“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调查相关用例,并从这些例子里,将“因为”从句重新进行分类,归纳其谈话功能。

次节本文将汉语把的“因为”从句分为“倒装的因为从句”及“非倒装的因为从句”,加以分析论证。

3. 汉语中的因为从句

本文根据“因为”从句在语句里的位置,将在句末的因为从句称为“I倒装的因为从句”;在非句末的因为从句称为“II非倒装的因为从句”。本文为了有效判断这两类“因为”从句是否带有因果概念或其他衍生的用法,将通过以下两个标准进行分类:

① 主句是否可以还原;② 是对事的用法还是对人的用法。本文里对“对事的用法”和“对人的用法”做以下定义:a) 对事的用法:对听话人的疑问、陈述等进行因果关系的说明。b) 对人的用法:说话人评价听话人、说话人拒绝听话人的要求、说话人修正听话人的认知方式、说话人主动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补充解释等。

此外,例(7)这样说话内容被省略的句子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

(7) “怎么说呢,你长得再好看,我还是不喜欢你,因为你……”

“不需要你喜欢,谢谢。”

3.1. 倒装的因为从句

本文根据“因为”从句前面出现的句子类型,将“倒装的因为从句”分为以下五类:① 在回答听话人选择疑问句之后;② 在同意或反对听话人观点的句子之后;③ 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的句子之后;④ 在策动句(拒绝或命令等)之后。以下分别说明:

① 回答听话人选择疑问句之后

在例(8)中,说话人回答听话人——“杭州冷不冷?”这一选择疑问句之后,主动对自己的回答做了补充解释。这里的“因为下雨”这一从句并非回答选择疑问句的必要成分。只不过使用的话,可以积极促进对话的进行,因此属于对人的用法。另一方面,从例(9)来看,我们可以反推听话人的疑问应该是“杭州为什么会冷?”。如果把例(9)“因为下雨,所以很冷。”当作例(8)问题的回答,就无法起到向听话人“补充解释”的作用,如此便违背了说话人的发话目的。由此可知,例(8)无法还原主句。

(8) “杭州冷不冷?”

“很冷,湿冷。因为下雨。”

(9) 因为下雨,所以很冷。

② 在同意或反对听话人观点的句子之后

首先,我们来看关于说话人同意听话人观点的例子。在例(10)中,说话人赞同听话人——“路过湖这件事也是美好的”这一观点,说话人为了积极促进对话,使用了“因为不可能留住所有的美好”这一因为从句进行补充说明。因此,这里的“因为”从句是对人的用法。另一方面,从例(11)来看,我们可以反推听话人的疑问应该是“为什么路过也是美好的”。例(11)阐述了一种因果关系,因而无法当作例(10)中赞成听话人观点的补充解释,从而无法达成说话人的发话目的。由此可知,例(10)无法还原主句。

(10) “湖还是很美的。只可惜再美也只是路过。”

“路过也是好的”

“是啊。因为不可能留住所有的美好。”

(11) 因为不可能留住所有的美好,所以路过也是美好的。

其次,我们再看关于说话人反对听话人观点的例子。在例(12)中,说话人为了反驳听话人所提出的“做慈善的时候不能旅游放松”这一观点,因此使用了“因为不可能24小时连着做”这一因为从句进行了补充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这样的“因为”从句具有修正听话人认知方式的功能,所以是一种对人的用法。另一方面,从例(13)来看,我们可以反推听话人的疑问应该是“为什么做慈善的同时也可以旅游”。因此例(13)阐述了一种因果关系,无法当作例(12)中反驳听话人观点的依据,从而无法修正听话人的认知方式以及无法达成说话人的发话目的。由此可知,例(12)无法还原主句。

(12) “你是去做慈善不是去旅游的啊……”

“做慈善的同时也是可以放松一下自己噢。因为不可能24小时连着做”

“那也不能喧宾夺主啊……这不明显招黑么。”

(13) 因为不可能24小时连着做,所以做慈善的同时也可以旅游。

③ 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的句子之后

在例(14)中,说话人针对听话人的发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为了进一步说明自己“不喜欢下雨”这一观点,说话人用“因为下雨心绪会莫名的变得压抑”这一从句作了一个补充说明,因此这样的“因为”从句具有积极促进对话进行的功能,所以这样的“因为”从句是对人的用法。另一方面,从例(15)来看,我们可以反推听话人的疑问应该是“为什么你不喜欢下雨”。因此例(15)阐述了一种因果关系,从而无法当作例(14)佐证说话人观点的证据,无法达成说话人的发话目的。由此可知,例(14)无法还原主句。

(14) “谢谢露~”

“干嘛说谢啦。搞得人家都不好意思了。害羞。嘿你有肉麻的感觉嘛?”

“哎哟,我近几天过于感性了,可能是下雨了……”

“我一直不喜欢下雨。因为下雨心绪会莫名的变得压抑。”

“嗯嗯!就是这样!我这多愁善感的毛病……”

(15) 因为下雨心绪会莫名的变得压抑,所以我不喜欢下雨。

④ 在策动句(拒绝或命令等)之后

首先,我们来看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做某事的例子。在例(16)中,说话人向听话人提出“坚定信心,建议复读”这一要求后,用“因为好的大学太重要了”这一从句来积极说服听话人采取行动,因此这样的“因为”从句是一种对人的用法。另一方面,从例(17)来看,我们可以反推听话人的疑问应该是“为什么建议复读”。因此例(17)阐述了一种因果关系,无法当作说话人积极说服听话人采取行动的依据,从而无法达成说话人的发话目的。由此可知,例(16)无法还原主句。

(16)“坚定信心,建议复读。因为好的大学太重要了。如果你在重点大学,你周围的同学校友都是你的黄金人脉,以后你工作也好,创业也好,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起点很重要的。而且如果你学历高,别人也会更加尊重你”

“人生的起点确实很重要”

“嗯呢”

(17) 因为好的大学太重要了,所以建议复读。

其次,我们再看说话人拒绝听话人要求的例子。例(18)是说话人拒绝说话人要求的情景。说话人为了保全听话人的面子,在委婉拒绝听话人的要求后,使用“因为一直玩游戏也破不了案”这一从句对听话人作了补充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这样的“因为”从句具有保全听话人面子的功能,因此是一种对人的用法。另一方面,从例(19)来看,我们可以反推听话人的疑问应该是“为什么你卸载了那个游戏”。因此例(19)阐述了一种因果关系,无法当作说话人向听话人的补充性解释,从而无法产生保全听话人面子的功能,达不到说话人的发话目的。由此可知,例(18)无法还原主句。

(18) “啊,我都好多年没碰过电脑了。哈哈我现在可喜欢玩了。你加我啊”

“我清明回家给卸载了。因为一直玩游戏也破不了案,我觉得那小女孩都死了。”

(19) 因为一直玩游戏也破不了案,所以我卸载了那个游戏。

综上所述,“倒装的因为从句”起到了一种对听话人“补充性解释”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说“倒装的因为从句”是一种对人的用法。本文将“倒装的因为从句”的类型和功能,总结如表3

Table 3. Types and functions of the “inverted yinwei-subordinate clause”

表3. “倒装的因为从句”的类型和功能

3.2. 非倒装的因为从句

本文利用“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中的因为从句作为观察对象,将“非倒装的因为从句”分为六种类型:① 对疑问词疑问句的回答;② 对听话人的发言赋予理由;③ 修正听话人的认知方式;④ 表示委婉的拒绝;⑤ 作为序言的用法;⑥ 对听话人的评价。

① 对疑问词疑问句的回答

在例(1)中,说话人使用“因为你没有买热搜”这一“因为”从句回答了听话人—“为啥没人采访我?”的疑问。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下的“因为”从句的主句可以被还原成类似例(20)这样的句子。由于这样的“因为”从句是对因果关系的说明,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对事的用法。

(1) “为啥没人采访我”

“因为你没有买热搜。哈哈哈”

(20) 因为你没买热搜,所以没人采访你。

② 对听话人的发言赋予理由

在例句(21)中,虽然听话人没有询问说话人理由,但是说话人积极主动地赋予听话人的理由,即“你找不到女朋友的原因是因为你太挑”。因此,该“因为”从句的主句可以通过上下文的信息被还原成例(22)这样的句子。由此可见,这样的“因为”从句是对事的用法。此外,从在听话人没有询问说话人理由的情况下,说话人却积极主动地赋予听话人的理由来看,这样的“因为”从句具有展开话题的功能。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这样的“因为”从句也是一种对人的用法。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因为”从句衔接了对事的用法和对人的用法,这与前述“倒装的因为从句”只有对人的用法有所不同。

(21) “我找不到女朋友”

“因为你太挑。”

(22) 因为你太挑,所以你找不到女朋友。

③ 修正听话人认知方式

在例(23)中,听话人的观点是“你还是那么瘦”,然而说话人却使用“因为你没看见我腿儿(我的腿很胖,因此我是不瘦的)”这样的“因为”从句来修正听话人的认知。由于说话人修正的是听话人对“因果关系”的错误认知,因此例(23)的主句可以还原如例(24)这样的句子,因此这是一种对事的用法。此外,这种“因为”从句具有纠正听话人认知的功能,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对人的用法。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因为”从句衔接了对事的用法和对人的用法,这与前述“倒装的因为从句”中修正听话人认知方式用法的对人用法有所不同。

(23) “哎~你还是那么瘦……”

“因为你没看见我腿儿”

(24) 因为你没看见我腿儿,所以你觉得我瘦,但其实我并不瘦。

④ 委婉的拒绝

在例(24)中,说话人用“因为不甘心和你当一辈子的朋友”这一“因为”从句,委婉地拒绝了听话人的要求,以此保全听话人的面子。因此,表达拒绝的“因为”从句是一种对人的用法。此外,由于这样的“因为”从句是通过向听话人说出理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图,所以我们认为主句可以通过上下文来还原,请参照例(26)。从这一点来看,这样的“因为”从句也是一种“对事的用法”,但其已经不是主要的用法。

(25) “像朋友一样说话不可以吗?”

“因为不甘心和你当一辈子的朋友。”

(26) 因为不甘心和你当一辈子的朋友,所以我不想和你像朋友一样说话。

⑤ 作为序言的用法

在例(27)中,面对听话人的发言,为了使谈话顺利进行,说话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前,使用了“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定义普通人了”这样的“因为”从句。这样的回话方式似乎与说话人想表达的观点无关,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避免承担责任的话术。换言之,说话人的潜台词是“万一我说错了,我也不对此负责。”。因此,我们认为这种逃避责任的用法是对人的用法。本文把这样的用法叫做“序言的用法”。此外,这样的“因为”从句的主句是无法还原的。

(27) “你我不也是普通人吗?你不是也凭着自己的努力走到今天吗?过程虽难,但是结果是值得欣慰的。”

“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定义普通人了。健全的、成长过程虽然不富裕,但是一路平平安安的?”

在例(28)中,“因为”从句出现在句子的中间,但我们仍然可以明确地知道这也是“序言的用法”。

(28) “还在读大学是吧?大几?挺辛苦的哟。”

“我正在等成绩,哪里辛苦啊?”

“高考还是怎样?因为我不了解你情况。怎么说、反正一分辛劳一分收获、钱绝对不是悠闲赚。你出成绩告诉我一声。”

⑥ 对听话人的评价

在例(3)、例(30)、例(32)中,说话人用“因为”从句表达了自己对听话人的评价,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对人的用法。另外,由于说话人和听话人所讲的事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这样的“因为”从句无法还原主句。

(3) “你们怎么都起那么早,我刚起来。”

“因为你是猪”

(29)* 因为你是猪,所以我们都很早起来。

(30) “你真聪明!”

“因为你太笨了”

(31)* 因为你太笨了,所以我真聪明。

(32) “现在的小哥哥都这么凶了吗”

“因为你很坏。”

(33)* 因为你很坏,所以现在的小哥哥都这么凶了。

综上所述,“非倒装的因为从句”有对人的用法,也有对事的用法。本文将“倒装的因为从句”的类型和功能,总结如表4

Table 4. Types and functions of the “non-inverted yinwei-subordinate clause”

表4. “非倒装的因为从句”的类型和功能

4. 结论

本文根据“因为”从句的位置(句末或非句末),将其分为两类:I倒装的因为从句、II非倒装的因为从句。此外,本文依据以下两个标准将“因为”从句进行细分:① 主句是否可以还原、② 对事的用法还是对人的用法。

简言之,“倒装的因为从句”的类型有四类,都是属于一种补充解释,皆为对人的用法。同时,其功能都是为了积极促进对话的进行,维系人际关系。而“非倒装的因为从句”的类型有六类,依据对话的内容有不同的功能,因此既有对人的用法又有对事的用法。

参考文献

[1] 田昊. 日本語教育文法における「言いさし」の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东京: 一桥大学, 2016.
[2] 江俊賢. 日中両言語の副詞節の非従属化構文の言語形式と談話機能——認知類型論の観点から[D]: [博士学位论文]. 名古屋: 名古屋大学, 2020.
[3] 白川博之. 言いさし文の研究[M]. 東京: くろしお出版,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