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而设计:数字媒体语境下影视作品中传统文化的运用
Design for Inheritance: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Media
DOI: 10.12677/Design.2023.84298, PDF, HTML, XML, 下载: 137  浏览: 309 
作者: 胡存颖, 戴 颖: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孟子轩:陕西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数字媒体传统文化视觉传达设计文化符号Digital Media Traditional Culture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Cultural Symbol
摘要: 在数字媒体时代,影视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具有传播价值和文化意义。在数字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如何在影视作品中得到运用并对现代社会进行反哺,成为设计赋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从数字媒体语境的视角出发,探讨影视作品中对传统文化对运用呈现,并分析其对观众及社会的影响。
Abstract: In the era of digital media,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as an important form of cultural expression, have communication value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media, how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pplied i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and feeds back to modern socie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sign enabling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media contex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se and pres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and analyzes its impact on audiences and society.
文章引用:胡存颖, 孟子轩, 戴颖. 为传承而设计:数字媒体语境下影视作品中传统文化的运用[J]. 设计, 2023, 8(4): 2458-2462.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4298

1. 引言

数字媒体是视觉传达设计的载体和落地,数字媒体的技术和特点决定了视觉传达设计需要更加注意其兼容性和适应性,并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创新传达手段。在此背景之下,近年来多数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创作中多以融合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行设计,在以传统文化为亮点吸引受众的同时也产生了反哺作用,做到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

2. 传统文化精神设计:内核的认同强化

(一) 价值观念强化的认同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对于传播和塑造传统文化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价值观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冲击,而影视作品通过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普及性,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宣传和传承载体。在数字媒体语境下,影视作品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导,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对现代社会产生影响,并通过展现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思想,从而引导观众思考人生意义、家庭关系、道德观念等重要议题。

现今影视作品对传统文化的融入设计多为通过反映传统文化题材和故事情节而呈现,从而达到有效地传达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深层目的。电影《活着》通过展现传统文化中对家庭、责任、坚韧不拔的重视,引发观众对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的思考,反思人生的真正价值。影片以一个家庭为主线,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和其家人在历经苦难后的生活变迁,其中,福贵对家人的关爱和责任感始终贯穿始终,体现了家庭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他在困境中不离不弃,尽其所能保护和照顾家人,表现出深厚的家庭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强调了家庭的凝聚力和亲情的力量,从而引发深刻的共鸣。同时,福贵在逆境中坚守人性尊严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力量和尊严的重要性。他在遭受各种苦难时从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坚持自己内心的坚守和信仰。他通过劳动和忍耐,保持自己的尊严,不被外界的压力和残酷的现实所摧毁。这种价值观念强调了个体的尊严和自我价值,传递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勇敢面对困境的力量,也同样展示了福贵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传递了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念。福贵在生活中不仅关心自己家人的福祉,且乐于助人,虽自己生活状态不算明朗,但仍会为更弱者付出,展现了对弱者的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呼唤人们对他人的关爱和社会的责任。

(二) 典型人物强化的认同

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塑造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手段。通过刻画具有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的人物形象,传递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数字媒体时代,影视作品通过典型人物的典型特质传播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通过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影视作品能够增强观众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电视剧《琅琊榜》通过展现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辉煌,使得观众在欣赏精彩剧情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自豪感,进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自信心。剧中典型人物梅长苏,通过明理识礼的过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的方式,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尊重长辈、关怀晚辈,展现出对传统礼仪的遵守和尊重。这种传统价值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相尊重,也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呼唤人们对他人的关爱和社会的责任感。。同时,《琅琊榜》中典型人物林殊、韩信等人,对国家忠诚奉献,传递了忠诚奉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林殊作为身负重任的谋士,为了国家的稳定和百姓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安危;韩信作为身份显赫的将领,在军事上展现出卓越才能的同时更加注重修养和礼仪,以身作则,成为士兵们学习和崇拜的榜样,二者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国家安宁和人民福祉,从而强调了个人对国家的责任和忠诚,展现出忠诚奉国的价值观念,激发了观众对爱国主义的热爱和追求。

3. 传统文化元素设计:知识的软性传递

(一) 传统符号传递的知识

经过千年发展演化后形成的传统文化符号可以直观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数字媒体在当下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形式,通过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合,产生出更好的新文化样态,为数字媒体语境下的影视作品不断赋予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符号种类多样,既包括了自然类的山川风景,同时又包括了人造类的吉祥图案、符号,细化到具体门类,包括建筑、服装、文字等。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观念逐渐烙印在国人心中,而影视作品是否能呈现出设定年代下的代表性文化与传统文化是否能以符合当代潮流形式更好地展现出来,是如今影视作品在制作时思考的问题。电影《长安三万里》巧妙的融合了传统符号到影视制作中,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更好地传递给观众,带领观众穿越千年感受锦绣盛唐,从服饰到建筑,从人文礼仪到自然景观,一针一线、一街一巷,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领略东方美学的魅力。影片中除诗词溢出的唐风唐韵外,电影中人物服饰同样考究,在电影中,李白、高适、杜甫、王维等男子皆穿着圆领袍衫、头戴幞头,这是唐代男子最普遍的服饰造型。而圆领袍衫、头戴幞头、足蹬长靿皂革靴、腰束革带的服式搭配方式一直延至宋明。圆领袍衫,又称团领袍衫,属上衣下裳连属的深衣制,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衣襟处有缘边,前后衣襟下缘各接横裥,以示下裳之意;幞头,又名软裹,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制成的软胎帽,相传始于北齐,始名帕头,至唐始称幞头。幞头由一块民间的包头布演变成衬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展角造型完美的乌纱帽,前后经历了上千年,直到明末清初才被满式冠帽所取代 [1] 。片中人物形体参考唐俑的特点,上身较壮实且更长,以腰为界限,下肢较短,看起来更为强壮,表现出一种典型的唐风审美。

同时,我国种类多样的传统与艺术遗产在岁月的沉淀下更加焕发出灵魂张力。像中国书法与绘画在影视作品的呈现中能产生良好的视觉造型效果,这是建立在深厚东方文化背景基础之上的伟大创造 [2] 。电影《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豪放慷慨的词句,打动了不少观影者。伴随电影走热,“满江红字画”话题词登顶淘宝热搜,被电影率先带出圈的竟然不是官方周边,而是字画作品。看出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以“满江红”为线索为观众传达的价值观是十分成功的。侧面印证将传统书画元素融入到数字媒体下的影视作品设计当中,不仅可以让作品更具创意,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同时在与受众进行沟通时也能更加顺畅。

(二) 神话传说传递的知识

传统文化故事是影视作品中常见的素材之一,对传统文化故事的改编与创新使得影视作品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和观念。在现今数字媒体技术的加持下,传统文学作品在视觉效果方面的呈现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像神话中的仙山、玄幻世界、神兽等元素得以更加逼真地呈现。通过特效、CGI、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创作者可以在影视作品中展现出奇幻的神话世界,提升观众对神话元素的沉浸感。

电影《封神》将三部曲的基调定为少年姬发的成长与寻找自我之旅,但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导演将传统封神故事中的杂乱支线与恶性趣味进行删减,并将影片的叙事逻辑进行重塑,像电影开场放弃原著逻辑,直接颠覆了女娲“天命观”叙事,启用了纣王“人性恶”缘起,这是价值观的进步;苏妲己“为报恩而暗黑”的设计,就比原著“受遣乱国”“红颜祸水”论更加高明;“四方质子”的设定,就远超原著四方伯侯的“纸片人”安排,与父子、家国、天道、人伦的宏大叙事关联度较强,成为推动主旨升华、剧情铺陈、感情渲染的重要元素;电影“周革商命”的主线没有偏离,纠正了原著忽略姬发、主角散乱的叙事,第一部完成至子牙隐居岐山、垂钓渭水,与原著1/3情节基本吻合,剧情走向二部为兵伐西岐,三部为东征封神,原著阵法大战会集中在后两部,资源摆布也属合理。影视改编是否成功,还在于能否在有限的时间里、调用原著素材、重新讲好一个逻辑自洽的故事。《封神》将传统神话名著改编成现代影视,将方大历史嵌入叙事当中,情节具有传奇色彩,或将英雄人物的发展变化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之中,让观众通过现代语境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性和普适性。

4. 传统文化审美设计:意蕴的再生创设

(一) 传统美学创设的意蕴

在我国传统绘画、书法、诗歌、音乐、戏剧等等艺术中,都能体现出创造者对不言而喻的意蕴之美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我国影视文化作品也受到了这种传统美学的影响。中国影视行业对传统文化的解构、重塑以及融入新时代特色渐渐成为我国影视作品创作的新方式与新思路,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电影在与传统文化结合时,以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及立意的创新打破传统文化影视化的困境。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动画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在颠覆了哪吒的传统形象的同时颠覆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动画的认知。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相对困境之时,《哪吒之魔童降世》将电影品味与现今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与消费相结合,再次以视觉化的方式丰富了哪吒这一形象 [3] 。哪吒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动画人物角色,本身便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封神演义》中记载:“哪吒起死回生,身体由水生莲花所化,魔抗性高强,全身都是由莲花瓣儿组成。”这不仅展现出中国文人对传统美学意蕴的应用,也从哪吒与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道教的缘分中做参考,“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是道家修行者所崇尚的品德象征,它代表着不平凡 [4] 。从一开始以令人瞋目的魔丸生世出现,到最后改写自我命运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生经历,影片也在不断诠释着不可逆改的命运与自我反抗拼搏的精神对抗,赋予了在传统形象哪吒的新时代意义,通过用循序渐进的“成长故事”,将人们刻板印象中叛逆的哪吒塑造成温和、善良的哪吒,从而使观众产生共鸣获得文化认同。

影视作品在融入传统文化后促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片迅速发展,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以及经典元素的助力下,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打破我国与西方文化的壁垒,不断向世界传输我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故事。近年来,我国将传统文化的瑰宝—神话故事、文学著作等作为创新根基,不断地创新,做到了“走出去”: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特色的画面“山河社稷图”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享受,在哪吒误闯入该图之后,一幅美妙至极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一朵朵高大的莲花承载着一个小世界,一条条锦鲤跃然于浪潮之中,哪吒与师父穿梭在云层,仿佛置身仙境。水墨般的动画在大景别镜头和空镜的运作下,更显抒情画意之韵味。这种美学既是创新性地构造奇观景象引起观众的视觉刺激,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再利用。

(二) 艺术表现创设的意蕴

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作品是将依赖于人们想象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声画兼备的视听语言的成果,虽然能够让观众了解到“真实且实时”的人物心路历程的变化以及主题思想的渐渐深入,但是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以及影视作品不能全面兼顾,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存在着“文字脑补”与“画面接收”的矛盾。

近年来,影视文化作品在导演以及创作团队对电影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尝试,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和故事情节的表达形式不断进行创新,激发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与审美价值,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文艺作品贡献了“艺术欣赏”的捷径之道。我国第一部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从“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改编而来,从它的画面内容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一个“形象的人物”如何与它意义形象的结合。孙悟空的彩色动画形象也是有借鉴到京剧脸谱的样式的,桃心形的红色区域,再配上雷公嘴,非常能体现出齐天大圣的气魄,却又不过于吓到观众。而文学作品中提到孙悟空的形象用了“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对苔藓,耳中生薜萝。”可以看出文字对刻画孙悟空形象的“用功”以及文字本身的韵味,是一种随形象而立的审美“观感”,影视化在其中将形象树立,可以由观众自行由各自的审美标准下进行评判。《大闹天宫》用流光溢彩来呈现的梦中世界,在审美上满足了观众对于理想世界的向往。影片的分镜和运镜,以及舞台布置都非常讲究对于传统文化审美的再创作。孙悟空与二郎神的追击战中,悟空随手揪着一朵云挡在二郎神面前,这一小情节将两人的打斗具像化的同时,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使得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现出两人在从天上斗到地上、林间、水里的“大战八百回合”场景,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留白”。

影视文化作品对于文学作品的有取有舍的创意改编,在主创团队的艺术创作上更精致。电影中,孙悟空作为“弼马温”在天庭管马的时候,出现了“马天君”这一为了电影情节而创造性出现的新人物,在故事叙事中为孙悟空这一人物成长设阻,更好地凸显了孙悟空在天庭受尽歧视,也为“大闹天空”埋下伏笔。在文艺作品中,从来都没有一个“多余的人”,每一个设计都是为了影片呈现的最终效果服务,再加上美轮美奂的艺术表现形式,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锦上添花。

5. 结语

在利用影视设计做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时,尊重是前提,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同样值得肯定,种种优秀影视作品表明在设计创作时遵循该原则可以在推进主线、表达主题、制造冲突、塑造人物等方面发挥正向的作用。然而,在数字媒体语境之下进行传统文化融合影视作品设计时,也需要保持警惕,避免商业化和娱乐化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损害,确保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和纯粹性得到有效维护和传承,使得影视作品更好地发挥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江倩倩. 唐代服饰特点初探[J]. 新西部(理论版), 2013(12): 92+90.
[2] 薛莲, 蒋恺. 传统文化符号在新媒体广告中的传播应用研究[J]. 传媒, 2023(1): 79-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9263.2023.01.028
[3] 刘起. 《哪吒之魔童降世》: 镜像结构与文化重构[J]. 电影艺术, 2019(5): 46-49.
[4] 李宁, 何罗杉. 中国当代数字水墨动画的技术创新和美学新变[J]. 电影文学, 2023(15): 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