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立体化设计探索
Explor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Design of Calligraphy
DOI: 10.12677/design.2024.92239, PDF, HTML, XML, 下载: 23  浏览: 33 
作者: 长建国, 陈原川*: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关键词: 书法立体化三维艺术设计探索Calligraphy Stereoscopic 3D Art Design Exploration
摘要: 目的:文章探索关于书法立体化表现的设计方法,寻找书法在二维图像空间之外的可能性,使书法这一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更好地满足大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方法:首先通过设计案例分析3种不同类型的书法立体转换,总结其设计形式与特点。其次将书法的形式语言提炼为符号、运动与情感三个层次,并以此出发深入分析书法中包含的设计转换要素,解构书法从形式到情感的立体化表现内容,推导书法的立体化表现维度。最后基于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与符号学三分维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书法立体化进行设计考量。结果:从书法的形式元素出发,建立了书法立体化转换的对应模型。结论:该方法为书法的立体化表现提供一种新的设计路径,满足了书法在当代多元审美语境中保持创新性的需求。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design methods for the three-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 of calligraphy, seeking the possibility of calligraphy beyond the two-dimensional image space, so that calligraphy, the most classic national symbol, can better meet the diverse aesthetic needs of the public. Method: Firstly, it analyzes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calligraphy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through design cases, and summarizes their design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Secondly, the formal language of calligraphy is refined into three levels: symbols, movements, and emotions. Based on thi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design transformation elements contained in calligraphy is conducted, deconstruct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expression content of calligraphy from form to emotion, and deriv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expression dimension of calligraphy. Finally, based on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three levels of emotional design and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emiotics, the three-dimensional design of calligraphy is considered. Results: Starting from the formal elements of calligraphy, a corresponding model for the 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of calligraphy has been established. Conclusion: This method provides a new design path for the three-dimensional expression of calligraphy, meeting the need for calligraphy to maintain innovation in contemporary diverse aesthetic contexts.
文章引用:长建国, 陈原川. 书法的立体化设计探索[J]. 设计, 2024, 9(2): 510-518.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2239

1. 引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元素,书法是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在书写过程中,通过“摆动”、“移动”、“提压”、“捻转”等方式,形成立体的书法形态。书法的结果是二维的,但运动书法是立体的。从古至今,许多研究者从视觉“形”的角度进行了对书法审美过程的研究探索,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随着新兴创作和传播媒介的发展,为了满足大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突破传统书法艺术的二维空间载体,以立体形态表现书写过程提供给观者的独特审美感受,从而展现书法作品中凝结着的动态美感和书写者的精神世界。因此本文基于对当前书法立体化作品的分析,解析书法生成与表现中蕴含的三维形态,从而建构书法立体化的设计转换模型。

2. 进行书法立体化设计的原因

2.1. 传统书法的鉴赏门槛

“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在传统的书法研究中对书法作品审美感受的论述,大多构建在多意性、意象性、道德性的传统哲学、美学基础之上。” [1] 优秀的书法作品是书写者强烈情感诉求的迹化表达,有时候书法作品的创作甚至达到“人书合一”的境界。而当今大众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多从纯粹的视觉感受和理性视觉思维出发,所以传统书法形而上的审美解读,对于未曾受过系统性书法训练的大众来说难以充分理解书法艺术包含的审美价值,无法从书法线条、结字、章法、墨法等形式因素中找出哪些是值得欣赏与接受的,甚至与大众书法审美的现状产生了较大的矛盾。

2.2. 创作和传播媒介的发展

新兴创作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为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创造了新的空间。“新兴的媒介手段能够将书法的审美意境进行媒介化的二度创造,将视觉建构的形象审美意境走向更为纵深的发展空间。” [2] 伴随科技信息时代产生的3D建模、AI绘画、VR、AR技术等为书法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我们常形容书法之美跃然纸上,这一情景如今有了技术的加持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新媒介的影响下,传统书法艺术的现代化创作应用不改变书法艺术内核,但是在创造方法和传播媒介上可以进行不断创新,从而使书法艺术这种具备历史特性和艺术魅力的文化瑰宝成为一种时代产物和社会财富,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广泛传播。

2.3. 书法艺术的审美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书法几乎丧失了实用的功能.在当代书法艺术的价值主要在于审美、文化和育人,而这种文人的书法追求与大众的书法趣味之间是天然具有间隙或鸿沟的。“由于种种原因,大众对于书法的审美状况不容乐观,或者说欣赏水平普遍不高。” [3] 书法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导致不易被大众所欣赏和接受。那么为了更好地发挥书法的审美、文化和育人的功能,通过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看方式将书法当中的笔墨趣味、生命精神的东西进行传播与普及,让大众从更多角度认识到、参与到书法当中,建立书法文化自信,对于书法的发展及传统美学思想的传播是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

因此,进行书法的立体化设计探索,是为了寻求展现书法生命趣味的新思路和新视角,拓宽书法艺术表现方式上的视野和领域。

3. 当前书法的立体化艺术演绎形式

随着文化自信的逐步建立、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越来越受到艺术家和设计界的重视。“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又与现代艺术精神息息相通。” [4] 艺术家、设计师基于对书法本质上的探索,进行了一些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书法立体化创作。

3.1. 装置艺术中的书法立体化

装置艺术中的书法立体化指的是通过创意的视角,将空间、艺术、书法做结合。“传统书法能够为现代陈设品设计提供充分的创作素材和多样的创作思路”, [4] 以提升空间的品味需求。建筑设计师林立峰的城市装置设计《国风椅》(如图1)是一次人工智能生成的工具和传统书法艺术结合的设计产物。作品基于书法书写的过程,通过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方式生成形式、材料、造型语言等相关设计语汇,寻找书法中的形式美感。并将书法在书写过程中的“摆动”、“平动”、“提按”、“绞转”四种笔法变成空间语言,展示出书法的“道线”和笔法的“断面”构成的立体形态,形成最终的立体书法作品。作品是一件雕塑,也是一尊艺术品,更是一个独具中国风的艺术形态与气韵的公共互动媒介。当作品出现在繁华的商业地带、宁静的黄浦江边,并与大家进行互动之后,使人们更加意识到了书法的空间魅力。

Figure 1. Lin Lifeng’s “National Style Chair”

图1. 林立峰《国风椅》

3.2. 陈设品中的书法立体化

在陈设品中,设计师把书法点画、结体、章法等形式中蕴含的美感与文化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制作出呈现立体形态的现代陈设品。这样书法元素通过结合材料、工艺等介质在空间中被具体化,从而提升了空间的品味和文化格调。陈雯的作品《東 East》(如图2),选取显示象形中文主要特征的篆书“東”字,运用模块化设计的形式,以实木弯曲工艺制成三道笔画,并用榫卯将其结合,还原了篆体“東”结体匀称、自然平和的笔势,使其刚柔并济的笔势脱胎纸面。这是一件东方语境下、以西方创作方式设计的作品,以生动造型和精妙工艺将华夏文明娓娓道来,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共鸣。

Figure 2. Chen Wen’s “East”

图2. 陈雯《東 East》

3.3. 书法的立体化建模

书法的立体化建模指的是设计师立足书法本体,进行书法建模的尝试。通过3D建模软件,表现书法中的笔墨变化和文字的生成路径,并赋予文字光影变化、质感肌理,获得了新颖的立体书法视觉效果。如设计师薄烟将宋代大家米芾的字,用三维软件进行了再创作(如图3)。他的作品把书法的人文感与技术带来的科技感进行碰撞。将原本二维的书法脱离平面的束缚,把书法创作过程中的运动轨迹表现在立体结构中,让“笔意”在空间运动中产生出丰富的视觉层次和光影美感,作品承载着笔法运动的内核,并结合当下大众的审美潮流,激发大众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Figure 3. Bo Yan Three Dimensional Calligraphy

图3. 薄烟《立体书法》

4. 书法的立体化设计维度

书法立体化的表现内容,存在于书法视觉要素搭建而成的显性和隐性的视觉符号当中。书法的立体化设计意味着对书法作品精神、情感的继承,并且还要保证设计作品的审美性和普适性,无论是设计作品最终形成的视觉符号、视觉结构还是视觉语意,都要受此制约。书法的立体化追求较为精确的平面符号到多维符号的映射,又强调多感官之间的“联觉”想象,这给设计师者提供了更多的主观创作机会,但仍需从人们心理感知出发探索映射规则的设计,形成更合理的通感效果。

4.1. 符号的再现

4.1.1. 文字的形态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经过主观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书法视觉形式的第一层级——字形,它是书法视觉感知层面最根本、最基础属性,是对书法进行立体化表现的主要载体,立体化符号的视觉联想均由形而生,由形而变。书法的形态包含着由汉字给予的空间审美和文化审美。文化审美主要是指书法汉字作为象形文字,饱含着特殊的图形魅力。汉字图形从造字本源上的所指对象可以在立体化中体现,比如借助波流、枝木、云雷等自然物象的形态来表达文字所蕴含的动能,拓展字形符号的视觉深度。除此之外,不同的书体易能承载书法不同的气质,楷书刚柔兼备、端严秀劲,草书狂放不羁、动势生动,行书游丝映带,兼具楷草之美,这是文字形态所包含的风格气质,是立体化时需要优先考虑的,根据不同的书体风貌赋予对应的视觉形式来表达字形底层的形态蕴意。

4.1.2. 墨彩的肌理

墨色是毛笔在运行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创造出的形态各异的线质和千遍万化的肌理效果,作为书法的独特造型元素,其具有重要的形式价值,是书法气韵的迹化。浓墨雄健刚正的内蕴气度最见精神,淡漠的淡雅清静、温敦淡荡是其古意之韵的高远意境,枯墨的古拙老辣、苍健雄劲是字势飞动的来源,润墨的丰腴之神韵,使其润涵春雨,这些视觉形态带给观者的视觉感受在立体化作品中需要考量。

4.2. 运动的多维展示

书法是空间与时间融合的艺术,书法的独特审美感受存在于其时间性蕴含的运动感之中。邱振中将书法的运动分为外部运动和内部运动,分别为“书写时线条作为轨迹整体推进的速度变化”和“在线条边廓内部、为控制边廓形状而产生的运动变化”。其中的内部运动更是书法艺术发展为独立艺术的重要构成因素。《书法的形态与阐释》指出:“线条的内部运动是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独立艺术的关键之一,它使线条产生无穷无尽的微妙变化,而人们所书写的字迹正是凭借这种微妙变化,才得以收容那么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确立自己在民族精神生活中的位置。” [5] 书法作品线条的内部运动变化丰富且复杂,是毛笔在纸上进行“舞蹈”的过程,最后通过线条的边缘轮廓和各种转折细节来体现。笔法将这种运动概括为提、按、转、折、推、摆、绞、拖等各种美妙的动作,这些动作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三维空间。对于大众来说,要从书法极具简练的黑白符号中感受它的三维空间内涵,需要具有一定的创作和观察经验才能完成,但在设计中,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多维空间的营造是常用的设计手法,能够提升视觉的丰富性与表现力。书法的立体化设计恰好可以借助这一优势,从线条的外部运动与内部运动入手,将线条的运动轨迹进行复现,并且放大线条中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变化带来的运动美感,做出体现书法魅力的作品。

4.3. 情感的表现

情感的表现与欣赏是书法在创作与审美中的重要内容。不同书体中千姿百态的线条有不同的情感表现能力,能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书家将自己饱满的情感通过纸笔进行迹化,形成有节奏韵律的线条。书法的立体化同样也应关注创作者在线条中注入的情感能量,以及作品自身的审美属性,在“形美以感目”的基础上,追求作品的“义美以感心”。对此的把握可以从两个方向来进行:一、将书法作品原有的表情机制进行转换,对作品原有的情感进行解析,探寻书法线条中凝练的情感诉求及书写者的气质修养,以获得与设计对象相契合的审美价值。二、书法立体化的有效传播既离不开设计者的视觉产出,也离不开大众的认知解读,想要实现立体化的深层次转化,就必须保证形式传播与形式接受之间的驱动平衡,通俗来讲,这种驱动平衡是为大众提供多维度书法立体化视觉形象的同时,也给予大众对立体化作品进行审美与情感解读的空间,就需要创造立体化作品自身的新情感和新意义,以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基于前文对立体化设计内容的分析,笔者尝试对当前书法立体化作品的形式表现进行总结,并从三个维度归纳现有的立体化作品。其一是二维到三维的视觉表现维度,其二是符号到情感的作品体验维度,其三是单一到沉浸的作品形式纬度。以两个维度为坐标轴,形成一个对书法立体化不同形式内容的“矩阵分布”(见图4),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这也大致接近于其它视觉符号立体化研究者的观点。

Figure 4. Compos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calligraphy works

图4. 书法立体化作品的构成与分类

第一类是静态的图像设计。这是近年来许多艺术家与设计师进行的立体化尝试,从书法文字的空间结构出发,将书法图形转化为视觉上呈现立体效果的图像,既是对书法符形层面的分析,同时也赋予其新的审美形式,具有一定的美学和商业价值。第二类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动态扩展,将书法的生成与表现过程进行动态化演绎,通过影像的呈现方式,调动观者的多感官体验,探索更多维的视觉体验,更具传播优势。第三类融入交互功能,在数字化展厅中让作品与观众实时交互,全方位对书法的审美意境进行塑造。

5. 书法立体化表现方案

基于设计层次与符号学三分维的考量

唐纳德·诺曼提出了情感化设计三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 [6] 。本能层次关注设计的感官层面,行为层次关注设计的使用感受,反思层次为最高级,关注设计与信息、文化、情感的关联。这三者在设计中交织在一起,并以各自特定的方式影响设计,而这三个设计层次与莫里斯的符号三分法内涵一定程度上相对应。符号学三分维是莫里斯在《符号理论基础》中对皮尔斯符号学体系的进一步展开,在介绍皮尔斯符号学原理的同时,把符号意义过程的研究做了三分维,即符形、符义与符用 [7] 。因此本文基于这三个层次进行设计考量,构建二者与书法立体化转换的对应模型,如下图(如图5)所示:

Figure 5. Design hierarchy and semiotic three-dimensional calligraphy transformation corresponding model

图5. 设计层次与符号学三分维的书法立体转换对应模型

5.1. 视觉观感的本能层次

本能层次设计是自然的法则。书法立体化的本能层次是基于立体化作品视觉感观的考量,也就是作品的符形层面。“本能层的设计应该关注立体化设计中直接可以被用户感知的视觉形态、色彩、材质、构图、声音等给人带来的感官刺激” [8] ,关注书法所生成的黑白视觉符号创建出的意义空间,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传统书法构建的视觉符号是笔墨生成的点画和线条,新的媒介可以将此中所包含的隐性符号和显性符号进行复现和放大,让观者提高对符号细节的认知度,增添点画符号的趣味性。二、新的媒介可以再见视觉符号的生成过程。在传统书法的视觉性体验中,并没有将符号的生成过程进行表达,观者所看到的是高度凝练后的黑白图像,而现在,可以利用新媒介的技术手段将此过程进行表达,加深观者对于点画形成过程的理解。

笔者将立体化作品对书法本能层面的表现分为对文字的形态映射和运动映射两个方面,其主要设计对象是书法线条的线形、线质、以及书写时的动态路径等可感知的文字形态与生成文字形态的过程要素。形态映射所对应的主要是文字的外观层面,在设计上需注重文字所表现出的形态、质感,以及墨法中包含的书体风格与情绪体验。设计师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可借鉴的自然肌理来匹配书法文字的肌理美,表达书法本身的精神气质,完善设计作品的表现语言。运动映射对应文字生成的笔画前后运动路径(线条外部运动)和笔法所包含的运动形式(线条内部运动),转换时需遵循书法书写的笔法、笔意,将书法内外部的运动进行外在形式的演绎,实现文字笔画在纵深空间上形体的突破,完成书写动态与字形的多样化视觉效果展示。

5.2. 情感传递的行为层次

行为层次是行为水平上的情感加工。立体化作品中行为层次是基于作品符号精神的考量,即符义层面。行为层的设计关注立体化作品传达的书法意境,是一种整合的美。书法中的笔势、体势、气势承载书法的节奏和韵律,将此进行形象化的再现是立体化审美价值的体现。通过影像媒介与数字媒介的加工,将书法在原生平面符号的基础上,拓展为具有情感色彩的立体形象。这主要体现在新的媒介可以丰富观者与书法的情感互动,能够将书法中的情感通过虚拟场景等手段推陈出新,强化与观者之间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加深观者对意境审美的感受。

书法立体化在行为层上的考量是显性的视觉化符号与其所指对象间的情感匹配关系,以及二者建立的丰富视觉映射,笔者将这种视觉映射主要以语义和风格进行区分。具体来说,语义映射对应的是立体化作品与书法文字内容本身所明确的语意,即文字内容自身的所指对象,以及非文字因素的语意,即书法作品本身塑造的特定语境之间的匹配关系。风格映射所对应的是立体化作品的精神面貌是否呈现出与所指书体相匹配的气韵内涵,以及作品的唤情功能是否能让欣赏者产生与所创作对象相匹配的情感,因此需要关注立体化作品表现的审美性、气韵性以及唤情能力。

5.3. 文化表达的反思层次

反思水平是人脑信息加工的最高水平,是一种更为复杂、更深层、有意识的情感体验。对应到立体化作品,反思层次是基于对作品文化价值的考量,在符号学的视角便是符用意义。“今天的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视觉图像而被人们接受、观赏和消费,从对书法的视觉图像获得势美感体验和精神愉悦。” [9] 进而将这种审美体验置身于文化认同中而产生情感共鸣。前两种设计层次尚且处在立体化作品与所指对象形态、风格、语义是否匹配之下,而在反思层次下,衡量书法立体化的成功与否不仅要考虑所指对象本身的价值与意义,更需将立体化作品放在当前的社会审美观照之下,审视立体化作品对于推进书法创新和文化传承的意义,这是最高层次的体验,是观者对于设计作品中文化思想的共识与认可。为了实现这种精神层面的共识和认可,需要让立体化作品产生的视觉图像与观者进行精神层面的深层次互动,并经过多媒介传播手段来增加立体化作品在情景传播上的高度与宽度,从而增加观者对于立体化作品的兴趣和理解,实现在精神价值层面的文化认同。

6. 结语

在新的创作与传播媒介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书法进行更多元的表现形式探索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书法立体化作为一种新颖的设计语言形式,通过多元的互动传播让大众增加了对书法艺术的感知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大众对于书法艺术的文化价值认同。本文基于对书法形态的分析,从符号、运动、情感三个维度总结归纳书法立体化的设计维度,并尝试提出观感、功能、反思层面上书法立体化的设计层次,提出书法元素与立体化表现之间的映射关系,这些方法能够为后续的书法立体转换提供一定的参考。虽然书法的立体化设计尚且处于被艺术家、设计师探索的初级阶段,但随着媒介与技术发展,书法与各个艺术领域之间的结合将会越来越强,书法的立体化创作必定会蓬勃发展。

注释

图1来源:www.hhlloo.com/a/shang-hai-guo-feng-yi.html

图2来源:陈雯《東 East》

图3来源:https://www.weibo.com/p/1005052318520853/home?tabtype=album&uid=2318520853&index=156

图4图5来源:作者自绘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泊潭. 形式·力·情感[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艺术学院, 2019.
[2] 张树锋. 移动媒介环境下中国书法的文化构建与传播[J]. 中国书法, 2022(3): 196-198.
[3] 崔树强. 当代大众书法审美水平的现状及反思[J]. 书法, 2021(12): 82-87.
[4] 鲁普及. 书法的三维转换——以现代陈设品设计为例[J]. 中国艺术, 2022(5): 54-61.
[5] 邱振中. 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4.
[6] 唐纳德·A·诺曼. 设计心理学: 日常的设计[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6.
[7] 赵毅衡, 罗贝贝. 艺术意义中的三维配置: 符形、符义、符用[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4): 85-97 172.
[8] 韦锦城. 汉字立体化设计的实践探索[J]. 包装工程, 2021, 42(14): 382-387.
[9] 王太雄, 王子亭. 当代中国书法“势”的审美崇尚[J]. 长江文艺评论, 2017(6): 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