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语文教学如何做到“减负”不“减学”——以六安市皋城小学为例
How to Achieve “Reducing Burden” and Not “Reducing Learning”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Taking Gaocheng Primary School in Lu’an C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4.125309, PDF, HTML, XML, 下载: 36  浏览: 82 
作者: 王 燕:六安市皋城小学(语文教研组),安徽 六安
关键词: “双减”政策语文教学减负教学质量“Double Reduction” Policy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Burden Reduction Teaching Quality
摘要: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出台,为小学生课业减负提出了全新的指导性意见。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小学语文的学习方式需要适应新的要求,这使得课程设计和作业设计都需要做出重新调整和优化。本文就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各个层面,通过问题与案例,来探究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在“双减”政策下达到“减负”不“减学”的效果。
Abstract: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Instructions on Further Reducing the Homework Burden and Extracurricular Training Burden of Student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has put forward new guidance for reducing the academic burde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methods of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need to cater to the new instructions and requirements, with truly original designs in curriculum and homework styles to be readjusted and optimized.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burdens without reducing learning effects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and the cases at various levels of schools,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rents.
文章引用:王燕. “双减”政策下语文教学如何做到“减负”不“减学”——以六安市皋城小学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5): 453-45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5309

1. 引言

“双减”政策宗旨是坚持学生为本,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保障政策,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有关规定,对重点难点问题先行试点,积极推广典型经验,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 [1] 。在“双减”政策之前,学生长期存在作业负担严重及校外培训“乱象丛生”的现象。“双减”政策出台后,学生、家长突然放下担子,往往无法及时调整心态,把放下担子变成了“扔掉”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原有的被迫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让学生从被推着走变成自己走,这需要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共同推动解决。事实上,我们要积极建设全员参与的教育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一个社会教育文化,让良好的社会教育文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 “双减”政策落实所面临的困难

“双减”政策主要是针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双减”通俗理解为:一是减轻学生学校布置的课后作业;二是减轻各种校外辅导报班补习的负担。目的是帮助小学生真正减轻学习压力,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以有机会进入多元化的学习中。而在实际实施中,政策的落实往往会伴随着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又慢慢地成为政策落实的阻碍。

2.1. 关于学校:关注减量,忽视质量

目前大部分学校为了响应“双减”政策,只单单关注学生作业数“量”的问题,完全忽视质“量”的问题。更有些学校把作业设置成量化指标作为教师的考核标准,很不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葡萄沟》这篇课文中,教学目标要求认识并正确书写10个生字:“产、份、坡、枝、起、客、老、收、城、市”。在识字写字的教学环节中,“份、坡、枝、收、城”这几个生字,需要注意左窄右宽并且要书写紧凑;而“老”字在书写时第一笔“横”不能写得过短,注意把握主笔“撇”的写法;“市”注意点和悬针竖直对。而这些细节问题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书写量才能掌握字的关键点。然而目前在双减政策下,学校要求教师对一、二年级只布置无纸化作业,这些字的练习只能通过课堂上练习了,课后无法再去布置练写。到后期我们会发现很多同学书写非常不规范。这些问题其实就是因为学生练习得太少导致他们没有扎实地掌握。因此,一味地减少作业量,只纯粹为了履行“减负”政策相关条例,很多教学目标将无法细究落实,最终达不到质量的要求。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对语文学习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 。2023年秋季,我们对六安市皋城小学二年级200名学生进行随机抽查调研,主要调研在无书面家庭作业后,学生对老师布置的阅读课文及自主阅读课外书等家庭作业的完成率。调研结果见下图1

Figure 1. The completion status of the reading assignments

图1. 阅读作业完成情况

2.2. 关于校外:疯狂培训,增加负担

“双减”政策不仅仅是减少课后作业量,而且是希望有效地减少学生上校外辅导班。早期的校外辅导班主要是学科类辅导班和兴趣班。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和管理,现在校外学科类辅导班已经十不存一,而各类兴趣班却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天眼查数据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后,我国运动类、艺术类及编程类相关培训机构新增3万多家。另据悉,2020年中国高考报名总人数为1071万人,艺术类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117万,占高考总报名人数的10.92%,艺术类高考的竞争日益激烈 [3]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家长们开始“卷”起来了,为了孩子以后升学和就业做准备,让孩子参与各种非学科培训。于是非学科类培训逐渐成为学生们新的负担。

当然,各个学校的课后延时和托管逐步展开,可以利用在校这段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调查发现,课后服务开展以后,参加校外辅导机构的学生确实有所减少,但是利用周末时间参加各类兴趣班却日益增多。

2.3. 关于教师:因循守旧,不思变革

以往教师都是通过课堂讲解课本知识,课后布置大量作业,让学生通过大量练习来达到消化和吸收课堂所教授的知识。在“双减”政策下,这种“题海式”的教学方法已然是行不通了,这也使得一些教师认为“双减”的实施成为提升学生成绩的一大阻力。事实上,“双减”不是一味地“减负学业”,而是需要“减负”不“减学”。“双减”政策的出台是为了使义务教育回归良性健康的状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是为了让学生发展具有更多的广阔空间。故当下之急是需要转变教师观念。教师们转变思路,改变策略,调整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做出教学设计。

2.4. 关于家长:焦虑担忧,观念落后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与希望,甚至是家庭的“门面”。无论是在实质上还是在形式上,家长都希望能够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改变家庭处境。大多数家长将家庭“阶层跃迁”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当学校系统不能为学生提供在教育竞争上获取绝对优势的服务时,家长们便会购买由市场化教育机构提供的服务,竭尽所能帮助孩子在学生阶段取得未来在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这成为了当前社会背景下家长的普遍心态。因此,教育工具性价值主导下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日益占据家长等个体行为的支配权 [4] 。一些家长在教育观、成才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偏差和误区,认为只有在高压学习中才能提高孩子的成绩,才能应付高考。同时,他们也对“双减”政策能否长期执行心存疑虑,升学压力产生的焦虑无法消除。其实这些疑虑可能不止是家长,还有很多教师,甚至教育部门都有。这些焦虑也给“双减”的落实带来一定的阻力。

3. “双减”政策下,语文教学的建议

3.1. 优化作业设计,实现减负增效

“双减”后的一大改革当属课后作业。学生从原来的挑灯夜战到现在的轻装上阵,让很多教师也比较犯难。作业布置少了,起不到巩固的作用,布置多了又与政策相悖。所以这需要教师综合考量课后作业时间,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规划中,科学地布置课后作业,保证质与量的平衡。作业设计,不仅需要体现出以人为本,还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科学又有趣的作业设计是未来重点教学项目之一。例如在皋城小学一次校园调查中,抽取五个班级两百名学生进行投票,让学生选出“你最喜欢的作业类型”。看下面柱状图(图2)的投票结果可以发现,学生更加喜欢有趣味性的社会实践类的作业,其次是课外阅读类作业,而最不受欢迎的就是书面抄写类作业了。因此,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需要充满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获得愉悦的作业体验感。

Figure 2. The statistical chart of the homework favored by students

图2. 学生喜爱的作业统计图

我们可以根据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为例。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布置以下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庐山瀑布》。

2) 通过查找资料,或观看影片《长安三万里》等不同途径来了解作者李白的历史背景资料。

3) 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请选2~3首诗在课堂上读一读。

这里通过提前读背古诗,可以让学生熟悉古诗的韵律,提前感受古诗词带来的意境美感。第二项通过查找资料或者观看影片是希望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而第三项让学生提前准备2~3首古诗,是希望在课堂上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以上三项作业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又兼顾“质”与“量”的平衡。

3.2. 探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双减”政策落实后,要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并在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中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模式。为使课堂教学设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进而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我们还要抓住以下几点:

1) 杜绝沉闷式讲解,注重寓教于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应该是接纳知识的被动“容器”,而是需要 有思维的主动参与者,带着身心体验学习的快乐。这就需要将教与学变成一个整体。比如在教学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美食》这篇课文时,主要目标要求学生要了解的中国美食,既包含食材名,还包含了烹饪方法。为此,我带领学生前往六安市皋城小学精心打造的“烹饪小厨房”,让他们体验不一样的趣味课堂教学。同学们听说要带他们亲自去做美食时,他们都提前备好了食材。课堂上,他们分工合作做起了肉末茄子,西红柿炒鸡蛋,包饺子……。在学做西红柿炒鸡蛋的环节,老师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炖煮蒸,煎烤炸爆”烹饪方法的区别,火候如何掌握、怎样翻炒等,了解了中国美食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小厨师”们从食材准备开始,再到佐料的配置,每一个环节都由老师带领操作,看到锅里的油冒出气泡,听着食物在油锅中滋滋作响,“小厨师”们体验到了做饭的乐趣。学生们通过亲自实践不仅知道中国美食的特色,还了解了制作方法,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的教学设计给语文课堂增添了趣味性,更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

2) 杜绝表面式热闹,注重深入思考。有些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喜欢过度地渲染课堂气氛,喜欢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表现。整个课堂看似互动频繁,实则沉浸在肤浅的问答之中。事实上,教师更要关注学生们的沉默,言不达意的状态,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例如:上《狐假虎威》这一课时,我在孩子们阅读完课文后,提出“假”和“威”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竟然集体沉默了。因为沉默代表学生不理解,或者说不懂得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就应该对这个难点进行深度分析。当这个难点理解透彻,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大概也理解了。由此可见,深入思考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至关重要。

3) 杜绝照本宣科式教学,注重生活化教学。语文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新型教学模式注重生活化教学,通过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记录生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比如在上到《田家四季歌》这一课时,带领着学生们去往学校的“至美果蔬园”。在这里,通过播种,浇水,施肥等一系列过程让学生了解果蔬生长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劳作,感受农人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并且同学们通过种植蔬菜和观察绿植,可以发现一年四季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像这样鲜活的课堂,既增加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把课堂搬进自然,让劳动走进生活。学校开展多样劳动实践,积极构建“学校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三位一体相互融合新个性化课程,推动了“双减”落地,赋能孩子成长。

3.3. 传播正确理念,疏导家长焦虑

都说教学是“慢”的艺术,需要有长远的眼光,需要耐心,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意思。郭思乐提出教学应该具有“静待花开”的智慧,即主张不要执着于阶段性的目标,不要用周周清、堂堂清的方式来检测教学的效果,而是要静静等待学生的自然生长 [5] ,这一主张虽然多少有些浪漫主义的理想情怀,但也传递出了学生的发展是厚积而薄发、需要日积月累才能缓慢见到成效的意思。然而这类观点多见于专家学者的论述和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而在家长群体当中却不是很有市场 [6] 。当前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定短视和功利,从而产生大量的焦虑情绪,对子女施加过重的学习负担,甚至把培训机构当成了“神器”。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共同推动解决。家庭方面要让家长给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在社会方面要建立多方面的支持体系,学校方面要让孩子们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德智体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这样就可以从根源上消除家长的焦虑。

4. 结语

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是育好人的最关键因素。只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共同发力,才能使双减的政策更好地落实。目前“双减”的道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必须要加速教育改革与教学创新。就教育工作者而言,我们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科学合理设计课后作业,达到“质”“量”平衡;释放家长焦虑,塑造健康温馨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2021-07-24.
[2] 张蕊.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亚太教育, 2023(23): 13-15.
[3] 刘霖, 刘韧. “双减”政策的必要性、问题和配套措施[J]. 上海教育科研, 2023(10): 29-34.
[4] 牛旭峰, 许见华, 夏海鹰. “双减”政策的执行困境与治理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31): 24-30.
[5] 郭思乐. 静待花开的智慧: 教育是效果之道还是结果之道——关于有效教学的讨论[J]. 教育研究, 2011(2): 15-21.
[6] 周序. 家庭资本与学业焦虑——试论“双减”政策引发的家长焦虑问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7(6): 9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