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会接触到下面的表达。例如:
1) 全方位的产品推销,就把6千多吨合格的产品全部销光,那个被堵得半死不活的生产线就此开通了。(《报刊精选》1994年)
2) 那半大不小的小子则成群结伙,满街乱窜。(高行健《灵山》)
以上例句中的“半死不活”“半大不小”,都是由固定成分“半”和“不”,加上可变化的成分X、Y构成,我们将其称为“半X不Y”格式。“半X不Y”格式在现代汉语中具有较强的能产性,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出现频率都较高。关于“半X不Y”格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整体语义特征和比较研究等方面,如有些着眼于句法、语义对“半X不Y”格式进行整体分析(王翠娥2013 [1]、王平平2015 [2]),有些从构式的角度出发研究“半X不Y”格式整体语义特征(高健2020 [3]),有些将该格式与类似格式进行比较分析(高健2010 [4]、胡媛媛2013 [5])。总体来看,目前对“半X”与“不Y”之间的关系,及“半X不Y”中产生的语义羡余现象研究成果较少。“半X”与“不Y”之间到底具有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和“半X不Y”整体的语义羡余现象又有怎样的联系?这种语义羡余在话语交际中的功能又有哪些?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 “半X”“不Y”的并列与包含关系
分析“半X不Y”的羡余现象的基础是梳理清楚“半X”与“不Y”之间的关系。“半X”与“不Y”之间具有不对称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并列关系和包含关系两种。
根据沈家煊(2015)无标记项也即认知上的肯定项,更能引起人的注意,有标记项是认知上的否定项,缺乏相应的显著特征[6]。“长、大、好、高、远”都是无标记项,而“短、小、坏、低、矮、近”都是有标记项。在“半X不Y”格式中,出现在X位置上的一般是无标记项的词语(如“半长不短”中的“长”),出现在Y位置上的一般是有标记项的词语(如“半大不小”中的“小”)。
根据关联标记模式,无标记项倾向于跟无标记项相组配,有标记项倾向于跟有标记项相组配。位于X位置上的无标记项,与“半”表示的肯定形式(无标记项)相组配,构成无标记组配“半X”;位于Y位置上的有标记项,与“不”表示的否定形式(有标记项)相组配,构成有标记组配“不Y”。“半X”整体是肯定表达,是对X的程度的肯定,整体无标记;“不Y”整体是否定表达,是对Y的程度的否定,整体有标记。两者既是肯定否定的不对称,也是有标记与无标记的不对称。
2.1. 并列关系
在部分“半X不Y”中,“半X”与“不Y”之间形成并列的关系,两者互相并列,处于同一层面。如“半红不紫”“半酸不苦”,“半红”和“不紫”之间、“半酸”和“不苦”之间都是并列关系。处于并列关系时,成分与成分之间还存在着细微的差异。一部分X、Y可以接续发展;一部分X、Y不能接续发展。
当X与Y之间可以接续发展时,X、Y大多是表颜色的类义词,有同一个上位范畴,由表X的颜色发展到表Y的颜色是一个接续发展的过程。比如“红”和“紫”都属于颜色词这个上位范畴,“红”和“紫”的色彩程度在颜色域中逐渐加深,存在接续发展的过程。
当X与Y之间不能接续发展时,这一类格式中的X、Y大多是不存在程度等级关系的类义词(如表示味道的“酸、甜、苦、辣、咸”)或者是表示绝对反义关系的词(如“死–活”“男–女”等)。“酸、甜”是不同的味道,虽同属于味觉域,但并不能实现由“酸”到“甜”的接续转变,因此是不能接续发展的。当X、Y是绝对反义关系时,两者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也不存在程度变化,也不可接续发展。
当X、Y是类义关系和绝对反义关系时,“半X”“不Y”大多体现出并列关系。在考察了BCC语料库、CCL语料库、MLC语料库和语料库在线共727例语料后,整理得到的81例具体形式中有24例中的“半X”与“不Y”之间体现出并列关系,约占总数的30%。其中X、Y是颜色类词时,X、Y的语义可以接续发展,共16例;X、Y是味觉类词和绝对反义关系的词时,不可接续发展,共8例。当“半X”与“不Y”之间形成并列的关系时,两者互相并列,处于同一层面,格式整体的意义由两者共同承担,不存在羡余现象。
2.2. 包含关系
“半X”与“不Y”之间呈并列关系的是少数,绝大多数的是两者之间还存在一种包含关系。“半X”与“不Y”之间是包含关系时,X、Y之间也存在细微的差异。一部分X、Y之间是表示近义关系的词,如“凉–冷”“呆–傻”等;另一部分X、Y之间是相对反义关系的词,如“冷–热”“长–短”等。两种情况下“半X”都包含在“不Y”的程度区间内。
当X、Y是表示近义关系的词时,X、Y在同一量级上,Y的语义程度高于X。以“半凉不冷”为例,“半”在语义上同时具有[+差量肯定]和[+差量否定]的语义特征,肯定部分程度的“凉”,也否定部分程度的“凉”。“半凉”总体上倾向位于“凉–热”等级的中间部分。“不”具有[+差量否定]的语义特征,“不冷”表示的是“不完全冷”,不包含100%程度的冷,而是包含冷热量级上0%~99.9%程度的冷,“不冷”表示的程度范围包含“半凉”的程度范围。因此,在“半X不Y”格式中,当X、Y是表示近义关系的词时,Y的语义程度高于X,“不Y”是“不完全Y”,否定的是100%程度的Y,表示的是X、Y所在量级上0%~99.9%所有程度的Y;“半X”肯定了部分X,也否定了部分X,“半X”总体上倾向于位于X所在量级的中间部分,“不Y”的语义范围相对较大,包含“半X”的语义范围。
当X、Y是表示相对反义关系的词时,以“半大不小”为例,“半”在语义上同时具有[+差量肯定]和[+差量否定]的语义特征,肯定部分程度的“大”,也否定部分程度的“大”,“半大”总体上倾向位于“大–小”等级的中间部分。“不”具有[+差量否定]的语义特征,“不小”表示的是“不是非常小”,否定的是100%程度的“小”,包含的是大小程度量级上0%~99.9%的范围,“不小”表示的程度范围较大,包含“半大”的程度范围。因此,在“半X不Y”格式中,当X、Y是表示相对反义关系的词时,“不Y”的语义范围同样包含“半X”的语义范围。
因此,当X、Y是近义关系或相对反义关系时,“半X”与“不Y”之间大多是包含关系,“半X”与“不Y”在量级范围上有大小之分且“不Y”包含“半X”。在我们考察的BCC语料库、CCL语料库、MLC语料库和语料库在线共727条语料中,整理得到的81例具体形式中,有57例的“半X”与“不Y”之间体现出包含关系,约占总数的70%。其中X、Y是近义关系的有12例;X、Y是相对反义关系的有45例。当“半X”与“不Y”之间是包含关系时,X与Y之间具有程度或范围上的等级变化,格式中存在语义羡余现象。
综上,“半X”与“不Y”之间具有不对称性,既是肯定和否定的不对称,又是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的不对称。“半X”与“不Y”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并列关系和包含关系两种。当X、Y是类义关系和绝对反义关系时,“半X”与“不Y”大多体现出并列关系,约占总形式的30%。当X、Y是相对反义关系、近义关系时,“半X”与“不Y”大多体现出包含关系,约占总形式的70%,该类是“半X不Y”格式中主要的语义关系类型。
3. “半X不Y”的语义羡余机制
我们根据X、Y之间是相对反义关系和近义关系将“半X不Y”的语义羡余机制分为两种,一是语义程度蕴含,二是荷恩等级关系。
3.1. 语义程度蕴含
当X、Y之间是相对反义关系(如“长–短”“新–旧”)时,“半X不Y”格式中的“半X”与“不Y”呈包含关系,在语义程度上“半X”蕴含着“不Y”,以“半新不旧”为例,如图1所示:
Figure 1. New-old magnitude chart
图1. 新旧量级图
“新–旧”是表示相对反义关系的一对词,两者在新旧量级上是互相补充的关系,“新”的程度为100%,“旧”的程度即为0,若“旧”的程度为100%,那么“新”的程度即为0。“不”是对“旧”的差量否定,表示“不完全旧”,除去新旧量级上100%旧的量级点,量级图上所有程度都可以定义为“不旧”。“半”既是对“新”的差量肯定,也是对“新”的差量否定,“半新”表示接近于中间程度的“新”,若给“半新”划定范围,则更倾向位于大约25%~75%的程度区间。邢福义(1993)认为脱离规约的“半”,一般都处于似数似量的混沌状态[7]。袁毓林(2022)指出,性质形容词程度区间起讫刻度模糊、范围广大[8]。“半新”的程度范围非常模糊,难以划定明确的程度范围。在新旧程度上,若某一事物“新”的程度在25%以下,也即“旧”的程度在75%以上,言者主体在交谈中,更倾向于选用“旧”来形容这个程度等级,如“比较旧”“很旧”等,而不会选择“半新”;同样的,若某一事物“旧”的程度在25%以下,也即“新”的程度在75%以上,言者主体在交谈中,更倾向于选用“比较新”“很新”形容该程度,不会选择“半新”。因此,将“半新”的程度范围定义到新旧量级的25%~75%的程度区间较为合适。“半新”的语义程度区间包含在“不旧”的语义程度区间中,而在蕴含关系上,“半新”就蕴含“不旧”的语义,即所有属于“半新”的东西一定都属于“不旧”的范围;但反过来,属于“不旧”的东西未必一定属于“半新”的范围。
综上,当X、Y之间是相对反义关系时,“半X”蕴含“不Y”的语义,“半X”表达主要的语义内容,通过“半X”可以推导出“不Y”,但是通过“不Y”并不能推导“半X”。“半X”蕴含“不Y”,因此“不Y”是羡余的。“半X”“不Y”的蕴含关系如图2所示:
Figure 2. Diagram of the implica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alf-X” and “not Y”
图2. “半X”“不Y”蕴含关系图
3.2. 荷恩等级关系
Horn (1972)提出了荷恩等级关系,认为若可以将两个来自同一最小语义场的成分进行比较,且语义信息强者(S)与弱者(W)恰好能够构成一个等级,那么当发话人说出包含S的句子则一定会蕴含包含W的句子,而说出包含W的句子则一定会否定或不予说明包含S的句子[9]。
沈家煊(2015)指出,“适量准则”涉及一个“量级”,所说的话涉及一个由大到小排列的量级<X1,X2,X3,…,Xn>,说出X2即隐含着~X1,说出X3隐含着~X2和~X1;依次类推,说出Xn隐含着~Xn−1,~Xn−2,…,~X1 [6]。量级中的各个项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肯定量级中右边的一项,就代表左边的一项不成立。如<全都,许多,有些>,说出“许多”就隐含着“不是全都”,“有些”就隐含着“不是许多”“不是全都”。在“半X不Y”格式中,当X、Y是近义关系时,Y的语义程度都高于半X,半X和Y在量级上形成<Y,…,半X,…~Y>的等级序列关系,可以进入荷恩等级关系。以“半明不亮”为例,“半明不亮”在亮度等级上形成<亮,…,半明,…,暗>的等级序列关系。肯定“半明”就隐含着“亮”不成立,也即表达了“不亮”的意义,因此“半明”隐含着“不亮”,由此“不亮”是羡余的。
说话人在交际中遵循“合作原则”中的“适量准则”,肯定等级序列右侧的“半X”,作为一个足量的信息,就意味着对等级序列左侧的Y的否定,即“半X”隐含“不Y”。因此,“半X”与“不Y”之间产生了语义蕴含。例如:
3) a. 半明的灯
b. 亮的灯
c. 不(完全)亮的灯
我们用“适量准则”推导上组例子,说话人在交际中说出a句时,“半明”意味着灯光的明亮的程度中等,没有到达“亮”的程度,那么:
a. 半明的灯= ~b. 不是(亮的灯)
说话人在交际的过程中说出“半明的灯”,即提供了足量的信息,代表这盏灯没有到达100%“亮”的程度,即“不(完全)亮的灯”,“不”是差量否定,表示“不完全”“不是100%”。例a中“半明的灯”就隐含了c句“不(完全)亮的灯”的语义内容。
在“半X不Y”格式中,量级具有一定的等级序列关系,“不Y”的语义在会话中可以按上述量级推导出来,“不Y”不必用一个独立的、特定的词来表达,“不Y”是羡余成分,这种羡余实际上是产生于“合作原则”中的“适量准则”。根据Grice (1975) [10],交际双方在交际中总是遵循合作原则,听话人相信说话人遵循“合作原则”,说话人也知道听话人相信自己遵循“合作原则”。说话人在交际的过程中遵循“合作原则”中的“适量准则”,具体来说有两条标准,一是说话人在交际的过程中提供的信息要充分,即足量;二是说话人在交际的过程中提供的信息不能超过实际的信息量,即不过量。在“半X不Y”格式中,当“半X”作为一个足量信息时,就蕴含了“不Y”的语义内容,但“不Y”仍出现在格式中,这就故意违反了上述的“不过量准则”,构成了羡余。
综上,“半X不Y”格式中“半X”与“不Y”是包含关系时,格式中存在语义羡余现象,“不Y”是羡余成分。当X、Y之间是相对反义关系时,“半X不Y”格式中的“半X”与“不Y”呈包含关系,在语义程度上“半X”蕴含着“不Y”,“不Y”作为隐性信息是蕴含在“半X”之中的,通过“半X”可以推导出“不Y”,因而“不Y”是羡余的。当X、Y之间是近义关系时,格式中的量级可以进入荷恩等级关系,形成<Y,…,半X,…,~Y>的等级序列,根据“适量准则”,肯定“半X”作为足量信息,意味着对100%程度的Y的否定,“不Y”隐含在“半X”之中,“不Y”是羡余的。
4. “半X不Y”的语义羡余在互动交际中的作用
“半X不Y”由“半X”和“不Y”两部分构成,“不Y”作为羡余成分在格式中出现。言语主体选择使用看似多余的语言形式来传递语义信息,必然有其特殊的语用功能。这种语义羡余在话语交际中的功能有哪些?本小节就重点讨论这个问题。
4.1. 加强信息传递
说话人在言语中有意添加多余的成分,必定承担着传递信息的作用。在日常交际中,说话人为保证信息的充分传递,总是提供充足的信息,以保证信息的足量。若说话人在交际中传递的信息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就会违背“适量准则”下的“不过量准则”。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即要求说话人传递的信息清楚明了,简洁而有条理,若说话人在交际中使用的不是最简便的语言形式,就违背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半X不Y”格式中“不Y”作为隐性信息是蕴含在“半X”之中的,“半X”表达主要信息,“不Y”作为羡余成分重复出现违背了“适量准则”下的“不过量准则”和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朱楚宏(2002)指出,通过解释性叠加可以构成羡余,说话人将要表达的不显赫的隐性信息用解释性的词语将其显性化,转化为显性信息,使隐性信息与显性信息复现,也加强了语义的表达[11]。以“半X不Y”格式中的“半明不暗”为例,“不暗”作为隐性信息是隐含在“半明”之中的,说话人在交际的过程中,将“半明”中的隐含信息“不暗”提取出来,作为显性信息出现在格式中,使隐含的信息显性化,加强了语义的表达。
在“半X不Y”格式中,语义羡余成分“不Y”的出现表面上违背了“适量准则”下的“不过量准则”和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使得“不Y”这个隐性的语义信息在显性的句法表达中显化,实际上实现了信息的重复,起到加强信息传递的作用。
4.2. 显化消极情感意义
说话人在交际的过程中运用复杂的言语形式必然有其想要传达的特殊含义。“半X不Y”中“不Y”作为羡余成分存在于格式中,在深层次上还表达了该格式的言外之意,即对所描述事件的不认同和主观否定的情感态度。“不Y”对格式整体语用意义的表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显化消极情感意义、突出主观否定评价色彩的作用。例如:
4) a. 烧得焦黑的米饭,发出刺鼻怪味的实心面,掺杂着一些煮得半生的鸡块摆放在大盘与大桶里。(自拟)
b. 烧得焦黑的米饭,发出刺鼻怪味的实心面,掺杂着一些煮得半生不熟的鸡块摆放在大盘与大桶里。(《人民日报》1994年)
例(4) a句中“不熟”作为多余成分隐去,仅保留“半生”,“半生”表达的是对食物生熟程度的客观描述,描写的重心在“鸡块”,是对“鸡块”状态的客观描述。b句中“不熟”作为羡余成分保留在格式中,“半生不熟”指食物煮的程度不太生也不太熟,突出食物的状态,此时描写的重心是“煮得半生不熟”而不是“鸡块”,着重突出了说话人对这种状态的不满。对比“半X不Y”与“半X”表达效果的差异,如前文所述,“半X”的程度范围小于“不Y”,若将“半X不Y”替换为“半X”,相对更精确的表达将取代原本表示主观否定评价色彩的状态。若“不Y”作为羡余成分保留在格式中,在描述事物客观的状态之外,还能体现说话人对所描述事件的不认同和主观否定的情感态度,使整个格式的主观否定评价色彩更加明显。其中,在“半X不Y”中出现否定词“不”也能进一步使得格式整体产生负面的表达功效。
在“半X不Y”格式中,语义羡余成分“不Y”的出现违背了“适量准则”下的“不过量准则”和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使隐性的语义信息在显性的句法表达中显化起到加强信息传递的作用。此外,在互动交际的过程中,语义羡余成分“不Y”的出现还突出了格式的言外之意,起到显化消极情感意义的作用,使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更加凸显,表现格式的主观否定评价功能,带有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性。
5. 结语
“半X不Y”格式中“半X”与“不Y”具有不对称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并列关系和包含关系两种。当“半X”与“不Y”之间是包含关系时,“不Y”是羡余成分。“半X不Y”格式的语义羡余机制有两种,一是X、Y之间是相对反义关系时,“半X”在语义上蕴含着“不Y”,通过“半X”可以推知“不Y”,“不Y”是羡余成分;二是X、Y之间是近义关系时,根据荷恩等级关系原理,XY所在量级具有一定的等级序列关系,肯定“半X”也就意味着对Y的否定,“不Y”不传递新的信息,因此“不Y”在表意上是一个羡余成分。
“不Y”作为语义羡余成分存在于“半X不Y”格式之中,在互动交际中言语主体选择使用看似多余的语言形式来传递语义信息,必然有其特殊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加强信息传递上,羡余成分“不Y”的出现违背了“适量准则”下的“不过量准则”和语言的“经济性原则”,隐性的语义信息在表层的句法表达中显化,加强信息传递。其次,在深层次上,语义羡余成分“不Y”的出现使该格式整体产生了言外之意,即对所描述事件的不认同和主观否定评价的情感态度。将“半X不Y”格式与“半X”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对比发现,若仅保留“半X”,侧重的是对客观现象的描写,缺乏否定评价的主观情感色彩。语义羡余成分“不Y”的出现使得整个“半X不Y”格式的消极情感意义得以显化,主观否定评价色彩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