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Survey Report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engdu
摘要: 研究深入剖析了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现状,并基于所得数据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随着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的提升,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状况对于促进区域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研究以“家、校、医、社”的多元视角为框架,对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调查,旨在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Abstract: This study provid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engdu, proposing targete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acquired data. Given the growing societal concern regarding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issues, Chengdu holds a pivot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regional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through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prim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mploying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investigatio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family, school, medical, and community”, this study aims to offer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文章引用:何炎宸. 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8): 281-28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8703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涵盖了课程发展、教学策略、服务模式等多个方面。英国、俄罗斯等国家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王璐和林虹池对英国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发展与教学策略进行了探析,指出英国在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1]。秦霁柯等人则对俄罗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其教育体系的特色和优势[2]。国内学者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游志纯和马建青基于CSSCI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回顾了新时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发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3]。彭敏和黄莹则从家校社协同推进的角度,探讨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纾解路径[4]

尽管国内外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成都市在这一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目前,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状况对于促进区域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故本研究以“家、校、医、社”的多元视角为框架,对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调查,旨在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2.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了分层整群抽样的策略,确保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在成都市三个不同圈层中,我们随机抽取了424名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我们收集了关于师资配备、教育开展情况、课程实施等多方面的数据。最终,成功回收有效问卷407份,回收率高达95.99%,为研究的深入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407位教师样本的情况见表1

Table 1. Sample’s age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1. 样本年龄和教龄的情况

年龄

30以下

31~40

41~50

50以上

合计

平均值

标准差

N

185

147

64

11

407

33.16

7.35

%

45.5

36.1

15.7

2.7

100



教龄

5以下

6~10

11~15

15以上




N

239

66

50

52

407

6.98

6.75

%

58.7

16.2

12.3

12.8

100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师资配备现状

从师资配备的角度来看,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绝大多数。其中,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的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显示出专业背景的优越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仍有部分教师未取得从业资格证书,且资格证书类型多样,存在从业资格差异的问题。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在提升教师学历水平的同时,还需加强从业资格的规范和管理。

1)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历水平情况

参与调查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中,本科学历占比最高,达到66.04%,其次是硕士研究生,占比为32.78%。博士研究生占比最低,仅为0.24%。可以看出,在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群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占绝大多数。最高学历专业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教师,占比分别为61.08%和24.53%。医学和思政分别占比为0.47%和1.18%,有12.74%参与调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非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出身。见表2

Table 2. Highest education and major of the sample

2. 样本最高学历和专业

最高学历

大专及以下

本科

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


%

0.94

66.04

32.78

0.24


最高学历专业

心理学

教育学

医学

思政

其他

%

61.08

24.53

0.47

1.18

12.74

2)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业资格情况

参与调查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中,91.27%的人具备从业资格证书,但仍有8.73%的心理健康教师没有从业资格证书。在持证上岗的教师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占比最多,达到62.27%,具备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证的教师占54.78%,持心理健康教育A/B/C证的教师占49.10%,具备注册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教师最少,仅占比3.10%,其他各类证书占比5.94%。见表3

Table 3. Samples of qualifications

3. 样本从业资格情况

是否具备从业资格证书




%

91.27

8.73




证书类型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

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健康教育A/B/C证

注册心理咨询师

其他

%

62.27

54.78

49.10

3.10

5.94

3.2. 教育开展情况

在教育开展情况方面,学生心理健康筛查的普及与成效参差不齐。虽然绝大多数学校已开展相关工作,但筛查的普及程度和成效因学校而异。此外,家校社联动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这一现状要求我们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校内教育的开展,还需加强家校社之间的合作与联动,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 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开展情况

学校是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的选项中,绝大多数学校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筛查,达到了98.35%的比例。只有极少数学校选择不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占比仅为1.65%。对于常态化的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频率,选择“一学年一次”的比例最高,达到60.43%。其次是选择“一学期一次”,占比为33.57%。选择“半学期一次”的比例最低,只有5.52%。大部分学校倾向于进行一年一次的学生心理健康筛查。见表4

Table 4. Mental health screening in the sample schools

4. 样本学校心理健康筛查情况

是否开展心理健康筛查



%

98.35

1.65



筛查频率

一学年一次

一学期一次

半学期一次

其他

%

60.43

33.57

5.52

0.48

通过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细致审视,不难发现学校层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多数学校已经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并据此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这不仅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更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得到了体现,如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仍有部分学校尚未全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尽管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仍存在盲区和短板。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配备情况

有92.69%的学校配备有专职心理老师,7.31%的学校没有心理老师或为兼职心理老师。有97.63%的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2.36%的学校还未建立学生心理档案。98.35%的学校具备专门心理辅导场地,1.65%的学校没有设置专门心理辅导场地。见表5

Table 5. Hardware and software allocation in the sample schools

5. 样本学校软硬件配备情况

是否有专职心理老师

%

92.69

7.31

是否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

97.63

2.36

是否具备专门心理辅导场地

%

98.35

1.65

在深入调查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后,我们发现了一个显著的趋势:大多数学校已经配置了专职心理老师,并建立了详尽的学生心理档案,同时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场地。这些措施不仅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也为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困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仍有少数学校在这一方面存在不足。约有7.31%的学校尚未配备专职心理老师,2.36%的学校尚未建立学生心理档案,1.65%的学校尚未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场地。这些不足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一些学生因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而陷入困境。

3) 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开展成效

在心理咨询室平均每周接待咨询的人次中,超过一半的人次(53.54%)是5人以下,40.8%的人次是6~15人,仅有3.77%和1.89%的人次分别是16~25人和25人以上。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咨询服务主要集中在每周接待5人以下和6~15人之间。有56.84%的学校使用了心理健康教育专用教材,43.16%的学校没有使用专用教材。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频率上,近九成学校选择了一至两周设置一堂心理课。见表6

Table 6. Mental health courses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6. 样本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开展情况

是否有专用教材




%

56.84

43.16




上课频率

一周两次

一周一次

两周一次

其他

不开展

%

3.77

44.10

49.53

2.12

0.47

心理咨询每周接待人次

5人以下

6~15人

16~25人

25人以上


%

53.54

40.8

3.77

1.89


3.3. 不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相关比较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学校所在地区与心理健康教师是否享有班主任待遇呈显著负相关(p < 0.01),学校是否有专职心理老师与学校是否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呈显著正相关(p < 0.01),心理老师是否享有班主任待遇与学校是否建立专门心理辅导场地呈显著正相关(p < 0.05),学校是否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与学校是否建立专门心理辅导场地呈显著正相关(p < 0.01)。见表7

Table 7. Correlation analysis

7. 相关性分析

项目

1

2

3

4

2

0.09




3

−0.37**

0.08



4

−0.01

0.26**

0.07


5

−0.02

0.04

0.11*

0.22**

注:1学校所在地区,2是否有专职心理老师,3心理老师是否有班主任待遇,4学校是否建立学生心理档案,5学校是否建立专门心理辅导场地。*p < 0.05,**p < 0.01。

在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中,我们观察到学校所在地区与心理健康教师是否享有班主任待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城市地区的学校占据了58.49%的比例,城镇地区紧随其后,占28.54%,而乡村地区仅占填写人次的12.97%。这一数据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现象。根据详尽的调查数据,我们进一步发现,仅有40.57%的学校心理老师表示他们享受与班主任同等的待遇,而高达59.43%的心理老师则未能享有此待遇。这一结果表明,在多数学校中,心理老师的角色定位和待遇与班主任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物质待遇上,更可能涵盖了工作职责、社会认可度以及在学校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等多个方面。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无疑对学校心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了深远影响。心理老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积极性的维持,直接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然而,由于待遇和角色定位的差异,心理老师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工作挑战和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到他们提供心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问题及困难

关于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类型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见表8

Table 8. Main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schools

8.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问题及困难

问题

回答

百分比(%)

排序

当下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情绪问题

74.53

(1)

家庭问题

69.10

(2)

人际问题

68.87

(3)

学业问题

48.82

(4)

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需要的支持

“经费/行政支持”(n = 34)

15.48

(1)

“教师待遇”(n = 14)

“重视/配合”(n = 10)

“人员”(n = 5)

“专业提升”(n = 28)

11.55

(2)

“督导”(n = 13)

“咨询技术”(n = 2)

“个体辅导”(n = 2)

“社区联动”(n = 2)

在探讨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时,我们不难发现,有15.48%的受访者认为,各方支持与配合的不足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这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不仅依赖于教育系统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协作。同时,11.55%的受访者强调了专业指导的重要性。这一数据凸显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专业力量的不足,以及对于专业指导和支持的迫切需求。为了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加强专业团队的建设,引进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育者势在必行。

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情绪问题以74.53%的高比例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家庭问题占比达到69.10%,这提示我们学生在家庭关系中可能遭遇了各种挑战和困扰。人际问题(68.87%)和学业问题(48.82%)同样不容忽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此外,虽然适应问题(9.91%)、行为问题(14.15%)、时间管理问题(2.36%)和生涯规划问题(3.07%)的占比相对较低,但这些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和解决。学校应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 师资力量与教师待遇

从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来看,师资力量不足和待遇不高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调查显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从业资格存在差异,部分教师缺乏专业背景和必要的从业资格证书。此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往往被视为辅助性课程,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这导致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受到影响。

2) 专业培训与提升

虽然许多教师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普遍感到缺乏专业支持和资源保障。这主要体现在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提升机会,导致教师在面对复杂的心理问题时难以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专用教材的缺乏和课程频次的不规范也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家、校、社联动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实施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紧密合作。然而,当前家校社联动不够紧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一方面,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难以有效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社会资源和专业力量的整合不够充分,无法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4.2. 讨论

1) 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度

学校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并明确其重要地位。校领导者应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将德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从本质上区别开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落到实处。同时,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2) 加强师资培训和专业提升

学校应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师师生比。实施中小学心理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落实专兼职心理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并将心理教师培训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计划。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3) 结合家长力量做好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 构建“家–校–医–社”的心理健康合作体系

学校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家–校–医–社”的心理健康合作体系。通过加强与医院、社区、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活动。同时,建立心理健康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医院、社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服务。

综上所述,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现状既展现了积极的成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分析和建议提出,相信能够为成都市乃至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璐, 林虹池. 英国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发展与教学策略探析[J]. 比较教育研究, 2024, 46(3): 33-42.
[2] 秦霁柯, 周琦, 陈天莹, 等. 俄罗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J]. 基础教育参考, 2023(12): 9-25.
[3] 游志纯, 马建青. 新时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2013-2023) CSSCI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45(1): 232-240.
[4] 彭敏, 黄莹. 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审视与纾解路径——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分析[J]. 当代教育论坛, 2023(6): 9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