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Digital Economy Enabl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DOI: 10.12677/ecl.2024.13382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殷嘉昊: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数字创新Digital Economy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igital Technology Digital Innovation
摘要: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以创新驱动的,以体现生产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生产力形态,是一种反映着未来发展动向的生产力的新跃迁。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力,数字化与数字创新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有助于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中心。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等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现实约束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平台,通过发展数字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数字系统思维等路径,则是实现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赋能作用的实践路径。
Abstract: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s an innovation-driven productivity form that reflects intelligent, digital and networked production, is a new leap in productivity that reflec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the productivity in the era of digital economy. Digitalization and digital innovation ca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help realize the leap of workers, labor materials, labor objects and their optimal combinations, and become the center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era of digital economy, digital technology and digital infrastructure provide solutions and development platforms for the practical constraint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Developing digital technology, training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constructing digital system thinking are practical paths to realize the enabling effect of digital economy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文章引用:殷嘉昊.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J]. 电子商务评论, 2024, 13(3): 6668-6674.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4.133825

1. 引言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作为新时代生产力的重要形态,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了关键性、颠覆性的技术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天然契合性,为我们探索二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字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为新质生产力赋予新的内涵,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新的路径。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力。数字化与数字创新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有助于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中心。

2.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内涵

“新质生产力”这一科学概念的提出包括其丰富内涵的发展过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新质生产力”融入到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的发展路径中,在目标维度上始终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扬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1]。“新”可以更好地理解为生产力在科技与创新的驱动下所产生的“新的飞跃”,获得更加先进且新颖的产业及模式上的突破,而“质”则是彰显着新时代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之于传统质量、效率及动能上的改变,在新的发展道路上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新质生产力属于生产力的最新体现。“新质生产力”思维概念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的理论范式,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范式运用于对新时代新现象的观察和研究[2]。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意味着对生产力各要素有更高更新的质量要求,而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提供了高远的视野要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及加快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好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推进要素市场化,进一步内外联动推动高水平开放[3]

如今正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成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新则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时代下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 + 算法 + 算力”占据价值链高端,成为推动创新范式变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4]。新质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在数字时代更显融合性,更能体现新兴生产力的内涵。它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和高级形态,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新质生产力将在经济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

3.1.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

3.1.1. 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契合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力。数字经济为新质生产力赋予了新的内涵,而这个新的时代内涵正阐明了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5]

基于这样的新质生产力内涵,数字经济提供了完善且合适的生产力发展路径。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升级、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政策支持与生态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与引进等路径,数字经济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且,数字经济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新发展理念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同时为新质生产力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3.1.2. 数字经济的崛起和信息技术的突破

近年来,我国依托着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和特性,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创新创业进行了高度重视和促进,从而推动我国数字经济时刻能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了明显优势,成为推动世界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使得数据在各个环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据作为新型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正在逐步深化地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体系格局,并逐渐成为当前环境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要素。数字经济为国家体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同时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的路径。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浪潮的席卷,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数字化与数字创新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对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有着无法忽视的助力,因此数字经济赋能下的新质生产力建设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中心。数字经济不仅通过大数据、云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新式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惯性化,从而显著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推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的第一要素,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形成和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时代背景下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由数字经济的赋能而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驱动力是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技术创新,这样的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革新的方式,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性技术为手段方法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其中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经完全且快速地融入到了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届此数据已然成为技术创新,特别是数字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6]。而随着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进一步拓展,数据要素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逐渐成为关键资源,将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领域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也将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数字赋能的智能化、创新化、协同一体化的新的经济生态正在加速形成。这不仅会推动产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还将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3.1.3. 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现实约束的解决方案

新质生产力的在我国的发展依旧面临着创新与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并且科研投入结构性问题也是抑制了基础科研的发展和创新资源的产出;基础设施不完善,研发创新平台的不足,是制约新型生产力产业发展的一大关键性缺陷;进而引发的产业链协同发展难题和传统产业升级的压力,以及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都是新质生产力在显示发展中遭遇到的约束。

新质生产力出场于数字经济时代,其现实约束也应当由数字经济予以缓解。数字经济作为由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新型经济形态,对技术创新的结构范式和系统格局具有升级和重塑的作用,因此有助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数字经济的功能作用可在与传统经济相比较的语境下,从需求侧、供给侧、环境侧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面临的“需求不足、供给过剩、预期偏弱”三重约束,基础设施、产业链协同、产业升级和发展平衡的问题,与数字经济在需求侧、供给侧与环境侧所具备的功能以及其高效能、高科技、高质量的发展优势恰好相契合,这些功能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7]

3.1.4. 数字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提供平台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数字经济基础之上。从数字经济的定义可以看出,数字经济的基础是新型关键生产要素和现代数字技术,而现代信息网络则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基础上,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才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方向与内涵:前者对应了数字技术的产业化,后者则表现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渗透和转型[8]。数字经济推动了产业融合的发展。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传统产业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这不仅能够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够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共享经济、平台经济、远程办公等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这些新业态和新模式通过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字建设通过推动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持。例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兴产业业态。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则为各行业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管理手段,使得生产过程更加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这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融媒时代背景下的数字建设通过对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更新和改良,源源不断地为新质生产力的产生提供了动力。例如,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实现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和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智慧教育、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高新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

同时,全球化背景下的数字建设还进一步推动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并且促进了跨界融合和协同发展,使得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技术和资源得以相互借鉴和应用,为新质生产力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以及更广阔的市场和空间。

3.2.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进路

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新要求的提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指导,借鉴了科技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变革的历史经验,传承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科技与生产力关系的科学认识,回应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要求。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进路就是从理论认识层面和实践问题导向层面展开。

第一,理论认识创新: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的理论范式,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的思维概念是对于传统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优化。数字经济时代,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进而才能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概括为由创新驱动、以人为本、绿色低碳、融合赋能和链网联动这些个出发点来考虑[9],才能对新兴生产力各要素有着更高更新的质量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生产观的凝练升华和对数字经济时代要素创新的分析,为我们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更加高远的视野。要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唯物史观来看,生产力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数字经济具备新的生产力发展路径。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正在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手。首先,数字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为新质生产力带来技术支撑。其次,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为新质生产力带来质变效应。最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第二,实践问题导向: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现代化产业迅速发展,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逐渐拉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序幕。在数字经济时代,把握数字化与数字创新带来的新发展机遇,是促进现代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的关键。数字化与数字创新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数字经济基础之上。大力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江苏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当前出现了“重存轻增”思想、“重表轻里”倾向、“急于求成”心态、“虚而不实”现象、“政热企冷”局面以及数字经济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需要结合江苏实际,采取相应应对措施。从数字化与数字创新出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这也意味着,积极推进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乃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都是建立在数字经济的基础之上。

4.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

4.1. 发展数字技术

第一,加强数字技术的创新。在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选准一个着力点。在现实背景下,全球数字经济正如火如荼地蓬勃发展,大国之间地竞争也愈发的激烈,从数字技术产业化的角度出发,需要去聚焦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曾经,工业经济时代,资本作为主导影响着经济增长,而在这样一个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更加需要全要素提升作为内在驱动力。因此,要厘清数字技术创新的前沿方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区块链和新能源新材料等等,并且要坚持推动改革先行,发挥政府政策支持,市场、全社会共同投入建设,这是加强数字技术创新,攻克关键技术领域的核心,更是加快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

第二,产业升级转型和融合发展。我国拥有着独特的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供求多元化,开放度高,包容性强,因此更容易促进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培养和扩大数字技术应用的市场规模,进一步加大全国数字经济建设投入,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更要抓住发展数字技术这个核心,通过政府的政策指导等等,使得数字技术更好地融入到市场之中,与其他行业相融合,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兴产业,例如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等,从而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形成。

第三,开展国际数字技术合作。数字技术创新的合作交流,是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潮流之势,是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谋求更好发展的良性选择。我国秉持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强化数字技术区域合作组织建设,扩大研究平台的影响力,有助于加强与国际数字技术知识产权组织的合作,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前提下稳步推动数字专利互认工作,积极构建国际数字知识产权联盟[10]

4.2.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高素质人才是则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培育高端前沿技术人才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举措,关系到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

要坚持数字技术人才培养创新作为主体,职业作为导向。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实质要求。所以,高校、企业等,对于数字经济领域的教学、创新体系需要系统的改革,更需要结合创新需求和现实问题,针对不同的人才群体进行能发挥个人优势、发挥更大职业发展空间的引导和教育。同时,还需要增加政策扶持和平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数字技术实验室、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完善数据创新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定期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不断提升高素质数字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11]。培养高素质数字劳动力,需要在数字经济领域,通过教育培训、人才引进等方式,不断提升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并且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提供相适配的数字技能的学习和应用途径,进而全面提升人民数字素养,做到人才储备的增强。

4.3. 构建数字赋能系统思维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过程,需要去深入理解数字经济赋能的系统框架、核心价值等等。例如跨界融合、创新驱动,持续性优化和学习等,都是坚持数字赋能系统思维的要点,用以提升个体、组织以至社会的效能和竞争力。坚持数字赋能系统思维,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界限、实现技术、业务等多方面的跨界融合,同时不断鼓励创新思维,多于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创新尝试,并且时刻保持对新技术、新应用以及新趋势的敏感度和学习能力,不断适应变化。其实在如今的条件与背景下,数字经济早已打破了行业界限,推动了不同领域之间的跨界融合。例如信息技术、材料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等不同科技领域的融合发展,已然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

5. 总结

当前,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相对丰富,但是往往只侧重于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宏观层面的分析,而缺少同具体实践案例的相结合的案例分析,这样会导致理论研究难以直接指导运用实际操作,从而降低了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且,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效果在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当前的研究往往会缺少对这些差异的重视,缺乏较为针对性的分析和比较,这会导致研究成果难以满足不同区域和行业的需求,降低了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所以,这需要我们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深入研究具体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案例,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对不同区域和行业的研究,深入剖析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差异和行业差异。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深化,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将更加紧密,共同推动经济社会迈向更加繁荣、可持续的未来。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学生科研项目(23C489)。

参考文献

[1] 翟绪权. 数字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制构成与实践路径[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1): 44-55, 168-169.
[2] 金碚. 论新质生产力研究的经济学思维[J]. 西部论坛, 2024, 34(2): 1-8.
[3] 肖巍. 从马克思主义视野看发展新质生产力[J]. 思想理论教育, 2024(4): 12-19.
[4] 杜传忠, 疏爽, 李泽浩. 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分析与实现路径[J]. 经济纵横, 2023(12): 20-28.
[5] 习近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 创造, 2024, 32(6): 1-3.
[6] 刘启雷, 张媛, 雷雨嫣, 等. 数字化赋能企业创新的过程、逻辑及机制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22, 40(1): 150-159.
[7] 张森, 温军.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 一个分析框架[J]. 当代经济管理, 2024, 46(7): 1-9.
[8] 佟家栋, 张千. 数字经济时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60(4): 88-96.
[9] 姜长云.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发展要求和发展重点[J]. 西部论坛, 2024, 34(2): 9-21.
[10] 倪庆东. 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4(8): 106-110.
[11] 占智勇, 徐政. 数据要素视角下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 2024(3): 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