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统筹生态保护、自然景观和城市风貌建设,塑造以绿色为本底的沿黄城市风貌,建设人河城和谐统一的沿黄生态廊道”[1]。
202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省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以绿道串联重要生态节点,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打造各具特色、功能突出、缤纷多彩的生态靓点。济南市规划了多处郊野公园,以绿道串联,重点打造沿黄生态景观带,彰显自然生态,兼顾景观效果,打造黄河“绿芯”。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郊野公园由于其选址的特殊性,在城市建设未涉及的郊区,故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生自然状态,这对生态保护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能够表现当地特有的自然景观。同时郊野公园的建设也可以起到完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绿地系统,有效控制城市无限蔓延的作用[2]。
郊野公园的作用并不仅仅体现在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郊野公园能够提供给他们一个功能更丰富、更加贴近自然的去处。无论是对于身体疲乏的缓解或是心灵压力的减负,都有着积极明显的功效[3]。
由于场地位于黄河生态风貌带上,所以设计中将黄河文化与郊野公园充分融合,丰富黄河廊道植物种类的同时优化群落结构,努力构建沿黄绿色生态走廊,打造属于济南的黄河文化特色公园(如图1)。
Figure 1. Landscape structure plan of the Yellow River ecological scenic corridor in Jinan
图1. 济南黄河生态风貌带建设景观结构图①
2. 项目概况
2.1. 区位分析
场地位于济南黄河生态风貌带上的中段。
设计地块具体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华山镇堰头村西侧的黄河大堤上。北眺黄河,南邻御山首府小区,距卧牛山公园900米,华山湿地公园1500米,距母亲河公园9000米。交通便捷周边有卧牛山路,鹊华大道,同华路(如图2)。
Figure 2. Location analysis map
图2. 区位分析图②
2.2. 交通分析
场地周边交通,现状车行道包括济广高速、鹊华大道、同华路、卧牛山路、海门路、少陵路等城市道路。
济广高速和鹊华大道紧邻场地,位于场地南侧。坝顶路位于场地北侧,串联了济南黄河生态风貌带上的六处郊野公园。
场地附近公共交通较为不便,附近的公交车站较少(如图3)。
Figure 3. Site traffic analysis diagram
图3. 场地交通分析图②
2.3. 人群分析
场地处于济南黄河生态风貌带,也是济南市规划的黄河淤背区郊野公园,非防汛时期,自坝顶路方向来的包括自驾、骑行、步行的游客为主要使用人群。所以该场地的使用人群分布,以坝顶路游客为主,其次为来自堰头村的村民,少量为附近居民区居民。
对使用人群对场地功能的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坝顶路游客前来游玩,除了基础的游憩功能之外,还需要提供一些便利游客的综合服务。且为了更多地吸引游客前来,场地还需要提供更多的功能来服务游客。对于周边堰头村村民和南侧居民区居民,则需要提供一个日常活动休憩场所,对于儿童也需要提供一个娱乐游玩场所(如图4,图5)。
Figure 4. Crowd flow analysis diagram
图4. 人群流向分析图②
Figure 5. Population demand analysis diagram
图5. 人群需求分析图②
2.4. 人文历史
2.4.1. 黄河济南段历史
济南,因居济水之南而得名。据历史记载,济水乃古四渎之一,唐代时东平湖以下改称大清河。1855年,黄河于河南兰考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以西)决溢改道,夺占大清河河道,济水从此彻底消失,始有济南黄河[4]。
在历史早期,济水是济南的母亲河,是孕育济南早期文化和文明的摇篮。魏晋以后,济水又名清河;北宋熙宁年间,黄河在澶州溃决侵入清河,清河于历城东北改道,循漯水故道入海;宋金之交,伪齐刘豫从历城以东挑挖济水故道以通漕运,是为小清河,而取道漯水故道入海的清河始称大清河;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自此开始,黄河成为影响济南的重要河流。
2.4.2. 文化景观资源
在设计场地周边有着丰富的黄河文化景观资源。
黄河文化景观由黄河现道或故道沿线自然要素结合人工要素共同组成,有着丰富的黄河文化内涵,是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实物载体。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曾作《鹊华秋色图》,时至今日,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的泺口段堤坝仍是同时观赏鹊华二山的极佳位置[5]。
2.5. 场地概况
场地整体呈L型,南北长约为580米,东西宽约428米,总面积为9.2公顷,场地总体较为平整,东南侧有宽20~25米的土坡,高差约10米。土壤较厚,偏碱性,植被种类较少。场地内无水体(如图6,图7)。
Figure 6. Site profile
图6. 场地概况图②
Figure 7. Site status map 1
图7. 场地现状图1②
2.6. 现状问题
2.6.1. 场地内地势平坦缺少变化
经过对场地的现场勘察,场地现存的首要问题便是地势过于平坦,缺少变化。平坦的地势限制了场地在规划和建设上的灵活性。由于缺乏自然形成的高低落差和地形变化,在规划场地时往往需要借助人工手段来创造空间层次和景观变化(如图8,图9)。
Figure 8. Site status map 2
图8. 场地现状图2②
Figure 9. Site status map 3
图9. 场地现状图3②
根据场地防洪要求,以及工程的建设要求,场地内水不能外排,场地的整体排水受到限制。场地位于济南且夏季多雨,水无法外排,必须内部设置水循环系统来解决场地排水问题。
2.6.2. 场地功能不足
通过对场地的调查,以及对使用人群的综合分析,该场地现状存在功能较为单一,游客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场地内现存构筑物仅有两处廊架和一处公共厕所,整体所能提供的功能较为单一。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且满足周边居民的日常活动需求,场地需要增加更多的服务功能。
2.6.3. 风貌特色不够突出
堰头公园是济南市规划的郊野公园。郊野公园不同于普通的城市公园和森林公园,它更注重“原汁原味”和野趣,规划遵循“坚持生态优先、彰显自然特色、适应游憩活动、体现地域特点”的原则。该场地现状设计并未明显体现出郊野公园的野趣特色,植物配植也较为单一,不够生态自然。
3. 方案构思与设计
3.1. 设计定位
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结合场地现有条件,打造独具特色的郊野公园。场地具有休闲、健身、娱乐、科普、教育、露营等多种功能。
3.2. 设计策略
3.2.1. 自然的生态空间
根据场地现状分析,可知场地作为济南规划的郊野公园,在规划设计上缺少自然和野趣。通过人为塑造生态自然的环境,不仅可以修复破坏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还可以给游客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故提出策略:
丰富原有的自然地貌,植被配置上应选择本地植被,适当引入外来树种。用地形、植被等自然元素创造丰富的景观层次和空间变化。
设计和建造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景观设施,让人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也能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3.2.2. 可循环的生态系统
场地内排水受到限制为解决场地排水问题,除了对园内植物进行科学的规划外,考虑到场地位于黄河淤背区坝顶路特殊的地理条件,场地内设置雨水花园来实现对雨水的利用和循环,打造弹性结构。
3.2.3. 满足游客需求的活动空间
场地原有设计较为单一,功能有所缺失。为满足周边游客和居民对于一些日常活动的需求,在进行场地规划设计时,根据游客需要设计功能更加丰富的公园设计:
(1) 打造充满自然和野趣的露营空间,使人们在紧张忙碌的工作生活中能够体验到最贴近自然的舒适露营空间。
(2) 近年来,城市工作生活的人们所承受的身心压力逐渐增加,对于舒缓身心以及锻炼身体等的功能要求也逐渐增加。场地作为沿黄生态廊道上规划的郊野公园,也需要考虑到周边居民的日常需求。场地内设置慢行康体区,设计旨在追求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在生态自然的环境中锻炼身体、放松身心。
3.2.4. 独特的文化体验
场地位于济南黄河特色风貌带中段,北侧面向黄河南侧面向华山湖,地理位置优越,文化景观资源丰富。对黄河文化充分利用,与郊野公园整体规划设计相结合,不仅可以突出公园特色,吸引更多游客,还可以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及其价值内涵。故提出以下设计策略:
在场地设计规划阶段,深入挖掘场地以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自然资源,尤其是黄河文化方面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实地的规划设计方面,一是利用景墙以及互动设施科普黄河文化,让游客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深入了解黄河文化。二是利用象征手法,重现黄河形象并对其艺术加工,将传统文化与创新性结合,打造独居特色的黄河文化体验区。
4. 规划设计
4.1. 总体规划
本次规划设计旨在通过对堰头公园的规划设计,打造以黄河文化为中心,具有生态野趣特色,满足游客多种功能需求的郊野公园。在进行场地内详细的节点规划时,为进一步展现黄河生态风貌带特色,充分融合黄河文化,将黄河形象创意性地重新诠释,既增添趣味性又满足观赏性。使游客在互动体验的同时,感受到更加浓郁的黄河风情。在空间规划、功能设计、植物配植等方面,优先考虑生态性,打造更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态环境。利用雨水花园对场地内的雨水进行过滤循环,实现场地内的生态循环(如图10、图11)。
Figure 10. General plan
图10. 总平面图②
Figure 11. Aerial view
图11. 鸟瞰图②
4.1.1. 功能分区
根据场地的功能将场地划分为6个分区——停车服务区、文化体验区、草地露营区、童趣活动区、林趣休闲区、坡地花海区。
停车服务区的主要服务人群为自驾游的游客,为方便游客出行,设置了停车场和公共厕所。
文化体验区包含3处主要的景观节点,在宣传科普文化的同时让游客体验更具有特色的黄河特色景观文化。林下水镜模拟黄河走向,以特色铺装来创造一条林间的特色步道。云海听风则让游客恍如置身云雾之间,搭配特色植物配植,创造出烂漫诗意的体验氛围。拾忆黄河则是以互动景墙的形式向游客科普黄河文化,体现设计主题。
公园设置草地露营区,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更加贴近自然的生态体验。
童趣活动区为一处充满自然生态氛围的儿童乐园。活动区的设施风格以及周边场地铺装、植物搭配,所遵循的都是最还原生态自然的风格。
林趣休闲区内不仅设置了一条慢跑道来为游客提供健身活动区域,配合周边自然环境来达到康体养生的目的。分区内还有一处节点为漫行树影,让在跑道上慢跑结束的使用人群可以在树荫下休息乘凉。
坡地花海区为场地东南侧的草坡,坡下有暖气管道,且坡的高差较大,无法在坡上种植大乔木。所以设计种植观花的草本植物,形成一片花海(如图12)。
4.1.2. 景观结构
Figure 12. Functional partition chart
图12. 功能分区图②
Figure 13. Landscape structure map
图13. 景观结构图②
场地规划的景观结构呈现“一带,三片,五合”的结构特点。“一带”是指贯穿整个堰头公园的主要轴线。“三片”则是指整个场地划分为文化体验、休闲健身、植物观赏三大片区。“五合”指的是场地内五个主要景观节点,分别是林下水镜、云海听风、拾忆黄河、野趣营地和郊野童趣这五个主要景观节点(如图13)。
4.1.3. 交通规划
场地位于黄河坝顶路一侧,同时也位于黄河景观生态风貌带上。这条道路上已经规划了多处郊野公园,未来计划将这多处郊野公园沿线打造为一个整体,以绿道串联。所以在进行公园规划时,以一条绿道贯穿整个公园,便于未来郊野公园的扩大建设(如图14)。
Figure 14. Traffic plan
图14. 交通规划图②
4.2. 主要节点设计
4.2.1. 林下水镜
Figure 15. Plan of underwater mirror nodes
图15. 林下水镜节点平面图②
Figure 16. Water mirror under the forest
图16. 林下水镜效果图②
Figure 17. South elevation of the water mirror under the forest
图17. 林下水镜南立面图②
该节点位于艺术体验区的西侧。模拟黄河蜿蜒的走向,该地块以深蓝色铺装,仿照平静水面设计出一条特殊的步道。人们行走在路面上,像是在水面上行走。廊架设置在该节点的南侧,人们站在廊架下向北看去,仿照河流走向修剪的步道掩映在茂密的丛林间,营造出自然而静谧的场景(如图15~17)。
4.2.2. 云海听风
Figure 18. Cloud sea listening to the wind node plan
图18. 云海听风节点平面图②
Figure 19. Cloud sea listening to wind effect
图19. 云海听风效果图②
该节点位于艺术体验区。场地设计灵感来自于历城区黄河段以及黄河大桥。仿照了黄河的走势,种植粉黛乱子草,边缘放置不规则石头使形态更加自然。沿着木栈道行走在粉黛乱子草形成的海洋中,周边种植樱花以作为陪衬,打造出更加浪漫的体验氛围(如图18,图19)。
4.2.3. 拾忆黄河
Figure 20. Recall the Yellow River node plant
图20. 拾忆黄河节点平面图②
Figure 21. Recall the Yellow River renderings
图21. 拾忆黄河效果图②
Figure 22. East elevation map
图22. 拾忆黄河东立面图②
该场地位于艺术体验区内,主要功能为文化科普宣传以及互动娱乐。该节点的主要设施为黄河文化景墙,用于宣传黄河文化。设置石墙和座椅,可以休憩或是拍照打卡(如图20~22)。
4.2.4. 野趣营地
Figure 23. Field camp node plan
图23. 野趣营地节点平面图②
Figure 24. Wild camp renderings
图24. 野趣营地效果图②
作为公园提供的主要功能之一,野趣营地旨在提供给游客一个更贴近自然更生态化的露营场地。场地周围种植了高大乔木,来形成一个被树荫覆盖的林下空间。整个露营场地被碎石道路划分为三块,增强了露营空间的私密感(如图23,图24)。
4.2.5. 郊野童趣
该场地为儿童活动区,场地的铺装以碎石铺装为主,种植配合生态自然的植物,整体的风格为郊野自然风。植物的种植设计上,采用无毒无害的、色彩更加鲜艳的植被设计(如图25,图26)。
Figure 25. Field children’s fun node plan
图25. 郊野童趣节点平面图②
Figure 26. Field children fun effect
图26. 郊野童趣效果图②
4.2.6. 漫行树影
Figure 27. Plan of wandering tree shadow node
图27. 漫行树影节点平面图②
该节点位于慢行康体区,位于慢跑道的西侧。主要提供休憩观景的功能,让慢跑道上健身的人在跑步过后可以休息。场地中心为一棵大乔木,不仅提供树荫,更可以作为一处景观供人欣赏(如图27,图28)。
Figure 28. Wandering tree shadow effect
图28. 漫行树影效果图②
4.2.7. 绿道
在设计场地时,对于绿道的建设在最大限度保持原有林带绿量、季相、品种等基底基调的前提下,分析和利用现状地貌以此设计园路走向,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现状苗木和地形的破坏,尽量保护了场地原有的生态风貌。
道路的铺装以碎石铺装为主,打造最接近自然生态的郊野绿道氛围(如图29)。
Figure 29. Greenway rendering
图29. 绿道效果图②
4.3. 专项设计
4.3.1. 竖向设计
经过对场地的现场勘察,场地现存的首要问题便是地势过于平坦,缺少变化,所以借助人工手段来创造空间层次和景观变。场地的草地露营区南侧做了约3米的微地形起伏,打造更加野趣自然的生态草坡(如图30)。
位于林趣休闲区,正对着漫行树影的绿地同样做了微地形的起伏,使位于漫行树影的游客在观景时,可以观赏到层次更加丰富,线条更加生动的自然景观(如图31)。
场地的雨水花园设计位于郊野童趣的南侧和拾忆黄河的北侧,通过人工规划设计并进行改造,使场地在收集利用雨水、实现生态循环的同时,也丰富了场地的地形,改变了场地地势过于平坦的现状问题。
Figure 30. Site vertical elevation plan
图30. 场地竖向标高图②
Figure 31. A-A' profile of the site
图31. 场地A-A'剖面图②
4.3.2. 雨水花园
Figure 32. Elevation of rain garden
图32. 雨水花园立面图②
场地位于坝顶路一侧,场地内未规划水体。考虑到场地排水需求,融入低影响开发理念,强化公园“海绵设计”。通过微地形设计,收集利用与雨水,增加生态草沟和雨水花园。利用天然植被、土壞和微生物净化收集雨水。通过绿地的沉淀和初步过滤,将雨水循环利用,改善场地生态功能(如图32)。
4.3.3. 景墙设计
(1) 树影景墙
该景墙位于草地露营区,采用了框景的造景手法。景墙造型为城市建筑,空白部分透出后面的植物部分,更加突出场地的生态和自然(如图33)。
Figure 33. Tree shadow view wall effect
图33. 树影景墙效果图②
(2) 鹊华文化景墙
Figure 34. Quehua cultural landscape wall picture
图34. 鹊华文化景墙图②
Figure 35. East facade of the Quehua cultural landscape wall
图35. 鹊华文化景墙东立面图②
场地的南侧为华山湖风景区,是黄河风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画家、书法家赵孟頫创造出著名的《鹊华秋色图》,将济南美景生动描绘,其中就包括了华山湖。鹊华文化是黄河文化在济南衍生发展出的重要分支,也是济南黄河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设置鹊山文化科普景墙于路边,科普鹊山文化,使游客可以对济南特色黄河文化具有更深的了解(如图34,图35)。
4.3.4. 植物设计
根据场地不同的使用功能,使用不同的植物相互搭配,展现出不同的空间氛围。
艺术体验区所需要地空间主要以开敞通透以及半开敞类型为主。植被配植乔灌草结合,种类丰富,层次多变。
童趣活动区的植物配植应综合考虑儿童的安全、教育、心理需求以及活动特点。选择无毒、无刺、无飞絮、无刺激性和奇臭的植物品种,且所选择的乔木分支点不宜过低避免儿童攀爬跌落造成伤害。
草地露营区为营造更加野趣的野营氛围,在草本植物的选择上更加多变。选择芒草、千屈菜、鸢尾等草本植物配合,以高大乔木分割空间满足私密感需求,来满足更多游客的需求。
林趣休闲区的植物配植以自然式配植为主,来展现更加自然更加生态的观赏休闲区域。
种植保护区为高差为十米的土坡,坡下埋暖气管道,所以坡上不宜种植大量大乔木,植物配植以草本植物为主。同时选用颜色鲜艳的观花植物点缀,来营造景观层次丰富的坡面植被表达效果[6]。
5. 经济技术指标
经过统计,该场地的总面积为92807.61 m2,陆地面积中,绿地面积78779.68 m2,道路及铺装占地面积12927.67 m2,构筑物占地面积1170.26 m2 (如表1)。
Table 1. Economic and technical index
表1. 经济技术指标
用地类型 |
用地面积(m2) |
占总面积比例(%) |
绿地面积 |
78779.68 |
84.88 |
道路及铺装占地面积 |
12927.67 |
13.92 |
构筑物占地面积 |
1070.26 |
1.17 |
水体面积 |
30 |
0.03 |
总面积 |
92807.61 |
100 |
6. 结语
6.1. 设计特点
通过对场地以及场地周边地块的调查分析,并进行综合规划。将野趣、科普、健身等多种功能结合,打造特色黄河文化的郊野公园。场地设计将黄河文化元素以多种形态诠释,加深游客的体验感受。野趣营地则是利用植被以及道路划分,打造出更具有私密空间感的露营场地。场地内规划慢行康体区,打造养生健康沉浸式体验区。植物配置方面,多种搭配科学布局,规划出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功能的郊野空间。
6.2. 不足与展望
在撰写和逐渐完善这篇设计说明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匮乏。在进行前期的场地的前期调查分析时,我所采用的调查方法较为简单,分析的观点也不够全面透彻。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持续不断学习更多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改进提升研究方法,提升专业水平。
本次设计的类型为郊野公园。近年来,提出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包括绿色发展观、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等内涵。这使得生态环境成为整个园林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未来的园林设计将更多地融入生态学的理念,通过科学规划植被布局、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化土壤环境等方式,构建出更加生态友好的园林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的休闲环境。
注 释
①图1来源:图源网络
②图2~35来源:作者自绘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