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演进研究
The Theoretical Trajec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DOI: 10.12677/acpp.2025.145240, PDF, HTML, XML,   
作者: 张茹萍: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张 茹*: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唯物史观发展演进理论轨迹Historical Materialis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heoretical Track
摘要: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标志着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使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但唯物史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马克思、恩格斯经过不断的理论探索和深入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创立的,其以实践观、生产观、历史观、阶级观、群众观几大观点为主要理论诉说,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实质,是在多个理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得出的,以“人”为最初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的,集事实与价值为一体的科学理论。时代的课题呼唤理论的创新,在当今时代,我们仍需要探寻唯物史观的形成与演变的理论轨迹,不断挖掘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章旨在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分析,以期不仅在理论上对唯物史观的形成轨迹做一个系统梳理,而且能够在实践中对当今时代和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寻找理论依据,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Abstrac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philosophy, its formation marks a great change in the view of social history,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cience, but the form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as not achieved overnight, but Marx and Engels through continuou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in-depth social practice, it takes the views of practice, production, history, class and the masses as the main theories, taking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 as the essence, is in multiple theories are interlinked, layer by step, taking “people” as the initi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inal foothold, a scientific theory integrating facts and value. The topic of The Times calls for the innovation of theory. In today’s era, we still need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track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improperly excavate its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Marxist classical works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order to not only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the formation track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ory, but also seek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era and our socialist cause in practice.
文章引用:张茹萍, 张茹.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演进研究[J]. 哲学进展, 2025, 14(5): 256-26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5240

1. 引言

在波澜壮阔的哲学史长河中,唯物史观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思想武器,其形成与演变的过程,经历了从理论探索到科学构建的历史演变,而唯物史观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科学分析,更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唯物史观的形成,源自于对旧有哲学体系的批判与继承,在唯物史观形成初期,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并尝试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历史和社会现象。这时他们就已经指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物质生产,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这一观点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以论述国家与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中初现雏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系统阐释。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等著作中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唯物史观,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同时也将唯物史观应用于分析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综上所述,唯物史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洞察和科学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唯物史观中汲取智慧,为推动人类进步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及思想支撑。

2. 萌芽阶段

2.1. 实践斗争与唯心主义的动摇

马克思在大学信奉的是黑格尔哲学,并且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在这一阶段,马克思把黑格尔哲学中作为绝对精神展开的一个环节“自我意识”加以高扬,认为应该用“自我意识”哲学来反对“一切天上和地上的神”([1]: p. 12),不难看出这时的马克思深受青年黑格尔哲学及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站在自我意识的哲学立场,相信用批判的武器就能改变社会的状况。

马克思唯心主义立场的动摇真正始于马克思大学毕业后进入《莱茵报》工作期间,在那里马克思参加了林木盗窃案问题的辩论,他观察到在林木盗窃案件的审理中,法律往往更偏向于维护林木所有者的利益,这一经历使马克思意识到法律往往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往往被忽视。这一事实有悖于黑格尔将法看成自由意志的体现。黑格尔认为个人作为个体的存在,其自由意志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出现法,所以法体现的是个体的自由意志。然而在林木盗窃案中,法并未由理性自由的规律支配,相反,法为物质利益所决定,成为特定群体的私人占有。这让马克思陷入了矛盾的状况,自己信奉的法与现实的冲突开始动摇了他对国家和法理性主义的幻想,开始真正思考法律的本质。在这里马克思首次接触到物质利益问题,并意识到物质利益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标志着马克思开始自觉地脱离唯心主义哲学。

2.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唯心主义向一般唯物主义的转变

在《莱茵报》被查封后,为了解开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谜团,马克思集中力量转向了相关的理论研究,着手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学说,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和国家与法的关系是《批判》的中心问题,在《批判》中马克思首先指出黑格尔将国家视为绝对精神的体现,法律和历史的发展都是“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过程[1],简而言之就是批判黑格尔把观念意识当成独立的个体,而将家庭及国家看成是内在观念想象的产物。因此黑格尔认为是国家与法决定市民社会,而马克思批判黑格尔这种思辨哲学忽视了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其实质是现实关系本末倒置,即本来是出发点的“自然基础”(其实是后来“物质基础”的原始表述)被变成观念的产物,而观念摇身一变占据上风成为“自然基础”的基础,所以在马克思看来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与法,而非国家与法决定市民社会。在后来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总结了这一思想并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他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总和……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1]: p. 214)从这段话不难看出,马克思已经彻底地倒向了唯物主义阵营并且开始关注现实的物质世界与社会关系,在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基础上重构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解,并揭示市民社会内部经济关系和劳动对国家的决定性作用。

3. 初步形成阶段

3.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劳动是社会历史的基石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提出了著名的“劳动异化”理论,并以此深化了对社会历史本质的认识。首先,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的扭曲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体现人的类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是成为了一种压迫人的异己力量。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生命生产的劳动产品不再是他们自身本质的确证,而是成为了统治和支配他们的异己主体。这种劳动的异化不仅体现在生产结果上,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分离,还体现在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相分离,以及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相分离。借此,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被少数人占有,导致大多数人成为无产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这种生产方式导致了劳动异化,而劳动异化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矛盾。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他认为社会历史的本质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的过程,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实践活动被异化劳动所扭曲,人的本质力量被压抑和束缚,人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被阻断,《手稿》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扭曲本质和社会矛盾的根源,正如他在《手稿》中提到的那样“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在这里已经蕴含着马克思从劳动是人的本质角度来论证劳动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了。

3.2. 《神圣家族》——首次提出“生产方式”的概念

立足于资本主义现实,马克思以一种“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方式来立证自己的哲学理论。《手稿》之后,马克思更加自觉地脱离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哲学思想的影响,针对当时以鲍威尔等人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在哲学上主张“自我意识”,鼓吹“精神创造众主,肉体则软弱无能”,这种哲学思想将自我意识视为万物的创造者,将理论批判视为高于一切的力量,反而将人民群众视为一种阻碍历史发展的消极力量。[3]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着力于批判以鲍威尔等人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在此,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思辨哲学的秘密,指出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以思辨的黑格尔形式恢复基督教的创世说”就是要把一切外部的斗争都变成纯粹观念的斗争,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提出“生产方式”这一概念,指出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天上,也不在思辨的云雾中,而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不仅揭示了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方式的革新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而且粉碎了青年黑格尔派将思源自于物质利益,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的唯心史观。[4]相较于前面的从劳动出发来理解人类历史,从物质的生产方式出发认识人类历史无疑是在创建唯物史观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虽然这时他们还没有认识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但却已经进一步认识到了人们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已经很接近生产关系这一概念了。《神圣家族》不仅完成了对青年黑格尔派唯心史观的深刻批判,更是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

4. 系统阐述阶段

4.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被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转折点,在《提纲》中马克思更加明确地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而“实践”观点的提出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就像上面所提,马克思以一种批判的而非构建的方式来立证自己的哲学理论,《提纲》作为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重要著作,在第一条就简明扼要地指出“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5]第一,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主要集中在对其实践的直观理解上,旧唯物主义将客观世界的存在视为被动的、孤立的、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整个客观实在的世界被视为人们认识的对象,而忽视了实践对客观事物的作用。马克思则认为,实践是人能动的体现,是人与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也是人的自我实现和发展的场所,人们正是通过实践才和自然建立联系,所接触的客体是经过人的实践改造的产物,从而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二,批判唯心主义虽然肯定了人的活动对对象的能动作用,但却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把精神和思维的东西看成是主体,当成是独立于物质之外的创造物质的力量。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哲学思想,就像马克思在《提纲》中说的那样“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6]而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奠定唯物史观中关于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物质因素决定的,有客观规律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思想,而且从实践的主体性出发,蕴藏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思想。

4.2. 《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化、发挥了《提纲》的基本思想,进一步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唯一者”等观点和费尔巴哈的人学理论,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就其内容而言,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出发来考察人类社会历史。首先指出现实的个人是创造历史的前提,因为人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这样或那样的生产活动,这些生产活动包含了物质资料的生产、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随着生产活动的不断进步,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人民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不断增强,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7]生产力的更新必然会要求生产关系的变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也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研究了社会结构、政治结构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观点,以此,整个唯物主义的大厦就这样逐步建立起来了。

5. 发展成熟阶段

5.1. 《共产党宣言》——理论与现实的结合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撰写的《共产党宣言》犹如一盏明灯,为工人运动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究其原因《共产党宣言》实现了科学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例如,巴黎公社运动就是工人阶级在《共产党宣言》理论指导下的一次伟大尝试。虽然巴黎公社最终失败了,但它为后来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基本形成,但《共产党宣言》是其第一次公开尝试并部分完成对特定社会形态全面分析的历史重任。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科学认知,分析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过程,指出其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如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现代化进程。[8]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其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会成为新的更高级社会形态的桎梏,因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无法克服,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同时,《共产党宣言》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阐释,即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不断地尖锐起来,到那时候“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还产生了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时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用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和方法,将各国工人组织起来、成立工会,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斗争,团结工人阶级形成强大的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目标激励着无数工人投身到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中。就像《共产党宣言》最后提到的那样“代替那存在这阶级和阶级对立了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哪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从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知道了人究竟应该发展成什么样子、真正的理想社会又是如何的。

5.2. 《资本论》——经济层面的深入剖析

《资本论》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即商品经济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等经济范畴的细致研究,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根本矛盾,这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核心矛盾,也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诸多矛盾的根源。这种深刻的经济分析为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实证案例,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经济基础对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资本论》基于对剩余价值的揭示,明确了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导致了两大阶级的对立与冲突。这使唯物史观中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更加具体和深入,同时也让无产阶级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即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简言之,《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剖析,验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注的“物”不再是旧唯物主义中与人的感性活动无关的“抽象物”,而是具体的商品、货币和资本等 “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这些物背后所掩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社会关系。《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历史性,它不是天然、普遍、永恒和非历史的,必然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而走向消亡。通过发现 “剩余价值”,揭开了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的 “历史秘密”,将“唯物主义”和“历史”紧密结合,既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又预示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前途。

6. 总结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的演进经历了从萌芽、开始形成到系统阐述三个阶段的历史过程,从唯心主义到开始关注现实的物质世界,从现实的物质世界中发现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再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挖掘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运动关系中找到了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秘密,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历史性结论,一步一步构建起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溯源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轨迹,不仅对于理解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渊源与背景、唯物史观的本质和核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深入了解这一学科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贡献,以及它如何影响和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通过对唯物史观形成路径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其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为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M]. 第2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11-214.
[2] 张雷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111-158.
[3] 卢静宜. 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唯物史观创立的贡献[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大学, 2020.
[4] 王丽媛. 巴黎时期马克思唯物史观转向及当代启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赣州: 赣南师范大学, 2023.
[5] 李新. 唯物史观的发祥地——重读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22(6): 11-13.
[6] 杨洪源.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发生学探究[J]. 中国社会科学, 2023(10): 105-122.
[7] 任帅军, 杨寄荣. 《神圣家族》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6): 38-45.
[8] 方军. 马克思的历史观与哲学变革[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4): 16-25.
[9] 邹诗鹏. “实践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相通性——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探讨[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5(4): 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