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受低涡活动影响,6月2日至6月7日,地区大部断续出现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同时地区北部出现雷电、冰雹、短时强降水、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6月6日下午15时至17时裕民县境内出现短时强降水并且引发局地山洪,具体小时降水量如下:1) 阿克乔克草原站16时、17时小时降水量达35 mm、11.5 mm;2) 哈拉布拉水库15时、16时小时降水量达10.7 mm、9 mm;3) 阿勒腾水库雨量16时小时降水量达9.2 mm;4) 克孜布拉克水库雨量16时、17时小时降水量达14.8 mm、15.7 mm;5) 裕民县17时小时降水量8.1 mm。从图1可以看出6日裕民县境内的降水有时间短、雨强大、时段集中等特点,是典型的夏季对流性天气形成的降水。塔城X波段多普勒雷达于2019年4月23日投入试运行,现就有限的资料,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的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Figure 1. On 5 June 21 to June 6, 20 Yumin county territory by hour precipitation
图1. 5日21时至6日20时裕民县境内逐小时降水实况
2. 天气背景
2.1. 大尺度环流背景
2.1.1. 100 hPa环流特征
过程前期,南亚高压呈双体型,裕民县处在位于纬向多波动锋区中。
2.1.2. 500 hPa环流演变
过程前期,欧亚范围内为一槽一脊形势,环流径向度不大,咸海至巴尔喀什湖地区为低涡活动区,配合−20℃冷中心,里黑海一线为高压脊区。5日20时,上游脊迅速发展,脊前北风带形成,带上最大风速达40 m/s,下游低涡继续加深南下,低涡底部分裂两股短波。6日08时,上游脊继续发展,脊顶西退,脊前北风带转为西北风带,带上最大风速有些减弱,达24 m/s,推动低涡不断东移南下,低涡底部强锋区压至北纬44至48度,并以分裂短波形势影响我区。6日白天,中高层均表现为温度槽略超前于高度槽。
高空500 bpa形势特点:主导系统里黑海地区高压脊,影响系统巴尔喀什湖地区低涡,位置稳定少动,移动路径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底部不断分裂短波影响我区。
2.2. 强降水成因分析
暴雨的产生,需要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同时需要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与补充。从能量角度看,暴雨是能量不断释放的过程,要产生强降水,大气中必须具备一定的能量条件,这种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又触发了较强的上升运动,通过对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散度、涡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场以及Tlogp图的诊断分析,了解本次暴雨水汽、热力与动力等时空分布特征。
动力条件
1) 垂直运动
沿82.9˚E、46.2N˚做垂直速度时间剖面图,从图2可以看出,6日08时至14时,在阿克乔克上空存在整层均为较强的下沉运动,14时之后300 hPa至700 hPa上升运动开始增强,低层为下沉运动。强烈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水汽的凝结。

Figure 2. Along (82.9˚E, 46.2˚N) the vertical speed of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change over time
图2. 沿(82.9˚E,46.2˚N)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垂直剖面图
2) 散度分析
如图3,在暴雨发生期间,裕民县阿克乔克上空850 hPa至500 hPa存在较明显的辐合区,中高层存在辐散,从6日08时开始850 hPa至500 hPa的辐合开始加强,中高层的辐散也加强,有利于水汽的辐合,上升为强降水的持续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

Figure 3. Along (82.9˚E, 46.2˚N) the divergence of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change over time
图3. 沿(82.9˚E,46.2˚N) 散度场随时间变化的垂直剖面图
3. 条件分析
3.1. 水汽条件
3.1.1. 相对湿度场分析
在降水时段,阿克乔克上空整层相对湿度范围在60%至90%,湿度条件好,所以有利于降水。
3.1.2. 比湿场分析
由6日08时和6日20时降水时段的700 hPa和850 hPa比湿场可以看出,在6日08时700 hPa上阿克乔克上空有6 g/kg的湿区,在850 hPa上有7 g/kg的湿区,低层水汽充足,均有利于阿克乔克的降水。
3.1.3. 水汽源地及路径
暴雨的发生不仅要有很好的局地水汽条件,而且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汽补充,只有水汽在降水区辐合,才能形成暴雨。从水汽通量场来看,6日白天水汽由北方路径转为西南方路径输送,大值区在巴尔喀什湖西南侧,6日20时700最大值15 g∙s−1∙cm−1∙hPa−1。6日20时850最大值达20 g∙s−1∙cm−1∙hPa−1。这说明在暴雨发生前后700 hPa有强的水汽的输送。由水汽通量散度场可以看出,在降水开始前开始逐渐增大,水汽辐合主要集中在850 hPa至500 hPa。而500hpa以上均为正值,这种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造成该过程水汽的辐合、垂直输送更明显。这也是造成暴雨的一个重要因素。
3.2. 热力条件
3.2.1. 前期气温高热力条件好
对5日20时至7日12时裕民县阿克乔克草原逐小时气温、降水实况图进行分析发现,降水天气出现前期阿克乔克草原气温与历年同期相比维持较高,最高气温在11℃至17℃之间。天气过程前期气温均较高,表现为热力条件好,为后期强降水的出现积蓄了能量。
3.2.2. 单站热力条件分析
如图4,从6月6日08时塔城测站探空曲线图来看,当日K指数为32,沙氏指数为1.47,IQ = 2658.3,CAPE = 68.9,在上述4项对流指数中,相对而言k指数条件对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发生较为有利;从探空曲线可以看出,6日08时中高层至低层湿度条件较好,虽然不稳定能量的面积较小,但仍表现出中层有不稳定能量的聚集,此外,从低层1000 hPa至850 hPa风向由东北风转为西北风,表征对流层低层有明显的冷平流,由低层至高层有明显的风速垂直切变,整层为偏西风,且风速较大;从6月6日20时塔城测站探空曲线图来看,K指数,沙氏指数0.59,IQ = 2689,CAPE=89.0,各项对流指数中除沙氏指数较08时减小外,其余均增大;从中层500 hPa至低层850 hPa湿度条件较好,且中层有不稳定能量的聚集,从低层1000 hPa左右至850 hPa由风向东南风转为偏西风,有明显的暖平流,由低层至高层有明显的风速垂直切变,整层为偏西风,且风速较大。

Figure 4. Tacheng meteorological station high altitud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curve (a: On June 6, 2019, 8 AM; b: On June 6, 2019, 8 PM)
图4. 塔城测站探空曲线图(a:2019年6月6日08时,b:2019年6月6日20时)
3.2.3. 层结和稳定度分析
对700 hPa假相当位温进行分析,6月5日降水前期,θse大值区位于巴尔喀什湖地区,中心值为52,至6日θse等值线密集,即能量在巴湖至我区堆积,且θse随高度升高而增大,表明整层大气层结较稳定。
3.3. 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6月6日,巴尔喀什湖至我区受西西伯利亚外围涡旋云系影响,从图5可以看出,该云系具有清楚的螺旋云带和中心,随着高空西西伯利亚低涡外围不断分裂短波影响,涡旋云系发展至成熟阶段,开始影响我区降水断续开始。6日15时至17时,受低涡外围强盛西南气流影响,云系逆转过程中影响我区,云顶亮温达234.67 k,降水达到最强。
4. 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从雷达回波演变看,这次降水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5时以前为生成发展阶段;15时至16时为成熟维持阶段;16时为减弱消散阶段。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造成该过程水汽的辐合、垂直输送更明显。这也是造成暴雨的一个重要因素。

Figure 5. Satellite cloud image (a: On June 6, 2019, 3 PM; b: On June 6, 2019, 3:30 PM; c: On June 6, 2019, 4 PM; d: On June 6, 2019, 5 PM))
图5. 卫星云图(a:2019年6月6日15时;b:2019年6月6日15时30分;c:2019年6月6日16时;d:2019年6月6日17时)
4.1. 生成发展阶段
(如图6)从反射率因子图上看,6日14时距边境线15公里处有一条东北–西南向带状回波,长70多公里,宽约8公里,其南端最强,强中心达55 dbz,高度约12公里,回波带向东北移动;14时33分,在裕民县的东南方开始时出现小范围的点状回波,不断发展扩大,中心逐渐加强,呈现东北–西南向回波带,长约25公里,宽约7公里,14时51分,强中心达50 dbz,回波带以每小时约20公里的速度向东北方向伸展,与托里西北面回波带汇合。14时59分裕民县的西南部出现点状降水回波,由于西南急流的引导和辐合作用,裕民县西南部的回波逐渐增强,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渐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发展。
在速度图上,辐合、辐散区表现比较清楚。在裕民县南面径向速度变化很大,拐点在裕民县南面20公里处(阿克乔克草原方向),表明阿克乔克草原方向有强的风向切变,因此该区域回波发展旺盛;从低层1000 hPa左右至850 hPa由风向东南风转为偏西风,有明显的暖平流,由低层至高层有明显的风速垂直切变,整层为偏西风,且风速较大。


Figure 6. Radar echo generation stage of development
图6. 雷达回波生成发展阶段
4.2. 成熟维持阶段
(如图7)强度图上,15时18分开始有强回波汇合并形成一个明显的带状回波,回波梯度很大,回波强中心接近50 dbz (阿克乔克降水已经开始),到15时35分,回波强度继续加强,范围继续加大形成大范围絮状回波,最强达到55 dbz,表明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回波区域不断扩大,有新生回波移入合并,回波强度稳定少变移动缓慢。在大片絮状回波区中,存在着无数个对流单体,它们的降水率大,对暴雨的贡献就越大,如果某一点,恰好有几个这样的对流块经过,就会产生几次雨峰,使累计雨量达到暴雨以上量级 [1]。就本阶段而言,在1小时的时间跨度内,某些点有多个对流块经过时很容易的事,这个阶段的后期回波以片絮状为主,少部分强度在40~45 dbz,大部分在40 dbz以下,高度下降到12公里左右,而且强中心偏于低层,高度趋于一致。
速度图上,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造成该过程水汽的辐合、垂直输送更明显。这也是造成这次暴雨的一个重要因素。低层辐合线生成后,由于南风大于北风,系统缓慢向北移,15时18分裕民县南面的的西南风开始减弱,开始出现南风包围中的北风逆风区 [1]。也就是成片的相同方向速度区当中,包围着更小的且方向相反的速度区。逆风区一侧为辐合,一侧为辐散。一侧为辐散,在其厚度区间存在垂直风切变,辐合气流强;逆风区是中小尺度垂直环流的一种表现,说明上升和下沉气流共存,低层丰富水汽向上输送产生凝结而形成降水 [2]。由此可见,”逆风区”的存在对强降水的产生是非常有利,所在高度区间有垂直风切变存在,辐合气流加强 [3]。
4.3. 消散阶段
在强度图上,回波带强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虽然回波区仍较大,但强度明显减弱,转变为以层状云降水的片状回波,并且开始分裂,裕民县阿克乔克方向的回波已减弱消失。西南方仍有块状回波生成,但都强度较弱。
速度图上,径向速度减小,西南部仍有一些辐合,但势力不强。
5. 结论与讨论
1) 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中低层一致的西南气流,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为这次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大气环流条件 [4]。
2) 反射率因子场表明,在混合性降水云系中存在强度为45~55 dBzde强回波中心,对流云团出现“列车效应”时,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发生。
3) 回波平均强度与降水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因而强回波长时间呈准静止状态是强降水产生的有利条件。
4) 径向速度回波表明,逆风区与强回波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尺度辐合线、逆风区的存在是判断强降水产生并维持的重要依据 [5]。
5) 暴雨回波系统的走向、移动与降水密切相关,移动方向与回波带的夹角越小,降水持续时间越长 [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