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视角下的唐代婚礼服饰审美价值研究
A Study on the Aesthetic Value of Wedding Costumes in the Ta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 Aesthetics
DOI: 10.12677/design.2024.94492, PDF, HTML, XML,   
作者: 王小晴: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唐代婚礼服饰设计美学审美价值Tang Dynasty Wedding Attire Design Aesthetics Aesthetic Value
摘要: 近年来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声日益高涨,“重视传统民俗,赓续中华文脉”成为了现代人的新潮流。婚礼见证着神圣的爱情,愈来愈多的新人选择传统中式婚礼作为他们相伴终生的纪念,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时代光彩。唐代作为历史长河中繁荣兴旺、思想开放的巅峰时期,其婚礼服饰呈现出多元化姿态,兼收并蓄形成独特的设计特点,至今传承并影响着现代人的审美。本文采用文献图像资料研究方法,从设计美学的视角出发,探索唐代婚礼服饰的审美特征及价值,为唐代婚礼服饰的传承注入新时代活力,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all for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en growing louder and louder.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 and continu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e a new trend among modern people. Weddings witness sacred love. More and more couples choose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s as a commemoration of their lifelong companionship.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regained its glory. As the peak period of prosperity and open-mindedness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the Tang Dynasty presented a diversified attitude of wedding costumes, eclecticism formed unique design features, and has been passed down and influenced modern people’s aesthetics. This paper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documentary image data,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 aesthetics,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Tang Dynasty wedding costumes,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inheritance of Tang Dynasty wedding costum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文章引用:王小晴. 设计美学视角下的唐代婚礼服饰审美价值研究[J]. 设计, 2024, 9(4): 427-433.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4492

1. 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如今,在传统文化复兴的高潮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奔赴中式浪漫,在“凤冠霞帔、十里红妆”的传统中式婚礼中喜结良缘。婚礼服饰是传统婚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唐代婚礼服饰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瑰宝,其设计理念、色彩搭配、材质选择以及装饰手法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形态。尽管唐代婚礼服饰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对于其审美特征及其价值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笔者采用文献图像资料研究方法,对一些古籍文献和图像资料进行分析解读,揭示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文化背景、社会结构以及观念信仰等,运用设计美学的理论原理,深入研究唐代婚礼服饰的审美特征及其价值,为深入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提供新的视角,为现代婚礼服饰的设计提供灵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婚服镜像:历史与社会

中国因礼仪之邦与衣冠王国的美誉而闻名于世,其服饰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文明发展。在中国古代,婚礼服饰被视为传递礼仪和文化精髓的载体,不论是崇尚端正、基调庄严的周代婚礼服,倾奢华发展的汉代婚礼服,沿用秦汉旧制、偏爱白色的魏晋婚礼服,还是雍容华贵的唐代婚礼服,亦或是儒雅温婉的宋代婚礼服,皆与时代背景中的经济状况、社会制度以及精神文化紧密相关,婚礼服饰的设计和风格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演变[1]

唐代婚礼服饰设计就是这一历史规律的最好证明,唐代婚服不仅映照出了巍巍大国的风范,也映射出了唐人对审美文化的高度追求。在诗圣杜甫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中,唐代是一个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朝代,唐代文化受到儒家“和为贵”的谦逊理念以及佛教慈悲为怀的普世观念的影响,摆脱了形式的桎梏,向着自由和现实世界发展,形成了开放兼容的文化特点。正是因为国力强盛且高度文明,唐人们不拘于传统,热烈高姿,充满自信,唐代女性地位较高,这一点在婚礼服饰设计方面有所体现。与此同时,唐代也维持了一个相对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不同社会阶层的唐人们有着明确的服饰要求,在一定的秩序下尽情展现自我的设计审美追求。

3. 唐代婚礼服饰设计

唐代锦衣华服,金妆玉琢,将传统东方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婚服中不仅蕴含着唐代历史时期的政治伦理规约,还饱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以极尽奢华的美学设计,推动着唐代设计审美文化的发展。

3.1. 奢华绮丽的款式设计

《唐会要》这本古籍文献中记载着唐代典章制度,《唐六典》中也记载了唐代官制和礼仪规定,《新唐书》1中详细记载着,唐代亲王纳妃的婚服款式是花钗礼衣,而六品以下九品以上的女子婚服为大袖连裳。庶人女子的婚服有花钗,以金银琉璃涂饰之,连裳,青质青衣,袜履同裳色。由此可见,虽受制于社会制度规约,唐代不同身份地位的女性婚服样式不一致,但皆有金银钗钿作为装饰,奢华精致,可见唐人们对婚礼的重视程度。

根据历史图像资料调查研究得知,唐代婚服款式设计包容并蓄、多彩纷呈,初唐多设计为披肩窄袖,中唐多设计为襦衫长裙,盛唐时期礼服外半臂渐失,兴起披纱大袖,晚唐时期婚服设计呈现三件套样式,多增一件束胸长裙,搭配高腰长裙至下摆拖地,显出女子修长的身材[2]。考古资料显示,莫高窟116窟绘有盛唐时期敦煌地区婚礼的摄盛风俗图(见图1),图中新娘穿着青质大袖礼衣,上衣内为白色中单,外为大袖襦衫,下身着红色齐胸曳地裙,可见盛唐时期女性婚礼时穿着的礼衣服饰颇为隆重,婚服层层叠叠的规整装束,将襦裙的活泼和深衣礼服的端庄,巧妙地设计融合在一起,更添绮丽风姿[3]

Figure 1. Dunhuang wedding photography

1. 敦煌婚礼摄盛图

3.2. 红男绿女的色彩设计

与周代婚服崇尚玄色,魏晋婚服崇尚白色不同的是,唐代婚服崇尚绛红和青绿色。男子身穿红色婚服,女子则是青质青衣,饰以金银琉璃等宝贵钗饰,正是所谓的“红男绿女”,这样大胆张扬且浓烈的红绿配色,彰显了繁华绮丽的大唐气象。之所以是青色,是因为古人将青色视为正色中的五色之首,寓意着日出东方的生机盎然。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阴阳五行讲究循环往复、相生相克,阴阳五行的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和自然观察,这一思想体系最早见于《易经》,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在五行中红色属火,绿色属木,对应春季,木可以助火燃烧,寓意着妻子可以辅佐丈夫发展事业、繁衍家族[4]。绛红象征着升官发财,彰显男性热烈张扬的本色,青绿则象征着生命繁荣,体现女性娴静深情的模样。在爆火的影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复原的宋代婚礼服承袭唐制(见图2),采用典型的红配绿样式设计。

Figure 2. Costumes and makeup in The Story of Minglan

2.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服道化

3.3. 富有情趣的纹样设计

各个朝代的婚服不仅款式设计、配色方案各不相同,其婚服上的吉祥纹理也大有讲究。从图案元素上来看,唐代继承了前朝多个时期的风格特色,将周代服饰纹样的精致细腻、战国的大气舒展、汉代的活泼简练、魏晋的清秀飘逸集于一体,再增添了唐代特有的雍容华贵气质,加以巧妙的设计创新,使得唐代服饰的艺术魅力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婚服纹样多以宝相花纹为基础,鸟衔草纹和唐草纹也是常见的吉祥纹样,宝相花纹是从自然中抽象提取了花叶变形,经过灵巧变换设计而成的图案纹样,它汇集了莲花、牡丹、菊花、石榴等多种花型特征,镶嵌着形状各异的花叶,基部排列着规则的圆珠,加上层次繁多的晕色效果,显得珠光宝气、富贵十足,由此得名(见图3)。宝相花代表着圣洁端庄,寓意着吉祥如意,婚姻缠绵长久。唐代婚服的图案纹理设计,打破了陈旧的传统规则,大胆创新,将多种花卉集中提炼成具有符号意义的纹样,这样的设计图案体现了巍巍大唐华贵典雅的艺术特色,同时也展现了唐人们在设计审美方面的开拓精神和对自然的向往追求[5]

Figure 3. Designs of composite flowers

3. 宝相花纹样

4. 设计美学与审美活动

4.1. 设计美学的内涵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主要研究人与人、人与人造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设计美学就是研究如何实现三者的完美统一,实现三者和谐发展。从构成要素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设计美学分为形式美、功能美、技术美以及材料美四个基本方面,形式美主要关注设计的形态和视觉特征,诸如形状、色彩、线条以及纹理等,它强调审美对象的比例、平衡、对比和统一等视觉原则,形式美要求利用这些原则创造出视觉和谐、引人注目的设计体验,唐代婚礼服饰就是集样式、色彩以及纹理和谐于一体的视觉设计。功能美强调设计物功能的完善和效率,它认为能够有效地满足使用者需求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其功能性本身就是一种美。技术美关注设计在制作和实现过程中所使用的工艺技术和方法,包括对材料的加工、构造的精度、工艺的创新以及技术的精湛等,技术美为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之间架起了创新的桥梁,唐代婚礼服饰中所运用的技术设计无不体现唐代工艺家们精湛的技艺。材料美探讨的是设计中所用的材料的质感和特性,以及如何通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来增强设计的审美价值,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视觉和触觉特性,赋予设计物不同的美学价值[6]。形式美、功能美、技术美以及材料美这四个方面彼此连接,紧密相关,共同构成了设计美学的整体,唐代婚礼服饰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这些要素,创造出了独具唐代特色并且兼具功能和形式的时代婚服。

4.2. 审美活动的作用

审美活动是人的社会性活动,是人对事物所进行的直观感性体验,审美活动与日常实践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超越了功利导向,并非为了追求实用目标,亦无法直接满足人的生理或物质需求而存在,归根结底,审美活动是一种自我享受。

审美活动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谈其本质,审美活动所处环境的文化、价值、焦点的差异均会影响其变化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形态。因此,本文基于大唐盛世的时代背景,以设计美学的视角研究唐代婚礼服饰设计的审美价值,深入理解和欣赏唐代婚服设计特点及内涵,揭示唐代社会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通过这一视角,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解读唐代婚礼服饰的独特魅力,为当代婚服设计师提供新的灵感,助力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时代的生命力。

5. 唐代婚礼服饰的审美价值研究

5.1. 色彩与形式的和谐交织

设计美学中的形式美,能够给人带来最直观的感受,著名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曾说过,色彩是远距离范围中最能够吸引人视线的元素,而唐代婚服红配绿的颜色设计,在最直观的视觉表层就已经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的视线,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印象。唐代婚服设计采用红男绿女的配色,女子身着青绿色,既是唐代思想开放的表征,也蕴藏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我国古代美学观认为,万物之形与其生命内容息息相关,在五行之中青色代表木,在五德之中青色代表仁,青色代表东方方位,象征着和平与繁荣,并且唐代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婚礼服饰设计中将“五色”“五行”以及“五德”联系起来,试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于是创造出了大唐一派生机盎然的红男绿女形象。唐代在婚礼服饰中采用红与绿的颜色设计,不仅给人以大胆新奇、对比鲜明的视觉震撼,还给婚礼带来了喜庆和幸福的氛围,除了色彩上的和谐之外,唐代女性婚服常常搭配凤冠霞帔,盛唐时期多为襦裙制婚服,晚唐时期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权细婚服,其特点在于更加注重婚服的细节装饰和精致工艺,以及对身体线条的勾勒,这种婚服穿时层层压叠着,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发上簪金翠花钢,同深衣一样端庄,但同时更加绮丽。

大胆包容的色彩设计与精致考究的样式设计和谐交织,将开放自信的唐代女子形象映衬得熠熠生辉,直观的反映出唐代国力兴盛的精神面貌,在婚礼服饰的设计中,唐代工艺家们将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以及审美情趣融注到形式的结构中,融入到红男绿女的服饰中,为灿烂的唐代文化增添了一抹绚丽光彩。

5.2. 技术与设计的交相辉映

技术是变革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力量,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技术与设计之间存在着紧密且动态的互动关系,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利用技术工具改造自然,到如今技术不断创新并深刻影响设计的发展方向,两者始终相辅相成。

唐代婚服的设计融合了许多精湛的工艺技术,这些技术不仅体现了唐代高超的手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趋势。唐代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巅峰时期,金银器、染织、雕刻、丝织等工艺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得益于技艺的发展和进步,唐代婚礼服饰在设计方面尽显雍容华贵,极具奢华感。在唐代婚嫁女子的金银头饰中,可以看到唐代工艺家们的精湛技艺,例如钗钿,是常见的插发饰物,其顶端有装饰雕纹、底部有两股插针,最初由两股簪子组成,兼具实用和装饰功能,钗的造型多样,做成凤形的称为凤钗,做成花形的称为花钗,唐代新婚女子所穿服饰,因发上簪有金翠花钗,所以被称为花钗礼衣,婚嫁时,唐代女子身穿花钗礼衣,抹胭脂、戴璎珞、梳高髻,配以满头的金银花钗、梳篦宝钿,尽显盛世衣妆的繁复与奢华。除了钗钿之外,发展成熟的丝织工艺技术也造就了唐代婚服的华贵秀美,女子婚服的用料一般都是纱、罗等,具有轻、薄、透等特点,曾有诗句“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其若烟霞”高度评价唐代时期就闻名于世的亳州轻容纱,更有在丝织物上用金的织金技巧,将唐代婚服的技术美展现的淋漓尽致[7]。唐代婚服上的刺绣工艺也为整体增加了华丽尊贵的气质,据《丝绣笔记》引述《杜阳杂编》记载:唐朝同昌公主出降,所用的绣被令人惊叹,上面绣有三千只鸳鸯,并以奇花异叶衬托,精美华丽、超凡脱俗,还用无数珍珠点缀,色彩璀璨无比。

唐代多种工艺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服饰设计的发展,提高了婚服的审美价值,同时也影响了唐人们的审美趣味,大胆多样中融入了更多的自然元素和艺术化的设计表现,对后世的婚礼服饰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3. 唐代女性的自我认同感

罗兰·巴特曾认为设计美学中的功能美并非仅存于对功能良好结果的体验中,而是存在于产生结果前的某刻,在这一时刻里时间暂停,体验者对功能本身的理解与感受就是对功能美的领会[6]。婚礼,作为社会规约的产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直至周代,婚礼礼仪规范逐渐日臻完备,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婚俗文化开始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发展和进步,展现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精髓,婚俗文化中的婚礼服饰体现着新人的精神面貌以及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唐代婚礼服饰设计在审美价值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源于唐代女性的自我认同感,新娘佩戴金银或琉璃钗、步摇、髻饰花、鬓唇等精美头饰,有时还会为了赋予婚礼更多生命活力,而特意佩戴真花加义髻,只为呈现出自己最美丽的面貌,在妆容方面,新娘通常选用红妆搭配多彩花钿,根据不同的个人审美选择不同款式的点缀,有时还会使用贴面靥,配以金色为主的耳坠,使整体造型更为华丽炫目。婚礼造型的整体设计,充分展现了唐代女性们对美的追求和自我认同,通过个性自由的选择和装饰,自信的展示独特的审美观,而唐代女性的自我认同感正是大唐繁荣富强的国力所给予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广泛建立外交关系,鼓励中外文化交流及设计创新等政策,促进了唐代开放自由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以唐代婚礼服饰的图案纹样为例,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唐人们的自主意识开始提高,于是这一时期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动物图案,而是将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等写实图案设计成吉祥纹样,用于各种设计活动中去,唐代女子开始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开始尊崇自我,逐渐提高审美情趣,从容且大胆的展现自我美好的面貌,彰显唐代女性独立思考的个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5.4. 唐代婚服中的生态观

中国的生态观念源远流长,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亲仁爱物的伦理观,以宇宙生命为依归的生态观等,个体对于生态美的感知,源自于个体的参与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依赖,这种感知体现了个体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统一。

唐代婚服在制作的过程中,采用天然的植物染料,染料主要来源于根、茎、叶、花、果实等部位,通过提取其中的色素来染色,工匠们采用茜草、红花、苏方木染制红色,采用栗壳或莲子煎煮一日一夜,染包头青色,采用栀子染黄色或橙色,采用橡子等植物染黑色,植物染色的方法在《博物志》等古籍中有所描述[7],唐代婚服利用植物染色技术将自然、技术、设计巧妙融合,不仅体现了唐代工匠们独具匠心的智慧,也更好的展现了唐朝注重环保、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大国风范,促进古代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实现。唐代婚服中所蕴含的生态美,与艺术和技术是分不开的,唐代工匠们善用智慧将三者交互融合,推动着唐代婚服创新发展,直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唐代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先进理念。

6. 对当代婚礼服饰设计的启示

美是最古老且最核心的审美范畴,不仅具有形式特征,更蕴含着生命的意义,透过唐代婚礼服饰之美,我们能够窥见大唐盛世奢华且自信的精神面貌,唐代对美学文化的兼容并蓄,树立了中国传统婚服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给当今的中式婚礼服饰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视角和文化参照,唐代婚礼服饰的大胆创新、开放多元的设计风格值得我们所有当代设计师们深思学习。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冲突,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巧妙融合于当代设计之中,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当代中式婚礼服饰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唐代婚礼服饰的审美价值,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设计的创意融合,注入年轻的审美观念和时尚元素,使婚礼服饰既能传承历史文化的精髓,又能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注 释

①来源于网络https://zhuanlan.zhihu.com/p/109650480

②来源于网络https://ishare.ifeng.com/c/s/7jZF517951d

③来源于网络https://www.sohu.com/a/444736117_120995244

NOTES

1(宋)欧阳修等著。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349。记载:“花钗礼衣者,亲王纳妃所给之服也。大袖连裳者,六品以下妻,九品以上女嫁服也。青质,素纱中单,蔽膝、大带、革带,袜、履同裳色,花钗,覆笄,两博鬓,以金银杂宝饰之。庶人女嫁有花钗,以金银琉璃涂饰之。连裳,青质,青衣,革带,袜、履同裳色。”

参考文献

[1] 郑宇钦. 唐代女性婚礼服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纺织大学, 2021.
[2] 云栖阁主. 古代汉族婚服简史[J]. 人民周刊, 2017(14): 72-73.
[3] 匡窈瑶. 盛唐宫廷女装对中国当代女性婚礼服饰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东华大学, 2020.
[4] 郑茹月. 探索唐代女性婚服对当代中式婚服的设计启发[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服装学院, 2020.
[5] 刘翔. 唐代婚礼服饰的设计艺术探析[J]. 现代装饰(理论), 2015(3): 115.
[6] 徐恒醇. 设计美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121-158.
[7] 田自秉. 中国工艺美术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