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优化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University Rule of Law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 Rule of Law
DOI: 10.12677/ae.2024.1411210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 蕾:湖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怀化
关键词: 全面依法治国高校法治教育Comprehensive Rule of Law Universities Rule of Law Education
摘要: 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给高校法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引,它不仅引领了高校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为法治教育提供坚实支撑,还推动着高校法治育人方式的改革创新。为了进一步优化高校法治教育,本文从明确法治育人目标、创新法治育人方式、丰富法治育人载体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高校法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 rule of law, it provides important value guidance for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not only leads universities to optimize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provides solid support for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 but also promote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 methods in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ree aspects: clarifying the goal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novating the way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and enriching the carrier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strategies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provide strong talent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comprehensively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文章引用:陈蕾.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优化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11): 604-60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2103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全民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培养学生法治素养、形成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强化大学生法治教育,不仅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迫切要求。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法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塑造完整的法治人格,培养有能力承担起法治中国建设重任和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价值指引

2.1. 引领高校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响应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需求。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1],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树立法治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2]。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接班人,承担着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责任。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法治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法治建设的未来。聚焦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高校要始终把服务大局作为教育的根本导向,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加强法治教育,培养出一批批具有法治精神和法治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这不仅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需求,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3],要自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道德的保障,二者有机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体现了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也彰显了对道德的重视和引导,这种结合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因此,将全面依法治国基本要求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备坚定的法治信仰和良好的法治行为习惯,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2.2. 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坚实的支撑

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撑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首先,明确了法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强调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有助于高校在法治教育中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确保教育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发展要求。同时,也要求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其次,全面依法治国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等,这些都是高校法治教育的基石内容。将这些内容贯穿于高校法治教育中,有助于夯实法治教育的理论支撑,培养大学生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提高其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提供深邃的方法论指导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有机统一[4]。首先,在方法论上,始终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结合法治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以系统思维方法来指导高校开展法治教育。这就不仅要求高校在法治教育中要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法治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还强调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融合,共同推进法治教育的深入发展。其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也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导。高校法治教育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同时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法治教育模式和方法。这有助于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符合中国实际的法治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2.3. 推动高校法治育人方式改革创新

完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2020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把法治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把法治工作融入、贯穿学校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为高校开展法治教育提供目标导向。然而在传统的法治教育中,往往侧重于法律知识的传授和法理分析的能力,相对忽视了法治精神和法律职业道德的培养。大学生作为法治国家强有力的建设者和推动者,需要培育和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提升法治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这就对高校优化法治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需要更加明确地构建包含法律知识、法治精神、法律职业道德等多元内容的课程体系,切实推动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还需要跨学科融合教学,引入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从多角度深化学生对法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推动法治实践教育创新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更好地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强调良法善治,这对高校法治教育提出了深层要求,要注重法治教育的实践导向,强调法治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紧跟时代步伐。高校法治教育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鼓励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法律的理解,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改革有助于提升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出既能掌握法律知识,又能应对现实生活法律问题的法治人才。此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立场,高校法治教育要关注人民的法治需求,强调法治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体现了教育公平和普及的原则,也是响应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培养法治人才、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不仅为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法治教育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还为推动高校法治教育实践创新与改进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因此,高校要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任务,推动法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3.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优化策略

3.1. 强化目标引领,明确法治育人目标

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首先,学习法律知识是塑造法治观念的前提与基础。高校法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在于法律知识教育,大学生需要系统学习基础法律知识,了解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掌握法律条文和法律解释的方法。同时,他们还需要学会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法律技能,培养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成为法律的明白人打下基础。其次,塑造法治观念是高校法治教育的主要目标,这意味着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法律知识,还要深刻理解法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理解和接受法律的权威性,认识到法治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重要性,形成尊重法律、信仰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参与法治实践,提升法治素养。学生要养成良好法学素养,首先要打牢法学基础知识,同时要强化法学实践教学[5]。法治素养是法治知识与观念、法治行为与习惯、法治情感与信仰的综合体,是一个人所具备的法治品格和能力。大学生应积极参与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实践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实际操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注重将法治理念融入社会实践中。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可以利用假期深入社区、农村等基层地区开展法治宣传志愿服务,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解答法律咨询等方式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参与法治宣讲活动,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通过切身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深入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精神实质及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将法治意识转化为法治行为,形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

培养法治思维,强化法治信仰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6]。高校法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强化法治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将法治精神、法治理念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在遇到问题和处理纠纷时,能够树立正确的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学会运用法治思维进行分析和判断。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引导学生形成尊重法律、依法办事的自觉意识,培养法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对法治的信仰和尊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任务,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因此,高校通过强化法治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2. 注重方法指导,创新法治育人方式

坚持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统一长期以来,高校的法治教育都隶属于道德教育的子系统,相较于道德教育而言,尚处于相对欠缺、对比失衡的状态。《决定》中明确提出“既要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这给高校法治教育提供了方法指导和目标指引。要实现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一方面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法治观念形成规律,以课堂为主渠道,重视法治教育的独立属性和学科特性,开设法学相关课程,以法治知识和法治观念融合教育为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升法治素养。另一方面,强化道德教育对法治教育的支撑作用,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将法治教育渗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确保学生全面理解法治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统一。首先,高校应根据大学生专业的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完善课程体系,将法治教育纳入到教育全过程。以医学院校为例,可以增设卫生法规相关课程,如《医事法学》《医学法律基础》《医疗法规与伦理》等。同时,还可以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深入挖掘和融入法治元素和法治资源,如在《解剖学》课程中介绍遗体捐献和器官移植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与思政课程、法律课程的协同效应。其次,高校还应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方式,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实践能力。比如,开展模拟法庭、法律咨询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法律的运用和执行过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法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坚持理论灌输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理论灌输是高校法治教育的基石,通过系统讲授法学基础理论、宪法法律知识、法治原则等,为学生构建完整的法律知识框架,使他们能够准确理解法律条文,掌握法律逻辑,为后续深入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基础。然而,仅仅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还需要通过价值引领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法治观念和道德观念。价值引领强调法治不仅仅是一套规则体系,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例如,在讲解法律知识时,结合具体的法律案例和道德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背后的价值内涵,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责任感,使他们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能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法治素养的人才。

3.3. 优化法治环境,丰富法治育人载体

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法治氛围。高校各育人主体要发挥协同育人效应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共同搭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宣传栏、法治宣讲团、普法小剧场等法治育人载体,积极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形式内容要涵盖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弘扬法治精神,为师生提供沉浸式法治学习阵地,筑牢校园安全防护网。高校要善用各种重要节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以国家宪法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法治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法治宣传活动。通过举办法治文化节、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法治热情和参与度。同时,还要巧用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节日,比如与医学生相关的节日有中国医师节、国际护士节等,进而加强对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激发医学生依法执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拓展育人空间,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课堂是法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成为法治教育的引领者,通过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方式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法治精神。通过案例教学、实务课程、模拟法庭、实验实践教学等,强化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实现启智润心,提升法治育人的教学实效。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资源和途径。此外,高校还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将其与法治教育相结合,邀请法学专家、律师等业界人士来校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法治视野;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法律实务部门开展合作,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律实践,共同推进法治教育;与社区、企业等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开展法治宣传和教育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为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法治教学水平。高校首先应加大引进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的力度,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熟悉职业法律法规的优秀人才加入法律教学队伍。同时,要注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律从业者,他们可以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实用的教学内容。其次,高校还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法治素养培训。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法律进修班、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法律理论水平和法律教学能力。还应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最后,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法治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在法治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结语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下,高校法治教育承载着培养未来法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其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通过深入探讨全面依法治国对高校法治教育的价值指引及优化策略,我们不难发现,这一伟大实践不仅为高校法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更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应继续深化对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不断推动法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法治国家的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基金项目

2023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自筹课题(XSP2023FXC106)。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14-10-29(001).
[3] 周佑勇. 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系统思维方法[N]. 人民日报, 2022-9-29(009).
[4] 冯建军.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2, 5(5): 4-10.
[5] 习近平. 全面做好法治人才培养工作[M]//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0: 177.
[6] 本书编写组. 思想道德与法治[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