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格尔女性异化理论及对当代中国女性问题的启示研究
Research on Jagger’s Theory of Female Alien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s Issues
DOI: 10.12677/acpp.2024.1311423, PDF, HTML, XML,   
作者: 李博然, 阚方懿: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关键词: 女性异化劳动异化女性问题Female Alienation Labor Alienation Women’s Issues
摘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兴起,催生了众多女性主义流派。作为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阿莉森·贾格尔基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女性异化产生的根源、异化的形式,探究了消解女性异化的途径,创造性地提出了女性异化理论。贾格尔女性异化理论深入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下女性的受压迫现象,是对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继承发展,并且对研究解决当代中国女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 In the 1960s, the second feminist movement emerged in the West, which gave birth to many feminist schools. As one of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socialist feminism, Alison Jagger, based on Marx’s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analyzes the origin and forms of female alienation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t society, explores the ways to eliminate alienation, and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female alienation. Jagger’s theory of female alienation deeply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oppression of women under the contemporary capitalist society, which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and can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study and solu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s issues.
文章引用:李博然, 阚方懿. 贾格尔女性异化理论及对当代中国女性问题的启示研究[J]. 哲学进展, 2024, 13(11): 2859-286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11423

1. 引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这一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劳动异化的表现形式,形成了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阿莉森·贾格尔以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为基础,将“异化”概念引入对女性问题的分析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女性异化理论。

2. 贾格尔女性异化理论的生成逻辑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依托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政治体制的不断变革,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兴起,对于女性问题的研究也不断深化。在研究贾格尔女性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前,了解该理论生成的时代背景以及理论渊源是十分必要的。

2.1. 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人们独立意识不断觉醒,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取人权的民主政治运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兴起,女性意识觉醒,在这个社会背景下,贾格尔女性异化理论应运而生。

2.1.1.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调整,以加工和服务为核心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结构出现了多层次的变化,从事服务业、信息行业的人口比重增加,而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下降,新中产阶级崛起。

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为了保持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优化资源配置,这就为知识分子等脑力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应地促使人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更多的体力劳动者开始向脑力劳动转变。由此,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人们更加追求生活的质量,从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起来。新中产阶级主要是指这些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脑力劳动者,他们不同于体力劳动者,不再仅仅关注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而是更加关注生活质量、个人权利、女性意识等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随之,女性问题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除此之外,二战结束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发展,女性也得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产业的发展也置女性与危机境地。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婚妇女成为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主体,大量女性劳动者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开始从事社会生产劳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过去资本主义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但是,尽管大量女性开始从事社会劳动,传统的思维观念依旧存在,男女之间依旧是不平等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之间存在体力、智力等方面的差别,应该从事不同类型的工作。因此,在社会生产领域,女性被默认为只适合从事秘书、护理等具有从属性、辅助性和服务型的工作。另外,在工资水平上,女性也远远低于男性。因此,由于长时间在生活、就业等方面受到压迫和不平等待遇,越来越多的女性希望通过改革运动获得相应的平等地位。

贾格尔深入分析了二战后女性所面临的处境、不平等和受压迫状况,为其女性异化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

2.1.2. 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推进

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在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女性主义者诉求目光转向社会现实领域,转向了与女性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等私人领域,通过分析考察女性受压迫的原因,对传统的性别制度、资本主义父权制等发起挑战,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并指出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被称为“新女性主义”。

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运动初期,女性主义运动者通过游行示威、演讲等抗议活动,呼吁社会关注女性在教育、就业和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平等权利,主张女性应该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机会。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推进,女性主义者开始关注到性别歧视、性骚扰等更深层次的性别问题。她们通过组织研讨会、讲座等方式,提高女性对自身权益的认识以及维权能力,并且积极参加国际女权运动,致力于推动全球性别平等意识的发展。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进一步推动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建设和发展。

2.1.3. 民主政治运动的开展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自由开放的社会政治氛围下,西方国家民主政治运动蓬勃发展,促使西方国家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的开展。民主政治运动的蓬勃发展为理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实践土壤,也为贾格尔女性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为获取平等、完整的公民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这场运动是黑人群体为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平等权利而发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民主政治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深受歧视和压迫的女性群体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女性群体以及其他弱势群体争取权利的斗争。女性群体与黑人群体都长期遭受歧视和压迫,都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都渴望获得平等与自由。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激发了女性群体追求平等、自由权利的强烈愿望,为女性主义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西方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促进了一场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左派运动的形成。新左派抨击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强调人的个性、尊严以及自由的重要性。新左派运动是一场改良运动,它企图改善美国社会中诸如黑人、 波多黎各人、墨西哥人、美洲印第安人、学生和妇女等地位低下的社会各阶层的生存条件[1]。新左派思想较为激进,强调变革意识,拒绝墨守成规。新左派运动的开展为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环境,也为贾格尔等女性主义者创新和发展女性主义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2.2. 理论渊源

贾格尔在批判、借鉴、继承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以及多种女性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女性异化理论。

2.2.1.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劳动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探求人的本质,把异化概念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考察工人的现实生活状况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遭受压迫的现象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主要从四个方面做了详尽的规定性阐释。

第一,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2] (p. 51)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通过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这些劳动产品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了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也就是说,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也就越多,工人遭受的剥削和压迫程度也就越深。

第二,工人同劳动过程相异化。“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动,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2] (p. 54)劳动本应是自由自觉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会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是被迫的、强制的。劳动成为了工人痛苦的源泉,工人只有在不劳动的时候才会感到愉悦。

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种类本质。人的本质通过自由且有意识地活动来体现,人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证明自己是类的存在物。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既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又把劳动本身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外在的、强制性的活动,从而也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于是就导致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第四,人同人相异化。由于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以及类本质相异化,最终结果就是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同自己、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相对立的时候,工人通过劳动生产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工人日益贫穷, 而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因此,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这种被压迫和压迫的关系,就是人与人关系异化的具体表现。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提出为贾格尔女性异化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贾格尔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劳动工人被异化,没有参与公共生产的女性也被异化了。贾格尔把异化概念引入到女性主义领域,分析当代女性受压迫现象,开创性地建构了女性异化理论。

2.2.2. 女性主义思想

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主义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各种流派相继涌现。这些流派不仅深入剖析了女性受压迫的种种现象,更探寻了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各自提出了独特的理论观点,以推动女性的解放。贾格尔就是在不断批判、借鉴和继承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激进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等女性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女性异化理论。

第一,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作为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延伸,主张两性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机会和权利的平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认为男人和女人在性格气质上的差异并不是被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被社会和文化建构出来的,女性同男性一样具有同等的理性潜能。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致力于透过政治和法律改革争取性别平等,反对根据性别进行差别化对待,主张废除性别,建立一个中性社会。

贾格尔赞成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对“女性拥有和男性相同理性潜能”的假设,借鉴其追求女性自由平等的思想,但贾格尔批判了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去性别化”思想,认为该流派仅仅追求同一性而排斥两性之间差异化,忽略了男性和女性之间性别角色的不同以及在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没有站在女性立场思考问题,依然是一种男权思维的产物。

第二,激进主义女性主义思想。激进主义女性主义流派认为父权制是女性遭受压迫的根源。父权制是一种男性支配、压迫女性的社会结构,它将男性置于统治和支配地位,而将女性贬斥为男性的附属品。在父权制社会中,男性为了加强对女性的控制和支配,创设了一系列约定俗成的、对于女性不平等、不合理的规范和要求,即父权制意识形态。因此,激进主义女性主义流派认为只有彻底铲除父权制,女性才能得到解放。此外,还有一些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认为,父权制建立在男女间不同生物性别特征上,将女性的低下地位归咎于其生理结构,女性的解放应该通过生物学层面的革命实现。

贾格尔赞同激进主义女性主义流派关于“父权制是女性遭受压迫的根源”这一说法,认为是资本主义父权制导致了女性受压迫的处境。同时,贾格尔认为部分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者将女性受压迫的现象简单归咎于两性在生理方面的差异,过分强调人的生物性,没有参考阶级差异等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贾格尔在对女性受压迫状况的研究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分析女性问题。

第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继承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妇女观,着重探讨了经济因素对妇女受压迫境遇的影响,认为女性受压迫并不是单纯地由于父权制所导致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同样导致了女性被压迫的现状。根据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女性的家务劳动是与男性在公共领域的劳动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后,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妇女失去了对家庭财产的支配权,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她们被排斥在社会劳动之外。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反对将家务劳动排除出劳动的领域,主张通过斗争把女性从这种“无偿劳动”的压迫中解放出来。

贾格尔在批判、继承多种女性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女性异化现象,构建了自己的女性异化理论。

3. 贾格尔女性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借鉴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贾格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采用“异化”概念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女性异化现象,把异化理论从生产领域延伸到家庭内的再生产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女性异化理论。贾格尔女性异化理论主要包括女性异化的表现形式、女性异化的产生根源和女性异化的消解途径三方面内容。

3.1. 女性异化的表现形式

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承受着不同形式的异化,贾格尔将其界定为性方面的异化、母职方面的异化、精神智力方面的异化三种异化形象。

3.1.1. 性方面的异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在性方面的异化是女性所特有的异化当中最基本的一种表现形式。贾格尔认为女性在性方面的异化存在三种表现形式:同性行为相异化、同自身相异化、同其他女性相异化。

首先,同性行为相异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女性在异性恋性行为中没有自主权,她们是否能在性行为中体验到乐趣无关紧要,大多时候都是被无情地当作一个发泄性欲的对象,遭受无尽的侵害与折磨。另外,由于女性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因此,为了获得自身经济上的安全,女性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改变自身,以求得在性行为上取悦男性。也就是说,“女性的性行为是随着男性的喜好而发展的,而非随女性自身的需求而改变。”[3] (p. 455)女性在性行为中的异化境遇和工人十分相似,因为二者都被迫同自己的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分离。

其次,同自身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对于女性的评价主要基于她们在生理上的贡献,而无视女性在其他方面的贡献,女性只是被简单地视作性行为的对象。这导致女性“将自己的思想同身体割裂,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分离来看待”[3] (p. 456),过分关注自己的性器官。对于女性这种碎片化的认知,以及女性对自身认识割裂化的观点,严重阻碍了女性的全面发展。

最后,同其他女性相异化。为了获得男性的青睐,女性之间被分化成了相互竞争的个体,她们把取悦男性视作第一要务,忽视了她们之间事实上存在的潜在的共同利益。

3.1.2. 母职方面的异化

女性在母性职能方面的异化,主要体现在生育方面、养育方面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异化上。

首先,生育方面的异化。一方面,女性不能决定自己要生育几个孩子。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渴求,女性被迫多生育,她们无法自主地决定是否生育以及生育的数量。相反,在资本主义社会,过多的生育孩子则给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由于女性没有经济来源无法独自承担生养孩子过程的花销,因此她们被迫去做节育手术。另一方面,女性不能控制自己的生育过程。女性难以控制生产的方法、生产的过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例如,妇产医学的发展与麻醉技术的成熟,虽然生孩子的痛苦已经从多角度得到了全方位的减轻,但是女性付出的代价也相应提高。女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只是纯粹被当作孕育“产品”的生产工具,“是医生而非母亲自己生下了孩子。在大众眼中,她只是一个行动的对象,而不是在生孩子”[4]

其次,养育方面的异化。在父权制社会,女性无法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养育孩子,而是要根据家族内的标准来养育孩子。除此之外,纷繁复杂的科学育儿建议也导致女性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养育孩子,女性要按专家的方式而不是她自己的方式抚养孩子。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采纳专家的建议而非仅依赖母亲自身的经验。科学育儿模式的推行给予女性莫大的压迫感,女性对养育工作充满了厌倦和苦恼。女性所遭遇的境况同被异化的工人一样,“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到摧残”[5]

第三,与他人关系的异化。在女性生育和养育过程中,存在三种关系的异化。其一,母亲与子女关系的异化。随着孩子长大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孩子的独立会让母亲又欣慰又不安,子女与母亲间的代沟愈加明显,母亲会觉得自己不再被需要。养育子女带来的巨大付出与社会对其价值的低估,让许多女性感受到了强烈的失落感,从而也导致女性与子女关系的恶化。其二,母亲与父亲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统治的社会中,男性参与社会生产劳动,女性则是从事照顾孩子等家庭劳动,女性在养育子女上花费大量精力,导致夫妻关系逐渐疏远。其三,母亲间关系的异化。社会上出现的一系列评判孩子成长的标准,导致母亲之间互相攀比,孩子被当作“产品”评判,加剧了母亲之间的竞争。

3.1.3. 精神智力方面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女性的精神智力方面也被异化。第一,女性与文化产品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统治的社会中,男性掌控着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女性被限制在家庭内部,由此导致女性在文化产品的创造中参与度不高。在经典文学、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普遍按照男性的审美而创造。另外,女性在文化产品中总是以负面形象出现,严重侵犯了女性的利益。第二,女性在学术方面也存在异化现象。由于受父权制文化的影响,女性在参与科学研究以及各种科研奖金的获取上被疏离,往往科研奖项评选更加倾向于男性获得者。除此之外,女性在政治参与方面也被异化。女性能力被低估,政治参与权被限制。

3.2. 女性异化的产生根源

贾格尔认为,女性异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和父权制共同压迫下所导致的。资本主义制度与父权制是相互融合的统一体,父权制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而父权制的意识形态又强化了资本主义体系下的劳动性别分工。

3.2.1. 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冲击

贾格尔指出:“当代社会女性的异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具体的、历史的产物”[3] (p. 471)。在资本主义社会,“基于性的基础上对两性进行的不同社会任务的分配”[6],男性主要从事政治、经济等社会性生产活动,而女性主要从事私人领域的家务劳动,被迫从事性与生育的劳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女性开始进入社会公共生产领域、成为有偿劳动者,但她们也同样遭受剥削。在公共生产领域,女性在市场上的劳动属性有基于性别的差异,女性通常被认为是缺乏理性的,她们主要从事那些具有所谓女性气质的特征、工作技术含量以及收入水平较低的工作。女性长期遭受剥削压迫,无法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3.2.2. 父权制意识形态的桎梏

贾格尔认为,父权制并不是跨越文化和历史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私人领域,男性处于统治地位,借助于父权制权威对女性进行直接的控制和剥削,女性被迫承担着繁重且完全无偿的家务劳动,长期受男性思想的控制和压抑,缺失自我独立人格和独立意识。在公共领域,男性作为集体力量对女性进行剥削,男性处于统治地位,而女性居于从属地位,劳动力市场虽然允许更多女性从事社会公共生产,但是对于传统女性角色定位的观念却并没有改变。

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的制约下,劳动的性别分工对女性的制约是全方面的,女性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均遭受异化。

3.3. 女性异化的消解途径

贾格尔通过对女性异化表现形式以及产生根源的分析,指出,“女性的彻底解放需要一种社会生产的全新组织模式和女性柔弱特质的最终消灭”[3] (p. 471),提出了具体的女性异化消解途径。

3.3.1. 实现生殖自由

实现生殖自由是实现女性解放最核心的问题,主要指女性在生育和养育孩子方面的控制权。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女性无法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生育和养育孩子。实现生殖自由主要包括实现生育自由、实现性自由两方面内容。

首先,实现生育自由要求改变工作市场的性别隔离。由于女性仅仅从事家庭活动,在经济上不得不依附男性,因此女性必须来承担家庭照料孩子的责任,对于是否生育孩子没有决定权。因此,只有改变工作市场的性别隔离,使得女性可以摆脱对男性的经济依赖,实现经济独立,才能使得女性将真正拥有选择做或不做母亲的自由。除此之外,社会要为女性提供更多照料孩子的服务,提供足够令人满意的公共儿童照料机构,使得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为实现女性自身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另外,实现性自由需要女性去追求和定义自己的性需求。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女性在异性恋性行为中没有自主权,女性的性是具有强迫性质的,带有一定的异化倾向,他们不是单纯地进行性行为,而是为了生育。因此,女性们开始积极地探索并表达自己的性需求。必须废除强制女性进行性行为的异性恋,促使女性从性行为中解放出来,摆脱男性的压迫和束缚,使女性产生性别上的自我认同感,实现女性的性自由。

3.3.2. 维护雇佣劳动领域中的女性权益

随着资本主义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公共生产领域,成为有偿劳动者。但是,受到多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女性在雇佣市场面临许多困难。第一,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男性往往被认为是理性的,而女性被认为是感性的,在雇佣市场存在显著的性别隔离状况。工作不仅通过等级、智力和体力的区别来定义,还把性别也作为分类的标准。女性的工作种类受限,主要从事技术水平、收入水平较低等具有女性特质的工作。例如,大多数女性主要从事文秘、零售业、社会工作、教师和护士等具有服务性质的工作。第二,性别分工强化了女性的受压迫处境,女性过低的工资却与她们所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为了生存,女性有时还被迫去利用她们的性和情感。

针对以上情况,贾格尔提出,要消除有偿劳动的性别隔离,工人可以自由地表达她们自己的感情、性,并可以把其他人看作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3.3.3. 建立独立的女性组织

在父权制意识形态的控制下,男性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男性团体与女性团体可能在某些方面共享了部分利益。但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男性要求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获得主导权,他们既要求获得更高的收入、更多的性权利,同样还要求享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这导致男性与女性在利益上完全对立。

贾格尔提出,女性群体要建立独立的组织来为自己争取利益。贾格尔认为独立的女性组织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独立的女性组织要具有社会主义和女权主义两种属性。独立女性组织要推翻的是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双重压迫,从而使女性获得解放。第二,女性组织并不排除与其他组织合作。它不排除女性加入“混合左翼”团体的可能,也不排除与其他左翼组织进行合作,她们只要求在运动中要维护女性的利益、听到女性的声音。第三,独立的女性组织也不排除男性的加入。她们辩证地看待与男性的关系,她们反对的是整个男权统治体系,而不是反对与她们同样处于压迫地位、享有共同地位的男性本身。

3.3.4. 提升女性团体意识

通过对于马克思主义“阶级意识”的分析,贾格尔认识到了意识观念在革命中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指,某一特定社会地位的个体对其共同利益和相同社会状况的自我认知[7]。社会变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受压迫群体中形成一种政治统一体的意识[3] (p. 499)。要想推翻男权统治体系,女性之间必须形成团体意识,对维持这一制度的观念体系发起挑战。

贾格尔提出,女性文化的创造非常有利于促使女性团体意识的提升。由于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的控制下,女性无论是在公共领域还是在家庭领域都面临同样窘迫、被压迫的境况,女性之间彼此孤立,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交流。通过创造女性文化,女性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受压迫的境遇,从而增强了女性彼此之间的认同感,促进了女性独立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女性文化产品的创造,也促使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

4. 当代中国女性问题现状分析

4.1. 政治参与领域

女性参政是指妇女群体关心、参与国家政治议题和政治活动等公共事务。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获得了平等参与政治的机会,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国女性参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女性群体政治参与意识不高,选举意识薄弱。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自由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扫盲运动的推进,女性知识文化水平逐步提升,取得了自由和平等参与权的广大女性参政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政治舞台。但是,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女性没有走向政治舞台,她们缺乏自信,常常认为自己不如男性,竞争意识差,不敢自我表现,因此,当代中国大多数女性的参政意识依旧薄弱。另外,当代中国政治领域职务性别化现象严重。由于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女性与男性之间依旧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女性大多成为权力体系的“配角”,女性政治参与始终处于边缘化。

4.2. 就业领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进入社会生产、工作的岗位。长期以来,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由于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男强女弱等传统思维方式的惯性力量,当代中国女性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面临许多问题。

一方面,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常常遭遇性别歧视。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生理等方面的差异,大多数女性在应聘工作工程中常常会遇到带有性别歧视的问题。例如,“你是否未婚”、“工作之后计划生育孩子吗”“是否可以长期加班”等问题。很多用人单位会因以上情况拒绝聘用女性,导致女性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女性受到行业选择的限制。目前女性虽然通过参加社会劳动取得了参与社会分配的权利,但自然分工依旧,女性实质上未能摆脱从属关系的地位[8]。女性往往从事一些教师、护理、秘书等具有服务性质、符合女性特质的工作,技术领域依旧大多数都是男性。同样,在劳动报酬方面,女性普遍低于男性。女性在就业领域长期遭受歧视与压迫。

4.3. 教育领域

女性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亦是社会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全国性扫盲运动的推进,女性受教育程度和高度的迅速上升,女性教育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由于传统性别观念等观点的影响,中国在女性教育方面也存在相应问题。

第一,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尽管国家通过公共财政支持、教育机会均等化和性别平等政策等手段来保障男女学生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但是女性与男性受教育机会依旧存在不平等现象。由于受中国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毒害,在许多偏远农村,男孩被看作是光宗耀祖的希望,他们常常被寄予厚望,通常会接受好的教育。相反,在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伦理观的影响下,许多农村家庭迫于生计,不会给女孩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她们通常无法接受好的教育。据统计,农村女性是文盲比例最大的人群。开始工作以后,由于性别差异,女性获得升职深造的机会也远远少于男性。在职业领域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别隔离,女性集中于非正规就业领域或从事与家务劳动性质相近的社会劳动,这种劳动的技术含量不高,这对于女性获取培训机会来说也是不利的[9]。第二,教育回报不平等。同样教育程度的男女无法赢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即使他们进入相同的工作岗位,薪资收入也不一定持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仍然存在,妇女工作的报酬明显低于男性[10]

5. 贾格尔女性异化理论对当代中国女性问题的启示

贾格尔女性异化理论是在借鉴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被压迫的境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当代中国虽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但是也存在女性异化现象,女性不平等现象依旧存在。因此,分析研究贾格尔女性异化理论对解决当代中国女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1. 打破以性别区分为基础的分工,保障女性合法权益

贾格尔指出,女性异化其中之一的致因就是劳动的性别分工。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一直奉行“男主外女主内”模式,女性被认为属于私人领域,生来适于从事养儿育女和家务劳动,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责任。因此,只有承认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呼吁家务劳动的公众参与,女性才能拥有足够多的自我发展空间,才有助于提高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除此之外,当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进入公共领域自由选择职业时,同样也遇到了相应的问题。因此,针对公共领域中存在的劳动性别分工现象,国家应该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兴经济形态的发展与生育保障制度的改革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但是,男女之间职业发展的刻板现象依旧存在,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依然在某些行业中存在。针对这一现象,国家需构建合理的用工制度和职业晋升制度,依据女性的实际状况实行弹性工作制。同时,将男性在生育繁衍和子女照料中应当承担的责任纳入到政策体系中,保障女性的合法权益。

5.2. 强化女性主体意识,鼓励女性个性发展

贾格尔认为女性主体意识的提升是消解自身异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父权制意识形态的控制下,女性长期属于依附男性的状态,缺乏自信,主体意识薄弱。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当今社会我国部分女性在意识形态方面依旧被制约。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了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女性参与经济发展的程度也更加深入。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经济上逐渐摆脱对男性的依赖,但在意识形态领域被束缚、控制的事实依然存在。因此,女性应该树立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潜力,认识到自己的主体需要,摆脱男权思维的控制。除此之外,国家和社会也应该鼓励女性个性发展,为女性创造更多全面自由发展的机会,加大对女性的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入,提升女性的总体素质,强化女性主体意识。

5.3. 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

通过对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女性被压迫现象的分析,贾格尔认识到观念体系对于消解女性异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上就推进妇女事业发展问题指出:“努力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男女共有一个世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将使社会更加包容和更有活力。”[11]抵制“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落后观念,消除传统封建思想中对女性的启示与偏见,营造男女平等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中国继续深入推进妇女事业发展,发挥女性力量。

性别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大力弘扬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在制定、修订和评估教育法规等相关政策时融入性别视角,积极推动性别平等原则在教育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打破落后的性别观念和陈规旧俗,不仅有利于彻底清理当前社会仍然存在的父权、夫权文化,还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12]。全社会要共同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推动构建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的主流价值观,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

6. 结语

贾格尔在借鉴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将异化概念用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女性受压迫的现状,详细分析了女性受压迫的表现形式、异化产生根源以及异化消解途径,创造性地提出了女性异化理论。贾格尔女性异化理论不仅仅可以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解女性异化现象提供借鉴,贾格尔的某些独到见解也能够为解决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女性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为中国持续推进妇女事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雷∙拉兹, 韩兴华. 美国新左派运动的特征及其影响[J]. 史学集刊, 1984(3): 53-58.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51+54.
[3] [美]阿莉森∙贾格尔. 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M]. 孟鑫, 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55-456+471+499.
[4] Gordan, B. (1980) Birth in Four Cultures: A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of Childbirth in Yucation, Holland,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Eden Press, 50.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93.
[6] 戴雪红. 女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立场、观点和方法[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 157.
[7] 菲尔∙赫斯, 罗丽平. “自在”还是“自为”: 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瓦解了吗[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10): 139-142.
[8] 王宇英. 当代中国女性问题述略[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S3): 15-18.
[9] 贺金莲. 女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透视[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2): 29-33.
[10] 郭晓庆, 林美卿. 从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看当代中国女性的教育问题[J]. 中国成人教育, 2010(21): 16-20.
[11] 习近平.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共建共享美好世界——在全球妇女峰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5-09-28(03).
[12] 马焱. 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 以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J]. 妇女研究论丛, 2015(6):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