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幼小衔接的经验举措对我国的启示——基于相关指导文件的视角
The Enlightenment for China from the Experience and Measures of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in Japan—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t Guidance Documents
摘要: 日本在近代开始逐渐重视学前教育及其中“幼小衔接”的问题,并在历次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中逐步明确了相关指导意见,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了较多的实践性经验。我国也于2021年发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可见幼小衔接在政策层面的受重视程度。日本的幼小衔接强调共享教育目标、建立平等合作和开展深入交流,并在此理念下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借鉴以上经验,我国也可在重视政策指导、重视终身教育、建立双向衔接等方面获得启示。
Abstract: Japan began to gradually pay attention to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issue of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in modern times, and gradually clarified relevant guidance in the “Key Points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issued in successive years and accumulated more practical experience on this basis. China also issued the “Guidan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s and Primary Schools” in 2021, which shows the degree of attention paid to th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at the policy level.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in Japan emphasizes sharing educational goals, establishing equal cooperation and carrying out in-depth exchanges, and a series of specific measures have been developed under this concept. Drawing on the above experience, China can also gain enlightenment in the aspects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policy guidanc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lifelong education, and establishing two-way connection.
文章引用:徐晓纯. 日本幼小衔接的经验举措对我国的启示——基于相关指导文件的视角[J]. 教育进展, 2024, 14(11): 789-79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2131

1. 引言

随着对学前教育的逐渐重视,幼小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对幼小衔接的理念和做法进行了很多探索与反思。在众多发达国家中,日本在学前教育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在文化传统方面也较欧美国家与我们更为相近,能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幼儿园教育要领》是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官方纲领文件,几经修订,逐渐完善,对以幼儿园为主的学前教育阶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我国在2021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首次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提出了要“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并给出了五条具有指导性的举措。

本文将通过对中日两国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予以梳理、分析和对比,寻找出日方的可借鉴之处,以期为我国幼小衔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启示。

2. 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对幼小衔接内容的指导

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是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国家性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纲要。自1956年首次颁布以来,历经5次修订。

1956年首次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以及此后1964年的第一次修订版中,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定为“六个领域”,区别于小学的科目,表明了幼儿园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但并没有明确解释“领域”与小学科目的不同。

1989及以后的修订版本中将“六个领域”修订为“五个领域”,帮助儿童从学前教育时期以游戏为中心的生活,向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阶段过渡,更好地实现“去小学化”,使幼小衔接的方向更加明确[1]

随着时代的发展,2008及2018年颁布的两个修订版中对于幼小衔接的相关内容更加明晰,两个版本在总则的开头部分中有以下共通的内容:

幼儿时期的教育,是培养贯穿整个一生的人格形成的重要教育。幼儿园教育应遵循幼儿时期的特性,结合周围环境来进行。因此,教师应与幼儿构建亲密的关系,与幼儿一起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并重视以下事项:

1) 让幼儿在安定的情绪下发挥自我,达成必要的体验,督促幼儿自主活动,开展适合幼儿时期的生活。

2) 作为幼儿自发活动的游戏,是培养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重要学习手段,应该主要通过游戏对他们进行指导[2] [3]

2008年版第三章第一节第一大条中的第9小条则规定了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应起到的作用:“幼儿园教育必须考虑到与小学及以后的生活学习等基础教育相衔接,通过符合幼儿时期的生活培养创造性思考及自主生活态度等基础能力”。

此外,文部科学省在颁布每一版《幼儿园教育要领》后都会出台相应的《幼儿园教育要领解说》以更明确地对相关部门进行指导。2008年版的《幼儿园教育要领解说》中对上述相应条款解释道:

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的过程中,并不会突然发生变化,因此,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的发展和学习是应该连贯顺利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小学的内容提前化,在入学前进行适应幼儿时期的教育是最关键的。也就是说,应帮助幼儿通过游戏来充实生活,进行发展。

在临近幼儿园毕业阶段,为了顺利过渡到小学,老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幼儿和大家一起听从老师的话,一起行动,遵守规则,另外,在共同合作达成目标这一方面,是从幼儿园教育贯穿到小学教育的,应让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增加协作游戏的经验。

另外,不仅是幼儿园,在小学阶段,也应该做好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工作。尤其是低学年阶段,应该进行重视体验的活动。并进行生活科与其他科目合科的指导活动[4] (pp. 186-187)。

而在最新2018年版的《幼儿园教育要领》中则把此前第三章的相关注意事项内容放在了总则中,增加了名为《与小学教育衔接时的注意事项》的条款,除了上述2008版已有的内容以外,又增加了一条:“在幼儿园时期培养的资质、能力的基础上,为了能够顺利过渡到小学教育,应创造与小学教师交换意见以及共同研究的机会。共享‘幼儿时期应完成的培养目标’,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顺利衔接而努力”。

与此相应在2018年版的《幼儿园教育要领解说》中,除了规定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应当起到的作用外,也明确了小学应起到的作用:“另外,在小学阶段,也应该做好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工作。低学年阶段,是让幼儿发挥在幼儿园教育时期掌握到的内容与相关学科进行联系的时期,尤其是在刚入学阶段,应该设置起步课程,从中设置以生活科目为中心的合科的、相关的指导以及弹性制的课表”[4] (pp. 86-87)。

对于新加入的条款,《幼儿园教育要领解说》则给出了进一步的指导性意见:由于幼儿园是让幼儿通过以游戏为中心的体验获得个别的指导,而小学则是通过各科的教材进行学习,两者在生活和教育方式上有着很大差别。因此,小学应在幼儿园培养的基础上,让儿童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幼儿园和小学应着眼于儿童长期的发展,加深对于彼此教育内容和指导方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理解。为了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师应举办互相交换意见的研究会、研讨会,并互相参观学习。此外,还应增设幼儿园的儿童和小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尤其要让大班的儿童提高进入小学的自信和期待、消除他们的不安,可以让入学前的儿童提前参加小学的活动等[5]

由此可见,作为官方指导文件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及《幼儿园教育要领解说》中很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幼儿园和小学互相协作,共享对儿童的培养目标,加强教师及儿童之间的交流等指导意见。

3. 日本幼小衔接的主要思路及具体措施

日本早在二战之后开展了教育复兴,从1947年颁布的《保育要领》开始,就提出了学前教育机构和小学要进行充分沟通和合作的主张。但当时各界对于幼小衔接缺乏正确的认识,这样的理念并没有真正落实。这期间,日本也走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弯路,出现了一些“小一问题”,比如:一年级的孩子无法安静地在课堂上听课,缺乏集体意识、不会参加集体活动等。此后,教育相关人员开始反思并寻找问题出现的关键所在,在长时间的试错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具体思路。同时,如上一章所述,政府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此类问题,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意见逐渐明确化、具体化,体现在了历次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以及《幼儿园教育要领解说》中,尤其是《幼儿园教育要领解说》中更是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措施。教育相关人员在这些文件内容的指导下,按照摸索出的解决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来应对此前出现的幼小衔接中所存在的问题。

3.1. 日本幼小衔接的主要思路

3.1.1. 共享教育目标

最新版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增加了“在幼儿园教育中需要培养的资质、能力”以及“幼儿期结束前希望把幼儿培养成的模样”等修订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文件想表达的重要指示。幼儿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是各自独立的教育阶段,幼儿时期的教育,是培养贯穿整个一生的人格形成的重要教育,而不只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应该用更加长远的目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发育和教育问题。幼儿园和小学应该共享教育目标,携手共进,才能促进孩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让每个儿童的成长发育和学习有连续性,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幼小衔接,能够为儿童一生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幼儿园教育要领》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性思想,也是近年来日本在幼小衔接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

3.1.2. 建立平等的合作

很多年来,幼小衔接的任务一直被认为是幼儿园单方面的工作,觉得应该让幼儿园单方面去适应小学的学习模式,幼小衔接若不能顺利进展,也被看作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责任。但近年来日本的教育观念普遍发生了转变,认为既然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共享共同的教育目标,那么幼小衔接就不只是幼儿园单方面的任务,不是单方面的“迁就”,而应让幼儿园与小学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互相靠近与适应。也不应过早地把小学的教育模式搬到幼儿园来让孩子提前适应、让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而是要尊重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并设置缓冲期。最新版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及《幼儿园教育要领解说》中也明确表示为了实现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顺利过渡,小学方面也应起到相应的作用,比如在低年级阶段设置起步课程、弹性制课表、重视体验活动等。只有幼儿园和小学方面建立了平等的合作,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乃至之后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与发展。

3.1.3. 开展深入的交流

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交流活动主要包括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两部分。以往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由于教育方法的不同,往往“各自为政”,很少开展交流活动,对对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不甚了解,这大大影响了儿童在两个学习阶段的顺利过渡。而此前介绍的2018版《幼儿园教育要领解说》中则明确表达了“为了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师应举办互相交换意见的研究会、研讨会,并互相参观学习”的指导思想,要求教师之间开展多样且深入的交流。另一方面,以往幼儿园幼儿与小学儿童之间的交流一般也仅限于在进入小学之前,由幼儿园组织幼儿去小学进行参观。在这方面,最新版的《幼儿园教育要领解说》也作了明确指示:“此外,还应增设幼儿园的儿童和小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尤其要让大班的孩子提高进入小学的自信和期待、消除他们的不安,可以让入学前的儿童提前参加小学的活动等”。由此可见,不但教师之间需要相互学习与交流,即将进入小学阶段的幼儿也需要提前与小学儿童进行交流来适应以后的学习生活,这是非常必要的。

3.2. 日本幼小衔接的具体措施

3.2.1. 设置课程的衔接

近年来,日本社会逐渐认识到,幼小衔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并不仅仅是让幼儿园向小学靠拢,让幼儿园“小学化”,而需要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教育阶段的人员共同努力、相互适应,各自采取措施调整自己的课程设置,以促进幼小两个阶段的教育的整体化、连贯化。近几次修订的《幼儿园教育要领》中规定幼儿园每天和教育课程有关的时间为4小时,并会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程度适当调整。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低年级课程的幼儿园化已经成为了当今日本幼小衔接的一个新的趋势。此前引用过的2018年版《幼儿园教育要领》中明确指示道:“(小学)低学年阶段,是让幼儿发挥在幼儿园教育时期掌握到的内容与相关学科进行联系的时期,尤其是在刚入学阶段,应该设置起步课程,从中设置以生活科目为中心的合理的、相关的指导以及弹性制的课表”。在此基础上,许多日本的小学在一二年级取消了理科和社会课,开设了一门新的科目——生活科,课程主要是与儿童有关的社会、自然及儿童自身相关的内容,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兴趣,课程的实施也多采用观察、游戏、制作等方式,注重儿童的亲身体验与感受。这与幼儿园时期所重视的部分相呼应,起到了良好的过渡作用[6]

3.2.2. 促进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首先是儿童之间的交流。儿童是教育的主体,但我们以往进行的幼小衔接活动大多更为重视课程、教师或是学校的衔接与调整,却往往忽略了在这个早期重大的生活与环境改变中儿童自身的想法与诉求。其实,在促进不同教育阶段的儿童之间的交流是十分有必要的。日本教育专家认为,通过幼儿园幼儿与小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幼儿对小学生活产生亲近感和期待,并且可以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今后的生活样态,不至于在初入小学阶段时手足无措。具体的方式一般是让幼儿园幼儿参与小学的运动会、游艺会等课外活动加深儿童之间的交流。有些地区还会让本园毕业的小学生做幼儿园孩子的小老师,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其次是教师之间的交流。本文在上一部分简单介绍了在《幼儿园教育要领解说》中建议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师举办互相交换意见的研究会、研讨会,并互相参观学习,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日本许多地区成立了“幼儿园和小学联合组织委员会”,着实开展了教师之间的各项学术、思想交流,包括双方教师共同研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互换岗位体验彼此角色,定期召开交流学习会议研讨共同面临的问题等,互相探讨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顺利过渡。在此基础上,有些学校之间还设立了教师相互实习制度,能够通过一周甚至一个月的长期实习过程让教师对彼此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有更深刻的了解。

3.2.3. 建立幼小衔接的社会基础

幼小衔接问题不仅是学校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让儿童能够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不仅需要儿童自身及老师的努力,也应该得到社会其他方面的支持。在日本,各地都有相应的社区组织和机构协调学校之间的关系,在学校之间进行联络和沟通。除此之外,日本教育人士也认为,家长在幼小衔接方面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如通过参加学校的各类说明会、亲子参观活动等了解学校在这方面的努力,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有关幼小衔接的相关活动,观察并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等。

3.2.4. 设立“幼小一贯校”

在《幼儿园教育要领》对于教育环境的重视的思想下,近年来,日本出现了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一体化的提议。其基本特点是:将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教师之间深度合作;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在《幼儿园教育要领》思想的指导下,强调让儿童通过综合探究活动进行主动学习以及对儿童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在“幼小一贯校”中,儿童整体的教育规划能够有更好的连贯性,儿童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也会得到更全面、更充分的开展。例如位于东京都品川区的幼小衔接示范校,由区立第一日野小学、区立第一日野幼儿园和五反田第二保育园组成,都在同一个校园内,相互之间既互通又有一定分隔,便于各阶段之间师生的交流。并且幼儿园和小学在班级的人数及师生配比上基本保持一致,能够让儿童更顺利地过渡。此外,学校还会让保幼小的孩子一起参加包括运动员在内的各类活动,让孩子间有更多的交流[7]

4. 我国目前幼小衔接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4.1. 相关指导性文件的颁布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了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为了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规范办学行为,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于2021年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有关幼小衔接提出了五条主要举措。

针对幼儿园,要求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针对小学,要求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强化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针对教研部门,要求建立幼小联合教研制度,指导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加强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与研究。针对家园校合作,要求幼儿园和小学建立家园校共育机制,帮助家长认识过度强化知识准备、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的危害,积极配合做好衔接。针对教育部门,要求整合各方资源,统筹推进衔接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违反教育规律行为的持续治理。

附件之一的《幼儿园指导要点》中则从“全面准备”、“把握重点”、“尊重规律”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并就有关幼儿的情绪、能力、生活习惯、性格品质的养成等方面给出了具体详实的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

附件之二的《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则围绕儿童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了“学校为儿童适应做好准备”、“关注个体差异”、“设置入学适应期”、“坚持深化改革”四个方面的要求。就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个方面的内容,设定了儿童的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

可以看出,《指导意见》及相关附件是具有革命意义的指导性文件,弥补了此前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学前教育指导意见不够明确、不够具体的空缺,其双向衔接的理念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但由于发布时间尚短,执行层面上会有时间差,具体落实上是否会出现困难、出现何种困难还有待考证,政策实施是否顺利还有待经过时间的考验。

4.2. 我国幼小衔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小学化”倾向严重

在很多家长现有的思维概念里,幼小衔接等同于小学课程的提前化。不但许多私立幼儿园会提前教授小学的内容,不少家长还会带孩子参加所谓的幼小衔接辅导班,企图通过提前了解小学内容让孩子快速适应今后的学校生活。与此同时,小学方面则没有相关的衔接内容,暴露出了目前幼小衔接的单向性特点,也违背了儿童整体性发展的教育目标[8]

4.2.2. 学校、教师缺乏交流合作

目前我国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合作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幼儿园和小学分属不同的系统,因此交流较少,也无法共同开发课程、开展教研活动。目前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一些国际的K12一贯校,由于学校隶属同一集团,各学习阶段之间会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但目前我国此类学校的数量屈指可数。其次是同一学区的对口公办幼儿园和小学,会开展次数不多的“小学参观日”活动。而许多民办幼儿园由于没有对口合作的小学,在儿童及教师的交流方面几乎是空白。

4.2.3. 家长与社会各界缺乏协作

幼小衔接的参与主体不仅是幼儿园和小学,家长、社区及其他相关行政部门也应共同协作、参与其中,以保障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我国目前许多家长做得更多的是提前给孩子灌输小学阶段的知识内容,而非在孩子的心理方面提供疏导,在生活方面提供准备,这并不利于他们有效的角色过渡。

除此之外,目前除了家长和学校以外,社会其他各界鲜有参与儿童幼小衔接工作的协作,也给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5. 日本幼小衔接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5.1. 落实政策性文件对实践工作的指导

政策层面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和开展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日本目前幼小衔接实践层面的各项思路和举措是在官方指导性文件的指示下进行的。从《保育要领》到历次修改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都是基于本国当下的实际问题由权威部门和专家经过多番研讨而成的文件,对幼儿园的具体工作提出了切实的指导意见。幼儿园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幼小衔接工作也都是围绕着指导文件的相关内容具体实施展开的。从日本已有的教育成果来看,这是基层实践工作最有效、最可行的路径。

我国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意见》代表了政府权威部门在落实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方面的决心和精神,也是由各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的专家经过问卷调研、专题研究、研制文本和征求意见之后发布的最适应我国当下现状的指导性文件。幼儿园、小学及相关部门也应该在实践层面上积极落实,不能脱离政策的指导,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错误局面。

5.2. 建立终身连贯性培养目标

日本重视终身教育,并着眼于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注重从幼儿阶段开始每个人在生活习惯、学习能力、个人情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综合培养[9]。《幼儿园教育要领》中也强调幼儿时期的教育是培养贯穿整个一生的人格形成的重要教育,并要求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问题。而我国目前各部门的协作性和沟通性相对较弱,往往只注重阶段性教育,没有考虑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我们应该破除知识本位的狭隘思想,更加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关注幼儿园阶段以及幼小衔接在孩子一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幼小衔接不仅仅是为儿童上小学做准备,而是为儿童一生的成长做好准备。要用持续发展的脉络来看待幼小衔接,为将来的教育打下基础[10]

5.3. 建立双向衔接、多方合力的模式

从日本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小衔接并不是幼儿园以及幼儿园阶段的单向努力,我们不仅需要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更应明确幼小衔接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包括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在内需要共同努力的重要任务[11]。我国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了坚持双向衔接、系统推进的基本原则。幼儿园和小学之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协作,确保儿童和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家长也应给予儿童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关心与指导。各部门也应共同整合资源,更加重视对幼小衔接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形成合力,为这个对于儿童的一生来说都非常重要的阶段共同出力。

6. 结论

本文通过对《幼儿园教育要领》历次修订的梳理和其中有关幼小衔接内容的剖析,分析了日本近年来在幼小衔接方面的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法。我国虽已发布相关指导意见,但仍处于改革摸索阶段,故期望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梳理及总结,为我国在幼小衔接的改革提供帮助,少走弯路。能够正确认识什么是幼小衔接以及这个阶段的重要性,明确接下来我们应该通过幼儿园、小学之间深入沟通协作的方式,让社会各方面都参与进来,帮助儿童更好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继而为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

2023年度上海杉达学院科研基金(2023YB20)。

参考文献

[1] 王小英, 刘思源. 日本2018年实施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述评——基于日本《幼儿园教育纲要》五次修订的视角[J]. 外国教育研究, 2018, 45(8): 105-113.
[2] 文部科学省. 幼稚園教育要領[M]. 东京都: 教育出版, 2008: 1.
[3] 文部科学省. 幼稚園教育要領[M]. 东京都: 東山書房, 2018: 3.
[4] 文部科学省. 幼稚園教育要領解説[M]. 东京都: フレーベル館, 2008.
[5] 王幡, 刘在良. 论日本幼儿园教育内容之演变历程[J]. 外国教育研究, 2018, 45(8): 114-126.
[6] 任文静, 谷忠玉. 当代日本幼小衔接的措施及启示[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2, 28(9): 90-91.
[7] 毛君. 日本“幼小衔接”教育的改革——基于东京一所示范校的个案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 2016, 38(9): 21-26.
[8] 练晓迪, 冯文全. 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 科教文汇: 上旬刊, 2019(10): 149-153.
[9] 田甜. 日本幼小衔接课程建设及其启示[J]. 教学与管理, 2023(8): 72-76.
[10] 蔡美辉. 日本幼小衔接课程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日本五个都道府县幼小衔接课程指南的文本分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2(3): 80-87.
[11] 杨慧垚, 李玉杰. 日本幼小一贯教育改革对我国幼小衔接课程建设的启示[J]. 教育探索, 2022(3): 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