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概念教学的实践与知识迁移研究
Research on Practice and Knowledge Transfer of Conceptual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摘要: 本文深入研究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概念教学的实践及其在促进学生知识迁移方面的效果。概念教学依托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知识迁移理论,通过传授关键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旨在深化学生的理解并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应用。文章首先评析了概念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现状,指出其在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识别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如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调整需求,以及对教师专业素养和课程设计能力的高要求。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并优化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路径,包括明确核心概念、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网络、实施跨学科教学、以及注重实际应用与情境学习。这些策略旨在为学生提供更系统、深入和挑战性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复杂社会情境的能力。文章最后探讨了概念教学在知识转化中的作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概念教学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多变的现实世界中自信地解决问题。
Abstract: This paper deeply studies the practice of concept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its effect in promoting students’ knowledge transfer. Based on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and knowledge transfer theory, concept teaching aims to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e the systemat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by teaching key concepts and their interconnections.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concept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oints out its positive role in enhanc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dentifies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by teacher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such as the need for adjustment of teaching concepts and methods, as well as the high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curriculum design ability.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se challenges and optimize teaching results, the paper proposes a series of strategies and paths, including clarifying core concepts, building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networks, implementing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and focusing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situational learning. These strategies are designe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more systematic, in-depth and challenging learning experiences that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apply classroom knowledge to complex social situations.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concept teaching in knowledge transfer, and through case studies, shows how concept teach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knowledge transfer ability and enable them to solve problems confidently in the changing real world.
文章引用:吴诗凡.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概念教学的实践与知识迁移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11): 905-91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2148

1. 现状评析,挑战应对:概念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高中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作为学科的细胞,对学科内容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发展和高中思想政治概念教学的现实困境来看,重视概念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1]。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构建综合且复杂的认知结构,从而将零散的信息整合为系统的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1.1. 理论基础

概念是课堂教学的初始,是知识体系的基础,更是逻辑推理的起点[2]。在高中思政教育的概念教学中,知识迁移的研究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认知结构理论,由杰罗姆·布鲁纳提出,强调通过构建和整合认知结构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元认知理论,由约翰·弗拉维尔发展,关注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调控,这对于概念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至关重要。情境学习理论,由莱夫·维果茨基和杰夫·莱夫提出,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的,概念教学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加强知识的迁移。社会文化理论,同样源于维果茨基,突出了社会互动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概念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个体根据不同情境的需求灵活调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知识迁移的关键,概念教学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从而提高认知灵活性。信息加工理论,由安德森提出,将学习视为信息编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概念教学通过优化这些过程来增强学生在新情境中应用知识的能力。最后,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类有多种智能类型,概念教学通过识别和利用学生的不同智能,促进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概念教学时,应考虑这些理论依据,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支持学生的知识迁移。

1.2. 现状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已经开始将概念教学融入课程设计,以深化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授“法治观念”这一主题时,教师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法律条文和相关知识,还通过设置实际生活中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模拟法庭辩论。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条款,还促使他们思考法治在不同社会情境中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如社会事件中的法律问题,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法治观念运用到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法律知识,更培养了将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从而提升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尽管概念教学在一些学校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整体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徐雯的文章《高中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研究》对高中思政教育中概念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她指出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忽视概念学习的内在价值,将概念学习仅作为考试得分的手段,而没有认识到其深层意义。此外,学生往往缺乏将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能力,导致学习变得抽象和难以理解。在概念学习的体系构建方面,她发现课程内容在初中和高中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使得学生难以理解一些重复出现但未被深入解释的关键概念。教材对某些概念的解释不足,如“市场失灵”,也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徐雯还提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对于不同类型的定义性概念,学生很少从概念分类的角度进行学习,这降低了学习效率和针对性。总的来说,徐雯的研究揭示了高中思政教育概念教学中存在的挑战,包括学生对概念学习的误解、课程内容的不连贯性以及学习方法的不足,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有效应用。

除了学生层面存在问题,教师层面也面临困难与挑战。首先,一些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概念教学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关键作用,往往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行为表现和能力培养上,而忽视了对概念深入讲解的必要性,导致概念教学在课堂中被边缘化。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于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而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在学习概念时缺乏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的机会。此外,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也是一个显著问题,许多教师仍然依赖于传统的讲授和背诵方式,缺乏创新和互动,这限制了学生对概念全面理解的可能性。最后,概念教学的抽象化使得学生难以将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科价值的认识和学习动机。这些问题共同作用,导致高中思政教育的概念教学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和素养提升中的作用,需要教师、学校和教育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参与度和联系实际生活,来提升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尽管概念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已经初见成效,但要在更广泛的教学实践中取得突破,还需进一步克服当前面临的挑战。

2. 策略设计,路径优化:基于概念教学的课程革新

基于概念教学理念的课程革新是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途径之一。通过明确核心概念、构建知识网络、实施跨学科教学、注重实际应用与情境学习等方式,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深度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体验。这种革新不仅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更培养了他们在复杂社会中灵活运用所学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1. 明确核心概念

在基于概念教学理念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设计中,首先需要明确核心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构建知识网络。核心概念是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课程革新的第一步是明确教学中的核心概念。这些概念通常是学科中的基本构成要素,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例如,在“国家治理”单元中,核心概念可以包括“法治”、“民主”、“治理结构”等。在讲解“法治”概念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活动,从法律条文的解读到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法律案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模拟审判,通过角色扮演法官、律师、被告等角色,深入探讨法治原则在实际法律程序中的运用。这不仅使学生对“法治”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辩论能力和法律思维。

2.2. 构建知识网络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教授核心概念,还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参考,将教材目标与新课程标准下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结合,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3]。这一过程涉及将相关的知识点与核心概念进行有机关联,形成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并在教学中反复强调和强化这些联系。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生能够将零散的信息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讲解“权力”这一核心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民主”、“法治”、“公民权利”等相关概念进行关联,形成一个跨学科的知识网络。这个网络不仅涵盖政治学领域,还涉及法律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权力的运作机制及其在社会中的表现。为进一步巩固知识网络,教师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直观地展示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些图示化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各个知识点如何相互关联,并通过视觉化的形式加深对知识结构的理解。

此外,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多个概念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讨论一个社会现象时,学生可以通过关联“权力”、“民主”、“法治”等概念,全面分析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种方式不仅能强化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新的情境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知识网络构建,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还能培养起系统化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

2.3. 实施跨学科教学

概念教学提倡知识的整合,因此跨学科教学成为课程革新的重要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还能够让学生在多维度的知识背景中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应用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教学主题的确立要基于概念性视角,聚焦主题单元学习,激发协同思考,帮助学生建构围绕跨学科概念教学主题的科学概念网络[4]。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引入思想政治课程中,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分析复杂的社会问题。

例如,在讲解“法治”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历史学科的内容,探讨不同时期法治观念的演变,如古代法治思想的发展、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形成与实践等。通过这些历史背景的引入,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法治概念的历史根源和发展脉络,认识到法治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治理原则,也是经过漫长历史进程逐渐确立的文明成果。在讨论“治理结构”时,教师可以结合地理学科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治理模式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之间的关系。例如,探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治理结构与政策制定。通过这些内容的融合,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治理结构的复杂性,并认识到自然条件与社会治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2.4. 注重实际应用与情境学习

在课程革新中,强调实际应用与情境学习至关重要。通过将课堂知识融入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深刻理解和运用所学概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习的实际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讲授“法治”概念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亲身体验法律程序的运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法律知识,还要在实践中理解“法治”的深层含义及其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性。类似地,在讲授“民主”概念时,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模拟选举活动。学生可以分别扮演不同政党的候选人、竞选团队成员或选民,通过制定竞选纲领、参与辩论、投票选举等环节,深入理解民主制度的运作方式和选举在民主社会中的核心地位。这种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互动和实践中加深对“民主”概念的理解,同时提升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公众演讲能力和政治参与意识。除了模拟法庭和选举,教师还可以设计其他情境学习活动,如模拟联合国会议、社区问题讨论会或政策辩论赛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将“国际关系”、“公民责任”等概念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这些实际应用和情境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社会情境中更好地掌握所学概念,还能发展出应对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主动。

3. 能力迁移,效果评估:概念教学在知识转化中的作用

首先,概念教学通过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将课堂所学的核心概念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这种结构化的学习方式促进了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在不同学科和现实生活中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社会公正”这一概念时,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公平”和“平等”的定义,还要理解这些概念如何在具体的社会问题中应用。这种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面对不同的社会问题时能够更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零散的法治生活经验向上沿着学科知识的发展方向,凝练成具有统合性的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概念集合,打破散点化、机械化的知识组合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重组[5]

其次,概念教学强调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应用场景来强化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真实或模拟的社会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使用所学的概念进行分析和解决。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来深化对“公民权利与义务”概念的理解。例如,可以设置一个情境,假设某社区的公共图书馆因资金不足而面临关闭,这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尤其是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权利。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作为公民,拥有提出建议和监督社区决策的权利,他们可以通过撰写提案、组织签名活动或参与社区会议来表达对图书馆继续运营的支持。同时,他们也有义务参与到图书馆的志愿服务中,如协助整理书籍、组织阅读活动等,以实际行动支持图书馆的运营。通过这样的实际案例,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内涵,还能够学习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将抽象的政治理论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实践公民的角色。

最后,通过对学生在概念教学框架下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可以进一步探讨其对知识迁移的实际影响。这种评估可以通过情境性测试、实践性项目、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旨在观察学生能否有效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复杂的情境中。例如,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情境性测试来评估学生对“法治与公民权利”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首先,教师会向学生介绍一个模拟情境,例如一个化工厂在居民区附近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导致河流污染,影响居民健康。接着,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代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化工厂、政府和居民。每个小组需要从各自角色的视角分析情境,讨论并确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并思考如何合法有效地解决问题。然后,每个小组扮演其分配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讨论,模拟实际情境下的对话和决策过程。之后,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其分析和解决方案,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提出建议。教师引导全班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从中学习。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深度、解决方案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并提供反馈。这种情境性测试不仅能够让学生将政治课程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公共演讲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政治概念的理解。

4. 总结

总体而言,研究发现概念教学对提升高中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帮助他们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实现从知识到实际应用的有效转化。这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使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更加自信和有效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雯. 高中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2] 郁燕骅. 用好概念教学赋能课堂增效[J]. 现代教学, 2024(Z3): 124-125.
[3] 史素君. 立足大概念, 探索高中思想政治大单元结构化教学[J]. 中学课程辅导, 2024(23): 93-95.
[4] 郭伟, 陈旭远. 科学教育视域下的跨学科概念教学: 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3, 6(2): 58-69.
[5] 刘晓菲, 杨伟东. 大概念下高中思政课法治教育的整体教学设计——以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为例[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4, 25(2): 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