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4年,随着农历新年的钟声敲响,“龙行龘龘”的祝福语火遍全网,中国迎来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份——龙年。在国家象征符号中,熊猫、兔子都是中国形象的代表之一,但龙却是最无争议的一个,自古以来便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深厚情感和崇高敬意。龙的形象无处不在,它既是中国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2024龙年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外形设计就疑似过于“幼稚”曾引发争议,这是因为“龙”不单单只是一个象征符号,更代表着中华民族形象和国家形象,“龙”文化的国际传播议题再次被推向了讨论的前沿,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在知网上搜索“中国龙”“龙文化”发现,早在十几年前便有学者抨击“dragon”的英文翻译问题,易引起误解[1];相关文章多有追溯中国龙文化起源、演变及特征,从艺术设计[2]、中华传统文化[3]、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探讨龙文化的形象建构或其内涵与外延[4],总结龙文化在濮阳[5]、贵州[6]、徽州[7]等地的民俗发展,还有学者从历史与理论层面分析了在以龙文化为例的对外交流中中国人存在的“受害者心理”。
聚焦新闻传播学科领域,发现国内学界对中国龙的媒介形象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国外的漫画、海报、电影、新闻报纸等媒介。学者刘圆圆以美国周刊漫画中的龙符号作为研究对象,从符号学的角度探究龙的符号特征,总结西方视角对龙形象塑造的影响[8];徐畅从定性的角度对插图海报进行多模态隐喻分析,回顾了以“中国龙”为源域的文化符号在海外的变化历程[9];赵、周将目光聚焦于龙形象的银幕塑造,总结中西方电影中的龙形象差异、反思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中国龙银幕形象塑造的趋向[10];刘、杨将美国报纸作为资料来源,从实证角度通过自建语料库发现美国对“龙”的解读呈现动态的走向[11]。
总体而言,上述学者从符号结构、语料分析、隐喻类型等角度对“中国龙”的海外形象进行探究,列举了“中国龙”被西方世界在不同媒介中的不当应用,揭示了传播者的观点对处理“龙”符号和情感表达有密切联系。但过往研究多从结合不同的媒介载体去阐释“龙”文化的对外输出,较少运用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理念详细解构“龙文化”遭遇误读的情况及原因,在解决路径上着墨或少或轻。
纵观历史,从“黄祸论”到“中国威胁论”和“唱衰中国论”,一直以来,西方解读中国文化有失偏颇,从“龙”文化的对外传播现状便可见一斑。在此类不容乐观的传播反馈下,2006年我国甚至出现了“弃龙说”,即抛弃龙作为中国的象征符号以避免西方误解的言论。
由于文化差异、文化错位等现象的存在,中国对龙的崇拜文化被误解为具有“侵略”“负面”性。在如今的国际背景下,国人强调文化自信,中国的国际发展成就日益瞩目,力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内外环境皆向好的态势下,此时无疑是彻底改变“龙文化”误读局面、纠正刻板印象的好时机。因此,本文以“龙文化”这一在东西方世界中存在较多争议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视角,解读“龙文化”的误读现象及其背后的成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路径,以便准确地传达中国龙文化的真正意义。
2. 厘清:“龙”文化的误读
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建构了误读理论,提出“影响即误读”。他认为,“误读”不仅是一种对抗式的阅读方法,更是一种主体的创作策略[12]。也就是说,误读并不单纯地代表着“对立”“损耗”等消极方面,有时,误差也能意外地促成创新,实现一种阴差阳错式的进步。乐黛云在《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深刻剖析了文化间的交流障碍,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接触时,由于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会导致“文化误读”现象的发生[13]。针对“龙文化”的误读,可从基于文化错位的误读和基于文化冲突的误读两种角度理解[14]。
2.1. 文化错位
文化错位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出的二次误解,这种误解往往与情感活动联系密切,表现为情感错位[14]。
具体到“龙文化”的情感错位则表现为接收者对龙图案、龙形象的外在形象或表现形式产生了直观性的错误解读,由此产生了情感差异。这可能源于龙文化在不同文化中的涵义有所不同,受众对龙文化本身缺乏足够的了解。比如,对于西欧的受众而言,西方巨龙,是邪恶、祸端的象征。西方出品的影视作品《火龙帝国》《权力的游戏》《龙之家族》等展示的皆是恶龙形象。以2022年上映的电影《霍比特人2》为例,史矛革是中世纪记载的最后一条巨龙,身体庞大,鳞片坚硬、带有恐怖杀伤力的尾锤,身体暗红色,是一条火属性巨龙,这种实力强大的反派角色设定跟西欧社会中对龙的解读呈一致性——代表着贪欲、罪恶、残暴,与此相对应的是情绪上的抵触与厌恶。而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龙的形象与西方龙的形象大相径庭。中国龙通常是水属性龙,是各类题材中的重要元素,往往作为象征符号而不是以“龙”的外观形象出现,代表着祥瑞与赐福,引导人崇尚正义与勇敢。总的来说,中国人面对龙是喜悦、欢欣的。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这些意义往往被简化或误解。一些受众可能将“龙文化”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装饰或符号,忽略了其深层的文化内涵,进而引起情绪上的连锁反应,导致“龙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受到误解和质疑。
2.2. 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是指两种组织文化在互动过程中由于某种抵触或对立状态所感受到的一种压力或者冲突。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解构中西媒体风格,有利于理解中西方“龙”文化的巨大差异进而明确文化冲突。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衡量某一社会总体是关注个人的利益还是关注集体的利益[15]。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社会更具有集体主义倾向。具体而言,龙文化是一种多民族、多文明融合共生的多元文化现象,铸就了团结、统一的华夏民族共同体;相反,在西方,多民族之间由于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差异,常常导致一个民族聚集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种差异也与背后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在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宣扬个体的自由、权利和独立性,在多民族社会中这可能导致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从而加剧民族分裂。在我们国家,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倡导团结、互助和共同发展的理念,该价值观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存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
权力距离是指组织和机构中权力较小的成员接受和期望权力分配不平等的程度[15]。《论语·颜渊》中有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强调了中国社会中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即社会成员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在过去,中国是典型的封建社会,龙作为天子皇权的象征,龙纹只有帝王才能使用,即使是皇亲贵胄也只能身着莽纹,社会拥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人们对“龙”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也萦绕着一种对绝对权威的服从;而在西方,对“龙”的处理则是截然不同的方式。西方恶龙需要被英雄打败,这种描绘方式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重视,以及对于权威和权力的质疑和挑战。人们通过打败龙这样的反派角色,展现了个人的勇气和智慧,以及对于不公和压迫的反抗精神。
3. 剖析:“龙文化”缘何遭误读?
3.1. 差异:认知不足
实际上,西方世界中“龙”也不仅仅代表着邪恶势力,在中世纪的骑士文化中,龙也是善良的勇敢的,“dragon”是维京人、塞尔特人和撒克逊人的图腾、象征,代表着力量、勇气和智慧,这点和东方龙无异。后来,西方龙受到了基督教文化和封建社会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渐渐与“邪恶”捆绑。
如今,东西方对龙的解读及意识评判差异巨大,发生误读的原因之一是部分人缺少相关领域的知识,对东西方文化了解程度不够,在个人理解和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龙”的形象常被中国人用于节日庆典、艺术品镌刻方面,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西方民众作为接受者往往不了解背后的文化差异,可能过于注重其外在形式和视觉效果,而忽略了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本土的文化记忆影响到了对他国文化的评判,属于无意识的误读。
3.2. 传播:不当编码
编码方式同样在“龙文化”的误读现象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况且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西方媒体一直主导着舆论权力,传播的天平本就处于倾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东方文化、价值观容易受到西方思维定式和意识形态倾向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中国龙的形象被“刻意”与负面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从个体层面的邪恶描绘扩展到了对整个群体的危险化描绘,构成了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从而在观众心中形成了深刻的“形象–语义”关联,塑造了观众对中国龙乃至相关文化象征的负面银幕记忆[10],更延伸到了对中国文化整体的偏见和误解。
显然,文化差异只是东西方龙文化隔阂的一个方面,而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具有倾向性的编码方式和文艺作品中过多的意识形态色彩。当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过分强调某种价值观或意识形态,以引导受众的价值体系时,很容易引发误解和偏见。这种“不为人道也”的推手,正是导致东西方龙文化隔阂加深的重要因素。
3.3. 复盘:文化反思
文化中“他者”与“自我”视角的隔阂与冲突,历来都是国际交流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这种差异和冲突更为显著,龙文化仅仅是这广阔文化海洋中浮现出的一个缩影。
正如古人所言:“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每一种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深厚的根源和独特的土壤。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媒体在传播中国文化时,往往缺乏对中国文化根源的深入理解和反思,而作为受众的各方民众也往往受到其影响,对中国文化产生片面或扭曲的认识。在龙文化的传播中,这种误读尤为明显,甚至在某些时候,我们自身也未能及时察觉并纠正这种不当的传播,成为了文化反思的缺失者。诚然,西方对龙文化的误读,与我们本国在文化传播上的力度和方式也有密切关系。在过去,当“弃龙说”的声音出现时,它不仅仅是外界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误读,更是我们自身文化自信不足的一种体现。我们未能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展示龙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独特魅力,导致了一些误解和偏见的产生。
4. 破局:纾解“龙文化”误读之道
不同文化主体在多元文化环境中面对文化差异与冲突时,应保持文化宽容的心态,秉持和谐、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16]。
4.1. 主体平等共存
文本意义总是关涉一个“主体”的维度,即意义对谁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以正读为前提的误读观念就需要做出调整,为“中国龙”正名,必然要对其构词法重新鉴定,因而应当改正错误译名[17]。西方带有消极性意义的“Dragon”的命名方式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了“龙”特别是“中国龙”本身的正面价值,也就是把中国放在欧美、俄罗斯等国家传统文化中的“敌人”的位置上,不利于中国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对此,有的学者建议以汉语拼音“Long”或“Loong”,同时也是英语中表示“长久”的单词“Long”或“Loong”作为对中国龙的标准翻译[18]。两种不同的构词方式能够促进语言间的平等,进而有利于多方对话的平等。
4.2. 尊重他人话语
在明晓差异的前提下,学会尊重,做不到赞扬美化,起码要做到不刻意歪曲、丑化。在创造、传播文化产品时,媒体应在传播内容时结合市场受众的文化背景,采用他方熟悉的叙事话语,既能减少文化折扣,又能缓解文化冲突。同时,尊重他人话语,既体现在允许对方争取平等的传播地位,这包括不围堵他国建立自己的传播媒体、传播平台,珍视并尊重各种个性化的文化形态,建立与这些文化形态相匹配的解读框架,也体现在艺术创作上避免涉及意识形态、政治正确,持平等互惠的价值观念,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实现和谐对话。
4.3. 自我批判
我们应该培养自我批判的意识,以便更好地进行文化反思。中国哲学主张中庸之道,认为没有绝对的善与恶。通过审视中国的龙文化,我们可以发现,“龙”的形象并非绝对的正义标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中,“龙生九子各不同”,其中二子睚眦的形象是龙身豺首,性格刚烈,好斗喜杀,常被描绘在兵器上。在影视作品中,如中国电影《降龙罗汉》中的喷火黑龙,以及江南创作的魔幻小说《龙族》中的漫改龙形象,都延续了西方恶龙的形象。类似的是,西方作品也并非都遵循——将“龙”妖魔化这一模式。美国动画电影《驯龙高手》中的龙形象层次丰富,并非单一地代表正义或邪恶,它们被描绘为具有智慧和情感的生物,其中代表性的以“龙”为形象的角色“没牙仔”是主角希卡普的龙伙伴、得力助手。
因此,我们需要对“龙文化”进行辩证思考,既不能对西方龙进行一概而论的贬义性解读,也不应把中国龙单纯视为绝对的褒义性诉说,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 结语
本文探讨了“龙文化”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遭遇的误读现象及其背后的成因。通过对文化错位和文化冲突两种误读类型的分析,揭示了“龙文化”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挑战。面对“龙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误读问题,我们必须正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存在,切不可一概而论,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路径。文化差异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文化绚烂而夺目本应是幸事,文化不应该成为某一个国家争夺权利、抹黑他人的工具,互相尊重才是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