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人才培养策略的探索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Young Teache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摘要: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直接影响地方高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本文针对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开展系统的资料调研,并结合长江大学地质学专业青年教师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与探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人才培养的相关策略与方法。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local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nducted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circumstances of talent cultivation for young geology teachers at Yangtze University, an in-depth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or exploring the relevant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of young teache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文章引用:刘彬, 张萌雨, 刘圣乾, 孙洋, 赵少卿.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人才培养策略的探索[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12): 155-15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2873

1. 引言

国务院于2015年11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式发展阶段。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动力与重要支点[1] [2]。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除了承担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外,还肩负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如何培养一流的青年教师队伍,如何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这些直接关系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及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本文主要是在系统调研国内相关资料基础上,结合近年来长江大学地质学专业青年教师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深入分析与探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人才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2. “双一流”建设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国务院印发的“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中也明确提出了“要聚集一支实力雄厚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队伍”。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石与有力保障,其专业成长关系到高校的长远发展和办学水平[3] [4]。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形成的内在根源在于培养一批一流的青年教师人才。只有拥有一流的青年教师队伍,才能构建更高水平教学与科研平台,培养更多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产生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从而提升高校的学科水平与国际影响力。例如,东华大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联合培养、创设青年科学中心、组织学术交流、全方位教学指导监督、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支持科研项目申请等措施,全方位助力青年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增强其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5]。同时,“双一流”建设除了给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新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使命与挑战[6] [7]。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间合作、交流与分工日益密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们不仅要掌握国内外前沿技术和先进文化,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实施了“青椒”“薪火计划”,通过构建“两级联动”机制配备“双导师”、引导“软着陆”、培育“中华情”和实现“薪火传”等措施,一方面在解决海归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断点”、意识形态冲突和逆向文化冲击问题,促进其快速融入国内环境,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师资力量,建立了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和接触多元文化的桥梁[8]

3.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系统地开展国内高校调研,结合长江大学地质学专业青年教师发展情况,发现目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1) 教学经验明显不足,在短期内很难适应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尽管目前地质学专业教师多数毕业于中科院、985及211高校,具备博士学位,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并且在地学领域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SCI论文,但是基本都缺乏系统的、专业的教学技能培养和教师职业素养教育。(2) 重科研轻教学,未能有效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高校关于青年教师的招聘多聚焦于科研成果、学历水平和留学经历等,而忽略其教师教育背景和从教经历等。高校年度考核和职称评聘过程中也常以科研成果、科技奖励和获批项目级别及经费等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机制导致大多数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出现“功利化”和“短视化”现象,将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科研成果快速产出和项目申报上,而对于教学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3) 与部属院校相比,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境外交流与合作能力不足。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到地域条件、办学目标及经费等因素的限制,长期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往往忽略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交流与培养。由于部分地方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对青年教师出国时间有明确的要求,因此青年教师出国多数是为了顺利实现职称晋升,对于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缺乏明显的积极性。

4.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具体策略及实施成效——以长江大学地质学专业为例

长江大学地质学专业由1950年“北京石油工业专科学校”石油地质勘探专业发展演变而来,在2006年和2019年分别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和湖北省级一流专业。2022年地质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同年地球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与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地质学专业相比,本专业涉及领域相对较广,定位于“理工结合,地矿、油气、工程兼顾”,聚焦资源地质、石油地质、工程地质三个方向,着力培养各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本专业一直以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为依托,以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为支撑,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大力倡导和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教研、科学研究与国际化交流等,不断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其中采用的主要措施与具体成效如下:

(1) 建立与落实新引进教师为期一年的岗前培训机制,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在高等教育领域,针对非师范背景的新引进教师,尤其是青年博士教师,长江大学实施了为期一年的系统化岗前培训机制,以提升其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这一培训机制的建立基于对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现状的认识,旨在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高校教学岗位。根据《长江大学新教师岗前培训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青年教师新教师需完成为期一年的脱产培训,内容涵盖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两大板块,各占半年时间。理论培训部分细分为六个专题进行,包括高等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大学科学研究专题、校史校情专题、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教育科研实践活动,旨在全方位提升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实践技能训练则通过安排新任教师担任主讲/助教或企业实践等方式,提升其教学和科研能力。长江大学的岗前培训机制为新教师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平台,有效促进了他们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参与培训的青年教师在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均有显著提升,多数青年博士均获得岗前培训优秀学员的称号,同时也显示出了机制的有效性。此外,通过参与江汉油田等企业的科研实践活动,青年教师得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建立以老带新、跟踪培养与教学相长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本专业为新引进教师安排至少1位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资深教师作为“合作导师”,实现了教学经验与科研技能的有效传递,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合作导师不仅在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生评估等方面提供指导,还在科研项目的申请和研究方法论的掌握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教案编写、随堂听课、助课、教学试讲、座谈交流等多元的教学实践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逐渐形成了“乐教、懂教、会教、善教”的教师专业素养,此外,合作导师制度还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实际的研究活动提升其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上述培养机制,本专业形成老教师甘为人梯、青年教师力争上游的良好风气,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多数青年已晋升为副教授或者教授,并且获批多项省级及以上人才计划项目,成为教学和科研中的中坚力量。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为高等教育领域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展示了通过系统化的培养和支持,可以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

(3) 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着力培养“四有”青年教师队伍。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在此背景下,本专业以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结合地质系教学和科研实际,通过多形式理论学习、党性教育、专题讲座和专题研讨等多种措施,系统提升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进而增强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在具体实施中,本系教师定期参与集中学习与自学,深入研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和湖北省发布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等。此外,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等给专业课教师们进行专题讲座与辅导,例如,在《我国能源安全形势》的专题讲座中,引导青年教师们要明确“石油学科及石油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推动石油科技进步、服务国家和湖北经济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本系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积极选树和宣传师德师风典型,充分发挥全国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和师德先进个人等的示范带头作用,并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标准,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以此推动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升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这些措施,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青年教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贡献力量。

(4) 在青年教师培养上切实落实“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机制,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科研。本专业通过引导青年教师均衡发展教学与科研鼓励他们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教研教改,并围绕学科前沿、国家与社会需求开展科研研究,营造了“以研促教、科教融合”的良好氛围。青年教师除了每年承担至少2门以上的理论课程和秦皇岛、松滋刘家场、黄石大冶等野外教学外,还需要刻苦钻研,围绕学科发展、国家与社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截至2024年,90%以上的青年教师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且承担或者参与多项纵向–横向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以及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相关研究课题等),体现了他们在科研领域的活跃度和学术影响力。青年教师年均发表多篇高水平SCI论文,显示了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的高产出和高水平。这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也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

(5) 大力倡导与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课程建设、教学团队、教研教改和各类讲课比赛等。在教育学的视域下,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本专业通过鼓励与提倡青年教师们积极参与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研教改以及国内各种讲课比赛等,有效推进地质学完整教学体系的优化与长期建设,不仅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教学技巧和创新能力。近年来,不少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沉积岩石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沉积岩石学》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的骨干成员。多数青年教师参与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概论》和《普通地质学》等编写工作,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升了教材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同时,青年教师还承担了多项省级或者校级教研教改项目,指导本科生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级或者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指导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上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进一步锻炼了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能力。近年来有5位青年教师获得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奖励,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通过这些活动和成就表明,青年教师已成为推动我校地质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6) 鼓励与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访问或者学术交流,邀请国际著名学者来校讲学,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国际合作能力与学术视野。国际化是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专业通过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英语高级班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访问等方式,显著增强了他们的国际合作能力和全球视野,营造了一个国际化的学术环境。近年来,不少青年教师在美国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挪威卑尔根大学(University of Bergen)等国际知名高校进行过访问学习,多次出国参加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国际会议和国际沉积学大会等。同时,通过邀请国际著名学者(例如国际沉积学会主席Poppe Lubberts de Boer教授、德国哥廷根大学Joachim Reitner教授和美国犹他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Marjorie A. Chan教授)来校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与国际学术前沿直接对话的平台。通过这些措施的开展,青年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能力不断加强,国际化视野日渐增强,不仅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也为他们的国际合作项目和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教育和科研环境。

5. 结语

如何培养一流的青年教师队伍以及如何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直接制约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及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目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1) 教学经验明显不足,在短期内很难适应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2) 重科研轻教学,未能有效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3) 与部属院校相比,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境外交流与合作能力不足。本文针对这些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开展系统的资料调研,并结合长江大学地质学专业青年教师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与探讨了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人才培养的相关策略与方法,以期为地方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青年教师队伍培养提供重要参考,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育质量。

基金项目

本文受长江大学校级重点项目(JY2023001)、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20404)、长江大学校级教研项目(JY2017038)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唐玉生.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 挑战、任务与策略[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1): 101-106.
[2] 张俊峰, 赵颖智. 青年教师参与“双一流”建设的意愿、问题与对策——来自武汉市7所高校的调研[J]. 高教论坛, 2020(11): 85-88.
[3] 刘婷.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J]. 陕西教育(高教), 2020(1): 45-45, 51.
[4] 董瑞婷. “双一流”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基于胜任力视角[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 110-114.
[5] 余淼淼, 于俊荣. “双一流”背景下校院工会协同助力青年教师的成长机制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25): 17-20.
[6] 谭茗心, 王少媛. “一流本科”建设视域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 2020(4): 84-88.
[7] 苟枭. “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普通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充: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8] 夏青, 吴春京, 李芊, 等. 高校海归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对策探析[J]. 北京教育, 2023(32): 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