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先秦时期重要文化典籍之一,记载大量礼制史实,为研究春秋礼仪制度提供重要参考。按照《周礼》中的分类,“礼”可以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礼。宾礼是春秋时期重要的邦交礼节,主要指诸侯朝见天子和诸侯之间聘问和交往的仪礼,发挥着维护君臣尊卑关系和等级制度的功能。学术界对宾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史学考证的方法,对《左传》所记载的宾礼礼仪和制度进行梳理和考辨,关于宾礼术语的翻译研究目前尚不多见。
《左传》英文全译本共有两个版本,分别是1872年出版的理雅各译本和2016年由杜润德(Stephen W. Durrant)、李惠仪(Wai-yee Li)与史嘉柏(David C. Schaberg)共同完成的合译本。但理雅各“对传文的译文与他本人的注释融合在一起,在对义例的翻译上存在一定缺憾”[1]。最新合译本通过添加了丰富的注释来辨析字词、介绍地理和梳理人物关系,满足了学术型读者的需要,同时在准确传达原文的基础上兼顾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内容最全面的《左传》英译本,因此本研究以最新合译本为研究对象。目前对《左传》最新合译本的翻译研究主要有三类,一是周代礼制术语翻译研究,此类研究主要从翻译规范理论视角出发,尚未涉及到五礼中的宾礼。二是从某一理论视角对单一译本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理论视角有叙事学、女性主义和翻译目的论,三是对新旧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比较译本的误译错译,可读性或者新旧译本在翻译观,翻译方法,翻译目的上的不同,但是尚未有研究从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视角下对《左传》最新合译本进行研究。
作为翻译学一个重要分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研究有益于规范翻译行为,提高翻译和译评的质量,为建立语际转换机制提供合理的途径[2]。豪斯(Juliane House)提出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被誉为第一个具有完整理论和实证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3]。她应用韩礼德的语场、语旨、语式的语域分析模式,对比原文和译文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异同,借此评估译文质量。她在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分类学,即根据原文和译文文本功能的异同,将翻译分为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语旨标志着交际参与者的角色及其关系,依据交际参与者角色的差异或是关系远近的亲疏从而选择语言使用特点。宾礼原文的语旨体现出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尊卑关系,以及诸侯各国的等级关系。好的译文必然能够传递出原文的角色等级关系,实现语旨对等。因此本文在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指导下,旨在探究译文是否传递出原文的等级内涵,评价其翻译方法属于显性翻译还是隐性翻译。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两个研究问题:第一,在《左传》最新合译本中,宾礼术语翻译是否实现语旨对等?第二,译者运用了何种翻译方法来翻译宾礼术语?
宾礼所传达的等级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一部分,这种文化特殊性使得译者在西方语言文化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译词,这就给翻译带来困难。通过探讨宾礼的等级内涵在译文的处理方式,为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并呼吁未来译者在文化典籍翻译中注意对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的传递。显性翻译通过保留原文文化特质,促进文化交流;而隐性翻译通过过滤掉目的语读者难以理解的文化成分,促进译文的可读性,有助于读者理解作品。宾礼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是异质文化,显性翻译可能会对他们造成理解障碍,但是隐性翻译可能会造成源语文化信息的损失,不利于文化交流,因此翻译如何实现译文可读性的同时尽可能传递原文文化信息,从文化的角度探究宾礼术语的翻译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和文化术语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宾礼研究
《周礼·大宗伯》记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眺曰视。”宾礼包括“朝、宗、觐、遇、会、同、问、视”八个制度,前六类“朝、宗、觐、遇、会、同”皆为诸侯亲自向天子朝拜之礼,后两类“问”和“视”则是各方诸侯派遣一定身份的使者出聘天子及自相聘之礼。《周礼正义》记载:“宾客之礼主于敬,故谓之宾礼”,通过宾礼使邦国之间互相敬让亲近。《仪礼》中关于宾礼的内容有《聘礼》和《觐礼》两篇,详细阐述诸侯朝聘觐见的礼仪规定。但随着后世学者的注疏,宾礼的概念不断发展泛化,不再局限于朝拜聘问。《春秋会要》由清代学者姚彦渠撰,他以《春秋》为纲,将宾礼分为朝聘礼、相见接待礼、饗礼和盟会礼四大类。吴凌杰总结诸家解释,指出宾礼从诸侯朝天子泛化为天子、诸侯、卿、士等贵族之间的相见聘问礼,一方面宾礼强调诸侯臣服天子,即君臣的等级差异,另一方面出现的客礼指天子优待诸侯,如天子以“飨礼”招待诸侯,更有对等的色彩[4]。《左传》中的礼制纷繁复杂,加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变礼非礼现象层出不穷,需要引证专门的礼书相与之互参照。张君蕊对《左传》中礼制与“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相比较,梳理出相合的内容[5],主要包括诸侯相朝聘、朝聘礼仪、盟和策命。本文基于以上文献,将《左传》中宾礼分为朝聘、会盟和锡命三类,而饗礼作为享宴之礼,应该被列为嘉礼的范畴。
目前关于“礼”的翻译研究大多作为儒家思想文化关键词,研究经典文本中“礼”的文化内涵翻译得失及翻译方法,研究视角诸如阐释学、文化翻译理论、语料库语言学等,对于周礼的翻译研究还比较少。张慧琴对《论语》中服饰礼制文化英译进行探索,探究了不同译本对文化差异的协调处理,论证了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内涵[6]。在周代等级关系森严的封建社会,宾礼术语的使用体现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礼制规范。本文取出朝聘、会盟和锡命三礼中含有等级关系的宾礼术语,探究翻译是否保留了宾礼术语的文化内涵,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何种翻译方法。
2.2.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
2.2.1.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发展
豪斯早在1977年提出了她的翻译质量评估(A model of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7],之后又在1997年提出修订模式(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ited) [8]。2014年,豪斯结合跨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修订模式上进行调整和优化,提出了最新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Past and Present) [9]。
豪斯的初始模式基于语言使用的语用理论,建立在原文和译文功能对等的评估标准上。豪斯认为语境决定形式,进而决定功能,所以她从语境入手,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在八个情境维度上的异同,来说明翻译质量。修订模式则基于功能系统语言学理论,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分析体现在文本中的语言对应物:词汇、句法以及篇章,从而确立文本的语域特征。因为体裁由语域实现,所以在语域特征基础上形成体裁的描述,进而对文本功能进行分析,包括功能的概念成分和人际成分。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修订模式实际上是由单个文本功能、体裁、语域和语言/文本四个部分构成,对比原文和译文在这个四部分上的异同,判断译文在概念和人际功能的偏离程度,形成对译文质量的评述。
2.2.2.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研究和应用
关于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研究论文已屡见诸国内外学界。一方面是学者们多有评述,司显柱介绍豪斯模式理论基础并评价其操作性[3]。屠国元认为豪斯修订模式探讨了文化多样性对翻译评估的影响[2]。另一方面学者们将该模式应用于不同体裁的译文质量评估中,如文学翻译、视听翻译和科技翻译,也有学者涉足了豪斯本人没有推荐的诗歌翻译(主要是唐诗和宋词)的评估。这些研究验证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不同体裁的可行性,分析了该模式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但是将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应用于历史典籍的研究还不多见。
此外,在豪斯模式之后,学者构建出针对特定体裁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内涵与架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乔拓新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结合修辞学理论和语篇特点,建构出中国领导人对外演讲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10]。Hanna Martikainen运用语料库方法,从功能的视角对医学摘要的翻译错误类型进行分类,借此评估翻译质量[11]。Mustapha Taibi 和Uldis Ozolins从准确性、完整性、语言和风格以及表达方式四个维度对个人正式文件的翻译质量和完整性进行评估[12]。Roberto Martínez Mateo等为了弥补欧洲委员会翻译总部开发的定量质量评估工具的缺陷,提出了功能–成分方法的理论模型及模块评估包的评估工具,补充了定性模块和自上而下的评估视角,来提高评分者内信度和评分者间信度[13]。这些研究为不同类型文本,建立了相应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型,丰富了对翻译质量评估理论的应用研究。
3. 理论框架
豪斯的最新模式依旧从韩礼德的语域分析模式入手,基本沿用了修订模式的框架和步骤,但是结合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修订模式进行扩充与优化,最新模式原文译文对比分析图,见图1。语旨包括参与者身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说话者所处时代,地理位置,社会地位,以及他的知识、情绪或情感立场,他的个人知识水平和社会态度,这些因素影响着译文语言选择。在参数评估运行环节上,最新模式强调语旨维度要考察其子范畴的词汇和句法选择。宾礼的原文语旨体现出春秋社会必须遵守的尊卑等级关系,但是译文是否能够充分突出原文的语旨信息,从而实现语旨对等正是本文要考察的内容。
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是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两种翻译类型区分不同的等值。在显性翻译中,没有简单的功能等值,而隐性翻译通过文化过滤,可寻求到等值。显性翻译指译文必须明显是翻译文本。显性翻译就是原文的另一种文字形式,不管从语境还是从读者视角而言,译文就是在语言上相对直接的编码过程,无需做更多的文化调整[15]。从豪斯翻译质量评估四阶模式(功能–体裁–语域–语言/文本)分析,显性翻译可以在体裁、语域和语言/文本上实现对等,无法实现与原文针对原读者的功能对等,读者只能通过译文间接了解原文本在源语语境的功能。显性翻译的文本通常与源语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历史等联系密切,典型文本包括演讲,文学文本等。
Figure 1. Revised scheme for analysing and comparing original and translated texts [14]
图1. 最新模式原文与译文对比分析图[14]
隐性翻译是让读者看不出是翻译,隐性翻译的功能是“在译文中再创造、复制或再现与原文在语言文化框架和话语世界相类似的功能”[8]。它寻求等值的是文本体裁和功能,而不是把读者带到异国他乡去见识异国风情。由于两种语言的语用、文化都不同,因此译者在语域、语言/文本等层面上都需要作出改变[16]。译者需要透过译入语文化读者的眼睛来看待源文本,因此文化过滤是不可避免的。文化过滤指的是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接受者根据自身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对外来文化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分析、借鉴和重组。隐性翻译的文本不与特定的原文文化相联系,典型文本包括商业、科学文本、旅游手册等。
4. 运用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最新模式对宾礼术语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根据《春秋会要》《春秋五礼例宗》《五礼通考》和《春秋左氏传宾礼嘉礼考》列出《左传》中所有可能的宾礼术语,通过查询《三礼辞典》和《春秋左传词典》和原文语境分析,筛选出具有等级关系的宾礼术语,确定为研究对象。其次,提取原文和《左传》最新英译本中术语的索引行,归纳翻译方法。本文探究宾礼术语译文在语旨维度上是否与原文对等,其翻译方法属于显性翻译还是隐性翻译。
4.1. 朝聘礼
朝聘礼是指诸侯亲自或派遣使臣朝见天子或诸侯、天子遣使问于诸侯的礼节。朝聘术语频次、源语、目的语和翻译方法,见表1。表格里收录了朝聘主要术语和详细礼仪程序。由于篇幅有限,本部分将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原文和译文对比分析。
Table 1. Statistics on the frequency, ST, TT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erms of audience and visit
表1. 朝聘礼术语频次、源语、目的语及翻译方法统计
源语 |
频次 |
目的语 |
语旨 |
翻译方法 |
觐 |
3 |
have an audience with the King |
部分对等 |
意译 |
隐性翻译 |
朝 |
74 |
visit the court |
对等 |
意译加注 |
显性翻译 |
聘 |
154 |
on an official visit |
来 |
8 |
come |
不对等 |
直译 |
隐性翻译 |
如 |
139 |
go to |
郊劳 |
6 |
the ceremony recognizing exertions in the outskirts of the city |
部分对等 |
直译 |
隐性翻译 |
致馆 |
1 |
take ... to the guest quarters |
赠贿 |
4 |
presentation of gifts |
庭实 |
3 |
gifts are displayed in the courtyard |
授玉 |
2 |
deliver the ritual jade |
意译加注 |
受玉 |
2 |
receive the ceremonial jade |
辞玉 |
3 |
decline a gift of jade |
直译 |
趋近 |
2 |
hasten forward |
对等 |
意译加注 |
显性翻译 |
拜 |
77 |
bow/bow in gratitude/offer thanks/pay respects |
部分对等 |
意译 |
隐性翻译 |
稽首 |
24 |
bowed with forehead touching the ground |
下拜 |
4 |
descend the steps and bow in obeisance/descend and kneel |
部分对等 |
意译 |
隐性翻译 |
例1:
原文:出入三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译文:From his arrival to his departure, he had three audiences with the king. [17] (pp. 420-421)
“觐”意为诸侯朝见天子,而“audience”在英文语境中指与重要的人物会面,并未有特定的君臣等级内涵,译者使用了英文目的语常用、含义相近的词来进行翻译,更加便于读者理解,符合隐性翻译。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译者在朝聘礼的翻译过程中多是采用隐性翻译,借助文化过滤,使译作更加通顺。对于“朝”和“聘”两个术语,译者通过增加注释的方法,解释二者的等级含义,将读者带入源语所处语境,属于显性翻译。“来”和“如”是“春秋笔法”的义例,《春秋》本是鲁史,史官秉笔之时必然遵奉一定的笔法原则和行文规范。出于尊鲁、尊公的目的,史官遵循“来”不书“朝”、鲁君“如”大国的写作规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直译,过滤掉了这一文化信息,未能传达原文的等级含义。由此可见,翻译时不应只翻译出表面意思,更应该对深层内涵加以解释,尤其应该切实考虑原文的情景语境,构建出与原文语域对等的译文,实现原文到译文的信息移植。
对于朝聘的程序礼节,如“郊劳”、“致馆”、“赠贿”和“庭实”,礼赠和授受玉之礼,以及拜礼也多使用了隐性翻译,未保留术语所蕴含的等级含义和礼仪性。译者在翻译时倾向于翻译术语字面意思,以及用目的语常用表达来替代。因此,隐性翻译虽然便于读者理解,但对于《左传》这样的信息型文本,使译文迎合目标文化规范的方法剥夺了原文的异域色彩,不利于文化交流,传递中国文化。
4.2. 会盟礼
会盟是指周天子约见诸侯和天子、诸侯、大夫间会见及结盟的礼节。“会”,即会同礼;“盟”即盟誓。除会盟外,还有另外两种诸侯相会的类型,即“胥命”和“遇”。“胥命”是指诸侯相会,无需歃血为盟,体现一种相互信任的君子协定。“遇”是诸侯间非正式会晤。“胥命”和“遇”省去了会盟礼的繁文缛节,参会者之间也没有严格等级尊卑关系,因此没有将这两个术语加入列表中,表2统计整理出带有等级关系的会盟术语频次、源语、目的语和翻译方法。
Table 2. Statistics on the frequency, ST, TT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erms of meeting and covenant
表2. 会盟礼术语频次、源语、目的语及翻译方法统计
源语 |
频次 |
目的语 |
语旨 |
翻译方法 |
会 |
152 |
meet/hold a meeting |
部分对等 |
直译 |
隐性翻译 |
盟 |
179 |
swear a covenant |
意译 |
莅盟 |
20 |
oversee the covenant |
不对等 |
直译 |
寻盟 |
16 |
renew the covenant |
部分对等 |
意译 |
城下之盟 |
1 |
swear a covenant at the foot of the
city wall/a covenant made beneath the city wall |
对等 |
直译加注 |
显性翻译 |
执牛耳 |
2 |
hold the bull’s ear |
对等 |
直译加注 |
显性翻译 |
归饩 |
1 |
furnish a feast |
部分对等 |
意译 |
隐性翻译 |
例2:
原文:昔文襄之霸也,其务不烦诸侯,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左传·昭公三年》)
译文:In times past, when Lords Wen and Xiang were over lords, their endeavors did not overtax the princes. By their command, the princes sent envoys on official visits every three years, and they themselves visited court every five years. Whenever there was some matter at hand, they met, and when there was discord, they swore a covenant. [17] (pp. 1344-1345)
会盟本是周王室召开和主持的宾礼。但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并且由于霸主的出现,会盟的召开和控制权落在了霸主手中,会盟不再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霸主往往对与会诸侯颐指气使,频繁征会,霸主与其他诸侯间地位亦不平等。在这一例中,晋文公和晋襄公作为春秋霸主,颁布诸侯向晋朝聘和会盟的政令,体现出小国与霸主政治上不平等关系。
虽然译文“meet”可以传达出集会、会议的意思,但不足以体现会同礼的礼节性和等级性。“盟”意味着诸侯出于利益结成不固定的军事集团,以对抗其他邦国和军事同盟。而“swear a covenant”只强调发誓承诺遵守协议或契约的行为,并且不能体现参会者的地位差异。因此,这两种翻译可以传达基本含义,但无法呈现潜在文化内涵,属于隐性翻译。
译者在会盟术语翻译中还以隐性翻译为主,可能考虑到源语文化对目的语读者会造成阅读理解障碍,这里译者选择了符合目的语读者表达习惯的译文,易于被英文读者理解和接受。但这种隐性翻译的倾向,也使得源语文化内容和文化因素受到过滤,未能传达出春秋礼制的原貌,在术语传达的礼仪性和庄严性上大打折扣。此外,由于《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会盟礼较为简练含蓄,微言大义,要想充分理解原文文化内涵和语境内涵,往往需要参考史学学者对春秋诸侯会盟的礼仪和制度进行梳理和考辨的研究。《春秋》和《左传》的春秋笔法也使得译者不能局限于字面翻译和直译,而是应该挖掘出诸侯会盟背后所隐藏的事实,体现出周礼最核心的等级尊卑问题。
4.3. 锡命礼
锡命礼是天子任命诸侯、命官赋职、赏赉有功而举行的相关礼仪。“锡命”包含“锡”和“命”两个项目。“锡”同“赐”,也就是赏赐,是上级对下级的物质馈赠。“命”即命官,给予受命者某种政治职务或权利[18]。“锡命”也就是“赐命”,并且因锡命之时必有天子书写任命的简册,故又称之为“策命”。锡命相关术语的统计数据如表3所示。
Table 3. Statistics on the frequency, ST, TT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erms of bestowment
表3. 锡命礼术语频次、源语、目的语及翻译方法统计
源语 |
频次 |
目的语 |
语旨 |
翻译方法 |
锡命 |
2 |
bestow command |
部分对等 |
直译 |
隐性翻译 |
赐命 |
7 |
bestow command/bestow charge/bestow appointment/confer appointment |
直译 |
赐 |
9 |
bestow/give |
直译 |
命 |
4 |
issue orders /command/commission/bestow a commission |
直译 |
策命 |
1 |
draw up a document on bamboo strips commanding |
意译 |
例3:
原文:王使毛伯卫来赐公命。(《左传·文公元年》)
译文:The king sent the Mao Liege Wei to us to bestow his command upon our lord. [17] (pp. 462-463)
周代官僚体系为世卿世禄制度,凡诸侯即位和中央王官上任,均须经天子任命,赏赐给他们担任相应职务的命圭作为信物,再赐爵赐服于他们,之后方为合法[18]。原文指周天子在鲁文公即位时遣使对他进行锡命礼。译文将“赐”译为“bestow”,“bestow”在英语中虽然也有“赐予、赠予”的意思,但并没有像“赐”那样君对臣的权威和恩赐的意味。“命”是天子对诸侯任命赋职的礼仪,并不是字面理解的命令,因此译为“command”或“order”并不合适,译者似乎对锡命礼中“命”缺乏理解。可见,译文未能传递原文的文化和等级内涵,缺少对礼制的庄重性和仪式性的诠释。
关于“命”的翻译,译者也译为“appointment”、“commission”和“charge”,译文之间差异较大,可见译者对于这一术语翻译并不一致,可能因为《左传》最新译本由三位译者合作完成,不同译者对同一术语有不同的理解,且“命”在古文中表示“命令”的意思占大多数,译者对锡命礼术语意识不足,没有规范术语译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译文没有保留原文特有的文化特点,采取了隐性翻译,虽然译文过滤掉了原文复杂礼制文化信息,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但是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使原文的微言大义,深刻而精妙的内涵无法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春秋礼制仪式性和严格等级制度的存在。
5. 结语
本文在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理论指导下,以《左传》最新合译本为例,对宾礼术语在语旨维度的翻译对等问题进行研究,试图分析译者采取的翻译方法。研究表明,译文与原文在语旨维度上不完全对等,宾礼术语翻译以隐性翻译为主,译者对术语的等级性,仪式感、庄严性和一些文化背景信息进行了过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译文的可理解性和可读性,减少了读者对异质文化的阅读和接受障碍,但是未能使读者了解春秋礼制文化原貌。
豪斯认为在文化翻译中应该使用显性翻译,这样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就能规范自己有没有做到突显译文文化的原貌还是自我感知有刻意隐蔽。但是研究表明,宾礼术语翻译采用了与期待相悖的以隐性翻译为主的翻译方法。这可能与文化差异有关,文化差异越大,文化过滤的程度通常越高,接受者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进行解读和重构,从而使源信息发生变异。译者在翻译时主要采用直译方法,导致译文更多停留在字面含义,对原文的文化内涵和等级信息未充分传递,而且因为《左传》的微言大义,凝练且深刻的特点,深意往往隐藏在简练的文字背后,所以直译的方法虽然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特点,却让目的语读者失去了了解背后文化信息的机会。相比之下,其中经过增加注释的译文,比如“朝”、“聘”、“趋近”等,将原文的等级含义明晰化,比较清楚地呈现了春秋时期严格的等级文化,给读者提供了开阔眼界的机会。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和未竟之处。本研究主要聚焦于语旨中参与者及角色关系,即古代等级关系对译文词汇选择的影响。而语旨维度中其他变量如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等并未进行分析,未来研究可以对翻译中语旨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其次,本研究对豪斯翻译质量评估四阶模式(功能–体裁–语域–语言/文本)语言文本中的词汇层面进行分析,聚焦于宾礼术语的翻译,分析译文构建的语旨与原文语旨是否对等。未来研究可以拓展到对句法和语篇层面的对比分析,对原文和译文的语场和语式因素进行对比。
豪斯的翻译分类学强调翻译的过程规范性,给翻译实践提供指导。本研究通过探究《左传》最新合译本宾礼术语英译的翻译方法,分析文化过滤在译文的体现和效果,希望能够帮助译者在文化典籍的礼制术语的翻译中有效传递中国文化,促进礼制文化在海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