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Safety Governance Mod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ss.2024.1312109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范 维, 杨飞帆:中央财经大学保卫部、保卫处,北京;吴 潇: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北京
关键词: 新时代安全治理模式创新New Era Safety Governance Model Innovation
摘要: 当前社会处于不断变化的风险之中,给当前社会的治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是维护校园安全、维护地区稳定、助推地区发展的重要环节。文章以治理理论为视角,选取了B市20个高校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法,来评估高校安全治理模式治理的有效性,实地研究深入分析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模式存在的困境,并试图提出创新模式的实践路径。
Abstract: The current society is in a state of ever-changing risks, which poses new challenges to the governance of the current society. Safety govern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intaining campus safety, maintaining regional stability, and promot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 theory, this article selects 20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ity B for research, and uses questionnaire survey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governance of college safety governance models. The field study deeply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safety governance mod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attempts to propose a practical path for innovative models.
文章引用:范维, 吴潇, 杨飞帆. 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模式创新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2): 219-22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21098

1. 引言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实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师生员工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明显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观念层见迭出,直接影响高校安全稳定。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也面临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同时,高校面临复杂的社会矛盾的冲击,存在外部与内部的、传统与非传统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从工作实践来看,高校治安、消防、交通、综合治理、大型活动等传统风险仍然存在,意识形态、电信诈骗、网络安全、生物传染等新兴风险持续频发,新兴风险隐蔽性较强,风险研判难度较大。

高校安全稳定的工作内容已经从原来的传统安全拓展为涉及政治、意识形态、网络安全、信息保密、综合治理、食品卫生、生物传染等多个领域,治理主体从“单一”向“多元”转变。立足新时代,我们必须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从服务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和安全治理视角出发,切实强化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2. 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研究

2.1. 治理理论

风险治理理论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理论基础。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用以描述后工业社会中风险的普遍存在。新兴风险的特点包括非预期性、系统性、输入性和动态性。这些风险对政府、社会以及公众的风险认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风险管控手段、治理方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因此,构建新兴风险治理体系,加快理论研究,构建理论框架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形成新兴风险跨界治理模式,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课题[1]

协同治理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各子系统的协同性、自组织间的竞争合作以及共同规则的制定。其本质是通过处理复杂事务中的相互关系协调,以实现共同行动、耦合结构和资源共享,弥补单一主体治理的局限性。协同治理的目标是通过消除隔阂和冲突,以最低成本实现社会各方长远利益的协同增效。合作协同治理不仅意味着把公民的力量吸收到维护社会治安的活动中来,而且还意味着改变警方特有的思维模式[2]

韧性治理理论强调的是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时,社会治理系统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柔性和适应性,来有效应对挑战并保持稳定发展。韧性治理可以被视为在风险社会中,以公共权威为主导的多元主体通过紧密的合作网络,以及多种形态的互惠互益与合作伙伴关系,实施科学、敏捷、高效的风险应对政策计划和组织动员,以增强城市抵御风险冲击能力的行动和过程[3],在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过程中,引入风险治理理论、韧性治理理论及协同治理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韧性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密相关。它强调在面对传统和非传统风险时,如何通过优化治理模式,提升基层预防力、风险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和创造力[4]

2.2. 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模式

刘欢等提倡建立以保卫干部、高校保安、护校队、学生安全信息员队伍、班委权益安全员、辅导员为主要组成的点面互补全覆盖式高校安全队伍[5],构建夯实安全保卫队伍治理模式。胡松[6]从高校安全稳定角度,分析当前高校存在的问题;林伟[7]探析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安全保障队伍的协同建构;姚远等梳理高校安全工作体系的价值逻辑、历史演进,认为高校治理应建立高校安全工作体系[8];陈永庆[9]等在高校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探讨了高校安全工作体系建设的遵循。薛颖[10]在总体国家安全教育观的指导下,探讨高校安全常态化治理体系的路径。范志轩等[11]提出高校安全稳定综合治理模式的构建策略;李丁宁提出通过安全文化涵育来实现对高校的安全治理[12];刘艳红、唐璐、李恒、唐文杰、张月提出加强安全教育来提高高校安全治理能力。Del Pozo Durango等人提出,关注信息安全已成为高校安全管理的趋势[13],Levis Omusugu Amuya等研究者指出,高校安全治理和安全管理培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14]

实践上,蔡文政等以NY高校安全治理模式为例,提出高校安全治理模式完善路径[15]。于云飞[16]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存在的困境,试图探究高校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路径;王君[17]等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探索新时代高校政治安全治理体系的实践。方婷等[18]以A大学城高校为例,研究高校安全协同治理的创新路径。

Josph. P Heser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对高校安全事件的案例和相关资料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他对高校面临的安全风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构建预警体系以及加强法制建设等应对策略[19];Chun-Hao Tseng专注于校园停车场的安全问题,并采用了模糊逻辑等研究方法。基于此,他提出了针对安全评估方面的优化建议[20]。Allen K等认为,在提升校园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的过程中,应当强化校内各部门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校内与校外各方之间的协作与联动[21];Alkhateeb等研究者在其研究中全面剖析了大学校园的多主体特性,并建议采纳依托于物联网技术、机器学习以及智能系统的大学校园安全体系。他们还结合校园建筑的特点以及师生安全防护的需求,对安全系统进行了设计和构建[22]

2.3. 治理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治理模式研究

吴婷以风险管理和风险认知、危机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强调安全风险防治机制模式对高校安全治理的重要性[23];吴丹[24]提出通过构建安全风险韧性治理模式来增强校园安全治理能力。王菁菁[25]在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分析高校校园安全治理情势、机制与进路。容志[26]等在韧性理论视角下,探究高校校园安全体系建设路径;李辉[27]、胡一平等[28]在协同治理视角下,研究高校安全治理体系建构逻辑和路径;许莹星等[29]在新公共治理视角下,展开对高校安全治理研究;徐明春等[30]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构建高校安全新格局的思考。

综上所述,学者在风险社会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视角下对当前高校安全治理现状及路径展开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也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对高校安全治理展开深入的剖析,以期得到更具有代表性的方案。但以往的研究,缺乏对当前高校治理模式进行归纳总结,也没有更为深入地剖析其存在的不足;另外,当前社会处于不断变化的风险之中,单一的治理模式无法满足当前高校的治理需求。因此,本研究拟以治理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定性的研究方法获取资料和数据,深度调研分析当前高校安全治理模式的不足和困境,以期为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3.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资料来源

本研究于2023年6月~2024年6月,选取了B市20个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座谈会、访谈等实地调查方法收集资料;同时,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20个高校500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来评估高校安全治理模式治理的有效性。

3.2. 分析策略

本研究通过调研选取的20个高校为研究案例,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来获取资料和数据,深度分析当前高校安全治理模式的不足和困境;同时,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20个高校500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来评估高校安全治理模式治理的有效性。

从收集到的数据初步分析,按照治理理念、治理方法、治理特色来分类,将调研到的高校安全治理模式分为安全稳定治理模式、多元协同模式、安全教育引领模式,如下表1所示。

Table 1. Types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models

1. 高校治理模式类型

编号

隶属关系

高校类型

治理模式

ZLMS1

部属院校

综合性大学

安全稳定治理模式

ZLMS2

市属院校

专业性大学

安全教育引领模式

ZLMS3

部属院校

综合性大学

多元协同模式

ZLMS4

市属院校

综合性大学

安全教育引领模式

ZLMS5

部属院校

专业性大学

安全稳定治理模式

ZLMS6

市属院校

综合性大学

多元协同模式

ZLMS7

部属院校

专业性大学

安全稳定治理模式

ZLMS8

市属院校

综合性大学

安全教育引领模式

ZLMS9

部属院校

综合性大学

多元协同模式

ZLMS10

市属院校

综合性大学

安全教育引领模式

ZLMS11

部属院校

专业性大学

安全稳定治理模式

ZLMS12

市属院校

综合性大学

多元协同模式

ZLMS13

部属院校

专业性大学

安全稳定治理模式

ZLMS14

市属院校

综合性大学

多元协同模式

ZLMS15

部属院校

专业性大学

安全稳定治理模式

ZLMS16

市属院校

专业性大学

多元协同模式

ZLMS17

部属院校

综合性大学

安全稳定治理模式

ZLMS18

市属院校

专业性大学

安全教育引领模式

ZLMS19

部属院校

专业性大学

多元协同模式

ZLMS20

市属院校

综合性大学

安全教育引领模式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B市20个学校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引入了治理的有效性指标,并通过Stata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在其他控制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分析引入三种安全治理模式,带来治理指标的变化,分析结果如下表2所示。

Table 2. Analysis results

2. 分析结果

治理的有效性指标

安全教育引领模式

多元协同模式

安全稳定治理模式

安全知识掌握程度

0.290***

安全意识提升程度

0.269*

安全技能掌握程度

0.353**

校园安全文化情况

0.324**

应急处突情况

0.254*

0.631***

风险信息搜集情况

0.751**

基层治理情况

0.435**

综合协调情况

0.640**

N

500

500

500

注:*p < 0.05,**p < 0.01,***p < 0.001。

4. 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模式现状分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安全治理面临多种挑战和变化。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模式正在向着更加智能化、系统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挑战。

4.1. 安全稳定治理模式——系统建设型

高校安全稳定治理模式是指高校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方面采取的一系列组织架构、制度安排、措施手段和方法论的集合。这种模式旨在通过综合管理,确保校园环境的安全、和谐,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安全稳定治理模式以系统理论为视角。以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安全,从而形成安全系统[31],从系统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的视角统筹谋划学校安全治理,将校园安全稳定视为一切工作的压舱石,形成全方位、多层面的校园安全治理体系。

当问及安全稳定治理模式的治理过程

ZX老师回答:“安全稳定治理模式聚焦制度保障和统筹协调,来推进校园安全治理工作,简单来说,要把安全稳定工作当成一个系统来运行。这包括定期召开安全稳定工作大会,来完善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运行机制和执行过程;保卫部门建立24小时值守机制,其他各部门也需要做好应急工作预案,做好随时面对危机的准备”。(编号:20230605)

当问及比起其他模式,安全稳定治理模式的优缺点

SD老师回答:“将安全稳定工作视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整个高校的安全治理有着全局性的指导,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很大程度上集合所有的资源进行集体行动。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一方面,集合力量也需要前期的制度建设以及学校领导班子、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对安全稳定工作的配合;另一方面,这种模式比较强硬,偏行动类型,需要不断改进来适应高校类的文化阵地建设”。(编号:20230611)

4.2. 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动员协同型

多元协同治理模式是以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理念为视角。多元主体治理理论强调政府、企业、社区组织等都可以成为治理的主体。高校多元协同治理理念是治理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它强调在大学内部建立起多主体、多层次、多角度的协同治理结构,以促进高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高效化。(编号:20230711)

当问及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治理过程:

GH老师回答:“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治理过程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复杂过程。我们要做好确立治理目标、构建治理框架、制定协同机制、沟通与协调、资源整合,为协同治理提供必要的支持。”(编号:20230805)

当问及比起其他模式,多元协同治理模式的优缺点:

FG老师回答:“多元协同治理模式为校园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由于涉及多个主体,决策效率低、责任分散、沟通成本高、各个主体存在能力差异、协调难度大,因此多元协同治理中协调机制的制定和执行存在困难。”(编号:20240505)

4.3. 安全教育引领模式——安全文化赋能型

高校安全教育引领治理模式是指在高校治理中,将安全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和前置条件,通过安全教育的全面实施,推动和引领高校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这种模式强调安全教育与高校治理的深度融合,威廉·奥格本的“文化堕距”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的过程中,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由此不协调产生的差距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良好运行[32]。(编号:202311015)

当问及安全教育引领模式的治理过程:

DF老师回答:“安全教育引领模式的治理过程是一个系统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作。首先,我们需要确立一个清晰的安全教育理念,将安全意识融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执行中要做好制度建设、教育培训、实践演练、环境营造。”(编号:20231007)

当问及比起其他模式,安全教育引领模式的优缺点:

CXV老师回答:“安全教育模式通过传授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技能,提升安全意识,不断发挥校园安全文化对高校安全治理的正向作用,潜移默化,代代相传,涵育着一代代师生。但时间成本较长,短时间内很难发挥作用。”(编号:20240108)

5. 风险治理视角下构建新时代高校安全治理创新模式

在风险社会中,不断更新和完善治理过程,提高治理的效率来达成治理的目标。高校在平安校园建设中通过新的治理理念和治理实现来不断丰富对社会风险的回应,是当前高校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本研究拟将调研经验用于校园安全治理,就当前C大学治理现状,提出安全治理创新模式路径。

C大学案例情况:学校开展了二级学院“平安之家”创建验收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校领导担任组长、安全稳定领导小组成员为组员的验收工作组,按照听取工作汇报、审议支撑材料、召开师生座谈、实地察看、组织桌面推演等既定程序环节,逐一进驻各学院进行全面验收检查和综合评议。目前“平安之家”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2023年12月,C大学推动完成了完成10家学院的“平安之家”创建验收工作。

5.1. 促进高校基层治理

在高校安全治理中,结合党的领导与群众。高校安全治理关键在基层,做好基层工作,要坚持固本强基,健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工作机制。建立院系、班级、宿舍等多层次的安全稳定工作网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组织体系。枫桥经验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动和依靠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将问题解决在基层。

一方面,抓好基层单位的治理力量。建立网格化管理制度,在师生队伍中用好治理抓手。通过细化管理单元,明确责任区域,确保每一位师生都能在各自的网格内发挥作用,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从而实现管理的精细化、高效化,推动基层单位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在班级和学院选出安全治理代表,提高基层安全治理水平和能力。C大学建立安全网格员制度,从地域网格、人事网格、责任网格明确了基层单位的安全治理责任,但学校岗位变动快,网格信息更新慢,应提升网格信息建设能力,落实网格治理目标。

另一方面,开展“平安之家”创建。基层单位“平安之家”创建深化平安校园提升工程建设、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秉承“立足长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工作方针,突出问题导向,重点解决责任落实、人员落实、制度落实等基层单位安全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C大学已完成了所有二级学院“平安之家”的验收工作,但对职能部门的验收工作还没有完成,应加快验收进度,以及加强对已验收完毕的单位进行的“回头看”行动。

5.2. 引入多元主体,丰富治理力量

改革传统的治理理念,引入多样化的力量参与高校安全稳定治理,形成多元协同治理局面,是提升治理效果的关键。

首先,动员校内主体力量。一方面,制定和完善校园安全稳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校园安全管理条例、应急预案、安全责任制度等。建立健全安全稳定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C大学形成了安全稳定工作小组。由保卫处统筹安全稳定工作,在安全稳定工作预案的指导下,明细责任,但在处理执行层面不够顺畅,需要打通合作的堵点。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组织和社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我管理能力。C大学安全类的社团较少,只有保卫处指导的学生组织,需要团委、学生处等部门积极协调。

其次,加强学校周边治理力量。一方面,加强与维稳、公安、国家安全、反恐、消防、交管等有关上级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等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精准发力,形成安全稳定工作合力。另一方面,与周边社区建立联动机制。开展社区服务项目,引入社区治理力量的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C大学与周边社区、公安机构形成治理合力,但在具体的事项上,仍存在扯皮、推诿的情况,需要进一步优化。

最后,完善多元主体治理方式。一方面,优化传统治理方式。完善治理组织结构、开展定期会议、加强宣传与教育;另一方面,用好网络平台力量。如微博、微信、校内论坛,在做好网络平台的维护与管理的基础上,拓宽师生参与治理的渠道。建立在线提案系统,鼓励师生为学校治理提供建议和意见。C大学大多数的智能部门和学院都有其微信公众平台,但大多发送管理类的通知,师生通过后台留言的方式反馈,回复的时间较长,需要进一步改善。

5.3. 树立风险治理理念,提升高校治理韧性

提高高校治理协同的组织性、技术的智慧化、文化的力量性,是不断增强校园的应急治理能力,提升校园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的重要方式,是“韧性校园”建设的重要维度。

一方面,健全校园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信访工作制度。鼓励师生成为高校安全治理的实践者。通过师生参与、信息反馈和成果共享,构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全面校园风险预防体系。C大学通过校长热线、校长信箱、保卫处值班室接收校园师生的反馈,但在信息搜集和反馈的速度和能力上,与学生常用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微信群相去甚远,因此需要完善信息搜集制度,动员师生参与。

另一方面,健全校园应急处突工作体系,修订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开展全员全域应急知识和技能普及培训,提高对暴恐事件、涉校疫情、个人极端行为、重大安全事故的先期处置能力,增强在极端情况下的校园安全韧性。同时,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当前,安全稳定工作是校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敏感节点多、敏感事件复杂,C大学在人员培训、对重点部位、重要时段的安全防范较为重视,需要加强其持续性。

5.4. 弘扬安全文化,落实育人目标

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集中场域,需要落实校园师生安全文化需求,促进安全教育质量,促进协同育人。

首先,要完善安全教育制度,落实安全教育目标。《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强调了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将其视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和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落实加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任务,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教育体系。C大学目前由保卫处安全教育科牵头,形成二级单位网格员、学院安全教育委员、学校安全教育协会成员为抓手的安全教育主体,但在安全教育制度方面的建设还有所欠缺。

其次,要建设安全教育文化。一方面,通过校园媒体、网络平台、线上交易平台等渠道,宣传安全文化,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另一方面,举办安全文化主题活动,如安全知识竞赛、安全主题征文大赛、消防运动会等。C大学在每年新生入学、毕业生毕业、消防安全日、交通安全日各大时间节点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形成了系列安全教育活动,例如消防运动会、安全知识竞赛、国家安全主题安全征文大赛等,但师生参与度仍需要持续动员。

最后,建设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安全教育课程是提升学生安全素养、预防安全事故的关键环节,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学生的必修课,并逐步提高其学分。一方面,要明确安全教育课程的目标。在设置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课程结构、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评估与反馈机制;另一方面,重视课程内容。安全教育课程既要包括基础安全知识,更要重视应急技能的处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安全教育。C大学与某安全教育平台合作开展安全教育课程学习,并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本科生必修课,学生需修满安全教育学分才能如期毕业,但安全教育的内容仍需进一步深化。

基金项目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学研究分会课题支持。

参考文献

[1] 乌尔里希·贝克. 风险社会[M]. 何博闻,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4: 38.
[2] 安东尼·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 郑戈,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联书店, 2000: 91-92.
[3] 容志. 我国城市韧性治理现状分析与完善策略[J]. 国家治理, 2023(2): 57-62.
[4] 于永达. 基层韧性治理的理念与实践举措[J]. 人民论坛, 2024(2): 64-67.
[5] 刘欢, 杨剑. 点面互补全覆盖式高校安全队伍建设研究[J]. 高校后勤研究, 2024(7): 33-34+38.
[6] 胡松. 新时代高校安全问题及对策[J].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 34(4): 108-111.
[7] 林伟. 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安全保障队伍的协同建构探析[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1(2): 110-116.
[8] 姚远, 金建平. 高校安全工作体系建设的价值逻辑、历史演进和现实启示[J]. 2024, 26(1): 84-90.
[9] 陈永庆, 罗丙中, 杜国胜. 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建构研究——基于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J]. 高校后勤研究, 2022(11): 26-29.
[10] 薛颖. 国家安全教育观视角下高校安全治理工作路径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3, 44(18): 105-107.
[11] 范志轩, 游建军. 略论高校安全稳定综合治理模式的构建[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4(4): 102-105.
[12] 李丁宁. 高校安全文化涵育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2024.
[13] Del Pozo Durango, R.H., Toapanta, S.M.T., Díaz, E.Z.G., Trejo, J.A.O., Arellano, M.R.M. and Hifóng, M.M.B. (2023)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Governanc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2023 Asia Conference on Cognitive Engineering and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Hong Kong, 15-16 December 2023, 29-34.
https://doi.org/10.1109/ceii60565.2023.00014
[14] Amuya, L.O. and Kariuki, P.M. (2023) Organis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s Antecedents of Enterprise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Adoption in Kenya’s Accredited Universitie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46, 1-17.
https://doi.org/10.1080/1360080x.2023.2235772
[15] 蔡文政. 高校安全治理模式的完善路径——以NY高校为例[J]. 统计与管理, 2017(2): 35-36.
[16] 于云飞. 高校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探析[J]. 高校后勤研究, 2022(3): 32-33+46.
[17] 王君, 张宏, 李志楠. 构建新时代高校政治安全治理体系的实践探索——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J]. 大学: 研究与管理, 2022(10): 60-63.
[18] 方婷, 周学艺, 林馨英. 区域高校学生安全协同治理模式创新研究——以A大学城为例[J].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36(3): 156-160.
[19] Hester, J.P. (2003) Public School Crafty: A Handbook with A Resource Guide. McFarland & Company.
[20] Tseng, C., Hadipriono, F., Duane, J., Maughan, P. and Whitlatch, E.W. (2004) Safety Evaluation for Campus Parking Garage Performance Using Fuzzy Logic. Journal of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Facilities, 18, 127-135.
https://doi.org/10.1061/(asce)0887-3828(2004)18:3(127)
[21] Allen, K., Lorek, E. and Mensia-Joseph, N. (2008) Conducting a School-Based Mock Drill: Lessons Learned from One Community. Biosecurity and Bioterrorism: Biodefense Strategy, Practice, and Science, 6, 191-201.
https://doi.org/10.1089/bsp.2007.0065
[22] Alkhateeb, F., Maghayreh, E.A. and Aljawarneh, S. (2010) A Multi Agent-Based System for Securing University Campus: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s,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Liverpool, 27-29 January 2010, 75-79.
https://doi.org/10.1109/isms.2010.25
[23] 吴婷. 高校安全风险防治机制完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24] 吴丹. 高校校园安全风险韧性治理模式探析[J]. 高校后勤研究, 2024(7): 35-38.
[25] 王菁菁. 高校校园安全风险治理: 情势、机制与进路[J]. 江苏高教, 2023(12): 64-68.
[26] 容志, 赖天. 基于韧性理论的高校校园安全体系建设研究[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2): 44-59.
[27] 李辉. 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研究——以云南省四所高校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大学, 2021.
[28] 胡一平, 李硕, 苗志良. 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安全治理体系建构逻辑和路径研究[J]. 高校后勤研究, 2023(1): 20-22+28.
[29] 许莹星, 李军. 新公共治理视角下的高校安全治理研究[J]. 武汉社会科学, 2021(2): 100-104.
[30] 徐明春, 于平.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构建高校安全新格局的思考[J]. 高校后勤研究, 2024(8): 35-37.
[31] 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安全学原理[M].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 75+79.
[32] 威廉·菲尔丁·奥格本. 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 王晓毅, 陈育国, 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