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Analysis of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to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作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于新时代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但仍存在大学生心理呈现出多样化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当前,深刻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及发展现状,全面优化并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Abstract: As one of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mental health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ince the 1980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made many beneficial achievemen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b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the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and the weak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work to deeply grasp the connotation, relationship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mprehensively optimize and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宋安妮 (2024).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心理学进展, 14(12), 311-31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12887

1. 引言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理应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阶段是学生的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同时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培养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因此培养大学生拥有一颗积极健康的“中国心”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肖甜,尚云,2024)。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并进,是深入践行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与方法,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政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部分,不仅能够强化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2.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1.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尽管学界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存在多种解释,但普遍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心理健康表示的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主要是指个人的心理活动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正常且稳定的状态,个体的心理活动包括坚强的意志、完整的认知结构、出色的适应性以及正面积极的情绪等多个维度,而心理健康则是指这几个方面共同构成的积极稳定的心理特质,它是身体健康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心理健康还表现为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主要是指个体在面对心理挑战时能够展现出积极应对、主动调节的态度,并具备有效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一定的心理健康标准,通过向受教育者普及心理保健知识、教授心理调适技巧,培养其优秀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个性品质,旨在提升其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进而推动其心理健康成长的一系列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的盛行,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变换、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网络舆论交织出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聚焦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生理特性以及心理成长规律,同时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旨在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缓解学业、人际、就业、恋爱等方面的压力。通过教育引导,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所处环境,以维持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2.2.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自从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以来,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初表达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发表的《共产主义同盟章程》中所提到的“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高校开展的,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系统灌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来进行的教育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意识形态教育、宣传思想工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作用最为突出,主要是教育者通过系统的课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德育理论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实现理论的系统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理性信念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为指引,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3.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当前大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心理问题,而是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彼此相互影响的结果,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李雪飞,2010)。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彼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1.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引,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所体现的育人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建设具有互通性,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关注,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加注重理论的灌输,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的前提。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唯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才能够接受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时期是青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但同时也是心理问题频发的敏感时期。进入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需要应对新的环境带来的挑战、适应与中学阶段不同的教育模式。同时,大学生因社会经验不足,思想较为单纯,难以有效甄别舆论空间中的各种信息,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这些因素对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认同构成了严峻挑战。面对这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挑战,大学生更容易陷入心理困境。实践证明,积极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面对困境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黎藜,2020)。

3.2.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引导学生深化认识、提升思维的重要工具,更是塑造学生精神世界、培养其正确价值观的关键力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分析人生哲理、探讨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迷失方向,不随波逐流。同时,它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时能够独立思考,并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面对现实困难和生活压力时,能够积极地应对,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先进经验借鉴,也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思想基础,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又提高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实效性的提高。

4.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现状

4.1. 大学生心理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特征

大学时期是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由于大学生尚处于心智发展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他们在遭遇失败、挫折等逆境时往往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挫败感等消极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的长期存在往往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加难度。当前,“00后”已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力量,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鲜明的个体性特征,这导致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容易忽视他人的情感需求,缺乏必要的共情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构成了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项显著心理问题。同时,社会竞争的加剧与网络时代的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许多新的心理负担,面对内卷越来越严重的现实社会,大学生更容易在思想行为上产生偏差,从而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目前的很多高校中都有部分心理异常或危机的学生,也有严重的抑郁情况存在(李晓婷,2024)。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的模式能够有效地防止以上心理问题的出现,当然这也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

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他们整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和挑战并存,一些大学生可能会出现政治信仰动摇、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薄弱、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而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及道德品质,在心理健康方面并没有投入专项资金且缺乏固定的师资力量,甚至一些高校官网并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模块,这意味着学生在寻找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时可能会受到一定阻碍(李俊玲,2024)。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并试图将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转化为内在动力,但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未能紧跟时代步伐,且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尤其是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另外,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更多地关注其学术成绩、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等方面,而缺乏对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尚未给予学生心理健康足够的重视,在学校教育的框架内,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仍然存在不足。

4.3.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不清

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应对学生的诸多实际难题,而部分教师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采取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简单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去解决思想问题,不能区分出学生的问题是属于心理问题还是思想问题,将思想问题错误地归结为心理问题,将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问题。另外,在一些高校中还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时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象,这些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主观地为学生作出决定,要求学生遵循固定的行为模式,而缺乏与学生之间心灵上的交流,这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会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恐惧、害怕以及逆反心理。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将心理问题深埋心底,不愿意对教师诉说心理上的困惑,更不愿向教师敞开心扉交流。在高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往往是相互交织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不能仅凭表面现象作出判断,而要严格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路径

5.1.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的特性并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策略,对其进行分类指导,从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帮助大学生直面问题,深挖问题根源,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新生入学阶段为例,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预先识别潜在的问题,以便后续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针对一些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加强心理疏导以及思想引领,防止矛盾积累情况的出现。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要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增强其适应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教导学生有效管理情绪,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建设相结合,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利益相结合,树立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掌握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以培养其强大的心理素质。

5.2. 创新多媒体教学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大高校相继构建了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互动式的在线教学活动,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充分运用来拓展教育的边界,打造专门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高校还借助微课、在线答疑等多元化的形式,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现今,智慧树、学习通及中国大学MOOC等网络学习平台均已增设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与此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借助新媒体的手段传播心理知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信、QQ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沟通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高校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心理咨询的线上预约服务,开通学校心理咨询邮箱,让学生能够及时反映心理问题,这样教师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不良思想动态和心理问题。另外,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产生情感共鸣,深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5.3. 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对于个体成长和社会和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更是离不开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当前,除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以外,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我们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家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当中,让他们与思政工作者紧密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同时,还要使其能够准确把握大学生当下的心理状态,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帮助,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心理素质,使大学生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行为习惯。另外,为了提升整个教师队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可以定期开展系统且深入的知识技能培训,通过这些培训课程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加强他们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能力,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4. 建立协同发展机制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他们在塑造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发展机制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中,并且能够精准巧妙地将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实践中去,不断推陈出新,革新教学内容,优化并改良课程的结构设置,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结合。其次,高校还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审视并综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的实践方法,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与互补。例如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加入有关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学习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也学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也可以适当地加入有关国家政策和社会责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这一举措,不仅能够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整体效能,还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6. 结论

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石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融合了多种学科理论的精华,并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展望未来,二者融合的范围将变得越来越广泛,教育理念将不断得到更新,理论体系也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进而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更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黎藜(202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讨. 广西教育(高等教育), (12), 72-74.
[2] 李俊玲(2024).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策略探析. 世纪桥, (16), 57-59.
[3] 李晓婷(2024). 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与研究. 社会与, (8), 165-167.
[4] 李雪飞(20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5] 肖甜, 尚云(2024).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究.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40(10), 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