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Social Welfa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zang
摘要: 自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已实现全面小康,继而要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背景下,社会福利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需求。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社会福利的增进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以西藏自治区为例,以耦合协调分析法对其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测算研究,探究西藏自治区社会福利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耦合性联系,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Abstract: After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the main contradiction in our society has shifted 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eople’s 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and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chieving comprehensive moderate prosperity and then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eople, social welfare should play its positive role to the fullest, meeting the people’s growing needs for social welfare. There is a certain connection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welfare, and the enhancement of social welfare has an important role and impact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es. Taking the Xizang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uses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analysis method to measure and research the social welfare and economic growth, exploring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welfa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the Xizang Autonomous Region, which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social welfare in the area.
文章引用:郝蓉, 尹芳霞. 西藏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 统计学与应用, 2024, 13(6): 2353-2361. https://doi.org/10.12677/sa.2024.136228

1. 引言

社会福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其广义含义是指福利设施、津贴与服务的综合供给,旨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狭义的社会福利则更侧重于对老人、残疾人和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保障,与社会救助紧密相连。鉴于广义的社会福利在范畴上更为广泛,且与区域经济联系更为紧密,本研究采纳广义的社会福利概念进行深入探讨。

学术研究领域中,社会福利通常被视为是由物质财富、社会保障和生活环境三个维度构成的复合体系。物质财富主要反映在居民收入和消费等经济指标上;社会保障涵盖医疗、教育、养老和保险等关键方面;生活环境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治安等社会条件[1]。因此,社会福利成为一个多维度的评价框架,用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本研究认为,社会福利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增长也能够通过增加物质财富和改善生活环境,进而促进社会福利的提升。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以其辽阔的地域、稀疏的人口、以及高海拔和寒冷的气候条件而著称。该地区拥有约一百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密度仅为2.2人/平方千米,且居民普遍面临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挑战,平均海拔超过四千米。长期以来,西藏自治区一直面临经济增长缓慢、基础设施落后等发展问题。在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的当下,西藏自治区积极响应新时代的号召,致力于全面、准确、深入地实施新发展理念。综上,研究探讨社会福利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对于促进西藏的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2] [3]

2. 数据来源与指标评价体系

2.1. 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权威的统计资料,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西藏经济发展统计公报等。对于部分特殊数据,通过综合上述统计年鉴和公报中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应计算与推导,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2.2. 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全面揭示西藏自治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本研究构建涵盖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双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在借鉴现有学术研究的同时充分考虑西藏自治区的具体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福利系统的评价指标分为物质财富、社会保障与生活情况三个维度,进一步细化为17个二级指标,以全面反映社会福利的多维度特征。经济增长系统的评价则侧重于地区生产总值和增长指数等关键经济指标,共选取4个二级指标。这一指标体系的建立,旨在为深入分析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提供量化基础(具体指标详见表1)。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social welfare and economic growth

1. 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评价指标体系

系统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权重

社会福利X

物质财富X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0.068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0.0723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比−

0.0696

社会保障X2

普通高中生师比−

0.0339

普通初中生师比−

0.0313

普通小学生师比−

0.0391

每万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0.0458

每万人口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

0.0640

失业保险覆盖率+

0.0940

医疗保险覆盖率+

0.1289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

0.0557

生活情况X3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0.0336

农作物播种面积覆盖率+

0.0681

电话普及率(部/百人) +

0.0529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

0.0420

人均财政支出+

0.0529

人均教育支出+

0.0478

经济增长Y

经济增长Y

GDP+

0.3496

人均GDP+

0.3496

GDP增长指数(上年 = 100) +

0.1462

人均GDP增长指数(上面 = 100) +

0.1546

3. 研究方法

3.1. 熵值法

由于本文采取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双系统指标,故采取熵值法对指标赋予权重。

数据标准化处理:即对初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解决其纲量、数量级与指标正负取向差异问题。

正向指标: X ij = X ij min X j max X j min X j ;负向指标: X ij = min X j X ij max X j min X j

其中 X ij 为标准化处理过得指标值,但由于极值法之后指标值可能为零,为确保指标计算仍有意义,现将 X ij 作为最终标准化数值: X ij = X ij +0.001

构建比重矩阵:计算第i年第j项指标值的比重 p ij p ij = X ij i=1 m X ij

计算指标信息熵: e j =k i=1 m ( p IJ ×ln p ij ) ,其中 k= 1 lnm ,若 p ij =0 ,则 p ij ×ln p ij =0

计算信息熵冗余度: p ij ×ln p ij =0 ,即信息效用的价值;

确定指标权重: w j = g j j=1 n g i

在以上式子中, min X j max X j 分别为所有年份中第j项单项指标的最小值与最大值,m为评价年数,n为指标数。权重 w j 的大小受 g j 的直接影响, g j 越大,该指标在评价体系中越为重要,权重也越高。

3.2. 耦合协调评价模型

耦合协调评价一般用于两个及以上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4]

① 协调度: C= f( x )g( x ) ( f( x )+g( x ) 2 ) 2

发展度: T=αf( x )+βg( x ) ,也称协调发展水平,其中 α+β=1

耦合度: D= CT

探讨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时,二者在研究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为了量化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与协调发展水平,引入发展度T这一指标[5]αβ分别代表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系统的权重,赋予相同权重值0.5,以体现二者在研究中的平衡性。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耦合协调度进行细致等级划分(详情见表2)。

Table 2. Criteria for grade divis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between social welfare and economic growth

2. 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度等级划分标准

划分类型

序号

耦合协调(D)区间

协调类型

失调衰退期

1

(0, 0.1]

极度失调

2

(0.1, 0.2]

严重失调

3

(0.2, 0.3]

中度失调

4

(0.3, 0.4]

轻度失调

过度调和期

5

(0.4, 0.5]

濒临失调

6

(0.5, 0.6]

勉强协调

协调发展期

7

(0.6, 0.7]

初级协调

8

(0.7, 0.8]

中度协调

9

(0.8, 0.9]

良好协调

10

(0.9, 1]

优质协调

4. 耦合协调度实证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2013~2022年间西藏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福利水平指数进行综合分析[6]。社会福利发展指数以f (x)表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以g (x)表示,二者综合协调指数为T,量化了社会福利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协调性。本章节将对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情况进行阐述与分析。

4.1. 西藏自治区整体概况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之地,有拉萨、昌都、日喀则、那曲、林芝、山南、阿里七个地级行政单位,辽阔的地域占据全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辽阔的面积,不仅赋予西藏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而且构成了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模式。

4.1.1. 经济发展概况

(1) 经济实力方面。2013至2022年间,西藏自治区GDP从828.2亿增至2132.6亿,年均增长率达到1.1%。这一增长趋势在面对全球性疫情挑战的背景下依然保持稳健的上升态势。2022年西藏自治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675元,较上面同期增长6.9%,低于同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

(2) 产业结构方面。2022年西藏自治区呈现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形成“三、二、一”型产业结构。过去十年,西藏自治区三大产业占比基本稳定。尽管西藏自治区全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但得益于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使得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以此同时,第三产业占比随时间逐步下降,但总体趋势保持在50%以上,显示其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西藏自治区不断优化和调整产业发展与方向,致力于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政策导向不仅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也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推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西藏采取“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发展战略,坚持在优化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的同时,统筹推进产业整体提升和发展。

4.1.2. 社会福利概况

(1) 收入方面。西藏自治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过去十年中呈现了持续的增长态势。2022年西藏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753元,较2013年增长2.4倍,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209元,较2013年增长2.8倍。

自2017年起,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均超过同期GDP的增速,表明居民收入增速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步性有所增强。但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仍然存在,且目前尚未观察到这一差距有缩小的趋势。

(2) 居民保障方面。西藏自治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过去十年中有所加强。2022年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人数达到174.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30.98万人。此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高达339.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3.3%。这表明了医疗保险覆盖面的广泛性。在就业保障方面,城镇登记失业率在过去十年的平均值仅为2.67%,反映出该地区就业市场的稳定性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性。

(3) 地市之间城镇化发展差异大。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区平均城镇化率为35.73%,其中拉萨市为69.77%,阿里地区和林芝市分别以43.67%和40.88%的城镇化率紧随其后。相比之下,山南、日喀则、那曲和昌都的城镇化率分别为31.93%、23.09%、22.98%和17.48%,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只有拉萨、阿里、林芝三个地级市高于全区平均城镇化。除拉萨市外,所有地市城镇化水平均大幅低于同年全国城镇化水平的63.9%。至2022年,西藏全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至37.39%,与全国城镇化水平的65.22%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种城镇化发展的不均衡可归因于西藏地区广阔的地理分布和人口稀少的特点,并且西藏自治区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着传统的农牧社会结构,城镇发展的能力和对人口聚集的吸引力受限。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西藏自治区城镇化的进程缓慢并且具有差异性。

4.1.3. 西藏自治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在本研究中,对2013至2022年期间西藏自治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指数T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一时期内综合协调指数T呈明显的直线增长趋势,2013年综合协调发展指数为0.1640,2022年已显著增长至0.8064,表明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之间协调性的显著提升。尽管2019年及随后几年的疫情对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导致综合协调指数出现波动,但整体增长态势并未改变。社会福利发展指数方面,十年间整体呈高速增长状态,2013年的0.0273增长至2022年0.9134,这一跃升凸显了西藏自治区在社会福利方面的重大进步。2017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实施一系列有关民生福祉的福利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显著加速了社会福利发展指数的增长。自2018年起,该指数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进一步巩固社会福利体系的发展成果。

图1展示出2013至2022年间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指数的分析,发现该指数较社会福利发展指数表现出更高的波动性。2013年至2018年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指数稳步增长,2018至2019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9年后的两年内指数再次恢复稳步增长趋势,2021年至2022年间指数出现明显下滑趋势。2015年西藏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亿。在2019年及之后的疫情期间,得益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扶持政策,西藏自治区整体经济并未遭受重大冲击,反而保持稳步上升趋势,但2022年随着疫情扶持政策的逐步取消,之前疫情期间累积的经济发展压力开始显现,导致经济增长的滞后性负面影响。尽管存在波动,但纵观十年的发展历程,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增长的状态。

Figure 1.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 of social welfa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zang from 2013 to 2022

1. 2013~2022年西藏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综合发展指数

4.2. 西藏自治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与时序分析

根据图2所示,2013至2022年间西藏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经历了显著的增长期,并在2014年达到阶段性高峰,随后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2014年其耦合度为0.9476,自此之后一直保持在0.9之上的水平,在2014至2022的九年间其耦合度平均为0.9905。十年间西藏自治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始终保持着增长态势,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使得耦合度始终保持在高水平。

图2中可以看出2013至2022的十年间西藏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之间耦合协调度平均值为0.6930,显示出整体上逐步增强的协调性。在2014年、2018年、2021年均有小幅度的增长,其余年份均保持稳定增长。2013年耦合协调度为0.3010,处于调和衰退期。2014年和2015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上升至0.5075,处于过渡调和期,其中2015年属于勉强协调阶段。自此之后,西藏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保持增长状态,进入协调发展期,2016~2022年耦合协调度均值达到0.8021,并且在2021年达到优质协调阶段,耦合关系显著。十年间西藏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变化轨迹,从轻度失调到勉强协调,最终达到优质协调,揭示了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之间整体耦合协调性逐年增强。

Figure 2. The trend of coupling degree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social welfa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zang

2. 西藏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

Table 3. Analysis results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social welfa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zang from 2013 to 2022

3. 2013~2022年间西藏自治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分析结果

年份

f (x)

g (x)

耦合度(C)

协调指数(T)

耦合协调度(D)

耦合协调度等级

耦合协调发展类型

2013

0.0273

0.3007

0.5523

0.1640

0.3010

轻度失调

g(x) > f(x)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14

0.1592

0.3086

0.9476

0.2339

0.4708

濒临失调

g(x) > f(x)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15

0.2583

0.3396

0.9907

0.2989

0.5442

勉强协调

g(x) > f(x)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16

0.3509

0.4135

0.9966

0.3822

0.6172

初级协调

g(x) > f(x)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17

0.4074

0.5343

0.9909

0.4709

0.6830

初级协调

g(x) > f(x)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18

0.6496

0.6242

0.9998

0.6369

0.7980

中度协调

f(x) > g(x)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19

0.7309

0.6374

0.9977

0.6841

0.8262

良好协调

f(x) > g(x)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20

0.7748

0.7698

1.0000

0.7723

0.8788

良好协调

f(x) > g(x)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21

0.8629

0.8203

0.9997

0.8416

0.9172

优质协调

f(x) > g(x)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22

0.9134

0.6993

0.9911

0.8064

0.8940

良好协调

f(x) > g(x)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在对西藏自治区的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时,当社会福利综合发展指数大于经济发展综合发展指数时,意味着社会福利发展相对滞后;相反,若经济发展综合发展指数大于社会福利综合发展指数,说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若二者相等,则说明二者发展均衡[7]-[9]表3为2013~2022年间西藏自治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分析结果,通过观察2013至2017年的数据,西藏自治区社会福利的发展在这段时间内相对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自2018年起至2022年,情况发生转变,经济发展落后于社会福利的发展。要满足实现西藏自治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长期高质量协作发展,不仅要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要通过社会福利发展以促进经济发展。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研究选取西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构建2013至2022年间该地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应用熵值法精确测算各指标权重,并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对耦合度进行量化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深入探讨后得出以下结论:

(1) 在2013至2022年期间,西藏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高度耦合的态势,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协同效应。并且自2018年开始,经济发展呈现出相对滞后的状态,表明社会福利的发展水平开始超越经济增长水平。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社会福利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推动作用,也反映出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 2013至2022年间,西藏自治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综合协调指数T呈稳定增长趋势,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双系统的发展指数亦保持增长态势。自2016年起,该地区处于协调发展期,并于2021年达到优质协调的阶段。此外,自2014年以来,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之间耦合度始终高于0.9,显示出二者之间强烈的耦合相关性。十年间,耦合协调度等级从轻度失调逐步提升至优质协调,标志着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在不断增强。

5.2. 讨论

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之间良好协调发展是西藏自治区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目标的关键。西藏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之间呈高度耦合状态,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西藏经济的稳步增长,可以为社会福利提供基础的公共服务与设施,增强福利政策的补贴与扶持,给予坚实的财政支持,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增进人民福祉。同时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如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加强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实现城乡统筹,民生福祉更上一层楼,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在国家实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引领下,推行良好的社会福利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则促进民生保障走上新台阶,以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 林闽钢, 梁誉. 我国社会福利70年发展历程与总体趋势[J]. 行政管理改革, 2019(7): 4-12.
[2] 钟琪, 郭进利, 高雨茹. 县域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 财会研究, 2023(2): 4-11+33.
[3] 王发莉, 詹万里, 图登克珠.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以西藏地区为例[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7(4): 205-212.
[4] 王淑佳, 孔伟, 任亮, 等. 国内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误区及修正[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3): 793-810.
[5] 赵鑫铖, 梁双陆. 中国区域经济福利的水平测度与增长测度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 37(7): 26-47.
[6] 逯进, 陈阳, 郭志仪. 社会福利、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差异——基于中国省域数据的耦合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 2012(3): 31-43+111.
[7] 陈阳, 郑立民, 逯进. 西北省域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研究[J].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5(2): 94-100.
[8] 贺俊, 程佳敏, 万红燕. 人口结构、经济增长与中国社会福利水平[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0(1): 19-26.
[9] 郑功成. 中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发展战略: 从照顾弱者到普惠全民[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 25(2): 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