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世界遗产是指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大自然和人类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1]。而文化景观属于文化遗产,根据《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定义,它代表“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与其他遗产类型相比更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2]。迄今为止,《世界遗产名录》上已有121处遗产和6处跨界遗产(1处已除名)被列入文化景观。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众多的名山秀水,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众多的世界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文明的象征[3]。截止2024年11月24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供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共有59项遗产,包括40项文化遗产,15项自然遗产,4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其中,文化景观遗产包括庐山国家公园(Lushan National Park)、五台山(Mount Wutai)、杭州西湖文化景观(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gzhou)、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of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Cultural Landscape),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of Old Tea Forests of the Jingmai Mountain in Pu’er)于202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虽然这项遗产名称中包含了“文化景观”,但其并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文化景观遗产,故中国仅有5处文化景观遗产(具体分布见图1)。
文化景观遗产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其他地区均分布较少,尤其是亚太地区面积广大,其文化景观遗产却只占全球的19% [4]。而济南泉·城文化景观作为我国第一个以泉水为主题的申遗项目,通过分析这一文化景观的价值与管理保护现状,并对比相似文化景观的发展与保护措施,从中得出借鉴性经验进而指导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的申遗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2.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的概况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的遗产核心区域涵盖了众多独特的元素,包括天然泉池、人工河流、湖泊、
注:该图基于奥维互动地图软件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4)3175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资料来源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https://whc.unesco.org整理。
Figure 1. Distribution map of world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 in China
图1. 中国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分布图
渠道、水闸、公共区域、街道小巷、住宅庭院、园林景致以及宗教庙宇等十大类别的遗产要素,共计89个遗产点。这些遗产点散布于九个保护区,如大明湖景区、趵突泉景区、五龙潭景区、环城公园景区、芙蓉街至百花洲至珍珠泉街区、将军庙街区、东泺河、西泺河以及小清河等[5]。一类缓冲区北至小清河北岸,西至匡市街饮虎池周边,南至泺源大街,东至东青龙街,总面积大约为194公顷;二类缓冲区与济南泉域一致[6]。
2.1. 自然特征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位于中国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市,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文明长期交融的结晶。济南位于泰山背斜北翼的济南单斜构造区,是我国北方岩溶地下水的典型特征,济南岩溶地下水系统以广阔的分布面积、显著的地下储水和调节能力、稳定的泉水流量以及明确的供水和排放功能分区而著称。济南泉水资源丰富,截至2022年,济南市共有水库390座,泉水1209处,名泉950处[7]。济南岩溶地下水系统的自然水循环,包括泉水出露、大气降水、地表及地下径流,这一循环过程为泉水的持续喷涌提供了可靠保障。
2.2. 文化特征
济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兴起与发展依存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泉水为显著特征的自然地理要素在济南的起源及演进进程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影响力。济南古城作为中国现存大型城市聚落中独特的范例,是唯一一座依泉而兴、泉城相互依存并协同发展的历史文化载体,其城市空间格局、经济模式、文化脉络均与泉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体现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过程。古代人们多依水而居,故济南古城的选址与泉水紧密相连,人们在交通与生活等方面依靠泉水生活,塑造了独特的“泉文化”。长期以来“泉”与“城”互相依托、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它们共同见证了人类社会变迁,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也体现了济南泉·城文化景观有机演进的特性,这使济南城的人居环境不断自我完善,以适应时代的变化,蕴含着人与自然持续演进的融洽关系[8]。
2.3. 申遗过程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的申遗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具体见表1),但总体呈现良好的态势,历经13年,于2019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将“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标志着泉水申遗工作取得重大进展[9]。
Table 1.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Jinan Spring-City Cultural Landscape for world heritage
表1.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的申遗过程
时间 |
进程 |
结果 |
2006 |
济南市政府首次宣布泉水申遗 |
初步推动 |
2009 |
济南泉水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 |
踏出泉城申遗第一步 |
2012 |
济南将泉水申遗方向调整为“文化景观遗产” |
调整申遗方向 |
2016 |
济南泉水申报世界遗产项目由自然文化遗产转变为文化遗产,申报范围由济南泉水申遗更新为“泉 + 城”模式 |
确定文化景观遗产类型 |
2017 |
国家文物局现场考察专家组到济南考察,对申遗工作给予肯定 |
国家文物局现场考察 |
2019.3.26 |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
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
2023 |
济南市建设泉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举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果展等 |
持续推进申遗工作 |
2024 |
举办“泉甲天下 城向未来”宣传系列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探讨遗产保护经验 |
持续推进申遗工作 |
3.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的管理与保护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具有极高的遗产价值,因此,探讨如何对其保护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3.1. 管理和保护现状分析
3.1.1. 环境因素
1) 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冲突日益加深。济南的城市风貌逐渐展现出独特的个性,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功能划分日益明确,不复以往那种高楼大厦与古色古香的建筑混合并存的景象,随着城市规划的深入实施,老城区得以保留历史底蕴和传统风貌,而新城区则以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先进的基础设施展现城市的活力与进步。但城市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大,古城区的“建设性”破坏现象显露。例如:在大明湖北岸和趵突泉周围等地,相继建立的一批高层建筑,破坏了大明湖与古城、千佛山等地点之间视觉通廊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对景观的和谐形象构成了挑战。同时,不合理的拆迁与城市扩建也损害了遗产的完整性。例如:2007年大明湖扩建,拆除了许多老民居,导致部分泉眼被破坏[8]。
2)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不合理。在公共交通方面,济南市地下泉眼遍布,目前仅开通了3条地铁,而相关部门积极改善地上交通状况,自2022年9月27日起,济南市启动了有轨电车系统的建设,在减轻市民出行压力的同时,确保了城市的绿色发展。但由于济南老城区用地紧张,无法在地面建设有轨电车,而且轨道可能对城市街道造成分割,破坏遗产地的完整性,所以有轨电车并不能较好地应用在遗产点密集的老城区。此外,部分遗产点附近的交通压力过大,面临噪音、环境污染等问题。例如:趵突泉与五龙潭相隔甚近,步行大约只需几分钟便能抵达。但由于趵突泉北路经常出现交通阻塞,加上私家车和出租车的数量众多,若选择乘车前往,实际所需时间可能会是步行的数倍。另外,自2003年至2024年,济南火车站周边的交通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显著改善。虽然济南火车站周边区域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和规划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但从整体来看,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该地区的交通和环境状况并未实现显著的优化。
3.1.2. 文化因素
1) 历史街区总量较小、保护力度不够,遗产点内有关“泉文化”等的文化特色不突出。在众多街区中,曲水亭街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做得较好,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小江南”的氛围,沿街有多处泉眼,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保留古朴传统风貌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实现了遗产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而芙蓉街过于追求商业化开发和经济效益,导致失去原有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价值,显得过于同质化。此外,济南泉·水文化景观中的历史街区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利用方式较为单一,街区内的建筑大多仅用于商业和居住,缺少展示与街区相关的名人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的文化展览馆。
2) 专业化管理和普及性传播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文化遗产价值的有效传达和游客的深度体验。济南市的文化底蕴深厚,除了泉文化,还形成了舜文化、名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这些都是影响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的文化体系[10]。济南致力于提升遗产申报的专业性和知名度,因此注重宣传方面的工作。2024年1月16日,济南市启动“泉甲天下 城向未来”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宣传系列活动,除了有文化遗产研究专家、驻济高校教授探讨国内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外,还专门为志愿者推出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知识专题讲座”,使民众进一步了解遗产保护、传承和申遗工作的重要意义。济南市还推出“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图片展,集中展示宣传济南泉水文化,使市民和游客感受“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的文化魅力[11]。
但在专业化方面,各个遗产点在管理和重视程度上存在差异。例如:趵突泉的历史资料管理详尽,保存状况良好,而其他遗产点的资料则相对匮乏,需要进一步的搜集和整理[10];在普及性方面,目前存在解说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水平有待提升的问题,使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无法得到充分且有效的传达。此外,遗产点内的展馆数量少且内容较为简单,不利于向游客普及文化景观的历史价值。例如:趵突泉内的李清照纪念馆与大明湖内的辛稼轩纪念祠均存在展览布置较简单、信息不够详尽、展品数量不足的问题。而大明湖内的曾巩纪念馆则相对完善,既有曾巩的雕像、作品及其评价,还展示了其碑刻、绘画与书法的真迹,游客能够通过这些展览生动而直观地了解曾巩,并深入感受他与趵突泉之间的故事。
3.2. 管理和保护发展建议
由于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作为新生的世界遗产类型,目前在中国申遗成功的案例较少,而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与济南泉·城文化景观与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相似度较高[12],两者的申遗标准都包括(iii) (具体理由见表2),故本节将借鉴西湖的管理经验,为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Table 2. Comparison of 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in Hangzhou and spring city cultural landscape in Jinan
表2.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与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的对比
比较成分 |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
济南泉·城文化景观 |
价值要素 |
1) 西湖自然山水、2) 城湖空间特征、3) “两堤三岸”景观格局、4) 题名景观“西湖十景”、5) 西湖文化史迹、6) 西湖特色植物等 |
1) 济南古城的空间格局、2) 济南古城的科学选址、3) 济南古城的疏导水系统等 |
申遗标准 |
(iii) (ii) (vi) |
(iii) |
3.2.1. 平衡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实现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文化景观是动态的演变过程,是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发展与遗产地保护是对立统一的,而非割裂对抗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提出环境整治的措施包括“对保护区划中有损景观的建筑进行调整、拆除或置换,清除可能引起灾害的杂物堆积,制止可能影响文物古迹安全的生产及社会活动,防止环境污染对文物造成的损伤……,避免因绿化而损害文物古迹和景观环境”[13]。从上述准则可以看出合理的拆迁是有必要的,但济南在扩建大明湖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精准的研究与测量,导致济南泉·城文化景观遗产的完整性被破坏。西湖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湖西综合保护工程等计划,通过多种措施激励和引导当地居民与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生活的群体向外迁移,使农村居住点合理集中,减轻交通和居住功能,增强生态与旅游功能,提升景区的环境承载能力[14]。
因此,济南市在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应注重保护和维护文化遗产,力求经济利益与可持续发展达到“共赢”,即自然与人类共生[15]。传统规划的重点落在分区,而今天则更强调相互关系、价值及管理的延续性。所以在城市建筑方面,不应将建筑组群、历史集群或旧城等从整体中分离出来,这不仅不能抵御城市衰落,还会将城市碎片化,失去城市特质[16]。济南在严格规定老城区的建筑规格,使遗产的连贯性得到保障的同时,还应考虑怎样保证城市景观的完整性;在居民安置方面,济南可以选择“外迁 + 融合”模式,对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传统民居进行及时的修缮,并与民俗旅游进行融合,使居民点变成文化景观的一部分,既维护了遗产的完整性与协调性,又展现景观连续性发展的历程。同时,拆除部分影响景观和谐的建筑,并制定有效的居民迁移政策,实施对居民数量的严格管理,对于那些因拆除而受影响的居民,应提供相应的补偿及在别处的安置。
3.2.2. 优化交通布局,确保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交通便捷性的和谐
西湖在交通方面进行了转型,遵循“疏解过境交通、管理出行需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策略。具体措施为根据游客淡旺季的需求差异,采取单行线、限行号牌等措施,改善旺季时的交通管理;打造专门服务于遗产区的公共交通网络,其运输效率高、资源消耗低,并减少了对遗产环境的污染,在提升公交车的准时性和舒适性的基础上,鼓励游客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在景区入口处设立交通换乘枢纽,规划自行车专用道,增设共享单车的停放点,推广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17]。
因此,济南市应当对交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确保遗产的完整性得到有效维护。相关部门应在旺季采取相应的举措,缓解交通压力,并保护遗产地的真实性,例如:针对趵突泉北路在旅游旺季面临的交通拥堵问题,是否可以实施单行道以及限制出租车和私家车数量是值得考虑的;济南应继续发展地上公共交通,可建立专门的景区公共交通、规划骑行专用车道,倡导绿色出行;最后,笔者提议拆除现有火车站,在大明湖站的基础上进行周边拆迁,建立一座新的济南站。如此一来,游客一下火车便能直接欣赏到大明湖与超然楼的景色,火车站的顶层可以建立观景平台,让换乘的旅客也能领略泉城的美丽风光,游客一出站便能体验到“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景观,不仅让游客从旅程开始就认可“泉城”之美,而且极大提升了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的对外形象。
3.2.3. 注重历史街区的活化与发展,突显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
西湖历史街区有着良好的公共交通条件,打造了少车化的街区环境。在西湖景区和历史街区内,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为主,对私家车和出租车的行驶区域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减少了车辆与行人的冲突,增强了人们在穿行于历史街区时的安全感[18]。另外,西湖地区还将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转变为展览馆,例如沙孟海故居、杭州城市建设展览馆、都锦生织锦博物馆等,深入挖掘并展现了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因此,济南市应对历史街区进行系统的规划与整治,突显其独特的文化风貌。济南应深挖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建立相应的故居或展馆,以展示其历史底蕴;在街区布局上,应合理调整过度商业化和空置的历史建筑,创建更多面向公众的休闲与文化场所;还应优化步行区域,确保游客在享受古城风情的同时,保护历史街道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3.2.4. 提升世界遗产申报的宣传效应,增强国际影响力和公众认知度
西湖在保护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了公共性模式,例如:西湖保护管理的“项目公示”机制自2002年起实施,包括征询市民意见、公示方案、反馈整理建议,使杭州市民、媒体、游客和学者等都能参与西湖的保护;自2014年起,西湖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对遗产区内的豪华会所进行了整治,关闭了部分位于公园和文物保护单位内的会所,并对其转型,从“专属贵族”的空间转变为世界遗产区内的公共休闲场所[19]。除了重视遗产保护管理的公共性,杭州相关部门还通过各项措施促进了遗产文化的“再生产”,倡导“赋权”式的市民保护参与,例如:市民自发地呼吁保护古建筑和街区景观,有效阻止了不合理的拆迁,文化行政官员积极书写关于西湖文化遗产价值的专著等[20]。
因此,济南遗产的文化宣传工作需要在专业性和普及性两个方面进行提升。在专业性方面,首先应继续加强对遗产的专业研究,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确保申遗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其次,应加大文物考古力度,不能只抓知名度高的遗产点,应重视对各遗产点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建议相关部门组建专业化高、针对性强的考古小组,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均衡发展;最后,应在大学设置世界遗产专业或将其作为必修课、选修课,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21],并严格培养一批专业的讲解员,提高解说质量,让游客从景点和展出的文物中真正领悟到“泉文化”等的深厚底蕴。在普及性方面,应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宣传,结合大众的关注点制作高质量、新颖的宣传视频;结合各遗产点的历史文化脉络,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展馆,以便游客能够领悟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最后,应重视社区的参与,除了开展遗产保护教育活动,还可考虑公布文化景观区域内保洁、巡逻、导览等岗位的招聘信息,激励更多市民加入,这既能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和责任感[5],还在一定程度上对遗产保护工作起到监督的作用。
4. 济南的旅游经济发展
4.1. 旅游现状分析
据统计,济南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063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1.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2.9亿元,增长65.5%,荣获“2023年度活力城市”与“中国会展品牌城市”。从以上数据可看出,济南市旅游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整体发展状况令人满意,然而,仍有一些挑战和不足之处需要关注。以携程网的数据为依据,对济南市“天下第一泉风景区”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大明湖、济南、趵突泉等词汇在关键词频率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护城河、环城公园等地的提及率相对较低,可以看出部分遗产点在旅游竞争力上不足。同时,分析显示游客的情感反馈中,正面情绪占据了主导,比例达到75.74%,而负面情绪主要受到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的较大影响[22]。故济南市旅游存在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不平衡;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不平衡;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文旅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
4.2. 旅游发展建议
为了实现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和娱乐等旅游要素的协调发展,提高游客的整体体验,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减少对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的消极影响,推动“泉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一站式 + 专题旅游”的构想。“一站式旅游”是指将济南泉水等文化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集中提供,让游客便捷享受全方位旅游体验的模式,即以济南独特的泉水文化为核心,通过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既能为游客提供包含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住宿餐饮、交通出行、购物娱乐等多元化服务于一体,又能强调各遗产点的连贯性与整体性的综合性旅游模式。“专题旅游”指围绕特定的主题或内容进行旅游的模式,如“亲子互动游”、“泉水文化游”、“泉城新韵游”、“泉城先贤游”等。
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在“云游齐鲁”小程序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其进行完善与升级,增加地图导航、景点详解、餐饮住宿推荐、实时交通信息共享等功能,使游客只需通过这一小程序,就能轻松实现车票机票预定、酒店餐饮订购、景区门票预约,并能实时查看济南各景区附近的交通状况等一站式服务;其次,对各分散的遗产点进行专题式整合,如“泉水文化游”即整合芙蓉街历史街区、四大泉群、以及大明湖等遗产点;“泉城新韵游”即整合泉城广场、泉城路以及环城公园等景点[23],使游客有丰富的、独特的旅游体验,并且游客可以自行组合各遗产点进行个性化旅游,将独特的旅游攻略发到该小程序上,供其他游客进行选择,使该模式保持活力的同时,又提高了遗产地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形成良性循环;最后,加强景区间的交通连接,提供便捷的旅游交通服务,如旅游巴士、观光车等,确保游客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各个旅游点。
这种旅游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类旅游资源,适应不同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突出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实现了景区的人流分散。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旅游专题,确保每个遗产点都能获得均衡发展,并通过调整同一景点在不同专题旅游中的先后参观顺序,分散游客流量,从而实现游客的错峰游览。在保证景区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管理游客分布和车辆调度时的分流成本,以及游客在等待分流过程中所体验的满意度。景区游客分流调度核心在于有效地运用分流资源,将游客从过度拥挤的景点引导至其他区域[24]。济南通过实施景区分流,将有效减轻各遗产点的旅游压力,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也能提高景区的安全管理水平,促进旅游资源均衡利用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济南泉·城文化景观作为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是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典范。通过对该景观保护与管理现状的分析,以及与西湖文化景观的对比研究,本文提出了协调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优化交通布局、重视历史街区发展、提升世界遗产申报宣传效应等四点建议,旨在为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策略参考。同时,提出的“一站式 + 专题旅游”方案,旨在促进遗产地的综合发展,提升游客体验,并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展望未来,济南需不断深化对这些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加大对泉·城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宣传,使这一世界遗产预备项目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自然与文化的重要纽带,被全世界人民共同珍视和传承。
致 谢
承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孙克勤教授对本文的指导,特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