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慢就业”这种大学生新的就业现象愈发突出,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关注焦点。所谓“慢就业”是指大学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不立刻就业,而是从事游学、支教或考察创业机会,也可能表现为在家陪伴父母或者反复参加各类考试等[1]。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正在从生产式就业向发展式就业转变。目前学界对慢就业背后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以及它对个人职业发展和整体就业市场的潜在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但目前缺乏系统全面而精准聚焦的总结分析。鉴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工具对国内聚焦于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文献展开了深入的可视化剖析,旨在明晰该领域的当前研究态势、核心议题及潜在的发展方向,进而为后续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框架与启迪思路,促进研究的持续深化与拓展。
2.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资料
数据提取作为可视化分析的基石,为了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研究现状,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的数据库为文献资源库,采用高级检索策略,聚焦于主题或关键词中包含“慢就业”的文献,共检索得855篇记录。随后,通过人工筛选流程,排除了通知公告、领导发言、重复及政策性文献,确保数据的精准性,最终筛选出818篇有效文献,并统一以RefWorks格式导出数据。之后,在CiteSpace软件中进行进一步转化与分析,为后续的可视化分析奠定基础。
2.2. 研究方法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计量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首先文献计量分析法是借助CiteSpace6.3.R1软件对文献进行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最终绘制相应知识图谱。参数设置如下:根据文献的最早发表时间,将文献时间间隔设为2015~2024年。时间切片设定为1年,节点阈值设定为“TOP = 50”(每个时间间隔内出现次数在前50的数据)。再以此选择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其次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以揭示文献内容的深层含义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提高分析结果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3. 结果
3.1. 大学生慢就业研究的整体分析
3.1.1. 文献发表年份及分布
随时间轴延展,文献数量的波动趋势映射出研究焦点迁移与热点演化的动态过程[2]。本文对纳入的818篇文献分析结果见图1所示。文献的发表数量总体上呈现递增趋势,显然,慢就业议题正日益吸引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研究热度持续攀升,展现出强烈的增长态势。具体而言,我国对于慢就业现象的探索历程,可以划分为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15年到2020年,这一阶段国内学者对慢就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该时间段内的发文数量相对于第二阶段较低,增速平均。第二阶段为2020年到2024年,这一阶段处于爆发式增长期(由于2024年纳入的文献较少,故该年发文量下降)。2020年后发文量的剧增,这一现象可能归因于新冠疫情的爆发与经济下行压力的双重叠加效应,导致就业市场环境日益严峻,根据智联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倾向于慢就业的个体所占比例也不断增加。学者们也在这一背景下深刻探讨慢就业背后的成因、现状以及对策,慢就业话题也因而在这一阶段获得了学者们更多的关注和探讨。
Figure 1. Trend chart of th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lated to slow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图1. 大学生慢就业相关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图
3.1.2. 文献作者分析
核心作者群的构成状况是评估大学生慢就业领域在学术界发展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深入分析核心作者群体的发文主题与频率,对于把握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及预测其未来趋势具有重要意义[3]。图2展示了文献作者共现网络图,其中涵盖了205位作者,通过42条连线相互关联,网络密度显示为0.002,反映出作者间合作关系的稀疏性。该图呈现出数个规模较小的子网络结构,这进一步表明当前研究领域的团队数量有限且分布较为零散,尚未形成大规模、紧密协作的研究集群。如南通理工学院的丁春霞团队与石家庄学院的井影团队等,均在各自领域内构建了稳固的作者合作框架,然而,这些网络之间缺乏直接的连线,暗示了不同团队间的协作交流尚不频繁,合作紧密度有待加强。依据Price所创立的核心作者界定公式[4],在我国大学生慢就业研究的学术领域内至少贡献了三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被视为该领域内的核心贡献者,核心作者共6位,共发文18篇,所占纳入文献总数的比例较少。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核心作者群尚未稳固成型,多数研究者仍处于相对孤立的研究状态中。因此,有待构建大学生慢就业领域的跨领域、协作性强的学术共同体。这不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还能加速该领域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Figure 2. Core author 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 chart
图2. 核心作者可视化分析图
3.1.3. 发文机构分析
不同层次的文献来源机构,其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大学生慢就业研究领域内学术社群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与投入热情,进而揭示了该领域在学术界中的关注广度与深度。图3呈现了大学生慢就业相关文献的机构合作网络,该网络涵盖了213个不同的机构,通过27条连线相互关联,其网络密度较低,仅为0.0012,表明机构间的合作较为稀疏。在这些合作群体中,大多数由2至3个单位组成,由2个单位构成的小团体较多,显示了当前合作模式的小型化与集中性特点,其他机构均为独立发文。高校是文献发文机构的主要聚集地,对高校的二级学院合并统计后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海职业学院、南京邮电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文献发表量最多。
进一步深入剖析图3所展示的文献发表机构网络,不难发现,我国各机构间的协作网络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合作力度尚显薄弱,多数合作呈现为临时性且松散的特点,表明机构间尚未形成稳固的协作机制。多数机构倾向于独立运作,仅有少数机构能够跨越地域界限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跨地区合作实践,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学院与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合作。但大部分都是同一地区的机构之间进行合作,如北京林业大学与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的合作,或者是以机构间的二级学院为主开展合作,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Figure 3. Knowledge map of issuing organizations
图3. 发文机构知识图谱
3.2. 大学生慢就业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
3.2.1. 基于关键词共现的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的共现分析作为一种重要手段,主要用于揭示大学生慢就业研究领域内的核心议题与发展趋势。关键词的共现网络见图4所示,有284个网络节点,608条网络连线,网络密度为0.0151。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大学生慢就业中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及其中心性见表1所示。“慢就业”出现的频次最高,首次出现在2016年;排名第二的是“大学生”,首次出现在2016年;“就业指导”排名第三,首次出现在2019年,“对策”“就业”“毕业生”等关键词排在其后。采用中介中心性节点阈值设定为大于0.1作为识别关键节点的标准,可以辨识出国内大学生慢就业研究领域中的核心内容是慢就业(0.69)、大学生(0.35)、就业指导(0.18)、就业(0.15)。
Table 1. Top 10 high-frequency keywords
表1. 前10个高频关键词
关键词 |
频率 |
中心性 |
年份 |
慢就业 |
246 |
0.69 |
2016 |
大学生 |
117 |
0.35 |
2016 |
就业指导 |
71 |
0.18 |
2019 |
对策 |
58 |
0.08 |
2017 |
就业 |
55 |
0.15 |
2018 |
毕业生 |
46 |
0.07 |
2017 |
高职院校 |
35 |
0.09 |
2019 |
高校 |
25 |
0.03 |
2016 |
就业现状 |
16 |
0.03 |
2021 |
就业质量 |
16 |
0.02 |
2018 |
Figure 4.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ping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3.2.2. 基于关键词共线性的聚类分析
为了深化对国内慢就业研究热点的探究,本文引入了对数释然率(LLR)算法作为工具,对关键词实施了细致的聚类分析。基于这一分析,我们成功绘制了涵盖2015至2024年间国内慢就业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的可视化图谱(见图5),该图谱直观地展现了该领域内的研究焦点及其动态变化。其中,Q值 = 0.4797 (>0.3),S值 = 0.8452 (>0.7)说明本聚类视图是显著且令人信服的。经过聚类计算共获得#0慢就业、#1就业、#2毕业生、#3就业指导、#4对策、#5就业质量、#6策略、#7大数据8个聚类群。通过整理聚类单元信息并结合现有文献的内容,慢就业的研究热点可以归纳总结为慢就业内涵与特征、现状、成因及对策这4个主题领域。
Figure 5. Keyword clustering
图5. 关键词聚类
第一类:慢就业内涵与特征。主要包括“间隔年”“慢就业族”“积极与消极”等关键词。目前有关慢就业的概念界定还未形成统一。有学者认为慢就业类似于“间隔年”或“尼特族”,也有学者认为“慢就业”就是“懒就业”或“不就业”[5],是年轻人“啃老”的一种形式。根据对慢就业现象的评价,将慢就业分为积极慢就业和消极慢就业,积极慢就业的个体是为了更高质量的就业而选择继续学习、尝试创业等;而消极慢就业的个体更多地是为了逃避就业[6]。
第二类:慢就业的现状。主要关键词有“就业观”“就业现状”“就业困境”“就业倾向”等关键词。如刘保中和臧小森[7]通过2015~2023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数据,对大学生就业意愿进行分析发现近10年发学生就业出现“升学内卷”和“体制内卷”的特征,尤其是选择“先不工作继续求学”的大学生增加趋势明显,这和李春玲[8]的研究结果相同。王珊[9]等人也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切入,调查广东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状并提出改善大学生慢就业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第三类:慢就业的成因。主要有“就业歧视”“原因”“心理问题”“成因”等关键词。高校“慢就业”现象背后隐藏着许多深层次的原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都会对个体慢就业意向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黄少成和唐雨晴[10]通过对2020名湖北高校学生的调查构建群体画像,从学生及其家庭就业观念、就业市场岗位刚需情况、学校教育引导的针对性等方面对“慢就业”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祝振兵和陈丽丽[11]基于扎根理论发现拖延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会影响大学生求职拖延。浦昆华[12]等人通过对1167名大四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四学生的未来规划倾向不仅直接塑造着他们对慢就业现象的态度,还通过职业成熟度的中介效应间接地作用于这一态度上,显示出职业成熟度在两者关系中的部分介导作用,进一步丰富了慢就业态度形成机制的理解。
第四类:慢就业的应对对策。主要有“精准帮扶”“就业指导”“人工智能”“智能就业”等关键词。如王以梁认为应对慢就业首先从大学生个体出发,大学生要强化自我认知,积极就业,正确面对就业压力。其次从高校出发,高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全周期就业指导,结合社会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指导服务为抓手,提供精准就业支持。最后还需构建完善的就业信息传递机制,营造公平就业生态[1]。张莎还建议尽早筛查有慢就业迹象的同学,提早防范控制[13]。
3.2.3. 基于关键词时间线的研究热点演进分析
时间线图谱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旨在全面展现大学生慢就业研究领域随时间推移的演进脉络及不同研究主题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的聚类分析功能,绘制了如图6所示的时间线图谱。第一阶段(2015~2020):慢就业初步发展阶段。研究热点聚类为“就业趋势”“精准就业”“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能力”“就业问题”等关键词。第二阶段(2020~2024):爆发式增长期。研究热点聚类为“就业对策”“灵活就业”“原因分析”等关键词。
Figure 6. Keywords timeline mapping
图6.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3.2.4. 基于关键词突现检测的研究前沿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主要代表研究前沿,预示该领域未来的演进路径。关键词突现可视化取我国大学生慢就业领域排名前20的关键词,突现强度、起始及截至时间如图7所示,可从突现强度和突现时间两个维度进行解读,这两方面共同揭示了研究趋势的动态变化。一是关键词突现强度。从2015年慢就业发展起步以来,关键词强度由高到低排序为“疫情”“成因”“就业对策”“精准就业”“就业工作”等。这表明学者普遍关注慢就业形成的背后原因以及如何提高就业。二是关键词突现时间,高校“成因”“原因”“对策”等突现时间较早,“就业困境”“就业形势”“就业服务”等突现关键词具有延续性趋势,可以预判这些关键词仍将成为慢就业的研究焦点。
Figure 7. Literature keyword emergence mapping (top 20)
图7. 文献关键词突现图谱(前20位)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信息源,聚焦于慢就业现象为主题的相关文献,筛选出818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慢就业相关研究的知识图谱,系统地阐述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的文献分布、研究热点、热点演进与前沿探索等,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从慢就业研究的现状来看,国内有关大学生慢就业的研究在稳定发展之后有了爆发性的增长。但国内作者协作研究的状况一般,大多以单干为主。此外,从发文机构来看,各机构之间的合作和跨地区的合作也较少,单干的机构占多数。研究热点方面,国内大学生慢就业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就业质量、对策及策略展开。研究前沿方面,对就业困境、就业形势、就业服务的研究热点呈上升趋势。第二,从慢就业研究进展来看,慢就业领域已经取得一些进展,如对慢就业现象的内涵及认识、目前慢就业现状、慢就业影响因素的探讨以及对策建议等。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当前研究以二手资料分析、问卷调查、访谈为主,缺乏相关研究实证检验和理论凝练。
4.2. 研究展望
第一,加强跨地区、跨机构间学者的交流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不同地区和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有利于不同资源的整合,使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更具有深度和科学性。可以通过定期的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平台等方式,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促进学者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增强合作机会。第二,研究内容较为聚焦,需要开拓关注视角。在就业质量、对策及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探讨慢就业现象背后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关注就业困境、就业形势、就业服务等前沿问题,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如数字经济下的就业模式、创业教育对慢就业的影响等。第三,为了拓宽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应当致力于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与丰富化,特别强调跨学科与跨领域的协同研究策略。鉴于当前研究多聚焦于宏观层面,缺乏对中观及微观视角的深入探讨,因此,在继续深化慢就业现象的质性研究基础上,应大力推进实证研究的实施,以获取更为详实的数据支撑。此外,促进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将为我们提供更全面、更多维度的理解视角,有助于揭示慢就业现象背后的复杂机理与多元影响因素,为解决慢就业问题提供多角度的解决方案。
基金项目
喀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下多民族地区中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D2023KY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