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性理论指引下大学英语教学主体生态化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iz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ubjec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主体生态关系上引发了诸多问题,包括教师角色功能弱化、学生学习角色错位以及师生关系疏离等。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主体生态关系困境,其次,借助间性理论的指引,重点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主体关系生态化建的路径,以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协作的师生主体间生态化关系,从而从根本上助推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和水平。
Abstract: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has exerted a profound impact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particular, it has triggered numerous issues regarding th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cluding the weakening of the role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 the misplace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roles, and the estrangement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redicament in th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ubject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IT. Second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it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paths for the Ecologicaliz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ubjects, aiming to establish an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is equal, democratic, harmonious, and collaborative, thereby fundamentally promoting the efficiency and level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文章引用:陈京明. 间性理论指引下大学英语教学主体生态化建设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1): 337-34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1045

1. 引言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和生态系统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在当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为教学资源的获取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便利,但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教学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了冲击,出现该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在职位和功能关系上的失序,最终导致各教学主体及要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困境。高校教学应该坚持生态性原则和人本性原则[1]。因此,其中首当其冲的则是作为人的因素的教学主体间即师生间生态关系困境,如目前在许多高校英语教学中由于过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所导致的教师主导教学功能角色的不断弱化,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不足,以及师生间互动的减少等。这样的教学主体生态关系困境必然不利于教学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并直接影响到整个大学英语的教学效率及效果。间性理论强调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协作共生,倡导在教育过程中构建和谐的互动关系,以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同发展[2]。因此,本文将以间性理论为指引,聚焦大学英语教学主体生态关系中的问题,分析其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主要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生态化关系建设路径,以促进教学主体间的协作与平衡,从而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2. 间性理论与教育生态学

间性(intersexuality)主要指一般意义上的关系或联系,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研究视角[3]。间性理论最初源于哲学领域,其核心内涵为强调各主体间平等对话、和谐共处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思想,之后由主体间性衍生出媒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等诸多间性思想理论,以用于阐释各种具有对话性和交互性的主体间相互关系。间性理论应用与生态学领域,则是指不同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平等和谐、多元共生,协同并进的关系,“间性”已被认为是世界万物之间最为普遍的,最具生态性的、最可持续的存在方式[2]。应用于教育领域,间性理论则是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平等对话、多元共生和协同并进的基础上,以促进各教学主体间的协作和相互支持。教育生态学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明(Cremin L.A)于1976年首次提出,它是一个将生态学理念与教育学理念加以融合的一个新兴理念。它将教育系统视为由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教学要素(目标、内容、方法等)及教学环境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并对生态体系内的所有主体、教育活动及教育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4]。生态平衡是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要求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不难看出,间性哲学理论所蕴含的间性生态学思想是生态学思想抑或教育生态学思想内涵的哲学基础或其理论的根本来源,而间性理论所包含的主体间性哲学思想强调彼此之间互为主体,即从“主体之间”的角度看待彼此,做到各主体之间能够平等交往、和谐共处,因此主体间性思想理念为教学主体关系生态化建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持。

3. 当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主体生态关系困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大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和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但同时也带来了教学生态系统的失衡,导致教学系统生态关系困境。由于高校教学的人本性原则,以及师生间关系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整个教学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本部分重点研究教学主体即师生生态关系困境,在当下教学实践中,其主要表现为教师角色的功能弱化、学生学习角色的错位以及师生关系的疏离。

3.1. 教师角色的危机

信息技术的普及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功能带来了深远影响。一方面,现代多媒体技术和在线教学资源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的传统功能。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如PPT、视频课件和在线教学平台,而忽略了课堂中的直接教学与师生互动。如根据笔者对某高校大二各专业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的调查,在超过50%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只是全程依托课前设定好的PPT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教学活动逐渐单一化,使得他们从课堂的主导者和知识的创造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教学活动更多集中于技术支持下的知识输出,而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情感需求的关怀。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大量的学习材料,包括课件、在线课程和学术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5]。如近年来,许多高校通过引入在线教学平台如慕课和coursera等,使得学生能够轻易获取相关英语教学知识和资源,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性减弱,其课堂主导地位也随之受到挑战。一些教师难以适应这种角色变化,表现出对教学新技术的迷茫和无所适从,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其教学角色功能的危机。此外,技术的快速更新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熟悉程度不足,他们在课堂上对技术的使用存在偏差或局限。这种情况导致教师过度依赖技术的表现愈发明显,甚至出现了技术取代教师教学主导性的倾向,教师角色的定位和功能受到了双重的制约。

3.2. 学生角色的错位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则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然而,在信息技术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角色并未真正得到优化,其学习方式和角色定位反而出现了明显的错位问题。首先,尽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条件,但多数学生缺乏对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力。他们在使用技术进行学习时,往往难以深入挖掘和分析学习资源,导致学习过程流于表面化和浅层化。例如,学生在网络课程或视频学习中,容易选择快速浏览或跳过复杂部分,忽略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其学习结果也经常在相关测试中体现出来。如下表所示,同一个班级学生学习相等难度的课文,网络课程学习成绩明显低于课堂课程学习成绩:

课程题项

词汇理解(20)

句子理解(20)

阅读选择(30)

主旨概括(30)

总分

网络课程

15.25

13.42

21.36

18.58

68.61

课堂课程

16.71

17.40

25.57

22.84

82.52

此外,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也让学生在知识获取中更加依赖现成资源,而不是主动思考和创新。其次,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过度依赖导致其学习主动性不足。传统课堂中,学生虽然扮演着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但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他们的学习行为相对规范。而在技术支持的学习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增加,却缺乏相应的自律能力和目标导向,导致其学习效果较低。一些学生甚至将技术手段仅用于完成学习任务,而未能深入利用这些工具促进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此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建立。尽管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但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仍然习惯于被动学习,缺乏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这一现象既反映了学生对自身学习角色的模糊认识,也说明当前的教学方式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3.3. 师生关系的疏离

师生关系是教学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纽带,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然而,在信息技术的介入下,师生关系正面临日益疏离的困境。首先,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方式。以往课堂中,师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而现代课堂中,许多互动被虚拟化和技术化,如在线问答、论坛讨论等。这种虚拟化的互动方式虽然提供了便利,但也削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学生通过屏幕接收知识,但对教师的课堂角色和个人魅力感受较少,导致情感联结减弱。其次,信息技术使教学空间和时间得到了延展,师生互动更多发生在课外或虚拟平台上。据笔者调查,目前江西省的几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包括笔者所在高校,都要求或鼓励英语教师和学生利用各种软件平台,诸如阅读听力平台、iTEST智能测评云平台、FiF口语训练平台以及批改网等开展互动教学。然而,这种延展的互动方式往往更注重知识传递,而忽视了情感维系和信任建立。例如,教师通过在线平台布置任务并进行答疑,但这些活动难以替代传统课堂中师生之间直接对话的深度交流,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将逐渐被稀释,如笔者曾经对上网络课程的学生进行询问,总计询问的20个学生中既然有11个学生不知道上课教师的姓名。最后,师生关系的疏离还体现在学生对教师依赖度的降低上。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学生更多依赖技术工具,而不是通过与教师的沟通解决问题。这种趋势不仅降低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直接影响力,也让学生难以从教师的指导中获得更多个性化的支持和关怀。

4. 间性理论指引下大学英语教学主体生态化建设路径

本部分探讨在间性理论指导下,通过重新定义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调整教学方法与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协同生态系统、以及推动教师角色转型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等路径来对大学英语教学主体关系进行生态化建设,以构建一个和谐、平等、协作的师生关系,解决当前教学主体生态关系困境,并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4.1. 重构师生主体间的生态关系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往往体现为“教”与“学”的二元对立,即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与主导者,而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种关系模式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已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间性理论认为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同要素之间关系密切,且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即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和谐、多元共生、协同共进的关系[6]。因此,间性理论为解决师生主体关系困境提供了新的视角。在间性理论指引下,尤其是在其核心内涵主体间性思想指导下,师生关系应从二元对立转向协同共生。师生不应被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教学生态系统中的互为主体。通过建立基于对话、互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师生可以共同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问题驱动、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而非单纯的知识传递。此外,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对话,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并对学生的反馈和提问给予充分尊重与回应。通过这些措施,师生可以共同营造一种和谐、协作的学习生态环境,使课堂教学更具生命力和包容性。与此同时,学生也需要主动转变自己的学习角色,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合作学习和项目实践等方式,增强自己的学习主体意识。这种互动和协作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加强师生间的信任与理解,从而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4.2. 调整教学方法与目标

以间性理论为基础的整体性生态思想观念要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着眼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完整的人,正如教育家Mario所言,对英语的教学不只是教学英语知识,同时也是协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格和情感的过程,是培育完整的人的过程[7]。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设置需要从单一的语言技能培养转向知识传授与人格培养的有机结合,使之符合间性理论指引下大学英语生态化、整体性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基于文本间性、媒体间性以及媒介间性等间性理论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模态互动式教学法,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例如,通过创建诸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文本呈现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建超链接文本,以拓展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实施翻滚式教学,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升其思维能力和英语学习的效率;在实施线上教学活动的同时,通过加强线下各种形式面对面互动式和开放式教学,如线下个体指导、小组项目、角色扮演和跨文化交流实践等,以弥补线上教学对学生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的缺失。总之,在间性理论的指引下,只有通过教学方法及内容的多元化和生态化建设,才能够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获得到更多学习资源和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能够得到情感培育以及整个人格素养的提升,最终达成大学英语教学整体性育人目标。

4.3. 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协同生态系统

信息技术应被视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手段,而非教学的核心主体。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协同学习生态系统,为师生互动和学习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渠道。例如,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视频、语料库、课后练习等材料,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此外,这些平台还可以作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例如通过论坛讨论、在线答疑等方式,延伸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其次,信息技术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进度。例如,笔者通过51汇学app给班上同学发布视听说训练任务后,通过软件平台追踪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数据,如学生的登入频率、练习次数、学习时长、学习成绩,如正确率、平均分、最高最低分等,以判断学生个体及群体实际学情,并做出相应教学策略的调整。因此,这种基于技术的个性化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然而,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需要不断得到提升,如教师需要掌握多种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并结合教学目标选择最适合的技术手段,学生则需要学习如何高效利用这些技术资源进行深度学习。为此,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技术培训,帮助师生熟悉并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4.4. 教师角色转型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间性理论认为人们看待事物的方法应该既不单从主体出发,也不单从客体出发来看待一切事物,而是从两者之间的角度出发来处理一切关系,用哈贝马斯的话来说,也就是用“主体间性”的视角来构建一个彼此之间互为主体、平等交往、和谐共处的关系[8]。因此,在这种“间性理论”或者说“主体间性”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及其职能应趋于动态化和多元化,如在课前教师的职能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课中应该是课程的教授者,组织者,培训者以及评价者,课后应该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协助者和学习资源提供者[4]。简而言之,在间性理论的指引下,教师的角色需要从单一的传统知识传递者转型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协作者。教师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还应注重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在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帮助其实现自我提升。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也应成为教学的重点。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依赖教师提供知识,而忽视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而在间性理论指引下以及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职能也同样发生了转变,即不管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其主要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自我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合作者和评价者。因此,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应更加注重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例如,通过制定学习计划,设定学习目标以及利用在线资源进行深度学习,学生可以逐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还应积极参与合作学习,通过与同学和教师的交流与互动,进一步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

5. 结语

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大学英语教学主体生态关系面临教师功能弱化、学生角色错位以及师生关系疏离的困境。在间性理论的指引下,本文提出了教学主体生态化建设的路径,以应对这些挑战。首先,重构师生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平等对话和协作共生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其次,调整教学目标与方法,通过多模态互动式教学法、翻滚式教学法,以及线下互动式和开放式教学法达成大学英语生态化整体性育人目标;再次,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协同生态系统,使技术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助力而非干扰;最后,推动教师从知识传递者向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型,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协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一个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和谐共生,协同并进的教学主体生态化关系,最终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整体提升。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2年度项目,项目名称:间性理论指引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化建设研究——以江西省应用型转型示范本科高校为例,项目编号:JY22116。

参考文献

[1] 张立新. 高等院校大学英语生态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 鸡西大学学报, 2015(2): 113-115.
[2] 钟丽茜. 数字艺术诸“间性”特征初探[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6, 23(2): 107-112.
[3] 徐层珍. 间性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研究[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6, 25(1): 60-64.
[4] 鲁鸣.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问题与路径[J]. 西昌学院学报, 2021, 33(1):119-123.
[5] 陈京明. 试析间性理论指引下大学英语教学系统生态危机及其出路[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10): 3205-321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10471
[6] 陈京明. 大学英语教学与实践研究[M]. 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21: 28.
[7] Rinvolucri, M. (2002) The Human Classroom. English Teaching Professional, 23, 30-31.
[8] 张德明. 批评的视野[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