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传统文化外译与对外传播策略分析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摘要: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础与精神内核,也是其他国家民族认识、了解本民族及文化的重点所在。随着“一带一路”共建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已取得卓越成就。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外译过程中,目前仍存在译文误译、词汇匹配等问题。为此,文章从“一带一路”的宏观战略角度出发,针对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归化和异化等翻译策略,旨在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正向有效传播,同时支持我国文化内涵向外深层解读。
Abstrac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ot only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spiritual core of a nation, but also the key for other nations to know and understand their own nation and culture. With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and deepening of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foreig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mistranslation and vocabulary matching. Therefore, from the macro-strategic perspective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is article addresses issues encountered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propos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he aim is to better promote the positive, proactive, and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le also supporting a deeper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cultural connotations to the outside world.
文章引用:迟聪聪, 蔡梦雨, 张素风.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传统文化外译与对外传播策略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 269-27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39

1. 引言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文化软实力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不仅是中国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拓展国际空间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中,翻译的比重越来越多,可以说是翻译推动了中国文化向全球传播。黄友义认为,我们有责任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要更加重视把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当代文化理念翻译成外文,通过翻译让世界了解并理解我们显得越来越重要[1]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旨在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促进共同发展。该倡议不仅涵盖了经济领域的合作,还强调了文化包容和政治互信的重要性。正如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指出的那样,要全方位推进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对全球合作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译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在这一倡议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得以通过精准的翻译传达给世界,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元文化也在中国找到了共鸣与回应,增进了相互理解和信任。这种文化的交融与互鉴,正是“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之一,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2.“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

作为一种国际合作平台和全球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各国之间相互联通和共同繁荣。在此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成为了共建“一带一路”文明之路的重要内容。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文化共存、价值共惠的理念,还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缓解了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进一步增进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人民的理解与尊重。此外,这也是提升我国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能让更多国家认识中国、欣赏中国,减少文化误解与民族偏见,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下,中国能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展示并分享自身的文化瑰宝,包括儒家哲学、道家思想、佛教文化、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传统医药等。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民族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沿线国家及全球范围内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学习,有助于打破各国的文化壁垒,增进各国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理解,从而拉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民众基础和社会基础。随着各类文化活动项目在各国陆续开展,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日益增加。这不仅加深了各国民族的理解与尊重,也为双方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更多机会。

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利于展现中国秉持的和平发展理念,如“和谐共生”、“包容互鉴”等,对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够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对外翻译工作,不断提高我国的整体翻译水平,尤其是民俗文化的翻译水平[3]。通过向外讲述中华故事,传播中国的价值与智慧,中国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文化秩序贡献力量。

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外译困境

翻译本身就是为跨文化交流而诞生的交流手段,不单是语言上的转化,还包括文化的传播与融合[4]。自“一带一路”倡议颁布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也应看到,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翻译上的困境,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翻译质量决定着外国受众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宣翻译困境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问题,下面将结合例子具体分析。

3.1. 文化负载词翻译困难造成的对外传播困境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尤为关键且充满挑战,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比如“气”、“阴阳”、“五行”等。这些词汇不仅在中国哲学、医学、武术、艺术等多个领域中占据基石地位,其背后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观念,对于非母语者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例如,“气”(Qi),在中国哲学和中医理论中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它涵盖着生命的本源、生命活动的能量、人体内脏腑功能的状态,甚至可以延伸至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宏观宇宙的普遍法则。在翻译时,尽管有时将其简单地译作“vital energy”(生命能量)、“energy flow”(能量流动)或者直接借用拼音“Qi”,但这都无法完全传达出“气”在中国文化脉络下的全部内涵,包括其动态性、连续性以及与个体身心健康的紧密关联。

同样,“阴阳”(Yin-Yang)是另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哲学概念,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分类原则。在西方,虽然有人尝试翻译为“dark-bright”、“negative-positive”、“female-male”等二元对立概念,但这样的翻译无法全面展示阴阳之间互根互生、互相制约与和谐共存的复杂关系。

至于“五行”(Wu Xing,金、木、水、火、土),代表了五种基本元素或五个过程阶段,它不仅是构成万物的理论基础,还在中医理论、占卜术数、建筑风水等方面广泛应用。在翻译过程中,尽管可表述为“Five Phases”或“Five Elements”,但其内在的循环相生相克机制及其与季节、方位、脏腑等功能属性的对应关系,在外语中很难做到一一对应。

这种文化差异不仅导致了翻译上的困难,使得国外受众难以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的深层意义,也限制了文化的有效传播。因此,如何准确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3.2. 古典文学艺术作品精髓难以翻译造成的对外传播困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尤其是古典诗词的翻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古典诗词饱含着诗人的情深意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同时通过精炼的语言、严谨的韵律、巧妙的平仄搭配和生动的意象构造,形成一种高度凝练且富有音乐美感的艺术形式,上述特点使其难以在译文中得到完美再现,也意味着文学艺术作品难以准确对外传播。

以唐朝诗人杜甫的《春望》为例,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感而著称,诗中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诗人杜甫在战乱时期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战乱带来的破环的悲痛之情,这两句看似直接陈述战乱后的景象,实则含有山河依旧而国事已非、草木茂密却人烟稀少的强烈对比,加深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这种深层的情感和画面感,是诗歌的灵魂所在,也是将文学作品对外传播时需要着力传达的。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音韵系统和诗歌传统存在显著差异,汉语诗词的韵脚、节奏和平仄规则在诸如英语或其他非东亚语言中往往无直接对应的表达方式。这意味着,即便译者具备深厚的双语功底,也很难在译文中严格保持原诗的格律特征,比如七言律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和押韵规则。译者需要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和艺术感知,尽可能还原原诗的情感和意境。这不仅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还要对诗词的文化历史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过程,尤其是古典诗词,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承。要求翻译者既要尊重原作的格律特点,又要充分考虑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以达到在译文中再现原作艺术魅力的目的。通过这样的翻译实践,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3.3. 俗语成语的内涵难以翻译造成的对外传播困境

成语和俗语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智慧,是向世界展示中国语言魅力的关键一环。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成语和俗语的对外传播过程往往是充满挑战的。

以成语“井底之蛙”为例,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故事,用以形容一个人见识狭窄,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如果直接将其翻译为“a frog at the bottom of a well”,虽然字面意思上大致相近,但却无法准确传达出成语所蕴含的文化智慧和警世意义。在翻译“井底之蛙”时,译者需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习惯,结合上下文进行文化阐释。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其翻译为“a person with limited horizons”,或者“someone who is ignorant of the wider world”,这样既能保留成语的字面意思,又能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其文化内涵。

同样,俗语的翻译也需要注重文化阐释和意译。俗语往往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等特点,其翻译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例如,中国的俗语“画蛇添足”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用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坏事,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如果直接翻译为“drawing a snake and adding feets”,目的语读者可能会不知其意。所以,译者需要结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将其翻译为“to 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omething superfluous”,这样既能保留其基本含义,又能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成语和俗语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注重文化阐释和意译,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智慧。这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以实现文化的精准传播和有效交流。通过这样的翻译工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语言的魅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文化负载词、古典文学艺术作品以及俗语成语等的翻译上。这些困境不仅影响了外国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限制了文化的有效传播。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时,需要高度重视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翻译质量和水平,以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4.“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和传播策略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翻译和传播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还能增进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4.1.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外译策略

翻译本质上就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但这并不只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也是十分关键的文化交流形式。特色传统文化翻译的精准程度会直接影响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从而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实际翻译时,需要找寻传统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契合之处,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语言能够真正成为推进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关键手段。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行的背景下,促使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对民俗文化的需求同样也在逐步增加,这就对中国民俗文化翻译提出了新的需求[5]

4.1.1. 注重使用归化和异化对外传播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面临着如何有效地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传递给国际受众的挑战。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作为翻译概念中的“二元共存”,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归化翻译是基于译语的表达习惯与方式,优化改造翻译内容;异化翻译则是根据源语自身的文化特性,在实际翻译中将其特点完整保存下来,使译文本身可以彰显出民族文化的地域特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要想使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尽快“走出去”,还需要站在目的语读者角度上,通过目的论对传统文化展开翻译。

谭焕新认为“异化和归化结合策略有利于中国文化交流日益加强”[6]。以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为例,由于其历代以狩猎为生,在日常歌舞表演上也都会体现出一定的狩猎民族特征,所以在实际翻译时也要对其中的狩猎特色进行深度权衡,确保目的语读者能完全理解其核心内涵。如鄂伦春族的房屋建筑中“仙人柱”的特点就十分典型,英译时大都直译为“Oroqen Simple House”,这样翻译虽然可以使目的语读者明确具体意思,但却难以感受到建筑的特色。由于“仙人柱”十分简单,易于建造和拆解,便于狩猎生活,在翻译时则可以将其内涵体现出来,通过“异化”译为“Immortal Poles”或者“Immortal Pillars”。

总而言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成功,关键在于翻译人员能够深刻理解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辩证关系,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既尊重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又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要对源语言背后的文化特色进行权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实现“归化”与“异化”之间的二元共存,通过精准而富有创意的翻译,搭建起一座座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上更加响亮。

4.1.2. 注重使用释译法进行对外传播

作为一种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精准传达原文信息的翻译策略,释译法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释译法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促进相互理解的桥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释译法,又称解释性翻译法,是一种旨在清晰、详尽地将原文信息和文化内涵传达给目的语读者的翻译策略。卢小军建议外宣翻译采用“译 + 释”的翻译策略[7],在面对具有深厚文化背景、含有大量文化负载词或特殊概念的文本时,释译法尤其适用。这种方法要求译者不仅要传递文字的字面意思,更要深入挖掘和详细阐述原文中的隐喻、典故、风俗习惯以及其他文化特定信息,确保目的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全部含义。

在翻译中国传统文化时,若遇到像“仁义礼智信”这样富含儒家思想的概念,释译法不仅要求译者译出字面意思,还要对这些美德进行解释说明。如“仁”可以解释为“benevolence (仁慈)”,指的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义”则可以诠释为“righteousness (正义)”,强调行为准则和道德义务;“礼”可以翻译并解释为“rites and propriety (礼节与规范)”,涵盖了社会交往中的礼仪制度与行为规范;“智”则是“wisdom (智慧)”,关乎知识、洞察力和判断力;“信”则表示“integrity and trustworthiness (诚信)”,指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品质。

再如,翻译古文或诗词时,如遇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单纯的直译可能会失掉很多意境和文化背景信息。采用释译法,则会在翻译时加入更多解释性内容,如:“Picking chrysanthemums beneath the eastern hedge, leisurely gazing upon the distant southern mountain peak-a poetic expression for living a simple, contented life close to nature and far from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courtly affairs”。

释译法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不仅能够帮助目的语读者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更能让他们领略到源语言文化中的深层次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与理解。通过释译法的运用,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与理解,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4.1.3. 强调功能对等与传统文化正面价值传播

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宏伟蓝图中,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桥梁,承载着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使命。面对当前翻译理论领域中的诸多争议,尤其是在术语翻译和传统文化内容的传达上,如何确保翻译的质量与效果,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术语翻译的独特性在于其旨在消除目的语读者对术语含义的理解障碍,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如戏曲艺术,因其独特性在目的语中往往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这时,“功能对等”便成为了翻译工作的核心原则,它要求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文的字面意思,更要确保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

以传统文化中的戏曲艺术为例,针对其中的文化要素功能对等,在实际翻译对戏曲服饰中的“水袖”时,则要突出两点:首先,“水袖”作为戏曲服饰的一部分,其名称来源语表演时甩动时如水波般的形态;其次是“水袖”技术属于戏曲表演功法的一种,是一类程式性动作,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能表达戏曲人物情感,同时兼备礼仪、毛巾等多种功能。此外,在翻译戏曲中的打击乐器时,除了要描述其在舞台上模仿自然声音的功能,还要指出在目的语中是否存在对应的乐器。这样的翻译方式不仅能保证翻译的生动性,又能精准传达其原意,实现翻译效果,有利于提升目的语国家对于我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在情感认知和价值追求的功能对等方面,戏曲具有表达情感和教化育人的作用,因此在翻译时要认真翻译传统文化中的正义、孝道、教育等内容,以体现其价值观念;对于具有宗教色彩的词汇需要谨慎处理,必须时进行有效筛选或直接忽略;同时,还需要深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和语言禁忌,避免触犯其语言与文化禁忌。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拥有多样的文化和语言背景,深入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是确保传统文化翻译效果的关键。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其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对等转换,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

4.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跨越国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任务。这不仅要求译者在语言文字层面进行恰当的转换,还必须关注传播媒介的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脉络及意识形态等。面对这些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有效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传播,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众多难题之一。因此,深入探索如何在这些国家的深层次土壤中播种并培育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应成为我们战略计划的重要一环。

4.2.1. 挖掘传统文化精髓

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互相解读和传承。面对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译者肩负着揭示和传递其内核的历史脉络、哲学思维、美学观念和人文情感的重大责任。为此,译者需对原文化高度敏感,并能够在目标文化中寻找到恰当的对应元素,使翻译后的作品既能保留原始文化的精神实质,又能跨越文化障碍,实现有效沟通。

深入贯彻这一观点,译者在实际操作中须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首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准确捕捉并诠释那些饱含文化意蕴的词语、格言和典故,通过翻译构建起一座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其次,对于传统文化中深奥的哲学体系、独特的宗教信仰以及各类艺术表现形式,译者必须进行深层次研究,确保译文能精确反映出原著的深刻思想内涵,而并不只是浮于表面;再次,在翻译诸如诗词歌赋、戏曲剧本和古典小说等富含艺术魅力的文本时,除了力求忠实于原文之外,还应在译文中精心再造其原有的艺术美感,如诗词的音韵和谐与节奏感,戏剧的情感冲突与高潮迭起等;最后,译者也应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如适当的归化与异化、巧妙的释译等方法,确保目的语读者能够全面理解并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

另外,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的翻译实践还需与时俱进,关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点,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契合之处,凸显其跨越时空的普遍价值。通过这种方式,让古老的文化智慧在新的语境下焕发生机,进而推动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进一步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对话与融合。

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无疑是对华夏文明瑰宝的一次创造性转化与传播,旨在让更多人得以共享这份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4.2.2. 对接国际话语体系

在翻译活动中,尤其是在对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场合,译者必须考虑到目的语所属文化圈的主流价值观、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和传播规则,确保翻译作品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准确理解并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对接国际话语体系意味着译者需熟悉国际通用语言规范和表达方式,避免因文化隔阂而导致的信息失真或误解。例如,在翻译中国的政策文件、学术成果或文化产品时,需要用目的与读者熟悉的语言和概念来翻译并生成内容,确保其能在全球范围中得到共鸣和认同。

其次,对接国际话语体系意味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文化适应”和“话语转换”。对于文化负载词、成语、典故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内容,译者应寻找在目的语文化中能够传达类似含义或引发类似联想的表达,或者是通过注释、解说等方式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其深层含义。

此外,对接国际话语体系还涉及到积极参与国际公共议题讨论,以及在国际舆论场中树立和维护本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这要求翻译工作不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还需结合当下国际热点和趋势,精心策划和组织翻译内容,以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传播效能。

具体操作上,翻译者需关注国际最新研究进展,了解国际主流媒体的报道风格和叙事方式,同时结合目标国家的社会背景和公众认知水平,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使译文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贴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习惯和接受方式,真正实现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4.2.3. 拓展翻译传播媒介

翻译需要一种传播媒介,传播媒介越多,传播效率也就越高。这一理念主张在保证翻译质量和准确性的基础上,积极探寻并采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和技术创新来传播翻译内容,以触及更多样化的受众群体。传统媒介如图书、影视作品可通过电子书、有声书、字幕翻译及配音等形式扩展;随着科技发展,新型媒介如数字平台(社交媒体、在线阅读平台、移动应用、游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以及在线教育平台等也被广泛应用,以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需求,将翻译内容以更加生动、互动和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全球用户。

无论是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多模态翻译,还是通过不同类型的在线平台发布,其核心目标都是借助多种传播媒介,突破地域限制,有效推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作品。通过拓宽传播媒介,我国文化能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迅速传播并得到其高度认可,进而助力我国传统文化精神文明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力,乃至凝聚起强大的文化共识。

5. 结语

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特色传统文化翻译工作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显得尤为关键。通过全面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无疑会极大促进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的繁荣发展。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则需灵活采用多样化的翻译方法,不断探索具体的翻译策略,深入并呈现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传播过程中,应精准把握文化的深层精髓,与国际话语体系实现有效对接,为目的语读者开辟一条便捷通道,使其能轻松理解并欣赏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翻译与传播媒介,力求多方面实现传统文化翻译研究的广泛传播。

项目信息

陕西科技大学国际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J22ZD01, GJ22ZD19)。

参考文献

[1] 黄友义. 汉学家和中国文学的翻译——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J]. 中国翻译, 2010, 31(6): 16-17.
[2] 国家发展改革委, 外交部, 商务部.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 国家发改委网站.
https://www.fmprc.gov.cn/wjb_673085/zzjg_673183/gjjjs_674249/gjzzyhygk_674253/ydylfh_692140/zywj_692152/201503/t20150328_10410165.shtml, 2025-03-28.
[3] 何加红.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翻译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与培养策略[C]//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七卷).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8.
[4] 詹凯丽.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文化翻译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 101-103.
[5] 吴思雨.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传播[J]. 传播力研究, 2018, 2(16): 1-2.
[6] 谭焕新. 跨文化交际与英汉翻译策略研究[M]. 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8.
[7] 卢小军. 外宣翻译“译 + 释”策略探析[J]. 上海翻译, 2012(2): 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