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文本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策略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Nominalization Structures in Energy Texts
DOI: 10.12677/ml.2025.131071, PDF, HTML, XML,   
作者: 肖 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北京
关键词: 能源文本名词化翻译策略Energy Text Nominal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摘要: 目前,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持续增加。能源文本翻译工作承担着促进国际间在能源政策、技术交流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合作的重任。在这一背景下,对于能源文本翻译策略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本文探讨了能源文本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策略。通过分析英文能源文本中的名词化现象,归纳出四种翻译方法:直译、词性转换、增译和拆分。这些策略旨在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保证译文专业性和流畅性。案例分析显示,这些策略在实际翻译中各有优势,译者需根据语境和读者需求灵活运用。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ncern about climate change is growing globally. The translation of energy-related text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energy policy, technology ex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is context,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energy text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is paper explor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nominalization structures in energy texts. By analyzing the nominalization in English energy texts, four translation methods are identified: literal translation, conversion, addition, and division. These strategies aim to accurately convey the original meaning while ensuring the technicality and fluency of the translation. Case studies show that these strategies have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translators should employ them flexibly based on the context and the demands of the readers.
文章引用:肖冉. 能源文本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策略[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1): 498-50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1071

1. 引言

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可持续发展日益关注,能源领域的学术研究和行业报告变得愈加重要。科技文本行文简洁、表达客观、内容确切、信息量大,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是其特点之一。名词性结构能够对文章本身所表达的事实进行强调,并且可以简洁明了说明信息的目的,以实现文章的简明清晰。能源文本作为科技文本的一种,其中的名词化现象也十分常见,并在文本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源语言中的名词化形式往往无法直接对应目标语言,所以译者需要在准确传达意义的同时,保持原文的专业性和流畅性。因此,探索名词化在英文能源文本中的翻译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也为能源领域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从源语篇章中整理出名词化翻译的实例,分析名词化的结构和功能、汉语表达规范以及源语和目的语文本的语境,以证明直译、词类转换、增译、和拆分四种翻译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2. 案例分析

本章以能源文本翻译实践为素材,详细探讨了四种翻译策略在处理名词化结构时的具体应用。首先,直译策略强调了保持原文结构和意义的忠实性,适用于那些在目标语言中能找到直接对应表达的名词化结构。词性转化策略则涉及将名词化结构转换为其他词性,以适应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增译策略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增加必要的信息或范畴词,以确保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意图。最后,拆分策略是指将复杂的名词化结构拆分成若干简单句或短语,以提高目标语言文本的可读性和流畅性。

2.1. 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1]。英文和中文都有名词化,英文的名词化是通过动词或形容词派生而来,而中文的名词化通常通过语法结构、词缀或上下文来实现。中文不依赖固定的词缀体系,而更多通过助词(如“的”、“化”)或词组结构来构成名词。既然两种语言都有名词化现象,那么在某些情况下,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就是可行的。并且,为了保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协调性,译者应尽可能采用直译法。

例(1):This leads to high cost for long distance transportation. Furthermore, sales of biofuels, such as diesel made from illegal cooking oil, are also vulnerable to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 fluctuations.

译文:因此长途运输成本较高。另外,生物燃料(比如地沟油制成的柴油)的销量容易受到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

分析:此例句涉及到多处名词化结构。比如本文的“cost”采用了“cost”的名词含义;“sales”是动词“sell”的名词形式;“impact”也是由动词“impact”直接派生出的名词。此处笔者重点分析两处划线部分的名词化。两处分别为动词“transport”和“fluctuate”的派生名词,通过增加名词后缀“tion”实现了名词化。用动词侧重于行为和动作。而使用名词,句子强调的是活动或过程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行为或动作。这意味着句子侧重于静态的、抽象的现象或状态,而非描述具体操作。从翻译角度来说,如果将其翻译为动词,那么译文就会变成“这会导致向远方运输乙醇需要花费巨额成本。另外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生物燃料(比如地沟油制成的柴油)的销量容易受其影响”。这样的译文并不流畅自然,翻译腔很重。“transportation”和“fluctuation”表示受时间限制的动作,而名词化则是对其加以边界并使之概念化,把动作过程看成事物[2]。因此只需保留名词形式,直译出其名词含义“运输”和“波动”即可。

例(2):Solar energy itself is free compared with other forms of energy, such as petroleum whose price keeps rising and nuclear energy whose fuel is so costly due to extraction and enrichment.

译文:石油价格持续增长;核能需要提取富集,因而成本较高。相比之下,太阳能本身是不需要成本的。

分析:在上述例句中,划线部分涉及动词“extract”和“enrich”的派生名词。如果采用动词形式,该小句将变为“because it needs to be extracted and enriched”,这种处理方式可能带来以下问题:首先,句式会显得杂糅,导致表达不够简洁,进而影响文章的流畅性和清晰度;其次,名词化的优势之一是能够避免不必要的主语,从而提升句子的简洁性和凝练性,同时使得表达更加精准,而动词形式通常需要添加主语,这会增加不必要的冗余;第三,原动词“extract”和“enrich”侧重于描述动态过程,即从某种物质中提取或富集成分的行为,而当这些动词转化为名词后,便能够将这些过程抽象为概念,便于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从翻译角度来说,采用直译最为合适。在核能领域,“extraction”和“enrichment”本身就是专业术语,直接采用“提取”和“富集”作为译词,不仅符合领域惯例,还能确保术语的准确性和通用性。采用名词化的形式有助于增强译文的专业性,并在不失去原意的前提下,提供更简洁、清晰的表达。

2.2. 词性转换

在实际翻译中,将动词换成名词,将名词改成介词这类灵活的方法往往可救译者于“危难”,一句翻不下去的话,一经转换便起死回生。这说明,词性本身往往是障碍,翻译时不能死盯着原文的词性[3]。词性转换在翻译中极其重要,在名词化的翻译中也非常常见。

例(3):Roughly 1.6 billion people in the world have no access to electricity in their homes. More than 1.3 billion people are the energy poor with no access to clean drinking water.

译文:世界上大约有16亿人的家里还未通电。13亿多人面临能源不足的情况,甚至喝不到纯净水。

分析:本例句中出现了两个“assess”,均取了名词词性。第一个使用中性动词“have”进行了过渡。这种过渡使行为动词名词化,即用无词义的中性动词(如make,take,give,get,do,have等)作谓语,动作名词则充当宾语,形成“中性动词 + 动作名词(+介词短语)”的结构。其中中性动词只有句法作用,其语义则由名词化短语来表示[4]。由于中性动词只有句法作用,所以翻译时应将其省略不译,重点放在后面的动作名词上面,而此时动作名词就需要转换词性,译成动词。因此本句的“access”就与右面的“electricity”连在一起翻译成了“通电”。第二个“access”前连接with介词,也取了名词词性。翻译时与“clean drinking water”共同译为“喝不到纯净水”,所以“assess”本质上也译为了动词词性。

例(4):Fuel costs account for a relatively small part of total nuclear generation cost, approximately 20%, while the price of uranium can be expected to grow on the grounds of the restart of Japanese 14 nuclear power pla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nuclear power plants in other countries, like China and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as a result of their increasing energy demand.

译文:燃料成本只占总核能发电成本的一小部分,大约20%。然而,日本重启了14座核能发电站,并且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其他国家也在建设新的核电站。因此,铀的价格预计会上涨。

分析:例句中“restart”采用了名词含义,“construction”由动词“construct”派生而来。例句中原来的动词“restart”“construct”指示动作过程,与“plants”形成动宾结构,而名词化后则指示事件概念,与逻辑宾语“plants”构成名词词组。如果按照其文中名词词性翻译为中文将变成“日本14个……的重建和中国和……新核电站的建造将使得铀的价格上涨”。这样的译文主语过长,可读性极差,也完全不符合中文的行文规则。而如果对这两个词进行词性转化翻译为动词,译文质量就会高很多,方便读者理解。

2.3. 增译

增译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文化或语境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解释,以便使译文更加清晰、流畅,让目标语言的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意思。名词化后的词语含义较为抽象,理解起来存在难度,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增补必要的信息或范畴词十分重要,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完整含义。在名词化翻译过程中,增补主语和范畴词最为常见,同时也有根据句意增译动词的情况。

例(5):...,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the existing fleet of fossil-based generation through retrofitting, repurposing and retirement.

译文:……,并通过改造、再利用和提前退役等手段对现有化石能源发电机组进行优化管理。

分析:此处“retrofitting”和“repurposing”是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动名词,在句子中充当名词角色。“retirement”是动词“retire”的派生名词。在翻译上,三者都被译成了动词词性。范畴词用来表示行为、现象、属性等概念所属的范畴,是汉语常用的特指手段。英语中有些由动词派生出来的抽象行为名词,翻译成汉语时需要增加这种范畴词[5]。在最后增译了“手段”作为范畴词,使得原文的三个名词在中文语境中更符合逻辑和语法规则。这样的翻译处理,既保留了原文的意思,又使得译文更加通顺易懂。

例(6):While wind and solar PV are expected to lead the decarbonisation of the global power mix, flexible and dispatchable resources will be required to complement these supplies.

译文: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全球电力结构脱碳任务将主要依靠风能和太阳能光伏来完成,但也需要一些灵活性资源和可调度资源从旁辅助。

分析:“decarbonisation”是“decarbonise”的名词形式,指的是“脱碳”这一过程或目标,它本身并没有直接指向一个具体的任务或行动。但如果直接翻译为“脱碳”,句子的语境会显得略为生硬且不完整,因此在此增译“任务”符合中文行文习惯,这也属于英译汉中惯用的增译范畴词的方法。另外,原文中的结构强调了全球电力结构的转型目标,即通过风能和太阳能光伏推动脱碳,因此在中文翻译中,适当的增译“任务”一词,有助于明确传达这一脱碳目标的行动性质。具体来说,增译“任务”是为了强调脱碳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全球范围内需要完成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目标。这种增译让中文读者在理解时,能够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脱碳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并且明确这是一项需要通过多种措施和资源补充来完成的“任务”。因此,增译“任务”不仅是名词化的语言策略,还服务于更清晰地传达原文的语境,确保翻译内容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同时提升了中文表达的流畅性。

例(7):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echnological options for supplying those growing market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an in the power sector and the impact of site-specific considerations is more important for the investment decisions taken.

译文:两大低排放市场日益扩大,与电力领域相比,供应热力和水力领域所需的技术层面的竞争有很大不同。由于上述两种能源容易受场地影响,所以电力部门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选址更加重要。

分析:对“investment decision”这一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涉及两处增补,分别是增译主语“电力部门”和谓语“进行”。“investment decision”这一名词短语只有动宾关系。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需要补充主语。在汉语中,人称是表述的重要部分,且表述某一事件时,以主语引出句子也很常见[2]。根据对上下文的理解,作出“投资决策”这一动作的主体是“电力部门”,所以增译“电力部门”作为主语比较合适。另外,由于“investment decision”采用了直译,没有进行词性转换,所以译文还增译了谓语“进行”。

例(8):The present boom in oil prices has been mainly driven by increases in demand, and speculation on potential future price increases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increased oil price.

译文:目前石油价格激增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石油需求量增加,二是出现了对未来油价的投机行为。

分析:本句中“speculation”是动词“speculate”的名词形式,属于名词化,本意为“投机”。在本句中,笔者将其译为“出现投机行为”,涉及两种增译形式,分别为增译范畴词“行为”和增译动词“出现”。

英语中的名词“speculation”表达的是一种抽象的行为或过程——投机。这种名词化的表达形式将“speculate”这一动态行为转化为名词形式,强调行为的抽象性和过程的持续性。但中文更倾向于以具体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来传达行为,而不是直接使用抽象名词。名词化后的“投机”无法直接传达出“行为”的具体动态,而是呈现出一种静态、抽象的概念。因此,译者选择通过增译范畴词“行为”来使得这个名词具象化,同时增强句子的可读性和逻辑性。此外,翻译中还增译了动词“出现”。如上文所说,“speculation”作为名词短语,是抽象的、静态的表达,缺乏动作的表现力。而中文表达则通常需要通过动词来补充动态性,使语句更加生动、清晰。在这里,增译“出现”不仅使句子更加流畅,而且能够强调“投机”行为的具体化。

通过这样的增译策略,译者不仅弥补了中英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上的差异,还在保持信息准确传达的基础上,增强了译文的逻辑性和流畅度。这种对动词和范畴词的增译实际上也是对英语抽象名词的“具象化”处理,它使得译文更符合中文的表述方式和读者的认知习惯。

2.4. 拆分

英语长句偏多,结构复杂严谨;汉语流水句多,结构精短松散。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学会如何化整为零,变长为短[2]。在名词化结构的翻译中也是如此,英语中一些名词化结构较长,涵盖的信息量偏大,如果不加拆分会导致译文不够流畅。所以在翻译中进行适当拆分非常重要。

例(9):The ability of an electricity source to be available during times of highest system needs, for example, helps to raise its energy value, measured by the average wholesale price obtained for its output in a competitive market.

译文:在系统需求最强时,某能源仍然可以供电,其价值将会提高。而该价值的大小通过能源发电在竞争市场上的平均批发价格来衡量。

分析:“ability”是形容词“able”的名词形式,与后文组成了名词化结构。原句中“the ability of an electricity source to be available”所含的信息较多,如果不加拆分,那么与后文连起来的译文将会是“某能源在系统需求最强时的供电能力帮助其提升价值……”,这样的译文不利于读者理解文意,并且找不到句子重心。另外,如果将原文名词结构还原,会变成“An electricity source is able to be available...”。由此看出,其实该名词结构中蕴含潜在的逻辑关系,可以理解为含有主谓宾的完整句子。在翻译时将其拆分,译为独立的小句,不仅能够准确传达文意,还使得译文更加符合中文行文习惯。

例(10):Other sources of flexibility such as hydropower or geothermal face difficulties in scalability or acceptable sites, or have yet to prove themselves commercially in the case of electrolytic hydrogen and CCUS.

译文:对于水能和地热能等灵活度较高的能源,有的无法大规模使用,有的存在选址困难。还有些能源在电解制氢和CCUS上的商业价值尚不明确。

分析:“difficulties in scalability”属于一个名词化结构,其中“difficulties”是形容词“difficult”的名词形式,“scalability”是“scalable”的名词形式。按语法结构来说,“in scalability”是介词短语作定语,指的是这些能源在“规模化”方面所面临的困难。若按字面翻译,这个结构可能会较为生硬,且不容易被普通读者理解。拆分法在这个翻译中起到了简化和清晰表达的作用。通过将原文中的名词化结构“difficulties in scalability”拆解成具体的动词结构“无法大规模使用”,译文更具可读性,且信息传达更加精准。同时,拆分法也避免了名词化结构可能带来的语句冗长和抽象感,尤其是面对非专业的读者时,这种处理方式使内容更加亲民和易于接受。

3. 结语

本文探讨了名词化在能源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及其策略,分析了名词化结构在英文能源文本中的常见表现,并提出了四种主要的翻译策略:直译、词性转换、增译和拆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翻译策略在处理名词化结构时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译者应根据原文的语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灵活运用这些策略,确保译文在忠实传达原意的同时,也能在目标语言中保持专业性和可读性。

名词化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问题,更是文化和语境的转换。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采用适当的策略,才能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此外,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能源技术的发展,能源领域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如何处理专业性较强的名词化结构将对能源类文本的翻译质量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名词化翻译策略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但名词化结构在科技文本中频繁出现,表现形式也十分多样。而笔者所选取的例子有限,因此分析还不够彻底、不够全面。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名词化结构在科技文本中的应用,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涵盖更多学科和领域的文献,从而获得更为全面的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 李杰. 英语名词化结构的认知与翻译[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兰州大学, 2016.
[3] 叶子南. 对翻译中“词性转换”的新认识[J]. 中国翻译, 2007(6): 52-53.
[4] 冯树鉴. 名词化短语的特点与翻译(第九讲) [J]. 世界科学, 1990(9): 51-55.
[5] 戚亚男, 孟庆升. 从名词化角度对比英汉语言差异及翻译技巧[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09(8): 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