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法的云南高等教育研究回顾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Yunnan Based on Bibliometric Method
DOI: 10.12677/ae.2025.15118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媛璘:昆明文理学院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云南高等教育文献研究文献计量法知识图谱Yunnan Higher Education Literature Review Bibliometric Knowledge Graph
摘要: 本文对四十年间云南高等教育研究的期刊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及内容分析,发现云南高等教育研究稳步推进,在多个研究主题中勾勒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云南高等教育研究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省内公办院校及高校学报是孵化及承载云南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建制,并且已形成至少三个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多位学者具有极高学术影响力,为云南高等教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同时结合当下政策及高等教育发展指出未来研究的主要领域。
Abstract: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journal literature on Yunna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past 40 year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research on Yunnan higher education has advanced steadily, and has outline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Yunna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several research topics. Public 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y journals in the province are the main institutions to incubate and carry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Yunnan, and have formed at least three influential research teams with many scholars with high academic influence, making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research of higher education in Yunnan. At the same time, the main areas of future research are pointed out based on the current poli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文章引用:王媛璘.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云南高等教育研究回顾[J]. 教育进展, 2025, 15(1): 1338-135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86

1. 引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云南高等教育有着傲人的起点,东陆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是高等教育史上重要的基石。隶属边疆的云南,具有独特的民族化特色及地理战略地位。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云南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进大众化、迈向普及化。镶嵌在历史长河的众多学者们,也为云南高等教育研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以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为主的各大高校成为孵化、促进云南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载体,围绕时代变迁中的云南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民族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民办高校转型发展与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开放大学发展与终身教育等主题,勾勒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云南高等教育研究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

2. 数据说明

本研究的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数据库,检索式为“篇关键 = 高等教育and篇关键 =云南”,检索结果包含改革开放后云南高等教育四十余年的研究成果1。检索后共计748篇,经过人工判读、题目及关键词判别等方式删除会议、通知、简介、访谈、征稿启示及重复发表等文献后,得到504篇有效文献。

本研究综合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可视化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以便计量和评价云南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热点及发展趋势,反映过去四十余年云南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多面化样态。文献数据分析中主体分布规律主要以文献计量法为主,数据可视化使用VOSviewer生成核心作者共现图及关键词共现图,使用SPSS生成关键词聚类及相异矩阵的知识图谱。

3. 云南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分析

3.1. 文献分析

3.1.1. 文献年度分布

将有效文献按照发表年度绘制成“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图”,可直观显示该领域的年度发文情况,如图1所示。在近四十年云南高等教育研究中,年均发文量为12.92篇。1999年前发文量较少,总计只有21篇。自1999年后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发文数达最高,为38篇,2017年至今研究成果数量有所回落。总体上,云南高等教育研究稳步推进。

3.1.2. 文献被引分析

文献被引频次体现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及影响力。在504篇有效文献中,314篇文献存在引用,平均每篇被引3.37次,标准差6.47,该领域文献被引频次分布非常离散。

Figure 1. Annual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 quantity (1984~2023)

1. 文献数量年度分布(1984~2023年)

将所有文献排序,测算出该领域H指数为17,表1罗列出被引频次最高的17篇文献,文献发表时间在2004年至2017年间,时间跨度较大。民族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教育国际化及人才培养、教育公平、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大学被引用频次较多,是学界较为关注的主题。

Table 1. Literature citation statistics

1. 文献被引统计表

序号

文献题目

第一

作者

一作单位

发表期刊

被引 频次

发表 时间

1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

黄彩文

云南民族大学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62

2009

2

“一带一路”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段从宇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59

2014

3

高职教育: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的十年

马树超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高等教育

44

2012

4

云南—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究

伊继东

云南师范大学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39

2007

5

云南—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考

李怀宇

云南大学

东南亚纵横

34

2004

6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高校面向南亚东南亚留学生教育发展研究

云建辉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31

2017

7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云南师范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伊继东

云南师范大学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9

2009

8

云南面向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前期研究

冯用军

云南师范大学

东南亚纵横

27

2008

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开放

罗明东

云南师范大学

学术探索

25

2004

10

高等教育公平的历史轨迹——云南大学近五十年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探析

张建新

云南大学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3

2008

11

人口较少民族教育问题与教育扶贫——以云南为例

杨九迎

云南师范大学

学术探索

20

2016

12

建设开放大学,政府做什么——建设云南开放大学的政府责任与主导作用

罗崇敏

云南省教育厅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

2011

13

面向东南亚国际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

伊继东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

19

2009

14

“一带一路”战略下云南国门大学建设发展的思考

伊继东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8

2017

15

中国西南联大研究三十年(1978~2008)——一种词频计量分析

伊继东

云南师范大学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8

2009

16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关系的定量研究

韩映雄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8

2008

17

GIS高等教育空间结构演变及研究取向分析

罗明良

西华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

17

2013

3.1.3. 文献被引半衰期

文献半衰期反映出文献的时效性。本部分对39年间云南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的半衰期进行测算,以此反映领域内文献研究成果的生命周期。如表2所示,接近50%的累积被引占比为2010年(52.68%)及2011年(48.98%),距2023年该领域文献半衰期的计算结果如下:

 =13+ 5048.98 52.6848.98 =13.38

该领域文献半衰期为13.38年,文献时效性较长,也印证了学者关于人文社会科学文献的半衰期相对较长的研究结论[1]。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云南高等教育研究中,很多研究主题可能需要孕育很长时间才有突破;另一方面,研究主题也可能是教育研究中的经典话题,值得反复斟酌。

Table 2. Distribution statistics of citation years of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2. 领域内文献被引年代分布统计

年份

2023

2021

2019

2017

2015

2013

2011

2010

2008

...

1984

累积被引频次

5

30

99

252

395

617

794

854

1159

...

1621

累积占比%

0.31%

1.85%

6.11%

15.55%

24.37%

38.06%

48.98%

52.68%

71.50%

...

100%

年数

1

3

5

7

9

11

13

14

15

...

39

3.1.4. 文献项目支持分析

207篇发表文献有基金项目支持,占总发表文献数的41.07%。国家级项目32篇,省部级项目56篇,厅局级项目85篇,院校级项目34篇。

对所有文献被引频次与文献基金项目支持进行相关性检验,如表3所示。发现文献被引与存在基金支持呈显著正相关(**P = 0.010 < 0.01),意味着文献若有基金项目支持将有更高的概率获得被引;对文献被引频次与基金项目级别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两者同样存在显著正相关(****P = 0.000 < 0.001),代表有基金项目支持的文献,其项目级别越高,获得被引的概率越大。在云南高等教育期刊文献研究成果中,显著地验证了科研项目与文献影响力的正向关系。

Table 3. Correlation test between literature citations and fund projects

3. 文献被引与基金项目相关性检验

被引次数

基金项目支持

皮尔逊相关性

0.115**

Sig. (双尾)

0.010

基金项目级别

皮尔逊相关性

0.194****

Sig. (双尾)

0.000

注:****P < 0.001,***P < 0.005,**P < 0.01,*P < 0.05。

3.2. 期刊分析

统计504篇有效文献的期刊频次,发现文献来源于210种期刊,平均每刊发表2.40篇。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将210种期刊分为核心区、相关区及非相关区,平均每区约168篇文献,确定常数a ≈ 3.77,以此确定载有云南高等教育研究文献的期刊核心区有13本,相关区有49本,余下148本为非相关区期刊,如表4所示。核心区中有一本已停刊,13本核心区期刊平均发文量为12.62篇。教育类期刊9本,科技类1本,经济管理类1本,公安类1本。平均复合影响因子为1.452,标准差1.542,平均综合影响因子0.774,标准差0.847,两者的标准差均较大,12本期刊影响因子分布较为离散。

值得注意的是,12本核心区期刊中,主办单位主要为省内公办院校10所,省内学会1个,省外教育出版公司1所。省内公办院校是孵化云南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

Table 4. Statistical table of journals in the core area

4. 核心区期刊统计表

序号

期刊

发文量

刊期

类别

主办单位

所在地

复合 影响 因子

综合 影响 因子a

1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30

双月

教育综合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省昆明市

1.235

0.561

2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1

季刊

教育综合

云南开放大学

云南省昆明市

0.282

0.194

3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7

双月

教育综合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省昆明市

3.057

2.16

4

云南高教研究

16

季刊

高等教育

云南高等教育学会

云南省昆明市

停刊

停刊

5

普洱学院学报

11

双月

教育综合

普洱学院

云南省思茅市

0.215

0.087

6

学术探索

11

月刊

教育综合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 联合会

云南省昆明市

1.252

0.658

7

昆明冶金高等 专科学校学报

9

双月

综合科技 A类综合

昆明冶金高等 专科学校

云南省昆明市

0.174

0.089

8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9

月刊

经济与管理综合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省昆明市

4.468

2.103

9

红河学院学报

9

双月

教育综合

红河学院

云南省个旧市

0.247

0.070

10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8

双月

公安

云南警官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0.742

0.411

11

教育教学论坛

8

周刊

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河北教育出版社 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省石家庄市

0.357

0.235

12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8

双月

教育综合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省昆明市

4.043

2.156

13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7

双月

教育综合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省昆明市

1.354

0.567

a注:《云南开放大学学报》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为2022年知网统计数据,其余期刊为2023年知网统计数据。

3.3. 作者分析

3.3.1. 核心作者分析

504篇有效文献共涉及775位发文作者,平均每个作者发文1.54篇,标准差0.69,作者发文量分布较为离散。发表一篇论文作者676人,占比87.22%,发表两篇论文作者74人,占比9.55%,发表三篇及以上的作者25人,占比3.23%。合撰发表文献有245篇,合撰率为48.61%,同一单位合作发表文献177篇,多单位合作发表68篇,多单位合作率为27.76%。

核心作者的确定在科学计量中主要有三种定律可依据,洛特卡定律揭示文献作者频率与所写文献篇数间的数量关系;普莱斯定律反映核心发文作者数与发文量的分布规律;以及美国学者Hirsch提出的以文献被引数排序来确定高影响力学者的H指数。本研究中仅发表一篇文献的学者占比过高,并不符合洛特卡定律。人文社科研究中学者的领域和方向具有多样化特征,故本研究采用普莱斯定律,同时用H指数验证普莱斯定律所确定的核心作者群。

普赖斯定律测算公式为 M=0.749 N max 2 ,其中M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Nmax为发文量最高作者的发文数。在本研究有效文献中,最高发文数为8篇,故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应为2.12篇,以此确定核心作者25人。如表5所示。

Table 5. Core author statistics

5. 核心作者统计表

序号

作者字段

发文量

累积被引频次

h指数

单位

发文区间

1

伊继东

8

154

7

云南师范大学

2002~2017

2

冯用军

8

133

6

云南师范大学

2008~2016

3

段从宇

4

84

3

云南师范大学

2010~2014

4

张建新

7

65

4

云南大学

2007~2020

5

刘六生

5

44

3

云南师范大学

2007~2011

6

朱耀顺

4

41

2

云南农业大学

2012~2015

7

李慧勤

7

40

4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001~2007

8

丁红卫

5

35

4

云南农业大学

2011~2016

9

董云川

4

29

2

云南大学

2006~2018

10

刘寒雁

3

23

2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2~2013

11

温爱花

3

23

2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007~2023

12

张宝明

3

21

2

云南师范大学

2002~2006

13

温梁华

5

20

4

云南大学

1986~1996

14

袁盾

4

20

3

云南师范大学

2001~2002

15

唐滢

3

19

2

云南农业大学

2011~2016

16

方泽强

3

14

1

云南师范大学

2016~2017

17

于学媛

3

12

2

云南农业大学

2012~2016

18

欧颖

3

9

1

云南农业大学

2011~2020

19

朱家位

3

9

2

云南农业大学

2012~2018

20

张炯

3

6

1

云南财经大学

2008~2011

21

郭宝

5

5

2

云南警官学院

2011~2015

22

成巧云

3

4

1

云南师范大学

2000~2013

23

施涌

3

4

1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000~2013

24

张必广

3

3

1

云南省教育厅

2005~2009

25

曾振新

3

0

0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2021

此外,根据每个发文作者论文排序及被引频次计算出H指数,如表5所示。通过SPSS线性回归检测H指数与发文量及累积被引频次的关系,结果显示发文量及累积被引频次与H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2,代表了H指数在确定本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中具有解释力度。同时,验证了普赖斯定律测算的云南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核心作者群具有样本代表性。

3.3.2. 作者共现分析

因该领域发文作者分布非常离散,故数据导入VOSviewer后设置阀值为3,通过发文作者共现矩阵生成作者共现可视化图谱。如图2所示。

Figure 2. Authors co-present the visualization map

2. 作者共现可视化图谱

图中圆的大小代表各作者发文量,连线代表合作发文。由图可知,云南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已有三个较大的研究团队,分别是云南大学张建新、董云川、方泽强等学者,云南师范大学伊继东、冯用军、刘六生、段从宇、李慧勤等学者,云南农业大学唐滢、丁卫红、朱耀顺、于学媛、欧颖、朱家位等学者。此外,施涌与成巧云两位学者也多次合作产出研究成果。

三个主要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均关注和结合了云南区域化特色,代表了云南高等教育研究重点及热点。

云南大学研究成果大多依托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结合云南区域特征及民族特色,关注民族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时代变迁中的云南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与发展问题,团队合作发表多篇关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面向省域内、辐射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专业结构调整等主题的成果。云南师范大学团队集中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均衡发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等问题,团队发表多篇关于云南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面向东南亚人才培养等研究成果。云南农业大学团队依托云南区域化特色,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更多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问题,团队合作发表多篇在“桥头堡”战略、“一带一路”倡议、GMS等国家政策视野下的云南与泰国、缅甸等东南亚、东亚国家进行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研究文献。

3.4. 关键词分析

3.4.1. 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504篇有效文献中共包含1167个独立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获得有效独立关键词1095个,每篇文献平均3.88个关键词。进行初步统计后发现,关键词分布非常离散,不符合普赖斯定律,故不适用高频关键词的提取。齐普夫第二定律依赖只出现一次的关键词数,同样不适用。有学者关注到高频词阀值界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问题[2],面对人文社科研究关键词分布离散的情况,得出二八定律对于高频次阀值的确定更具合理性的结论。故本研究根据二八定律,确定阀值为5,提取42个高频关键词,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

图中每个关键词圆的大小代表出现的频次多少,关键词之间的连线粗细代表其关系程度。由图可知,云南高等教育史、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等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Figure 3. Visual map of keyword co-occurrence

3. 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

3.4.2.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保证关键词聚类分析中能够得到相异的共性类别,首先将关键词的频次矩阵生成相异矩阵进行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再导入SPSS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图4为高频关键词聚类图。纵轴数字代表关键词序号,横轴数字代表每个关键词之间的距离。由图可知,该领域高频关键词聚类呈现八个类别,如图K1~K8。K1为地方高校、边疆、民族地区、云南大学;K2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K3云南警官学院、新建本科院校;K4为独立学院、转型发展、问题、现状、思考、对策、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

Figure 4. Clustering diagram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4. 高频关键词聚类图

K5为民族院校、边疆民族地区、云南高校、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K6为一带一路、国门大学、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国际化、少数民族、留学生、SWOT分析;K7为西部大开发、云南高等教育、开放大学、发展;K8为云南、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人高等教育、高校、国际化、建设、改革。

3.4.3. 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

此外,通过SPSS对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再次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生成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云南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分类与前述K-Means聚类分析基本一致,主要有八个研究聚类。公安院校相关研究因较多基于民族文化、边疆安全的背景进行院校发展、学科专业建设的研究,故从距离分类得出的结果与民族高等教育类别相重叠。

Figure 5. Knowledge map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5. 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

对有效文献逐一进行筛查与阅读后,结合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知识图谱分析,对现有聚类略作合并调整,将云南高等教育研究期刊文献按研究主题划分为以下六类:

聚类1时代变迁中的云南高等教育发展

此聚类下主要包括学界对云南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及其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文献。

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变革中,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有着傲人的起点,也有曲折的发展历程。温梁华[3]、夏绍先[4]、孙希磊[5]、杨绍军[6]、伊继东[7]等学者先后对民国、抗战时期的云南高等教育进行梳理,强调了迁滇十余所院校及留学教育项目对云南高等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内迁院校回迁,留下了现云南大学和现云南师范大学,成为引领云南高教发展的重要建制。新中国成立之时,全省高校有3所,20世纪60年代增设至18所,后经历高校“关停并转”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后恢复发展,于21世纪前后云南高等教育进入规模扩张期,逐步形成单科、综合院校布局,本专科学历教育为主、继续教育为辅的多元化格局[8]

2008年云南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期间研究成果集中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许多学者[9] [10]已经发现云南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明显滞后、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学生就业难、高校负债运行、科技经济贡献率低、师资匮乏等问题[11],并前瞻性地关注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12] [1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4]、完善绩效考核[15]、师资队伍建设[16]、提升教师教学能力[17]等举措以此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质量[18]。谢冬平基于政策、历史视角发现云南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先进不占、后继无力”,提出政策融合“地方性知识”及增强高校自主性的对策[19]。以此推进云南高等教育走向区域性、内涵式发展。

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教育质量和水平的评价研究。徐天伟等学者[20]通过教育的两大功能——传播知识和生成知识,构建32项指标,形成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同时得出云南高等教育竞争力与全国差距仍很大的结论。赵军等学者[21]通过师资、基建、经费、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六维度21个指标的模型构建,也得出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的结论。韩映雄等学者[22]测量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关系,发现云南高等教育发展仍有较大空间。经过十余年发展,截至2021年,全省已有83所高校,高等教育毛入学已达53.03% [23],步入大众化阶段。陈巴特尔和赵志军研究发现云南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偏低,人均教育经费、每百万人口普通高校数是影响云南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重要原因[24]。教育经费投入与高校规模成为制约云南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重要因素。有学者关注到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一方面提出增强教育经费使用效率[25],另一方面强调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26]-[28]

此外,还有学者关注到教育公平的问题。张建新[29]、伊继东[30]等学者均发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家庭背景、阶层差异及城乡分割均影响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刘宁宁[31]对2013~2018年间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研究发现云南仍处全国较低地位,并在这五年间未有好转。

聚类2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

该分类下主要包括云南高等教育区域化、国际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总结。云南地处边疆,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堡垒。在特殊的地缘特征下,结合“桥头堡”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合作关系等国家战略及国际关系,云南高等教育呈现出独特的区域化、国际化发展特色。

罗明东、段从宇、伊继东、成文章等学者都依托不同时期的政策背景,先后提出面向周边国家的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通过加强与东盟合作[32]、加强“一带一路”战略下集中化、同心化、多样化选择[33]、加强国门大学建设[34] [35]等举措将云南边疆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转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以服务外交新要求。此外,在云南省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引领下,省内高校通过教育国际化平台建设、与周边国家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开展职业教育合作等举措,形成了小语种人才培养、汉语国际推广基地等国际化教育特色。邓云川[36]梳理和分析了云南四十余年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指明学校主体、平台建设、区域共建、质量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云南要更为积极地参与到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

在教育国际化发展中,一方面是“走出去”,另一方面是“引进来”。学者们就“引进来”中的留学生管理和教育问题尤为关注。云建辉等学者对云南农业大学的留学生教育经验进行了总结,从招生、中介服务、融资、就业等方面提出了建议[37]。苏韦铨等学者对云南老挝留学生教育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对留学生培养和管理提出建议[38]

聚类3民族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

该聚类下学者们围绕民族院校建设、民族学科专业发展、民族预科及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研究。

冯浩梳理了在党的民族政策引领下云南民族院校的创办历史,形成了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主体、自治州各民族院校、普通高校民族班相结合的本专科齐备的云南民族高等教育格局[39]。张建新教授发现云南民族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与民族地区发展需求的不适应性问题,提出以办学特色、民族特色为基础,增强学科专业结构的适应性,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构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多元一体格局[40]。陈静等学者提出民族院校办学定位要面向社会发展、自身历史、民族特色、地区发展及世界潮流[41]。民族高等教育要为地区经济作出贡献[42]。刘睿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43],对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进行了总结。人才培养要关注文化适应性问题[44]。普春丽等学者[45]对云南预科基地的办学成效进行经验总结,以专项招生、开设民族班的形式,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为地区民族团结和发展作出贡献。

聚类4民办高校转型发展与人才培养

该类主要包括民办高校向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转型发展、独立学院发展、人才培养等主题。

2014年,云南省出台《云南省关于推动部分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9所本科高校走向转型发展。云南省有三所民办高校(有两所当时是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类型学校转型。有学者[46]对此进行了经验研究,发现转型困境主要是办学定位不明确,应用性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张泽[47]也发现独立学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存在专业雷同、师资力量薄弱等困境。此外,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学生就业、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等也有学者关注。

聚类5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

该聚类主要包括云南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与改革、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主题。

云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较晚,问题较多。乐莉等学者[48]从规模、学校分布、人口分布、办学水平对云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进行总结,提出资源合理分配、学制改革、集团化办学等举措提高办学效益。也有学者验证了经费投入是制约高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49]。谢笑天等学者[50]以云师大职教院的经验提出“学历教育–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社会服务”的高职本科层次办学体系。周明等学者[51]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经验为例,校企双方利益不合是合作难以达成的重要原因。

聚类6开放大学建设与终身教育

该分类下主要包括开放大学建设、成人高等教育及终身教育等主题。

2012年,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云南开放大学。韦家悦[52]通过访谈发现开放大学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存在体制僵化、制度匮乏、技术落后等现实困境。罗崇敏对开放大学的政府职责进行了探究,提出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开放高等教育,以构建云南终身教育体系[53]。刘晶[54]提出学分银行模式联合办学,与院校、政府、企业的全方位、综合性、多渠道的联合办学模式,吸收院校和企业优质资源,争取政府帮扶政策,提升教学质量,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

4. 结论

通过对四十年间云南高等教育研究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及内容分析,云南高等教育研究稳步推进,已形成具有云南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理论体系,在实践经验上也有诸多积累和总结。省内公办院校及高校学报是孵化及承载云南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建制,并且已形成至少三个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多位学者具有极高学术影响力,为云南高等教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在研究方法上,思辨和个案经验研究占比很大,规模性调查研究较少。在具有云南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上,还需更多的学者走出课程、走出学科、走出本校,聚集本土性、特色化的云南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未来研究还可以继续完善云南区域化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加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实践经验总结,结合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结合区域发展及民族特色,整合不同视角下的发展理论,着力为云南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高等教育赋能产业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下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仍旧是值得深入探讨。民办高校已是云南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教育市场化、教育质量提升、应用型转型发展仍值得探索。此外,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目前只有开放大学的研究中有所体现,仍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总结。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未来将有更多的留学生进入我国高校进修,对于国门大学、留学生管理等实践性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领域。教育强国、强省下的人才培养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继续深入探究。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本科生线上深度学习的空间阐释——基于空间社会学的实证研究”(2023J1371)经费支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21BMZ060)经费支持。

NOTES

1检索时间范围未作限制,检索日期为2024年1月23日。

2三者关系表达式为Y = 0.552*X1 + 0.018X2 − 0.416,Y为H指数,X1为发文量,X2为累积被引频次。****PX1 = 0.000 < 0.001;***PX2 = 0.004 < 0.005。

参考文献

[1] 黄慕萱.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鉴特性及指标探讨[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5(5): 28-43+158.
[2] 刘奕杉, 王玉琳, 李明鑫. 词频分析法中高频词阈值界定方法适用性的实证分析[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7(9): 42-49.
[3] 温梁华. 民国时期的云南高等教育[J]. 玉溪师专学报, 1988(5): 46-57.
[4] 夏绍先. 抗战时期云南的教育——内迁院校与云南教育的发展[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6): 208-211.
[5] 孙希磊.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与云南社会文化发展[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4(S1): 75-80.
[6] 杨绍军. 西南联大与云南现代高等教育[J]. 云南社会科学, 2004(6): 130-133.
[7] 伊继东, 冯用军. 中国西南联大研究三十年(1978~2008)——一种词频计量分析[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4(4): 96-101+160.
[8] 杨丽宏, 王顶明. 云南省高等院校设置的主要历程及其启示[J]. 学园, 2011(4): 86-90.
[9] 钱振伟. 云南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研究——基于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3(6): 144-147.
[10] 李慧勤, 郭华. 云南省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思路探讨[J]. 学术探索, 2003(11): 78-81.
[11] 钱振伟. 云南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研究——基于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3(6): 144-147.
[12] 方泽强, 王仁琼, 赵婷婷. 云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高校本科专业结构的视角[J]. 红河学院学报, 2017, 15(4): 101-107.
[13] 桑秀丽, 戴小梅, 秦国伟, 王晋波. 云南高校学科建设与产业优化的协调发展研究[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1): 78-83.
[14] 熊昌云, 闫刚, 彭远菊, 杨恩富, 董继文. 基于区域产业的“岗位导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云南农业大学热作学院茶学专业为例[J]. 高教学刊, 2021, 7(33): 129-132+136.
[15] 杨语牧, 黎尔平.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绩效考核与教育质量提升的关系研究——基于云南4所大学的调研[J]. 高教论坛, 2022(5): 120-124.
[16] 袁盾. 五十年发展与建设的评价——兼论云南省普通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J]. 云南高教研究, 2001(3): 1-4.
[17] 何云玲, 邓福英. “双一流”建设视域下云南大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析——兼论新加坡高等教育经验与启示[J]. 高教学刊, 2020(31): 18-21.
[18] 王坤, 吕慧芳. 云南省高等教育质量状况的实证研究[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6(6): 59-64.
[19] 谢冬平. 云南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回顾与展望——一项基于历史与比较的研究[J]. 红河学院学报, 2019, 17(2): 89-92.
[20] 徐天伟, 蔡文华, 王源昌. 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评价——基于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4): 150-156.
[21] 赵军, 贾晶晶.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及解析[J]. 现代教育管理, 2019(5): 64-70.
[22] 韩映雄, 韩云炜.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关系的定量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2): 25-37.
[23] 云南省2021/2022学年初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云南省教育厅.
https://webapp.ynjy.cn/web/ac1f1eb64e6d4e36999869a47598935d/ea3894f26a7f4e9eb15617726b246c61.html, 2022-03-23.
[24] 陈∙巴特尔, 赵志军. 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998-2018年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7): 12-23.
[25] 张帅.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效率测度及动态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 2019(8): 39-44.
[26] 郑成. 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问题研究[J]. 重庆高教研究, 2017, 5(4): 30-38.
[27] 赵志. 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协调研究综述——以云南为研究重点[J]. 大理大学学报, 2016, 1(1): 25-30.
[28] 杨阳, 王秋月, 王磊, 王宝婕, 张泽, 马玉. 云南省高等教育学科供给与产业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21, 44(4): 86-92+102.
[29] 伊继东, 冯用军, 郭锐华. 和谐视域下社会阶层差异与云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实证研究[J]. 辽宁教育研究, 2007(5): 17-20.
[30] 张建新. 高等教育公平的历史轨迹——云南大学近五十年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探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 29(6): 79-84.
[31] 刘宁宁. 我国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研究[J]. 重庆高教研究, 2020, 8(1): 37-46.
[32] 罗明东, 杨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高等教育改革开放[J]. 学术探索, 2004(1): 74-78.
[33] 段从宇, 李兴华. “一带一路”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 16(5): 133-135.
[34] 伊继东, 王昆来, 段从宇. “一带一路”战略下云南国门大学建设发展的思考[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9(2): 57-64.
[35] 成文章.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云南“国门大学”建设的模式与实践探索[J]. 普洱学院学报, 2017, 33(1): 108-111.
[36] 邓云川. 从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看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未来走向[J].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9, 21(1): 51-56+77.
[37] 云建辉, 朱耀顺. 高等农业院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6, 10(1): 11-13+17.
[38] 苏韦铨, 成文章. 云南高校老挝留学生教育现状研究[J]. 普洱学院学报, 2018, 34(5): 5-10.
[39] 冯皓, 刘晓斌, 张永波. 云南民族高等教育发展50年回顾与展望[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5): 156-159.
[40] 张建新. 云南省少数民族高等教育50年发展与思考[J]. 学园, 2008(1): 62-67.
[41] 陈静, 佘松涛. 论边疆民族地区民族院校办学定位——以云南省为例[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5, 3(1): 31-34+93.
[42] 祝军. 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J].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0, 1(2): 78-82.
[43] 刘睿, 李春波. 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J]. 文山学院学报, 2020, 33(4): 97-102.
[44] 黄彩文, 于爱华.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4(7): 47-57.
[45] 普丽春, 赵伦娜, 吹几. 云南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办学成效与特色探究[J]. 中国民族教育, 2020(9): 43-46.
[46] 张宁, 杜芳. 云南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分析——以云南省9所试点高校为例[J].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7, 19(2): 63-67.
[47] 张泽. 云南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探究[J]. 普洱学院学报, 2020, 36(5): 86-88.
[48] 乐莉, 毛颖. 云南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6): 28-31.
[49] 杨华松, 朱家位, 李雄平, 金磊. 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当代经济, 2017(25): 121-127.
[50] 张雅博, 谢笑天. 高职本科办学模式探析——以云南师大职教院为例[J]. 现代教育科学, 2014(7): 73-75.
[51] 周明, 薛秀丽, 李琳, 严学新. 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路径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38): 244-245.
[52] 韦家悦. 高校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 35(4): 51-53.
[53] 罗崇敏. 建设开放大学, 政府做什么——建设云南开放大学的政府责任与主导作用[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1(3): 16-21.
[54] 刘晶. 学分银行模式下开放大学联合办学实践与思考——以云南开放大学为例[J]. 教育观察, 2022, 11(13): 62-6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