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09年首映的《无姓之人》,由雅克·范·多梅尔执导。影片开始的时间是2092年,人类掌握了一种细胞电磁化技术,可以让人们告别疾病和衰老。不过世界上还存在一个“特别的人”,118岁的尼莫。他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接受过此技术的人,也会是最后一个自然死亡的人。在未来世界的档案馆中,人们查不到任何关于尼莫的信息,因此他的医生开始尝试用催眠的方法来让尼莫讲述自己的故事,由此展开了一系列不同时间线下发生的故事。
2. 运用精神分析学解读电影的意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提出和电影的出现几乎是在同一时期。1895年,《火车进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从此电影作为反映现实世界的一种现代艺术形式开始广泛影响20世纪人类的生活。同年,瑞士的心理学医生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著的《歇斯底里研究》出版,首次提出精神分析一词,成为精神分析学产生的起点。此后,精神分析学提出的关于人类深层心理机制的分析方法开始广泛影响众多艺术领域,同时显著地反映在电影艺术的创作和表现上[1]。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自由联想的运用,以及他对梦境重要性的重新探索,激发了艺术家去探索偶然和非理性的领域,认真对待他们梦境与白日幻想的内在世界,发现其中可能蕴含的重要意义,尽管这些意义在先前可能被视为荒谬或不合逻辑[2]。
运用精神分析学解读电影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影视角,使电影成为探索人类心灵奥秘的窗口,还深化了对电影艺术的理解。通过精神分析学的透镜,我们可以洞悉电影角色背后的深层心理动机,理解那些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潜意识冲突和欲望。这种解读方式揭示了电影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把握电影的叙事结构和主题内涵。
同时,精神分析学解读电影还有助于促进观众的自我反思。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投射到角色身上,通过精神分析学的分析,观众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这种自我反思不仅提升了观众的观影体验,还有助于促进个人的心理成长和成熟。因此,运用精神分析学解读电影,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艺术价值,还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因此,运用精神分析学解读《无姓之人》,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电影的情节和主题,更能引导观众反思自身的人生选择和内心世界。
3. 弗洛伊德“梦的学说”在片中的体现
弗洛伊德认为,不管梦的内容或形式是如何表现的,梦中内容的材料构成都来自于人的真实经历,这些材料会在梦中被重新加工、回忆;本质是一种被压抑欲望的满足,不仅包括形象、事件等显在内容,而且包含隐藏在其中的潜在欲望[3]。首先,梦中出现的材料和内容,人在清醒之后并不会觉得自己知道它或经历过它。或许人能回忆起来自己梦到了什么内容,却不能回忆起自己是否真的经历过以及经历的时间。人们不能想明白梦从哪里获取了这些信息,因此就认为,梦可以独立地生成一些信息材料。直到很长时间之后,一次偶然的新经历引出了尘封的记忆,梦的源头才由此真相大白。
关于此现象,《无姓之人》中的主人公,儿时的尼莫因为对梦的认知不准确,认为自己拥有可以预知未来的能力。在影片中,熟睡的尼莫从床上缓慢向空中漂浮,梦中梦到一个推着婴儿车的女士走在马路上,被一辆无人的失控车辆撞倒后卷入车底。这恐怖的一幕瞬间使尼莫从梦中惊醒。惊醒后的尼莫看着自己桌上的玩具车恰恰也呈现出一种,撞到了推着婴儿车的妇女的玩具模型的场景。至此,尼莫对自己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深信不疑。但片中对于此的解释,本人也是较为明显的,即尼莫并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他所认为的预知未来不过是自己平常生活中,在房间中自己玩玩具时所创造的“剧情”,通过梦的重新加工而形成的“未来”。
还有学者认为,一般来说,日常生活中的梦只与最近几天的经历有关系。还有一些研究者,他们并不怀疑梦的内容与清醒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但也注意到,那些在清醒意识中占主导位置的材料,只有当它们或多或少地被人们每天的思维活动边缘化之后,才会在人的梦中出现[2]。因此,一个玩具的剧情创作和现实的碰撞巧合,让童年时期的尼莫产生了预知未来的错觉。且在影片后续过程中,他所“预言”的继父会身亡在火车撞击中也并未成真;和安娜分开后日复一日地在同一个车站的不同时间错过,如果他真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或许早就能与安娜重逢。
4.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在片中的体现
弗洛伊德经过一系列研究,否定了“心理的即意识的”这一心理学传统观念。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与先前的学者不同,弗洛伊德将潜意识视为比意识更为重要的部分,他认为“潜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现实”,并采用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对潜意识进行了新的阐释。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即“自觉”,凡是能自己觉察到的心理活动都是意识,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前意识”充当了调节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中介角色,它是一种能够被回忆、被唤醒至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虽然通常其功能是防止潜意识内容进入到意识层面,但由于它既与意识相关又与潜意识联系,因此使得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潜意识”则是在前意识之下,一直处于被压抑状态的心理活动,这些活动没有被意识到,代表了人类更为原始的心理能量,由于深藏于个体意识之下,潜意识并不会受到社会文化中的法律的约束与道德的洗礼,而是遵循着所谓的“快乐原则”[4]。正是这些因素从深层次影响着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类动机和意图的根源。
《无姓之人》这部影片中对于潜意识理论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影片开始阶段,位于火星的老年尼莫,在医生的帮助下通过催眠的“老伎俩”来尝试回忆起过去的记忆片段。在得到尼莫同意之后,医生拿出一颗金属球,在尼莫的面前左右移动,最终催眠尼莫。但在此之前,要了解催眠这一活动和潜意识之间的关联。
催眠是一种通过人为诱导而产生的、特殊的类似于睡眠但又非睡眠的意识模糊状态。它通常通过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方法来实现。在催眠状态下,个体的意识会专注于某一件事,此时潜意识便不再受到意识的压制,从而变得更为活跃。在此状态下,个体能够越过意识直接与潜意识进行沟通,这为回忆过去提供了可能,因为潜意识中可能存储着被遗忘的记忆片段。催眠与潜意识二者相互作用。催眠是通过一系列手段让被催眠者的意识专注于某一件事情,从而使潜意识得到激发并进入一种开放状态,进而与潜意识进行沟通。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的意识被削弱,而潜意识则得到增强。这种状态使得被催眠者更容易接受暗示,同时也更能够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影片中的催眠情节才显得更加合理。首先医生通过悬浮的金属球和语言,让尼莫集中注意力,逐渐进入到一种浅睡阶段,在这个阶段之中尼莫的精神安定下来,半睡半醒,还可以了解医生的话;接着进入到一种深睡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尼莫仍有意识,还未进入梦境,还是可以意识到他所处在一种并不那么真实的感觉之中。他可以发现自己所躺的床和面前站的人,可以从室内跑到室外,只不过还是在无意之间持续地受到催眠的影响使自己主动或被动地继续往更深程度的睡眠中去。例如朝天指的路牌,天上拉着“睡吧”横幅的飞机,赶来把尼莫拉回去的两个人。接着在医生的持续催眠之下,尼莫彻底地被催眠,此时他的意识不再压制潜意识,使得他进入到自己潜意识的回忆当中。
5.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在片中的体现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无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本我的运作方式被称为原始过程,主要通过冲动的满足来寻求快乐;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同时也要适应现实的要求。自我发展出现实过程,通过思考、推理和判断来满足本我的欲望,但也要考虑到现实和社会的限制。自我具有理性和现实的特征,它的任务是维持个体的平衡和适应性;超我代表个体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它是个体内化了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超我通过内在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个体的行为,并产生内疚和焦虑等情绪。超我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与自我一起调控本我的冲动。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但同时又存在冲突。
在《无姓之人》这部影片中,“本我”的体现在于尼莫本能欲望之下的选择。尼莫在人生中不同的分岔点上,经常受到本能欲望的驱使,这些欲望源于对爱情、权力、成就或其他方面的追求。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的,包含了各种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尼莫在追求这些欲望时,往往不会顾及现实条件和道德规范,只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体现出了本我遵循的“快乐原则”。例如尼莫和安娜之间不顾伦理道德的感情发展、尼莫和珍妮之间情感空虚的冲动型抉择等其他细节。尼莫在追求本我欲望的同时,也面临着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和挑战。他的“自我”在这些情况下起到了调节作用,试图在满足本我需求的同时,也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在尼莫的人生中充满了选择和冲突,他的自我在这些冲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努力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以寻一种平衡。尼莫的“超我”在他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社会理想中得到了体现。他的超我经常对他的行为进行评判和限制,使他感到内疚或自豪。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尼莫都会受到超我的影响,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道德标准。通过自我典范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引导他做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决策。例如在尼莫的母亲离开之后,他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因为一些原因变得生活不能自理,但尼莫还是放弃了外出与朋友玩乐,选择在家照顾父亲;跟伊莉斯结婚后,想方设法让伊莉斯开心,伊莉斯提出他对车过于关心后毫不犹豫地一把火将车烧掉只为不让自己分心。尼莫的人生经历展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平衡。他的本我驱动着他追求各种欲望,而自我在现实条件和社会规范下对这些欲望进行调节。同时,超我通过道德限制和理想原则对他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指导。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构成了尼莫复杂而多变的人格结构。
6. 总结
弗洛伊德的思想对20世纪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理论、美学、心理学、哲学等人文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今天,几乎是人类思想的一切领域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像或者影响的痕迹[5]。《无姓之人》就是一部现实与想象交织的电影,在解析着想象与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同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别融合其中。该片在结构及变现手法上跳脱出了传统电影叙事的逻辑与架构,打破了观众的观影习惯,在各种细节上暗示着想象的存在,让观众与角色一起穿梭于不同的“现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