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
Characteristics and Guiding Strategies of Online Social Circle Stratifi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e.2025.15229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阿尔孜古力·阿迪别克, 杨利萍: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思想政治教育Network Social Circle Stra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uid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演进和广泛渗透,以及社交平台的蓬勃兴起,大学生们逐渐将在线交流融入日常生活中。但是,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也日益突出,这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本文致力于剖析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volution and wide penetration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vigorous rise of social platforms, college students have gradually integrated online communication into their daily lives. However,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social circle stratific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has become a new challeng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is dedicated to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social circle stratification and proposing corresponding guidanc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文章引用:阿尔孜古力·阿迪别克, 杨利萍.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J]. 教育进展, 2025, 15(2): 658-66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2291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育人的重要性,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4年8月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9亿人,较2023年12月新增网民7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 [2]。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调查显示,将近70%的大学生都认为网络社交行为在日常校园生活是必不可少的。39.5%的大学生每日登录网络社交平台的累计时间在2~4小时,37.8%的大学生累计时间在1~2小时;48.1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2小时之内不参加网络社交就会感到不适,36.56%的大学生选择的是24小时内,11.6%的大学生选择的是一周内,仅有3.6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会因为不参与网络社交而感到不适[3]。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网络社交的依赖度很高,以网络社交平台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和渠道。数字化时代不仅影响着他们的社交方式,也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网络生活中具有相似价值取向、相同爱好的大学生,在某个他们共同喜好的网络平台上主动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网络交往聚合体,并根据交往关系的亲疏远近形成一定的网络层级架构,这就是大学生的网络“圈层化”现象[4]。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呈现出社交服务类媒体居于核心圈、购物类社交媒体居于中间圈、娱乐资讯类社交媒体居于外层圈的圈层结构[5]。了解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点,并采取有效的引导策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兴趣导向显著且易致专注窄化: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不同的社交群组,形成以兴趣为核心的圈层。超七成的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特定的社交群组或平台。这些兴趣圈层涵盖了各种领域,如音乐、电影、文学、运动等。例如,某音乐平台的数据显示,大学生用户中有很大一部分会积极参与到与自己喜欢的音乐相关的话题讨论和互动中。负面影响:过度聚焦兴趣导向,虽能在兴趣领域深入探索,但易使大学生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单一或少数兴趣范畴,导致知识摄取的片面性。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不利于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可能在未来面对跨领域问题或综合性任务时,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应对能力。

(2) 信息筛选明显与信息茧房困境:圈层内的大学生倾向于接收和分享与圈层相关的信息,可能对其他信息进行筛选和忽视,同质化信息频繁出现,导致“信息孤岛”的出现。

负面影响:信息筛选使得大学生被困在同质化信息的“茧房”中。一方面,他们难以接触到多元观点和不同视角的信息,思维逐渐固化,对事物的认知变得片面。另一方面,在面对不同意见时,由于缺乏前期的接触与磨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破坏理性交流的氛围,阻碍思想的碰撞与进步。

(3) 群体认同感强伴群体极化风险:圈层内的大学生会对所属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形成一种“我们”和“他们”的心理划分。网络社交圈层化也与大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密切相关。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在网络社交圈层中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并且通过与圈层内成员的互动,能够更好地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负面影响:过强的群体认同感容易引发群体极化现象。在群体讨论中,成员的观点往往会朝着更极端的方向发展。当这种极端观点形成风气,可能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例如在一些涉及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极端观点的传播可能引发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不仅伤害他人,也影响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形象。

(4) 内部互动频繁但现实社交能力退化:圈层内的大学生之间互动频率较高,可能会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和语言。负面影响:过度依赖网络圈层内的高频互动,会让大学生在现实社交中的沟通能力、面对面表达能力以及对非语言信息的捕捉和理解能力逐渐退化。长此以往,当面对真实社交场景,如求职面试、重要社交活动时,可能出现紧张、表达不畅等问题,影响其在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拓展和个人发展。

(5) 相对封闭性高造成社交局限与偏见:圈层化导致大学生对圈层外的人或事缺乏了解,不同圈层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信息传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负面影响:封闭性使得大学生社交圈子狭窄,错过结识不同背景、不同思想的人的机会,减少了丰富人生阅历的可能性。同时,对圈外人的不了解容易滋生偏见,以偏概全地看待其他群体,不利于构建和谐多元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6) 动态变化性强带来心理适应压力:随着个人兴趣和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可能会在不同的圈层之间流动,圈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负面影响:频繁的圈层切换意味着大学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群体规则、文化和人际关系。这一过程可能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若不能及时调整,可能导致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而且在适应新圈层的过程中,可能因急于融入而失去自我,盲目跟随新群体的不良风气。

(7) 信息传播力强引发不良信息扩散:在网络社交圈层中,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往往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圈层内部的成员之间相互传递信息,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环境。这种信息的快速传播和集中,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及时地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最新动态。信息的快速传播和相互影响,使得圈层内的观点和行为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传播。负面影响:当虚假信息、不良价值观或有害内容进入网络社交圈层,凭借其强大的传播力,会迅速在大学生群体中扩散。这不仅误导大学生的认知,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行为,如错误消费观念的蔓延、对身心健康有害的行为模仿等,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构成严重威胁。

3.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兴趣爱好需求:大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相应的社交群组或平台,与有共同兴趣的人交流。这种基于共同兴趣的聚集,形成了不同的圈层。

(2) 社交需求:在大学这个新环境中,大学生渴望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网络社交圈层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方式,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满足社交需求。

(3) 获取信息需求:网络社交平台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大学生通过圈层能够更快速地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时也更容易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 个性化表达需求:在网络社交中,大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和观点。不同的圈层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寻找认同的机会。

(5) 快速筛选需求: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较为丰富,网络社交圈层化让他们能够更高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社交活动,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参与的圈层。

(6) 群体认同需求:加入某个圈层可以让大学生获得一种群体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会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圈层的归属感。

(7) 技术发展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社交应用和平台应运而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交选择和便利,进一步促进了圈层化的形成。各类内部需求及外部环境条件导致了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的出现。

4.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引导策略

网络社交圈层化是现代网络社交的一个普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社交和信息需求。然而,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方面,圈层化可能导致社交的局限性,使大学生过于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内,缺乏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和互动的机会。空间上的虚拟和现实身份上的藏匿,可能会造成虚拟与现实的失衡,从而影响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圈层内信息的封闭容易引发群体极化和信息过滤的,导致大学生只接触和相信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从而形成信息的封闭和偏见。此外,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会造成教育主客体之间思想互动机会的减少,互动频率的降低,与主流信息和主流价值观难以产生同频共振,从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削弱。一些情况下极易出现教师在特殊状况发生时不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判断,并因此错失关键的风险控制时机,进而导致安全隐患的滋生。因而,正确地指导大学生如何分层次地进行网络社交显得尤为关键,这样做能帮助他们扩宽社交领域,增加人际交往,并提高他们的全面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网络社交中更加健康、积极地发展。针对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特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引导:

(1) 加强思想引领: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激励学生关注社会共同福祉,增强学生社会担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包容心态,尊重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文化。教导学生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理解他人的立场,减少对其他圈层的偏见和歧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学会分析和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推动多元交流:鼓励大学生参与跨圈层的交流活动,打破圈层之间的界限。组织各种跨圈层的活动、讨论组或团队项目,促进不同背景的学生相互了解和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拓宽视野。积极推进文明校园创建,举行多种形式、积极正面、高雅品味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这些活动,吸引不同兴趣圈层的学生参与,促进跨圈层交流。

(3) 培养媒介素养: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引导他们理性看待网络信息。开设相关课程或培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具备辨别真伪和价值的能力。

(4) 创新教育方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多样化的网络育人活动。擅长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利用校方社媒账户、网络教学、论坛区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具有积极价值观的信息,指导学生恰当理解网络社交环境的分层现象。根据不同圈层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此外,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文化和社交媒体的了解和运用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增强引导效果。

(5) 建立良好的网络生态:建立合作机制,加强网络管理,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教育学生遵守网络规则和道德准则,文明上网。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提醒他们在网络社交中注意言行举止,不传播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引导学生线上线下行为的一致性。

(6) 构建沟通桥梁:积极促进高等教育共享性网络言论平台的建设,倡导积极表达,勿过度封闭限制。搭建线上线下的交流平台,如组建学生网络社团交流活动、主题论坛等,为不同圈层的学生提供交流机会。培养学生骨干为主的意见领袖,选拔和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学生骨干,让他们在网络社交圈层中发挥安全教育帮手作用。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引领,带动更多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7) 关注学生需求: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和困惑。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他们在网络社交中的体验和困扰,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引导策略,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引导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落实这一要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总之,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通过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网络社交中健康成长。在面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时,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不断探索创新,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基金项目

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资助,课题名称:“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JYFDY202202)”。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报, 2016-12-09(001).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s://cnnic.cn/n4/2025/0117/c208-11228.html, 2024-08-23.
[3] 方楠. 网络社交“圈层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基于福建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8(1): 63-67+90.
[4] 仝泽民. “圈层化”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 高校辅导员, 2018(3): 61-65.
[5] 骆郁廷, 王巧.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及其思想传播的空间分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5): 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