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语言中“了”字翻译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Le” (了) in Chinese and English
DOI: 10.12677/ml.2025.132190, PDF, HTML, XML,   
作者: 乔至立: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了”对比研究时体“Le” (了) Comparative Study Tense and Aspect
摘要: 本文采用了潘文国教授提出的由汉到英,在一定范围内的穷尽分析法,选用了5位作者7本现代小说的9个片段作为原始材料,摘出其中所有含有“了”字的句子,观察它们在英译时的情况,并与英语的时体作比较。以此来验证潘文国教授通过对散文中的“了”字的英译进行穷尽性研究,得出的“了”不是“时标志”或“完成体标志”的结论,是否在小说中也成立。
Abstract: This article adopts Professor Pan Wenguo’s exhaustive analysis method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within a certain scope. It selects 9 fragments from 7 modern novels written by 5 authors as the original materials. This paper extracts all the sentences containing the word “le” (了), observes their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and compares them with the tense and aspect in English. This is to verify whether the conclusion of Professor Pan Wenguo, who conducted an exhaustive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le” in prose, that “le” is not a “tense marker” or a “perfective aspect marker”, is also valid in novels.
文章引用:乔至立. 中英语言中“了”字翻译对比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2): 521-52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2190

1. 引言

在汉语语法学的早期研究中,“了”作为助词的功能开始受到关注。研究者们初步认识到“了”在句子中表达动作或状态变化完成的重要性,并尝试对其进行分类和描述。然而,由于当时语言学理论的局限和语料资源的不足,对“了”的研究多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时体理论的引入,研究者们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了”在汉语时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001年,邵敬敏在《现代汉语通论》中将“了”归为时态助词[1],通常情况下,我们惯于采取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中的说法,将“了”归为动态助词的说法[2]。一般情况下,动态助词反映的是动作的一种形态,是可以表示时间在过去、现在或将来的动态。

关于现代汉语动态助词“了”究竟归属体范畴还是时范畴的问题,学界至今仍未达成共识。二十世纪初,多数语言学家倾向于将“了”与时制相对应,视其为汉语中的时范畴标志,类比于英语中的过去时态。黎锦熙在其1924年所著的《新著国语文法》中,明确将“了”字等同于英语中表示时制的词尾或后缀,强调其表示动作完成的含义[3],这一观点随即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热议。

王力(1924)则持不同见解,他认为汉语具备“体”的概念而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时”,并将“了”解读为“完成貌”的标记[4]。高明凯(1986)进一步阐明了“时”与“体”的区分,指出汉语缺乏直接表示时间的语法形式,而是依赖词汇手段来表达时间概念。他强调,“了”作为动词后缀,主要承载的是“体”的意义[5]。这一观点在早期学界获得了广泛认同,多数研究者均采纳了汉语有“体”无“时”的论断。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学术观点开始出现分化。龙果夫(引述自1985年的研究)提出,位于句尾的“了”兼具表体与表时的功能,可视作“体时”的双重标志[6]。雅洪托夫(1959)亦指出,汉语的时间范畴并非纯粹的时间概念,而是因附加的“体”意义及部分情态细微差别而变得复杂。他认为,汉语动词的“时”与其他语言中的“时”相似,构成了一个混合的“体–时范畴”[7]。徐通锵(1997)同样坚持“了”属于“体”的范畴,并强调“时”是“体”存在的基础和前提[8]

2003年,潘文国教授(2003)通过对11位现代中国经典作家的14篇散文中的“了”字的英译进行穷尽性研究,得出了“了”字有表时的因素,也有表完成体的因素,但其比例都不足以说明其是“时标志”或“完成体标志”的结论[9]。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验证潘文国教授的观点是否成立,即通过对散文中的“了”字的英译进行穷尽性研究,得出的“了”不是“时标志”或“完成体标志”的结论是否在小说中也成立。

本文采用了潘文国教授提出的由汉到英,在一定范围内的穷尽分析法,选用了5位作者的7本现代小说的权威译本,从中随机选取了9个片段作为原始材料,摘出其中所有含有“了”字的句子,观察它们在英译时的情况,并与英语的时体作比较。这些作家和文章是:鲁迅《彷徨》中的“伤逝–涓生的手记”(Julia Lovell译);鲁迅《呐喊》中的“一件小事”(Julia Lovell译);鲁迅《狂人日记》的第二章(Julia Lovell译);张爱玲《金锁记》(节选) (Eileen Chang译);钱钟书《围城》第三章(节选)和第八章(节选) (Jeanne Kelly and Nathan K. Mao译);莫言《丰乳肥臀》第58章(Howard Goldblatt译);刘慈欣《三体》第30章(Ken Liu译)。笔者本想多选一些材料,但这9个片段中的“了”字已存在160个,根据潘文国教授的研究,这些材料已经足够说明一些问题。

2. 动态助词“了”的用法综述

对于汉字“了”(le)字,语言学界多数学者认同“二分说”的观点。他们认为现代汉语“了”可以分为“了1”和“了2”两类。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1999)中,吕叔湘把“了”(le)分为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助词“了2”两类[10]

动态助词“了1”一般用于动词和形容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实现。语气助词“了2”一般用在句末,主要肯定时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有时句里“了”会同时具有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的用法,如:公园里的荷花开了(了1 + 了2),即不能把这种“了”完全当做语气助词或者动态助词来看,所以这一类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

(一) 动态助词“了”的基本用法(具体参考附录)

1、动 + 了1 + 宾

a、一般表示动作已完成。

例如:他已经告诉了我。

b、不独立成句,有后续小句时,可表示前一动作完成后再发生后一情况,或前一情况是后一情况的假设条件。

例如:看了电影,我就回家了。

c、不独立成句,有后续小句时,表示前一动作经历了若干时间之后开始了后一动作或形成某一状态。动词前常加“刚、才”。

例如:你走了十分钟他就来了。

2、动 + 了1

a、在这个结构中,可以表示这个动作完成后出现另一动作或出现某一状态。

例如:我听了很高兴。

b、也可表示动作有了结果,跟动词后的“掉”意义很相似。这类动词有:忘、丢、关、吃、喝、咽、吞、泼、洒、扔、放、涂、抹等。

例如:吃了就出门。

(二) 动态助词“了”不能使用的几种情况

第一,动词不表示变化,因而无所谓完成时,不能加“了1”,如“是、姓、好像、属于、觉得、认为、希望、需要、作为……”

例如:我觉得(了)这是你的错。

第二,动词表示经常性动作时,不能加“了1”。

例如:我以前每天早上六点钟起(了)床。

第三,兼语句中的第一个动词后不加“了1”。

例如:他鼓励(了)我要乐观地面对困难。

3. 中英助词“了”的翻译对比研究

由于要研究“了”字的“时”与“体”,我们就带“了”字的句子在英语译文中使用的时态进行了统计,其结果如表1所示。

Table 1. Research data

1. 结果数据

原文

英语时

英语体

数量

例子

了2

过去

进行

3

云泽早远远地走开了,背着手站在阳台上,撮尖了嘴逗芙蓉鸟。 (张爱玲,金锁记)

Yun-tse had walked off long ago, and was standing on the veranda with her hands behind her back, whistling at the canary to make it sing. (Elieen Chang译)

了2

现在

进行

2

“前两天说是马路上人声太杂,睡不稳。这现在想是惯了,今儿补足了一觉。”(张爱玲,金锁记)

“Said she didn’t sleep well the last couple of days, too much noise on the street,” Liu-hsi said, “Probably used to it now, making up for it today.” (Elieen Chang译)

了1

过去

完成

10

外面传进来说绢姑娘生了个小少爷。(张爱玲,金锁记)

Word came that Miss Chuan had given birth to a son. (Elieen Chang译)

了2

5

风全住了(鲁迅,一件小事)

Now the wind had completely died away. (Julia Lovell译)

了1

现在

完成

5

她欣慰地说:“谢天谢地,总算开了腚了。求菩萨保佑,明年送我家个孙子吧。”(丰乳肥臀,第58章)

“Thanks to heaven and earth,” she announced gratefully, “The seam has finally split. Now I ask the Bodhisattva to look over us and deliver a grandson next year.” (Howard Goldblatt译)

了2

7

“当心你那水葱似的指甲,养得这么长了,断了怪可惜的!”(张爱玲,金锁记)

“Be careful of those nails of yours, as slender as scallions. It would be a pity to break them when you’ve grown them so long.” (Elieen Chang 译)

了1

过去

一般

36

他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鲁迅,一件小事)

He would make trouble for himself, and hold me up -quite necessarily. (Julia Lovell译)

了2

37

时间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掏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鲁迅,伤逝)

And how quickly time passes: a whole year since I fell in love with Zijun, since she enabled me to escape this quiet emptiness. (Julia Lovell译)

了1

过去 将来

一般

4

“当心你那水葱似的指甲,养得这么长了,断了怪可惜的!”(张爱玲,金锁记)

“Be careful of those nails of yours, as slender as scallions. It would be a pity to break them when you’ve grown them so long.” (Elieen Chang译)

了2

了1

将来

一般

7

“待会儿老太太跟前一告诉,管叫你吃不了兜着走!”(张爱玲,金锁记)

“If she tells Old Mistress later, you’ll get more than you want.”(Elieen Chang译)

了2

了1

现在

一般

7

“我摔坏了”(鲁迅,一件小事)

“I think i’m hurt.” (Julia Lovell译)

了2

19

“有这些麻烦的,倒不如叫他们拿到厨房里去剥了”(张爱玲,金锁记)

“So much bother, we might as well have them shelled in the kitchen.” (Elieen Chang译)

了1

未译成定式动词

13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鲁迅,狂人日记)

I saw a group of them, seven or eight, huddled around, whispering about me. (Julia Lovell译)

了2

5

姑姑沉吟着:“也怪了,三年多了,总该有个景了。”(丰乳肥臀,第58章)

“Strange,” her aunt muttered, “You’d think three years would be long enough to produce something.” (Howard Goldblatt译)

本文选用了5位作者7本现代小说的9个片段作为原始材料,摘出其中所有含有“了”字的句子,观察它们在英译时的情况,并与英语的时体作比较。经统计,除了未译成定式动词,因而看不出时态的例子之外,也有8种时态,英语中常用的时态几乎都有,这一点和潘文国教授的统计结果相同。

在“时”上,过去时有91个,现在时有40个,这两个较多。将来时较少,过去将来时更少,这不仅与英语一般的情况相同,也与潘文国教授得出的结论相同。从统计结果看,说明“了”字也可以用来表示将来的事情,这就打破了以往对“了”字只表示“完成”的错误认识。

在“体”上,“了”的“一般”体远远多于“完成”体和“进行”体,这与潘文国教授的研究结果相符。但在潘文国教授(2003)的统计中,非完成体和完成体的数量之比是144:23,近乎6:1。而在本文中,非完成体和完成体的数量之比是115:27,近乎3:1。经分析,笔者认为,这其中存在的比例差距,主要是由于文体的差异。相较于散文,小说多运用对话形式和描写手法,所以“了”字完成体的使用率会相对较高。但这个比例差距并不影响最终结论,即无论在散文还是小说中,“了”字并不总是表示“完成”。

4. 结语

经过系统的数据统计与深入分析,本研究有力地验证了潘文国教授先前提出的观点,明确指出,无论是在自由灵动的散文领域,还是在情节丰富的小说世界里,“了”字的使用并非表达“完成”时态的不可或缺之手段。然而,对于潘文国教授在其著作《从“了”的英译看汉语的时体问题》中所推导出的其他若干结论,我们仍持保留意见并认为有待进一步探讨与商榷。特别地是,潘教授提出“‘了’在表达‘完成’含义时,更多扮演的是词汇层面的角色,而非纯粹的语法手段”这一论断,该观点是基于对张培基先生精心译注的14篇经典散文作品的深入剖析而得出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结论的普遍适用性尚存疑问。试想,若采用不同的译者进行翻译,或是将分析范围拓展至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戏剧乃至新闻报道等,该结论是否依然成立,便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毕竟,语言现象复杂多变,其表现往往受到语境、文体风格及译者个人语言习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诚然,本研究虽力求严谨,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所得出的结论主要作为学术探讨的参考点,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而非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或绝对法则。未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优化与语料库的持续扩充,我们期待能对这些语言现象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进而推动汉语时体问题研究迈向新的高度。

附 录

Table A1. All use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le”

附表A1. “了”的所有用法

Liǎo (P366)

完毕,结束,可带(le)

宾语限于“事情、事儿、心事、活儿、工作、差事、案子公案”等少数名词。

例如:这件事已经了啦。

表示否定用“没”

例如:这事还没了。

例如:这事儿不了不行。

作动结式第二成分,笔袋得、不

用在动词后,表示对行为实现的可能性作出估计。

例如:吃得了/吃不了,去得了/去不了。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对性状的变化作出估计,肯定式、否定式都用。

例如:这病好得了/这病好不了。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对性状的程度作出估计,一般只用否定式,肯定式只用于问句。

例如: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例如:这箱子轻不了。

Le (P351)

助词:有两个。

1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如动词有宾语,1用在宾语前。

2用在句末,主要肯定时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如动词有宾语, 2用在宾语后。

+ 1 +

一般表示动作完成

例如:我已经问了她。

例如:他接到电话,立即通知了小王。

不独立成句,有后续小句时,表示前一动作完成后再发生后一情况,或前一情况是后一情况的假设条件。

例如:看了电影,我就回家了。

例如:才换了衣服,你又弄脏了。

句内有时量词语时,也有两种情况。独立成句,表示动作从开始到完成的时间长短(可以是断续相加的时间)。

例如:他睡了一个钟头。(已经睡醒)

例如:这段路我们走了四十分钟。(已经走完)

这里的时量也可以换成动量或物量(部分量)

例如:这本书我念了三遍(没有念第四遍)

不独立成句,有后续小句时,表示前一动作经历了若干时间之后开始了后一动作或形成某一状态。动词前常加“刚、才”。

例如:你走了十分钟他就来了。

例如:才吃了不到半个钟头就吐了。

这里的时量也可以换成动量或物量(部分量)

例如:这课书我才念了三遍,还背不下来。

例如:这出戏我刚看了一半就让人叫走了。

动词不表示变化,因而无所谓完成时,不能加“了1”,如“是、姓、好像、属于、觉得、认为、希望、需要、作为……”

动词表示经常性动作时,不能加“了1”。

例如:我以前每天早上六点钟起(了)床。

宾语为动词时,前面的动词不能加“了1”

例如:他答应了比赛(他答应比赛了)

连动句、兼语句中“了1”一般用在后一动词之后。

例如:我去图书馆借了两本书。

连动句强调前一动作完成后才开始后一动作时,兼语句强调前一动作完成时,“了1”可用前一动词后。

例如:我们也找了一个旅馆住了一夜。

有些动词后面的“了1”表示动作有了结果,跟动词后的“掉”很相似。这类动词有:忘、丢、关、吃、喝、咽、吞、泼、洒、扔、放、涂、抹等。

例如:卖了旧的买新的。

+ + 2。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宾语可以是名词、动词、小句。

例如:刮风了(已经开始刮风)

例如:小明也喜欢跳舞了(已经开始喜欢)

也常常用来表示事态将有变化,前面常有副词“快”或助动词。

例如:吃饭了(可以或就要吃饭了)

例如:快放假了。

+ 1 + + 2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又表示事态有了变化(二者本来密切相关)

一般用例

例如:我已经写了回信。

句内有时量词语时,只表示动作从开始到目前为止经过的时间,不表示整个动作的完成。这个动作可能要继续下去也可能不继续下去。

例如: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还得两天才能看完/不想看下去了)

例如:我来了两年了。(已经很习惯了/该换换地方了)

这里的时量换成动量或物量,也有类似的意思。

例如:已经念了三遍了。(再念两遍就行了/可以不再念了)

例如:已经看了一半了(何不看完呢?/何必非看完不可呢?)

动词表示结束性动作时,“了1”常可省略。

例如:他已经报了名了。

+ (不带宾语)。这里的一般是21 + 2,有时也可能是1

动 + 了2。只表示事态有了变化,不表示动作完成(未完成或无所谓完成)。

例如:休息了(已经开始休息)

例如:他又哭了(还在哭)

也常常用来表示事态将有变化,前面常有副词“快”或“要、该、可以”等助动词。

例如:休息了!(可以休息了,该休息了)

动 + 了(1 + 2)。表示动作完成并且事态已有改变。前面不能用“快、要”等,可用“已经”。

例如:衣服洗干净了。

例如:我已经吃了。

动 + 了1。不独立成句,有后续小句,表示这个动作完成后出现另一动作或出现某一状态。

例如:我听了很高兴。

+ 了。形容词后面的,可以表示一种变化已经完成,出现新的情况,应该算是(1 + 2)但如果只着眼于当前的情况,也可以说只是2

例如:孩子大了,做父母的也就轻松多了。

例如:人老了,身体差了。

有的“形 + 了2”只肯定已经出现的情况,不表示有过什么变化。

例如:这个办法最好了。

例如:这双鞋太小了。

有的“形 + 了2”表示即将出现的情况。

例如:一会儿天就亮了。

例如:头发快全白了。

动词、形容词谓语句内有数量词(不包括直接修饰名词的。多为时量和动量)。有两个类型:() 只有1,表示动作(变化)从开始到完成时的量;一般不联系现在;动作不再继续;常有后续小句。() 兼有12,表示到目前为止动作(变化)延续或重复的量;联系现在;动作可以继续;常独立成句;句中常用已经

动/形 + 了1 + 数量

例如:我在北京住了半个月。

不独立成句,有后续小句时。表示前一动作经历了若干时间开始了后一动作或形成某一状态。句中常用“刚(才)……就”。

例如:我才住了半个月他就催我回家了。

有些形容词的例子不表示有什么变化,只表示某一性质偏离标准。

例如:这双鞋大了一号。

动/形 + 了1 + 数量 + 了2。动词(尤其是结束性动词)后面的“了1”有时可以省略。

例如:我在北京已经住了半个月了(再过几天就要走了)

结束性动词带时量,表示动作完成后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如果动词的构造是动宾式,“了1”常常省去。

例如:他来了两年了。

动 + 了1 + 数量 + 宾

例如:我一共才念了两年大学。

动 + 了1 + 数量 + 宾 + 了2。

例如:我教了二十年书了。

动 + 宾 + 动 + 了1 + 数量。

例如:我教书教了二十年,深知其中甘苦。

动 + 宾 + 动 + 了1 + 数量 + 了2。

例如:我排队都已经排了三次了,可还是没买上。

宾 + 动 + 了1 + 数量 + 了2。

例如:冷水澡我已经洗了十年了。

名词、数量词加2表示已经或将要出现某种新情况。

有关的否定式和疑问式。

否定:没。

否定“了1”,在动词前用“没”。

例如:采取了措施。(没采取措施)

例如:我喝了点儿酒。(我没喝酒)

“了1”和“了2”同时出现的时候,否定式常用“没……呢”

例如:买了词典(还没买词典呢)

否定表示已出现新情况的“了2”,用“没……呢”。

例如:休息了(还没休息呢)

否定表示将出现新情况的“了2”,用“不……呢”。

例如:我想走了(我还不想走呢)

有数量词(物量、动量、时量)的时候,否定整个动作用“一。。也(都)没……”

例如:生了三天病(一天病也没生)

只否定数量可以用“没”或其他词语。

例如:走了三天了(走了没有/不止三天)

否定连动句、兼语句里的“了1”,在第一个动词前面用“没”。

例如:打电话叫了一辆车(没打电话叫车)

否定:不

有些句子里有“了”又有“不”,这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先有“不” + 动。后加“了2”,含有改变原来的计划或倾向,因而是新情况的意思。

例如:任务紧,明天不休息了。

另一种情形是用“不”否定“了1”,但不是实有其事的否定,只是假设的否定,即“如果不……”。这种句子里的“了1”也可以不说。

例如:功课不做完了心里不踏实。

否定:别

有些句子里有“了”又有“别”,这也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别 + 动) + 了2”,意思是对方正在做某种动作,叫他停止。一种是“别 + (动 + 了1)”,是叫对方不要做出某种动作(这里的“了1”接近“掉”)

例如:(别 + 动) + 了2 (别想了。扔够了,别扔了。)

例如:别 + (动 + 了1) (别忘了。有用,别扔了。)

此外,否定“形 + 了2”也可以用“不”。比如有人对你说“我老了”,你多半会说“不老,不老”。

疑问:……没有?

把有“了”字的句子改编成疑问句,一般的原则是在原句后面加“没有”,原句里边的“了”都不动。但事实上如果原句有两个“了”,通常只留一个,或是“了1”,或是“了2”。如果原句只有一个“了”,也往往可以改变位置(除非动词不带别的成分)。

例如:买了词典

买了词典了没有?(少见)

买了词典没有?

买词典了没有?

(词典)买了没有?

助词2,同类并列成分之后带“了”,表示列举,相当于“啊”。往往写成“啦”(语音仍然是le)

例如:什么吃了,喝了,玩了,她一概不感兴趣。

编自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参考文献

[1] 邵敬敏. 现代汉语通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8.
[3] 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24: 125-129.
[4]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151-152.
[5] 高明凯. 汉语语法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186-190.
[6] A.A. 龙果夫.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8: 107-145.
[7] 雅洪托夫. 汉语的动词范畴[M]. 陈孔伦,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9: 113-114.
[8] 徐通锵. 语言论[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502.
[9] 潘文国. 从“了”的英译看汉语的时体问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23(7): 62-69+123-124.
[10]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35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