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个人信息保护研究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in the Employment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ojls.2025.133059, PDF, HTML, XML,   
作者: 李佳琪: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过程个人信息保护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Process Protec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和经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个人信息安全容易受到侵犯,进而增加了诈骗、身份盗用等风险。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个人信息保护现状及其法律保障,并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法律意识淡薄、个人信息过度收集、维权困难及法律监管力度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明确信息收集范围、完善法律救济制度和加大监管力度等对策,旨在提升大学生个人信息的保护水平,降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s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in the employment process. Due to the lack of sufficient protection awareness and experience, the security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job hunting is easily violated, thus increasing the risk of fraud, identity theft and other risk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employment and its legal protection, and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pers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employment, including weak legal awareness, over-collec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difficulties in defending their rights and insufficient legal supervision.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legal awareness education, clarifying the scope of information collection, improving the legal remedy system and increasing supervision are proposed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protection level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reducing the risk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leakage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文章引用:李佳琪.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个人信息保护研究[J]. 法学, 2025, 13(3): 403-409. https://doi.org/10.12677/ojls.2025.133059

1.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群体作为求职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在就业过程中常常需要填写大量的个人信息,然而由于对个人信息保护缺乏足够的重视,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成为信息泄露的受害者。近年来,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逐渐完善,然而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同时,由于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使其在就业过程中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侵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分析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加强大学生个人信息的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安全的就业环境。

2. 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概述

2.1. 关于个人信息的定义

“个人信息”是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中最为核心的概念要素,它直接关系到相关法律的适用,进而影响到个人权利的保障与侵害行为的规制。我国众多法律中都对个人信息的定义做出了相关解释。201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76条第5项规定,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2021年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从中不难发现,民法典对个人信息的定义有所延伸,明确将“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纳入其中。2021年,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其中第4条规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的定义中明确排除了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这意味着只有能够识别自然人的信息才受到保护,增强了法律适用的精准性。尽管该法未在信息范围上列举具体的个人信息范围,但将个人信息的范围拓展至“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同时也着重强调了信息与自然人身份的关联性。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大学生个人信息是指一切能识别或追踪到特定大学生个体的信息的总和,”[1]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投递的各种简历,提交的各种信息,都属于已识别或者可以追踪到特定大学生的个体信息。

2.2. 个人信息保护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多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初次接触社会,缺乏足够的职场经验和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容易忽视信息泄露的风险。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不仅需要填写姓名、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还往往需要提交包括身份证号码、学位证书、家庭背景等更为敏感的信息,因此大学生群体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目标。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普遍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在这种焦虑与急切心态的驱使下,他们往往容易丧失应有的警觉性。就业的压力、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众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假思索地、甚至草率地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提交给多个网络招聘平台或用人单位。许多不法分子以招聘为幌子骗取大学生个人信息的情况也屡有发生,这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与就业,甚至可能会导致诈骗、身份盗用等严重后果。因此,大学生的就业期往往也是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侵害的高发期。

鉴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诸多风险,法律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法律赋予了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具体权益。“关于个人信息的具体权益内容,我国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了知情同意权、信息查阅与复制权、信息更正权、信息删除权。”[2]大学生作为信息的主体,用人单位在收集其个人信息时必须告知其收集目的、使用方式及存储期限,并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不得擅自使用或泄露信息,同时还要求用人单位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以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其次,法律设立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威慑潜在违法者。网络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对非法收集、使用、传播个人信息的惩罚措施。这些措施为大学生提供了法律支持,若其信息遭遇侵权,可以通过司法途径寻求赔偿,保障其合法权益。此外,法律还有助于规范了市场行为,促使用人单位和招聘平台加强信息保护意识,这不仅减少了大学生的隐私泄露风险,也推动了信息安全环境的整体改善。

3.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现状

3.1. 求职阶段的法律保护

在求职阶段,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尚未形成,因而“不需要系统性地结合劳动关系进行考虑。就适用范围而言,求职阶段的劳动者个人信息保护可以适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一般制度。”[3]用人单位或网络招聘平台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大学生在求职期间主动投递求职简历或填写招聘信息通常意味着他们同意将个人信息提供给用人单位,视为“默认同意”。因此,通常情况下,用人单位或网络招聘平台在处理个人信息时不需要再次征得同意,但需要承但相应的义务。民法典第1035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要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用人单位或招聘平台要将大学生的个人信息用于简历筛选以外的其他用途,如进行数据库存储、第三方数据共享或者用于其他非招聘目的,则需要向求职大学生进行说明,并征得其额外同意。《劳动合同法》第8条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用人单位有权了解的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必须是“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根据个人信息处理的一般原则和比例原则,总体上,在求职招聘阶段,雇主仅可以收集与工作相关的信息。”[4]对于与工作无关的个人信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有权拒绝说明。同时,《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敏感信息的处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用人单位或网络招聘平台只有在具备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的情形之下,才能处理生物识别、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个人敏感信息。此外,用人单位和网络招聘平台作为接触大学生个人信息的关键主体,对保护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中都明确了个人信息处理者所负有的保护责任。

3.2. 求职成功后的法律保护

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旦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顺利就业,原本投递的简历和个人信息不再需要继续在招聘平台或其他单位保存。这时,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个人有权要求招聘平台或投递过简历的单位删除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安全法第47条第3款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当个人撤回信息处理同意,信息处理者应当主动删除”。“虽然撤回同意不影响撤回前基于个人同意已经进行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效力,但是,在个人撤回同意后,个人信息处理活动除非具有其他合法根据,否则处理者再进行处理活动就是非法的。”[5]因此,用人单位和招聘平台一旦收到删除请求,应在合理时间范围内迅速删除个人信息。若网络招聘平台或其他用人单位未按时删除或擅自继续使用个人信息,个人有权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向相关监管部门投诉或采取法律手段追责。与此同时,《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5条中也对特殊情况进行了规定:“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保存期限未届满,或者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完全删除的,信息处理者应当停止对信息的进一步处理,仅保留对个人信息进行存储和采取必要保护措施的权利。”这一条款的核心目的是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减少信息被滥用或泄露的风险。

4.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问题

4.1. 大学生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意识淡薄

大学生作为求职者中的重要群体,往往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知识了解有限。许多大学生虽然能识别出常见的信息侵权行为,但却往往对信息泄露的危害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个人信息泄露并不会对自己造成多大影响。很多学生在填写简历或注册招聘平台账户时,常常不仔细阅读相关条款,习惯于直接同意平台提供的隐私协议,缺乏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在求职过程中,由于急于就业,大学生更加容易忽视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许多大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网络招聘平台上填写的个人信息越详细,越容易获得工作机会,因此会主动提交更多的个人资料,导致信息泄露的风险加大。有些学生甚至会随意上传包含敏感信息的身份证扫描件、学历证明等文件,进一步增加信息被滥用的风险。此外,一旦发生信息泄露事件,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维权知识和经验,往往选择默默承受,未能有效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这种法律意识的薄弱不仅增加了信息被滥用的可能,也使得大学生在面对不法侵害时更加被动。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意识,增强大学生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4.2. 网络招聘平台和用人单位对个人信息的收集过度

当前,网络招聘平台和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普遍存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在某些招聘平台上,求职者被要求填写详细的身份证信息、婚姻状况,甚至家庭成员的工作信息。部分用人单位的招聘表中同样要求求职者提供与岗位无关的个人信息,甚至将一些与工作无关的因素,如地域、籍贯、兴趣爱好等作为考量标准。这不仅是对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的侵犯,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关于个人信息处理的“必要性原则”的规定,也损害了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虽然大学生有权拒绝提供超过合理范围的个人信息,但由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属于弱势的一方,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被同意”或“强迫同意”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许多求职者为避免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往往选择配合提供这些过度收集的信息,从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进一步增加。此外,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也加大了招聘平台和用人单位对求职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难度和信息泄露的风险。一旦个人信息泄露,不法分子可以通过非法获取的详细信息实施精准诈骗、贷款欺诈等违法活动。因此,为了减少潜在的法律风险和信息安全隐患,招聘平台和用人单位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确保信息收集的范围和目的明确、合理,避免无关信息的过度收集。

4.3. 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侵犯后维权困难

如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导致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侵犯,在维权过程中也面临多种困难。首先,大学生往往难以察觉自己的个人信息已经遭到泄露。由于信息泄露的方式多样且隐蔽,个人信息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滥用或出售。许多泄露事件发生在多个环节和平台之间,受害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现个人信息受到侵犯,甚至一些泄露行为可能在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后才被察觉。其次,即便大学生发现了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侵犯,追溯泄露源头的难度依然较大。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通常会将个人信息投递至多个招聘平台和企业,填写大量的个人信息,如简历、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由于个人信息在多个平台和用人单位之间共享,一旦发生信息泄露,大学生往往无法确定具体的泄露源头,这使得他们在追责时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如何取证同样是一大难题。招聘平台和用人单位往往缺乏透明的记录和数据保护措施,在泄露事件发生后可能会选择隐瞒事实或不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即使受害者能够确定信息被泄露,但难以进行取证,缺乏关键证据使得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变得异常艰难。

4.4.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监管力度不足

虽然我国颁布的《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劳动合同法》中有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内容,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法律监督力度仍显不足,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信息泄露的风险依然较大。《劳动合同法》第8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但并未明确规定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或网络招聘平台收集的个人信息的具体范围,这就导致了用人单位和网络招聘平台在收集个人信息的过程中有较大的弹性,由于法律监管力度不足,导致了个人信息过度收集的现象愈演愈烈,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屡有发生。其次,即便用人单位或网络平台在招聘过程中造成了个人信息泄露,现有的法律处罚力度依然偏轻。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然而,由于处罚过轻,未能形成有效的威慑力。即便个别企业因泄露个人信息被追究责任,罚款额度通常较低,这使得违法成本较低,用人单位或网络招聘平台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未能真正引起足够的重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最后,现行法律在监管范围上存在一定的盲区,在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行的法律框架未能完全适应新的技术变革。例如,许多用人单位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筛选等方式收集求职者的隐私信息,现有法律难以全面覆盖这种新型的个人信息处理模式,导致信息保护漏洞。整体而言,法律监督的执行不力,成为个人信息泄露频发的重要原因。

5. 加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对策

5.1. 增强大学生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意识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法律意识淡薄是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大学生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意识至关重要。高校可以通过线上普法课程、专题讲座、校园活动等方式普及《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增强大学生对于相关法律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具体的、真实的案例,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信息泄露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身份盗用、精神损害等多方面的后果,使大学生更加警觉和理性地看待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还必须使大学生掌握保护个人信息的基本技巧,例如“引导学生检查信息发布的日期,并确认信息的时效性,以及查找信息发布者的背景,识别其专业性和权威性。”[6]避免在不明来源的招聘广告或未经验证的招聘平台上投递个人简历。同时,大学生在投递简历时应当具有针对性,只提供与工作申请相关的基本信息,避免将过多个人敏感数据(如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公开。通过细化简历内容,并选择性地披露信息,能够最大程度上保护个人隐私。

5.2. 明确用人单位和网络招聘平台处理个人信息的范围

“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处理劳动者或求职者个人信息的行为主要发生在劳动关系缔约、存续、终止后三阶段。”[7]因此,用人单位在处理大学生个人信息时就不能超过劳动关系缔约这个阶段,也就是说用人单位不得以在职员工的标准要求求职大学生提供其个人信息。网络招聘平台虽然并不直接与大学生进行劳动关系的缔约,但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以求职为目的,网络招聘平台也不得要求大学生提供超出以求职为目的的个人信息。一旦劳动关系未能建立,用人单位和网络招聘平台就应当停止对这些个人信息的进一步处理,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求职者明确同意。《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7条第1款对此也做出了规定:“在处理目的已实现、无法实现或者为实现处理目的不再必要的情况下,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主动删除个人信息。”如果某求职大学生未被用人单位所聘用,用人单位已聘用其他求职者,实现了招聘的目的,那么该用人单位应当主动删除未被聘用的求职大学生的个人信息。

5.3. 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救济制度

为了有效应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必须完善现有的法律救济制度。首先,应加强法律援助服务,特别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许多学生在遭遇个人信息泄露时,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维权经验,往往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因此,政府和高校应联合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及时应对信息泄露事件。其次,应建立更为便捷和高效的维权通道。在信息泄露事件发生后,大学生应能够通过简便的渠道及时投诉和举报。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投诉平台,提供线上举报、快速响应的服务,确保受害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帮助和处理。同时,平台应建立透明的反馈机制,确保大学生在维权过程中能够得到实时的回应和解决方案。最后,进一步完善现有法律维权中的举证制度,当前,信息泄露案件通常需要受害人承担过多的举证责任,这对大学生来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为此,可以在相关法律中明确“举证倒置”的原则,有效减轻受害人的维权难度,提高维权效率。

5.4. 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监管力度

为了有效保护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必须加强法律监管力度,确保相关法规得到严格实施。一方面,有关国家机关要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执行监督,确保用人单位和网络招聘平台遵守相关规定,严格限制用人单位和网络招聘平台对大学生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避免信息泄露和滥用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违法用人单位和网络招聘平台的惩处力度。对于那些未经授权收集、使用或泄露个人信息的用人单位,应依法追责,加强法律惩戒,形成强有力的震慑作用,从而有效遏制违法行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用人单位和招聘平台保护大学生个人信息的重视程度。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监管部门应利用新兴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监控等,提升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技术手段实时监控招聘平台的运作,识别和制止潜在的违规行为,快速发现信息泄露的风险并进行及时处理,为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减少信息泄露和滥用的风险。

6. 结语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涉及法律、教育及社会各方面的多重因素。尽管我国已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明确信息收集的范围、加强法律救济渠道的建设以及增强法律监管力度,可以有效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安全的就业环境。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需要更加完善,以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进一步推动个人信息保护的全面实施,保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周长友.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以高校大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结构分析为例[J]. 重庆高教研究, 2014, 2(1): 51-54.
[2] 彭诚信. 多角度解读个人信息保护[EB/OL]. 2021-09-26.
http://d.drcnet.com.cn/eDRCnet.common.web/DocDetail.aspx?leafid=23062&docid=6249122, 2025-02-20.
[3] 丁晓东. 劳动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2, 36(3): 161-175.
[4] 谢增毅. 职场个人信息处理的规制重点——基于劳动关系的不同阶段[J]. 法学, 2021(10): 167-180.
[5] 程啸. 论《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删除权[J]. 社会科学辑刊, 2022(1): 103-113+209.
[6] 李梦娴.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创新路径[J]. 投资与创业, 2024, 35(18): 16-18.
[7] 刘宜林. 劳动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政法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