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承载与传播的重要场所,正面临国际传播新模式的变革。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 LL)研究聚焦于多语言文本在特定空间中的呈现方式,揭示语言如何参与塑造社会文化。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速发展,博物馆文化在传播方式上迎来新的突破,AI技术通过语言翻译、互动体验与个性化推荐等方式,重新定义了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模式,为语言景观的优化与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旨在语言景观视域下,揭示AI赋能博物馆文化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传播效果,为语言景观的优化与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可能。
2. 文献综述
2.1 语言景观综述
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将语言景观定义为“特定地域内公共标识、广告牌、街道名称和其他语言形式的集合”[1],并指出语言景观不仅传递信息,还反映了语言政策、文化认同以及社会权力结构。随后,Gorter扩展了这一概念,提出语言景观可以作为多语言社会研究的切入点,并强调其跨学科特性,涵盖社会学、文化研究和空间理论等多个领域[2]。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语言景观的动态特性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深远影响。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看,语言景观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集合,更是社会变迁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3],并且在多语言环境中对文化认同的建构作用尤为突出,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出强大的表现力。
尽管已有研究深入探讨了语言景观的定义、功能及其社会意义,但研究多集中于静态的语言符号分析,对于非语言因素(如视觉设计、AI技术支持)的结合以及动态变化的研究较为薄弱。
2.2. AI应用综述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的发展正迅速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领域的变革与创新。在国际研究中,AI技术的应用已在博物馆与文化传播中展现出显著成果,通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与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技术的结合,博物馆能够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互动性的文化体验[4],不仅增加了文化传播方式,还提升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连接。
在国内,研究更多集中于AI技术的功能开发及其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的实践,例如,在文物修复方面,AI能够通过智能算法精准识别文物的损坏细节[5],并辅助制定高效的修复方案;在导览服务方面,智能导览系统借助AI驱动的语音识别、图像匹配和内容推荐技术,为观众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6]。然而,国内研究普遍存在一个共性,即多从技术角度分析AI的功能性开发,较少探讨AI技术如何通过赋能文化内容本身,提升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尚未充分挖掘AI技术在跨语言、跨文化传播中的潜力。
2.3. 博物馆文化国际传播综述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的核心载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博物馆逐渐突破传统物理空间的限制,向数字化与互动化方向转型,例如,虚拟博物馆的建设通过数字平台将物理展览扩展到全球观众,不仅消除了地理障碍,还更高效地传播文化价值[7]。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例如,数字博物馆通过虚拟展示和在线互动,能够将中国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到全球视野中[8],并且强调了多语种展示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语言适配提升传播的精准性,是博物馆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方向。
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多种形式,但仍存在显著不足。大多数研究更关注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应用效果,而对语言景观作为传播核心媒介的重要性缺乏深入探讨。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技术与语言景观的融合研究尚属空白,尤其是在国际化趋势下,AI技术如何优化语言景观与文化传播的互动,进而增强文化认同与传播影响力,尚有很大的研究和实践空间。
2.4. 研究综述
通过对上述文献梳理可以看出,语言景观、AI技术和博物馆文化传播分别在各自领域内有着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显著的研究空白。首先,语言景观研究多聚焦于社会语言学或语言政策领域,未能深入探讨其作为跨文化传播工具的可能性。其次,AI技术的应用虽已渗透至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化传播,但如何与语言景观结合以提升文化传播效果的研究仍较少。最后,博物馆文化国际传播的现有研究虽探讨了多语种展示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但缺乏系统性框架来整合语言景观与技术手段,难以应对国际化的文化传播,尤其是AI技术如何赋能语言景观以优化文化传播的适配性和精准性,尚未得到充分探讨。
3. 实证研究
3.1. 研究地点
开展实证研究的地点是绍兴市区的各个博物馆,尤其是其下辖的中国黄酒博物馆、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博物馆以及浙东运河博物馆,均坐落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市。中国黄酒博物馆专注于展示绍兴黄酒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酿造工艺,位于市区核心地带,与绍兴的黄酒文化紧密相连。绍兴鲁迅纪念馆则是以纪念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为主题,不仅展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还深刻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是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站。
绍兴博物馆(见图1),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广泛收藏并展示着绍兴乃至整个越文化地区的珍贵文物与历史资料,其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市民及游客深入了解绍兴的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而浙东运河博物馆,则聚焦于浙东运河这一古代水上交通要道的历史作用与文化价值,通过丰富的展品与互动体验,生动再现了运河沿岸的商贸繁荣与文化交流,是探索古代中国水上丝绸之路的理想之地。
绍兴市博物馆及其下辖的各专题博物馆,不仅各自独具特色,共同构成了绍兴市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了研究绍兴乃至江南地区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研究基地与热门打卡点,非常具有研究的价值。
3.2.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主要拍摄的内容是博物馆内的展品标签、指示牌、展览介绍板、导览图以及特色展览区域的标识等。
Figure 1. Shaoxing Museum
图1. 绍兴博物馆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摄影手段记录与分析博物馆的语言景观已成为研究博物馆文化传播与信息展示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研究主要依赖便携式相机(包括智能手机相机)来搜集博物馆语言景观的相关数据,细致观察并记录博物馆内的各类标识信息,对其进行精心拍摄。随后,对采集到的照片进行系统整理,将存在语种覆盖数量有限、语言景观类型单一等问题的照片与展现博物馆特色语言景观的照片分别归类为两个独立的素材包,以便于后续研究与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绍兴市博物馆语言景观现状
4.1. 多元化的字体文化风格
在中国黄酒博物馆的展厅中,一枚方形印章(见图2)吸引了众多目光。这枚印章以黑色为底,白色为字,其上刻有“商”、“周”、“祭”、“酒”四个大字,字体为传统的中国书法,每一笔每一划都彰显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枚印章在博物馆中展示,不仅丰富了黄酒文化的内涵,更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它让游客在欣赏黄酒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这枚印章,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而璀璨的文化瑰宝。
Figure 2. Seal of China Yellow Wine Museum
图2. 中国黄酒博物馆印章
4.2. 双语主导的文化传播形式
在中国黄酒博物馆、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博物馆以及浙东运河博物馆中,双语语言景观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以中文和英文为主要展示语言,广泛应用于各类展览介绍与文物说明之中,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而在浙东运河博物馆中,双语语言景观(见图3)更是达到了67张,占比高达42.94%,成为其文化展示的一大亮点。这些双语介绍详细阐述了浙东运河的历史沿革、漕运文化、水利智慧等,为国内外游客搭建起了一座了解浙东运河文化的桥梁,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国际交流与融合。
Figure 3. Zhejiang Canal Museum bilingual sign
图3. 浙东运河博物馆双语标牌
4.3. 以智能技术为主的文化传播方式
以智能技术为主的文化传播方式,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内得到了生动展现。馆内特别设立了全息3D立体投影区(见图4),通过前沿技术,构建了一个古风微型的“绍兴水乡”风景建筑模型。借助先进的3D投影技术,绍兴水乡人民在玩闹、嬉戏交谈的生动场景被巧妙嵌入模型中,细腻地还原了鲁迅童年时生活的江南水乡风貌。AI投影技术的运用,更是让画面跃然眼前,立体逼真,为参观者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在这里,人们仿佛亲身踏入了那段充满诗意与乡愁的童年时光,深切感受到了鲁迅笔下江南水乡的韵味与风情。这种以智能技术为载体的文化传播方式,无疑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
Figure 4. Shaoxing Lu Xun Memorial Hall 3D projection
图4. 绍兴鲁迅纪念馆3D投影
4.4. 文化商业互融共赢的独特策略
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内销售的这本包装精美的文化知识产品(见图5),无疑是对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这一产品,纪念馆不仅向游客展示了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和精神内涵,还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相结合。盒子上“呐喊年代”的醒目字样,既体现了鲁迅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又增加了产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游客在购买物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这种以文化为核心,以商业为载体的传播方式,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了文化与商业的互融共赢,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Figure 5. Shaoxing Lu Xun Memorial Hall cultural travel products
图5. 绍兴鲁迅纪念馆的文旅产品
5. AI赋能博物馆文化国际传播途径研究
5.1. 优化语言景观
经过对绍兴各博物馆语言景观的广泛而深入的调研,我们发现了其中存在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外语翻译的准确性方面。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并提升整体语言景观的品质,我们决定引入大语言模型技术,并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编辑PAIP模式,即译前编辑(pre-editing)、人工智能翻译(AI translation)、人工辅助AI (man-prompt AI)和译后编辑(post-editing)这四个关键步骤,来全面优化绍兴各博物馆的语言景观。
在译前编辑阶段,我们不仅注重文本内部的优化,如同义词替换、代词替换及语序调整等,以确保源文本的流畅性和准确性;同时,我们也充分利用了文本外部的大数据资源,借助术语库、语料库等先进技术,对原文本中专业术语、历史典故以及专有名词等进行精准的目标语替换,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翻译的专业性和文化适应性,我们可以达到此效果(见图6)。
Figure 6. Translated text diagram of East Zhejiang Canal Museum
图6. 浙东运河博物馆翻译文本示意图
进入人工智能翻译阶段,我们将收集的绍兴博物馆语料源文本直接输入到大语言模型中进行AI翻译。这一步骤充分利用了AI的高效性和准确性,为后续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对AI翻译的结果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和评估,以确保其质量符合我们的预期。
在人工辅助AI阶段,我们充分发挥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在ChatGPT等先进的人工智能平台中输入人工提示语或基于AI生成的提示语,本团队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译文,使其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效果这一步骤不仅提升了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还增强了译文的文化内涵和可读性。本团队的研究旨在通过利用人工辅助AI阶段,以实现此效果(见图7),进而让绍兴博物馆、中国黄酒博物馆等场所的语言景观均能达到这一预期目标。
Figure 7. Optimized translation diagram
图7. 优化译文示意图
在译后编辑阶段,本团队更加注重提高AI翻译后目的文本的准确性和译文质量。本团队对机器翻译的结果进行了细致的校对和修正,同时结合绍兴各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和来访人口结构特点,对公共标牌的语种和布点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调整,本团队的研究旨在通过利用AI利用,以实现此效果(见图8),进而让绍兴博物馆、中国黄酒博物馆等场所的语言景观均能达到这一预期目标。这一步骤不仅确保了翻译的准确性,还提升了公共标牌系统的实用性和国际化水平。通过这种创新的翻译模式,本团队大幅提升了绍兴各博物馆语言景观的翻译准确性,并结合实际情况打造了具有国内特色且具备国际化水平的公共标牌系统。这一系统不仅提升了绍兴各博物馆的语言治理和服务水平,还从长远战略角度出发,为优化博物馆的非遗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优化这一翻译模式,为绍兴各博物馆的国际化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Figure 8. Language diagram of public signage
图8. 公共标牌语种示意图
5.2. 创设语言景观
运用先进的AI智能写稿技术,本团队能够创新性地创设丰富多彩的语言景观,极大地丰富和提升博物馆的语言环境与文化内涵。AI机器人写稿,这一基于数据统计、机器学习与先进算法的技术,能够从海量数据中迅速提炼信息并生成高质量的稿件,其“短平快”的信息传递模式及高度的格式化特点,使得写稿速度与准确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本团队以“AI写稿 + 人工审核”的先进模式为基石,精心撰写与绍兴各博物馆文化紧密相关的内容,旨在弥补现有语言景观中的不足,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文化体验。通过深入挖掘博物馆的历史底蕴与独特魅力,本团队生成了一系列富有深度与温度的文章,让博物馆的故事跃然纸上,生动再现。
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本团队搭建了微信公众号平台(见图9),作为传播博物馆文化的重要窗口。本团队宣传了主要四个博物馆,分别是浙东运河博物馆、绍兴博物馆、绍兴鲁迅博物馆、中国黄酒博物馆。定期发布的文章不仅涵盖了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历史故事,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活动与展览信息,成功吸引了大量文化爱好者的关注与参与。这一平台成为了连接博物馆与公众的桥梁,让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更加深入人心。
Figure 9. Shao Bo Yun wechat public number
图9. 绍语博韵微信公众号
此外,本团队还运用了“AI智能绘图工具”与“AI照片修复技术”,为文章自动生成精美配图,并将博物馆中珍贵但分辨率较低的历史照片(见图10)转化为高分辨率的清晰图片。这些技术不仅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场景,更让古老的照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们将这些生成的配图与修复后的老照片巧妙地融入文章中,为读者带来了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
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不仅为喜欢博物馆非遗文化的中华文化爱好者提供了极佳的互动体验,更进一步推动了绍兴博物馆文化的广泛传播。通过科技手段与人文情怀的深度融合,我们成功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博物馆语言景观,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AI技术与博物馆文化的深度融合,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更多力量。
Figure 10. Low resolution historical photo schematic
图10. 分辨率较低的历史照片示意图
5.3. 丰富语言景观的呈现方式
5.3.1. 引进AI导向解答型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的引入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工作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创新理念,它们不仅成为了博物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使者。这些智能机器人凭借其卓越的技术能力,能够提供文物讲解、信息公开以及智能交互等一系列服务,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参观体验。
在文物讲解方面,智能机器人通过预先录入的大量关于博物馆文物的信息,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为游客提供详尽而生动的文物讲解。它们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文物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化价值以及相关的历史故事,让游客在欣赏文物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绍兴博物馆的智能机器人(见图11)已经成功实现了这一功能,它们能够根据参观者的需求,引导参观展厅、提供讲解服务,向游客全面介绍文物的相应概况,并与参观者进行互动,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Figure 11. Robot example of Shaoxing Museum
图11. 绍兴博物馆机器人示例图
为了进一步提升绍兴各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效果,我们可以采用机器人与博物馆语言景观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利用AI技术自动生成有关博物馆文物的内容,并经过人工的精心修改与审核,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随后,将这些内容输入到机器人系统中,使机器人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详细且富有感染力的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参观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绍兴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独特魅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新一代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编辑PAIP模式,将文稿翻译为多国语言,并输入到机器人系统中。这样,智能机器人就能够为外国来访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他们可以通过机器人的讲解,轻松了解绍兴各博物馆的非遗文化,从而促进博物馆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国际化水平,也为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贡献了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智能机器人的引入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它们不仅提升了游客的参观体验,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智能机器人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的更多应用,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5.3.2. 融入二维码扫描识别技术
二维码扫描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带来了革命性的提升。这一技术不仅为参观者提供了自主参观学习的便捷途径,还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形式与内容,使得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得以更加全面、深入地展现。
对于参观者而言,二维码扫描识别功能赋予了他们极大的自主选择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有针对性地扫描文物旁的二维码,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参观者的学习效率和体验,还激发了他们探索博物馆文化的热情与兴趣。
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来看,二维码扫描识别技术具有技术要求低、成本可控、信息承载量大的显著优势。这使得博物馆能够以一种经济、高效的方式,将大量的文物信息和文化内涵传递给参观者。以绍兴博物馆为例(见图12),该博物院中的驾鹤仙游青花瓷梅瓶配备了专属的“身份证”——二维码参观者只需使用智能手机扫描这些二维码,便能立刻获取文物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信息,享受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
Figure 12. Shaoxing Museum AI scann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xample
图12. 绍兴博物馆AI扫描技术应用示例图
在5G网络全覆盖的背景下,数字技术进一步融入了文物展陈与社交服务中。河南博物院的语音导览二维码还支持中英文双语解读与生僻字注音等功能,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贴心的服务。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国际化水平,还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与交流。
借鉴绍兴博物馆的成功案例,本项目可以充分利用AI技术自动生成有关绍兴博物馆非遗文化的文字介绍与语音讲解,并经过人工的精心修改与审核,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随后,将这些内容纳入二维码“身份证”中,使得绍兴各博物馆的参观者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便能深度了解其背后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这一举措不仅将极大地提升绍兴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效果,还将为参观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
5.3.3. 融合VR/AR技术
VR(虚拟现实)与AR(增强现实)技术,作为前沿的数字展示手段,正逐步改变着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深度,为参观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与互动乐趣。例如:中国黄酒博物馆巧妙融合了先进的VR/AR技术,使得珍贵文物以栩栩如生之姿跃然于观赏者的眼前,极大地增强了体验的生动性与沉浸感(见图13)。这些技术通过构建三维虚拟世界,让受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与文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提升了参观者的体验感和交互性。
Figure 13. China Yellow Wine Museum VR and A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xample
图13. 中国黄酒博物馆VR与AR技术应用示例图
与此同时,AR技术也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将虚拟图像、文字讯息与真实生活场景实时叠加,为参观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体验方式。针对绍兴博物馆,本团队强烈建议管理者考虑引入VR与AR技术,以进一步提升博物馆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
5.3.4. 项目实施策略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施。
打造沉浸式展览:利用VR技术,为绍兴博物馆的非遗文化打造一系列沉浸式展览。参观者可以戴上VR眼镜,仿佛置身于非遗文化的发源地,亲身体验其独特魅力。
增强现实互动:通过AR技术,将虚拟文物与真实场景相结合,为参观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互动体验。例如,参观者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扫描文物上的AR标记,观看文物的3D模型、了解其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微信公众号平台宣传: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积极宣传绍兴博物馆引入VR、AR技术的举措及其带来的好处。可以发布相关文章、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展示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吸引更多参观者的关注与到来。
促进国内外传播:通过VR、AR技术的引入,绍兴博物馆的非遗文化将得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国内外观众。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还能促进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综上所述,VR与AR技术的引入将为绍兴博物馆的非遗文化传播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相信,在技术的助力下,绍兴博物馆将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参观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
6. 结语
本研究丰富了语言景观理论与博物馆文化传播理论的内涵,提出了AI赋能博物馆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通过综合运用实地考察、摄影记录、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本文呈现了绍兴市各博物馆语言景观的现状,深入分析了语言景观在优化博物馆文化传播、促进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智能技术背景下的独特价值。研究发现,绍兴作为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博物馆通过多元化的语言景观,特别是双语主导的文化传播形式、智能技术的应用以及创新的呈现方式,有效提升了博物馆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语言景观与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量化分析,比如通过大规模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精确评估不同语言景观策略对游客体验和文化传播效果的具体影响。此外,还可以探索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博物馆间语言景观的异同,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博物馆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城市形象的构建。通过这些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为博物馆文化语言的优化与传播提供更加科学、系统的指导,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注 释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作者拍摄,无其他侵权行为。
基金项目
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语言景观视域下AI赋能博物馆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41279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