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展区理论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探究
Exploring the Pathways for Integrating the Theory of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ory into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nd Legal Instruction
摘要: 本文深入剖析了维果茨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ZPD)理论,在中学阶段德育及法律教育领域的实践意义及其深远影响。这一创新性的学习观主张教师应当预见并引导学生的潜能开发过程,巧妙地设定略高于当前能力的学习目标,以此激发他们跨越现有的认知边界,迈向更高级别的思维层次和发展境界。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精准评估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内容分层设计、搭建教学支架以及合作学习与差异化指导等策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章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以及通过教学支架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知识的有效掌握。同时通过异质分组策略和差异化指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thoroughly analyzes Vygotsky’s renowned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theory, exploring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ofound impact on moral education and legal instruction during the middle school stage. This innovative learning perspective advocates that teachers should anticipate and guide students’ potential development processes by setting slightly higher learning goals than their current abilities, thereby motivating them to transcend existing cognitive boundaries and advance to higher levels of thinking and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by precisely assessing students’ cognitive levels, designing layered teaching content, building teaching scaffolds, and employ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strategies.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at teachers should deeply understand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accurately locate the starting point of students’ learning, design teaching content and tasks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help students cross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rough teaching scaffolds, achieving effective knowledge acquisition. At the same time, by employing heterogeneous grouping strategies and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t meets th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ll students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zones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吕宗徽. 最近发展区理论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探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3): 865-87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3484

1.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价值观塑造、道德品质培养和法治观念形成至关重要。然而,传统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未能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等问题。最近发展区理论由维果茨基提出,强调学生的发展存在两种水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区域即为最近发展区。将这一理论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更精准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时代价值

2.1. 最近发展区的基本内涵

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学生心理学领域提出的重要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其中,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水平,第一是儿童现有的可以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是经过成人或者同伴的帮助,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能够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造性地阐述和解释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将教学与学生的发展相结合,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他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的理论。教学应该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要将教学落在最近发展区内,带动学生发展。儿童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教师要把握好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时机,教学最佳期是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而最近发展区并不是静态的,本身是动态发展的。因而教学最佳期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教学最佳期也是因学生而异的,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推进,以往的教学任务已经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复杂和困难的任务。所以,教学要不断地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获得新的发展。

2.2. 最近发展区的时代价值

2.2.1. 最近发展区揭示了学生发展更多的潜在可能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两种发展水平为教学中学生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的提高打开了新的思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传授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应具备前瞻性的思维,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尊重并顺应学生个体的成长规律。这种教学理念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只关注学生现有水平的局限,还强调了教育者需具备预测学生发展潜力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此外,最近发展区理论还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动态性和互动性。这意味着教育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等待被发掘。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持续的关注,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超越自我,实现全面的发展。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日益明显,不同学生在智力、兴趣、性格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往往导致部分学生感到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比如,对于那些理解掌握能力相对优秀的学生来说,课程内容可能显得过于基础,无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对于一些学习存在理解困难的学生,过高的要求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挫败,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通过应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可以更精准地评估每个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潜在能力,从而设计出符合他们个体特点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此外,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馈,教师还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个性化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最近发展区理论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3.1. 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相符合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理念中强调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1]。课程标准注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发展规律,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和明确教育主题,依据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围绕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知识上的上升和道德上的提高。这正与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蕴含的儿童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转变的观点相契合[2]。最近发展区理论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设置合适难度,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及其他积极因素如同伴互助和家庭支持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并在道德修养方面取得进步。

此外,课程标准中强调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立足点,引导学生走入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社会。维果茨基在实践活动层面曾指出,“实践活动创造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放大镜的焦点下,实践活动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了所有发展的趋势,并且实践活动本身是发展的一个主要源泉”[3]。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设置适度的挑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这与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实践导向”教学理念相辅相成。最近发展区的这种教学策略正好契合了现代课程改革中的核心思想——即倡导一种注重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实践导向”的课堂不再仅仅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之中。

3.2. 与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适应

十八大报告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提出[4],立德树人关系着我们党的事业,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没有什么比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这个方面出问题更危险。教育工作要理直气壮地讲政治,落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则是青少年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青少年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一环。在这段关键的成长时期,学生们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的社会问题探讨以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视角探究,“立德树人”在教学中的关键在于把握“教学最佳期”,引导学生由“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过渡,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在知识层面上得到提升,更能在品德修养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从而全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3.3. 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相契合

任何良好的教学效果,离开学生自觉自动地进行学习也是不可能获得的[6]。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注重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统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能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课堂上,教师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教师也会适时地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知识和原则。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最近发展区的核心在于理解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在这个区域内他们能够完成超出当前独立能力的任务但需要成人的辅助或同伴的帮助来实现目标。这正好呼应了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中心主义原则——尊重并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内在潜能,让他们成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该理论倡导的合作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也符合当代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不再是单向传授者的角色,而是引导者和伙伴,鼓励学生们进行探究性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中,不仅强化了对学生自主性的重视,而且促进了全面育人观的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4. 最近发展区理论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路径

4.1. 精准评估学生认知水平,找准教学出发点

在深入挖掘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精髓后,教师应着手于精准定位教学的起点。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对学生当前的道德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全面而细致的了解。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并非易事,“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起到重要作用[7]。教师需要通过观察、测试和日常互动,捕捉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上的细微进步和潜在的挑战点预测他们的潜在发展能力,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8]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于学生价值观塑造、知识体系构建有着重要意义。找准教学出发点,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可借助诊断工具设计与动态调整机制来实现。首先借助诊断工具精准把握学情:第一步借助前测问卷,前测问卷的设计要紧密围绕课程主题,例如在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中,知识层面设置法律定义、分类等基础问题;态度层面询问学生对法律权威性的看法;行为倾向方面,了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时的应对方式。第二步教师需做好课堂观察记录,课堂观察记录需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留意学生发言深度、思维逻辑性,从案例分析表现判断其知识运用能力。第三步案例分析任务,要精心挑选典型案例,除“未成年人网络打赏纠纷”,还可选用校园欺凌相关案例,观察学生能否从法律和道德多维度分析,以此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思维水平和价值观现状。在进入本课的正式教学前,教师可在前置课程的教学中,设置相关法律案例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在完成学情分析并确定学生当前实际水平后,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优化教学过程。在阶段性评估之后,教师应及时更新学生的发展档案,不仅记录学业成绩,还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小组合作的效果等多方面信息。根据档案对学生进行分层,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在于巩固基础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概念;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注重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和项目研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提供拓展性学习资源,例如组织法律热点问题辩论、模拟法庭活动或参与科研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4.2. 教学内容分层设计,设置梯度型任务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只有认真备好课程标准,才能在深层次把握与理解教材、驾驭教材的基础上,做好学生的培育工作。道德与法治课程根据国家和社会对初中生的培养目标,增强学生身为中国人的脊梁。只有严格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才能为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国梦要求的具有中国底色和特色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在深入理解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前提下,初中政治教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知识分层和任务梯度设计,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逐步提升能力。在知识分层上,将知识分为基础层、拓展层和挑战层。基础层的教学至关重要,它是学生搭建知识大厦的基石。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政治概念。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中“生活需要法律”为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对法律有直观感受,从而轻松掌握概念。这一层级的教学旨在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为后续学习筑牢根基。拓展层则是在学生掌握基础概念后,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像“法治的脚步”这样的综合任务,需要学生将了解的知识迁移到模拟的复杂情境中。这不仅考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将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挑战层引入社会热点议题,如“网络暴力与法律规制”,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剖析,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判断能力。这一层级的知识难度较大,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但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突破自身的思维局限。

在任务梯度设计方面,将其设计为模仿型、应用型和创造型任务。模仿型任务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以复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条款为例,学生通过模仿,加深对法律条文的记忆,初步了解法律知识的表达方式。这一任务难度较低,适合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能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熟悉知识内容。应用型任务则是在学生对知识有一定了解后,对其运用能力的考察。分析“商家虚假宣传”案例中的法律问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判断,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一任务难度适中,能够引导大部分学生深入思考,提升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型任务是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考验。设计“校园法治宣传周”活动方案,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整合所学知识,考虑活动的各个环节。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组织策划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适合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在挑战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达到学生理解并掌握我们与法律同行[9]

4.3. 搭建教学支架,促进认知跨越

初中政治课程内容丰富且理论性强,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和应用存在一定难度。教师通过搭建教学支架,能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知识的有效掌握。

第一步范例支架:教师展示优秀案例分析模板,如“问题描述–法律依据–解决方案”三步法,让学生在分析法律相关案例时有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可循。在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教师展示实际生活中消费者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的案例,按照范例模板,先描述消费者遇到的问题,再找出对应的法律条款,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通过观察范例,学会分析案例的基本流程,之后在面对类似问题时,就能够模仿范例进行思考和解答。第二步提问支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比如在探讨消费者权益相关内容时,教师提出“如果商家拒绝退货,你的权利如何保障?”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储备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思考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救济途径,如向消费者协会投诉、通过法律诉讼等。通过这种追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实际应用层面,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步工具支架: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法律条文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清晰地看到各个法律条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学习宪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将宪法的基本框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内容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宪法的整体结构和内在逻辑。在开展辩论活动时,使用角色卡片辅助,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辩论中的角色和立场,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

在完成以上三步支架式教学后,实施支架的渐撤策略。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范例、提问和工具支架等方式逐步掌握了相关方法和知识后,教师要适时减少直接指导,转为提供资源支持。比如在学生学会了分析法律案例的方法后,教师可以提供法律数据库链接,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法律条文,进行案例分析和研究,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4.4. 合作学习与差异化指导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教师通过异质分组策略和差异化指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

首先实施异质分组策略:根据认知水平将学生分为“基础组”“提升组”“挑战组”,每组内混合不同能力学生,形成互助机制。在“法律保障生活”主题教学中,基础组讨论法律在生活中的体现和学生对法律的感受,这一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难度较低,有助于基础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升组讨论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这需要学生具备初步的理论框架和新旧知识的链接能力能够将知识与案例相结合,做到社会现象与知识间的初步解读。挑战组进行学生自身如何遵守和践行法律权利与义务,这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不同层次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差异化指导重点:对于基础组学生,教师要强化知识记忆与简单应用,通过“一对一”辅导巩固概念。在学习政治基础知识时,教师可以针对基础组学生理解困难的概念,如“法律的特征”,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说明,帮助他们加深理解,通过简单的练习题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对于提升组,教师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教师应给予提升组学生知识实际运用的指导,帮助学生在进行实际问题的时候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对于挑战组学生,教师提供开放性任务,如“撰写校园欺凌防治倡议书”,引导其结合法律与道德视角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引导他们将法律知识和道德观念融入到倡议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1-20.
[2] 侯宇, 王凤双.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启示[J]. 经济师, 2021(8): 237-238.
[3] 维戈茨基. 游戏在发展中的角色[C]//维戈茨基. 社会中的心智: 高层次心理过程的发展. 蔡敏玲, 陈正乾, 译. 台北: 心理出版社, 1997: 141-163.
[4] 于友成. 基于最近发展区视域的立德树人实现机制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5): 152-154.
[5] 李秀妮, 孙燕杰. 落实立德树人的“一核四维”课堂建设[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22): 27-30.
[6] 程今吾. 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学[J]. 人民教育, 1950(4): 16-17.
[7] 穆家全. “最近发展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再探[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4(3): 12-13.
[8] 任韶华.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思想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七一八年级)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