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语言景观”的概念在学界有众多解释,本文采用Landry和Bourhis于1997年提出的概念,即将“语言景观”界定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1]语言景观隶属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对其展开研究,既能呈现一个区域的语言使用状况,又能探究其中蕴含的社会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选取和田团城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以街区内的官方语言景观与私人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查、数据收集与整理等方法,剖析团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语言景观使用现状,意在为和田团城历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的优化提供策略建议,推动文旅产业质量提升与效益增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给予空间叙事支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润疆工程的实践创新。
2. 案例的选择
和田团城有着明确的地理范围界定,其范围北侧一直延伸到台北东路,东侧到达台北东路支路,南侧以北京东路为界限,西侧则与迎宾路、文化路相邻。本论文的语料采集范围和和田团城景区已经改造完成的范围是保持一致的,这个范围是在古江北路以西,文化路以东,加买路(柯尔克孜路)、北京东路以北,台北东路以南的区域,这个区域涵盖了和田团城的核心部分,能够为研究提供较为全面准确的语料基础。
和田团城在南疆地区是极具典型性的传统民俗街区。这个街区采用“统一管理、自建联建、多方参与”的多元模式,同时秉持着“整体保护、脉络延续、功能再生、提升活力、多元复合、开发共生”这样全面且科学的理念。通过这样的模式和理念,它一方面成功地将原本老旧的城区转变为如同花园一般美丽且充满活力的街区;另一方面还很好地传承并且保护了和田“阿依旺”特色民居建筑风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承载着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
如今的和田团城,凭借着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其浓厚的民族特色风情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再加上完备的现代旅游服务设施,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观以及商贸与旅游相辅相成的繁荣景象。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和历史文化的载体,往往位于城市的核心区域,见证了城市的兴衰变迁。在新兴文化的冲击下,历史文化街区依然保留着城市的历史文脉,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对历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揭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还能够为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这一研究趋势正逐渐兴起,并有望在未来成为语言景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2]。正是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本论文将和田团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语言景观确定为研究对象,进而对该街区语言标牌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总结。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3.1. 数据收集
首先是实地考察。笔者前往和田团城历史文化街区,对可视范围内的路牌、街名、招牌、广告牌等语言景观标识进行实地查看,用手机等设备拍照记录,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拍摄时,要确保照片清晰、全面,角度合适,以便后续分析。
其次要遵循语料采集原则。为保证语料质量,需遵循一定原则。如以单个具有明确界限的标牌作为分析单位,排除重复、模糊或不符合研究要求的语料,同时尽可能详尽地收集语言标牌,确保照片语料库足够大。
3.2. 数据分析
常用的数据分析软件有SPSS、excel等。将收集到的语言景观照片进行编码,录入相关信息,如语言种类、标牌内容、所在位置等,然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如计算不同语言的出现频率、不同类型标牌的比例等。可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如语言种类的分布情况,反映该区域的语言多样性和语言使用偏好。结合Excel等软件的图表制作功能,将分析结果以直观的图表形式呈现,如柱状图、饼图等,更清晰地展示语言景观的特点和规律。
4. 和田团城历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使用现状
4.1. 语言景观的分类
当下,在学界对语言景观进行分类时,最为常见的分类方式是依据设置主体的差异,把语言景观划分为“官方语言标牌”与“私人语言标牌”这两类。前者又叫“自上而下的语言标牌”(top-down signs),即政府设立的具有官方性质的标牌,如路牌、街名、建筑名等;后者又叫“自下而上得语言标牌”(bottom-up signs)或者非官方语言标牌,即私人或企业所设立的用作商业或信息介绍的标牌,如店名、广告牌、海报等[3]。官方语言标牌,是指由政府部门、官方机构或者公共服务组织等设立的语言标识,这些标识具有官方性、权威性和公共服务性等特点。根据不同功能类型,官方语言景观可划分为官方机构及场所名称类、信息介绍类、行为感召及警示类、路牌类、门牌类、装饰类六小类。私人语言标牌则是由企业或者个人设置的语言标识。根据不同功能类型,私人语言景观可划分为企业招牌类、私人商铺招牌类、广告宣传类、信息提示类、区域名称类、装饰类、涂鸦类。
4.2. 语言景观的形式
以场所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对和田团城历史文化街区这一物理空间的语言景观展开分析,从语码使用、字刻类型、置放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考察。
在语码使用这个层面上,展现出了主体性和多样性的鲜明特征。语码取向是一个重要的分析维度,指的是双语或多语标牌上各种语言之间的优先关系[4]。语码的种类以及其取向共同构建起了多语并存的语言生态格局。就语言标牌而言,无论是官方的还是私人的,汉语都毫无争议地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维吾尔语紧随其后,在整个语言生态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而英语则是在诸多外语里表现得最为强势的一种。进一步来看,官方语言标牌的语码组合呈现出3类共5种的情况,相比之下,私人语言标牌的语码组合则达到了3类共15种,其丰富程度明显更高。
从字刻类型这个层面来看,尤其是字体使用方面,官方与私人语言景观在字体的选择上都具有相当的丰富性。其中,黑体字由于其大气、稳重的特质而备受各方的喜爱。在这之中,私人语言景观在字体选择上拥有更高的灵活性。从材质的选择倾向来看,官方语言标牌更倾向于塑料和金属这类具有长久性的材质,其目的在于能够持久且稳固地传达信息。私人语言景观则主要以塑料材质为主,除此之外,还存在混合材质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木料材质无论是在官方语言标牌还是私人语言标牌中都较为常见,这种材质的使用与街区所特有的质朴韵味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相得益彰,相互呼应。
从放置形式看,官方与私人语言景观多以场景化放置为主。二者在特殊放置形式上存在差异。官方语言景观中,去语境化放置常见于公益宣传牌,旨在传达普适性社会价值等信息,无需特定语境即可被理解,能独立于街区场景而存在。私人语言景观里,去语境化放置更多出现在连锁品牌、企业招牌和广告牌上,这些主要考虑广泛识别、品牌形象及吸引顾客等因素,对街区语境依赖小。关于越轨式放置,官方语言景观中是语言标牌错放,会影响功能发挥与街区秩序。私人语言景观里多为涂鸦和小广告,既破坏街区美观,又违反管理规范。
5. 和田团城历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建构策略
公共场所语言景观作为展现一座城市形象的窗口,其语言文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城市语言生态和谐的程度,应该受到关注[5]。语言景观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体现了城市的文明交流互鉴程度、区域文化内涵及语言治理水平,也是提供优质城市公共服务的途径之一[6]。和田团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语言景观,既能直观呈现街区形象,又能生动体现城市的文明程度与文化内涵。所以,必须重视和田团城历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的建设。日后可从以下几个方向优化街区语言景观:强化对语言景观的管理;提升语言规范意识;稳固文化性建构。
5.1. 强化对语言景观的管理
首先,管理部门协同合作。建立一个跨部门的语言景观管理协调机构,整合民政、交通、文化、旅游、城管等多个部门的力量。由于这些部门在语言景观的管理中都有着不同的职能和作用,通过协调机构,可以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避免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例如,民政部门在管理地名标识时,可以与文化部门合作,确保地名标识既能准确反映地理位置,又能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交通部门在设置路牌时,与旅游部门沟通,让路牌不仅具有交通指示功能,还能为游客提供旅游导向信息。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各部门将与语言景观相关的信息,如新建项目的语言标牌规划、现有标牌的维护情况、语言使用的审核结果等,及时上传到共享平台。这样,其他部门可以随时获取所需信息,便于在工作中进行统筹安排。例如,城管部门在进行街区环境整治时,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了解文化部门对文化元素在语言标牌上的要求,避免在整治过程中破坏具有文化价值的语言景观。
其次,定期检查与维护。第一,建立常态化的语言景观监督检查机制。组建专门的检查队伍,定期对和田团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语言标牌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如语法、拼写是否正确)、语言的规范性(是否符合当地的语言政策和文化传统)、标牌的物理状况(是否损坏、褪色等)。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详细记录并及时反馈给相关责任单位。 强化语言标牌的维护工作。第二,制定明确的维护计划和标准。根据语言标牌的重要性、使用频率、所处环境等因素,确定不同的维护周期。对于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如日晒、雨淋、风沙侵蚀)的户外标牌,要缩短维护周期,及时修复损坏部分,更换褪色或破旧的标牌。同时,在维护过程中,要注重保护语言标牌的文化特色,避免因维护不当而造成文化元素的丢失。
最后,保障翻译质量。第一,设立语言翻译质量审核专门岗位或团队,对和街区内涉及翻译内容的语言标牌进行严格审核,确保翻译准确无误。审核人员不仅要精通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还要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特色。例如,在审核与当地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翻译内容时,审核人员要准确把握这些手工艺的专业术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避免出现翻译错误或不恰当的表述。第二,开展语言翻译培训与交流活动。组织街区内与语言标牌制作、管理相关的人员参加翻译培训,提高他们的翻译水平。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语言知识、翻译技巧、文化差异等方面。第三,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翻译机构、高校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翻译理念和方法。例如,邀请翻译专家到和田团城进行实地指导,或者选派本地人员到翻译水平较高的地区学习交流,不断提升翻译质量,使语言标牌的翻译既能准确传达信息,又能展现当地的文化魅力。
5.2. 提升语言规范意识
首先,政府宣传引导。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如社区公告栏、街区广播、社交媒体平台、官方网站等,向和田团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居民、商户和游客宣传语言规范的重要性。例如,制作精美的宣传海报,张贴在街区的各个显眼位置,海报内容可以包括正确的语言书写范例、语言规范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等;利用街区广播在每天的特定时段播放语言规范知识小讲座,提高公众对语言规范的认知度。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化活动。举办语言文字知识竞赛、书法展览、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吸引居民和游客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公众对语言文字的兴趣,还能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素养。例如,在语言文字知识竞赛中,设置与和田团城历史文化相关的语言知识题目,让参与者在竞赛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特色。
其次,公众参与监督,鼓励公众成为语言景观的监督者。建立方便快捷的公众举报渠道,如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电子邮箱或者手机应用程序等,方便居民和游客对发现的不规范语言现象进行举报。对于举报属实的情况,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如小礼品或者荣誉证书等,以提高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培养公众的语言规范意识。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培训等方式,向公众普及语言规范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将和田团城的语言文化特色融入到语文课程中,让学生从小了解本地语言的规范和文化价值;在社区培训中,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居民,开展有针对性的语言规范培训课程,如针对老年人的简单书写规范培训,针对商户的商业招牌语言规范培训等,使公众自觉遵守语言规范,积极参与到语言景观的维护中来。
5.3. 稳固文化性建构
首先,融合现代技术,探索更多新技术在语言景观中的应用。除了二维码标识外,还可以考虑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智能语音交互等技术。例如,在和田团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一些重要文化景点处设置VR体验点,游客通过佩戴VR设备,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景点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利用AR技术,将隐藏在语言标牌背后的文化故事以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当游客用手机扫描标牌时,就能看到相关的文化展示内容,增加语言景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利用智能语音交互技术,为游客提供语言景观的语音导览服务。在街区内设置智能语音交互设备,游客可以通过语音提问,获取关于语言标牌、景点、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详细信息。设备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提供多种语言的语音讲解,既方便了游客的游览,又提升了语言景观的服务功能。
其次,地方文化深度嵌入,深入挖掘和田团城的地方文化元素,并将其全方位地融入语言景观中。除了“阿依旺”赛来民居的建筑花纹、艾德莱斯丝绸、和田玉、地毯、馕、酸奶粽子等元素外,还可以将当地的民间传说、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例如,在语言标牌的设计上,可以将民间传说以简短的文字形式呈现,并搭配与之相关的图案,如讲述和田玉传说的语言标牌,可以画上和田玉开采的场景图案;在特定的传统节日期间,更换语言标牌的装饰元素,使其与节日氛围相契合,让游客在不同的时间都能感受到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
最后,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语言景观区域。在和田团城历史文化街区内,选择合适的区域,如某个古老的小巷或者广场,打造以特定文化主题为核心的语言景观区域。例如,以和田玉文化为主题的区域,这里的语言标牌、导览设施等都围绕和田玉文化进行设计,从和田玉的开采、加工、鉴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语言和文化展示,形成一个集中展示和田玉文化的特色空间,增强游客对地方文化的整体体验感。
6. 结语
语言景观既是街区形象的直观呈现,又生动地体现着城市的文明程度与文化内涵。和田团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语言景观颇具特色,不过也存在若干问题。为提高该街区语言景观的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强化语言景观的管理;提升语言规范意识;稳固文化性建构。通过这些举措,推动和田市乃至新疆文旅融合实现新发展,助力语言景观的经济与文化双重价值转化。
基金项目
新疆历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研究——以和田市团城为例,编号:XSY202401018;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书面表达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编号:XSY2024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