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搜索引擎化”现象中的依赖关系转型与反驯化实践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pendence Relationship and Anti-Domestication Practices in the “Be a Search Engine” Phenomenon of Rednote
DOI: 10.12677/jc.2025.134081, PDF, HTML, XML,   
作者: 邹菲尔: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小红书搜索引擎媒介依赖平台化生存Rednote Search Engine Media Dependency Platform Survival
摘要: 从“百度一下”到“有问题就上小红书”,近年来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检索实践出现了新趋势。基于媒介依赖理论,本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针对这一现象展开讨论。研究发现,传统搜索引擎作为一种单向度工具,正因信息过载与信任危机逐渐式微,用户开始转向具有社交属性的内容社区寻求解决方案。小红书依托UGC内容生态,具有海量信息存积基础,而其中生活化叙事与弱关系互动又建构起一种情感化信任闭环,吸引越来越多用户加入。对此,个体用户通过主动筛选内容,并依赖评论区交叉验证等“反驯化”实践,与平台规则展开动态博弈,推动媒介依赖从工具属性向共生关系升级。研究揭示了社交媒体搜索化趋势中“人–内容–算法”的互构逻辑,并批判性指出经验众包可能引发的信息茧房风险与认知窄化等困境,为平台化生存时代下信息检索机制优化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Abstract: From “Baidu it” to “When in doubt, turn to Rednote, there has been a new trend in Internet users’ information retrieval practices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media dependency theory, this study conducts a discussion on this phenomenon through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traditional search engine is gradually declining due to information overload and trust crisis. Users are beginning to turn to content communities with social attributes to seek solutions. Relying on the UGC content ecosystem, Rednote has a foundation of massive information accumulation. The life-oriented narratives and Low-context interactions within it have constructed an emotional trust closed-loop,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users to join. In response, individual users engage in “anti-domestication” practices such as actively screening content and relying on cross-verification in the comment section, and conduct dynamic games with the platform’s rules, promoting the upgrade of media dependence from tool attributes to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The research reveals the mutual-construction logic of “people-content-algorithm” in the trend of social media search-engine-like transformation, and critically points out the dilemmas such as the information cocoon effect and cognitive narrowing that may be caused by the crowdsourcing of experiences. It provides a new thinking direction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retrieval mechanism in the era of platform survival.
文章引用:邹菲尔. 小红书“搜索引擎化”现象中的依赖关系转型与反驯化实践[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4): 538-543.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4081

1. 选题缘起

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冒生,并日渐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社交媒体平台坐拥数千亿用户,承载着上百亿的日均搜索量,成为用户搜索、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实现“搜索引擎化”的功能拓展,例如YouTube就曾营销自己为“世界第二大最受欢迎的搜索引擎[1]。这种将内容社区作为信息搜索工具的现象并不少见,其中小红书在2024年的月活跃人数已达4.2亿,72%日活跃用户会保持每天在平台主动搜索,日均搜索量达5.8亿次,且日均笔记发布量突破800万篇,完成作为“搜索引擎”最根本的内容积存,逐渐成为更受欢迎的信息检索渠道。

事实上,小红书在创建初期并未强调其搜索功能的价值,而是定位海外购物分享社区,分享内容包括品牌、包装、价格之类的基础信息,以及使用心得、服务体验等个人主观感受[2]。在此之前,百度等传统搜索引擎才是大多人所熟知的搜索引擎。而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搜索引擎——百度却在日趋落寞,所承载的搜索需求占比也正在下降[3]。反之,“万事不懂就问小红书”成为许多人心照不宣的搜索习惯[4]。诞生在跨境购物的浪潮下,成长于社交电商环境中的小红书社区平台,何以打败“百度”“360”“搜狐”等其他传统搜索引擎,在当代用户群体中快速成为信息检索的主要场景,用户又是如何在新的搜索环境中建立信任机制,是本文将要着眼展开探讨的。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媒介依赖理论由美国学者梅尔文·德弗勒与桑德拉·鲍尔–基洛奇于1976年在《大众传播媒介效果的依赖模式》中提出,其强调大众媒介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更在社会化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是人们获取知识和娱乐的重要手段[5]。尤其是有学者指出,网络媒体时代的媒介依赖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介依赖更加突出,正如搜索引擎扮演着人们检索并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的角色。诚然,在这一理论背景下,个体的依赖被认为是一个主动选择和互动的过程,而非被动的存在。学者龚新琼曾在研究中指出,在关系理论的视角,受众个体对媒介的使用并非完全是工具性的,时至今日,受众在媒介依赖关系中与媒介常常会出现“对称”的情况[6]。一方面,人们仍旧依赖媒介满足自身需求,另一方面,其需求满足背后的主动选择与互动又将影响着媒介的功能与发展。据此,从媒介依赖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于小红书日渐搜索引擎化这一现象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百度”到“小红书”是用户在平台划时代下“媒介依赖”的升级,而从“电商平台”到“搜索引擎”的平台属性变迁,则是用户在媒介依赖的关系下不断与平台规则共谋,并生成新依赖范式的结果。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及深度访谈的质性方法,自2024年6月起对小红书平台主页和相应评论区展开深度浏览与观察,并通过平台招募15名年龄在18~26岁且使用时长不少于一年的参与者进行访谈,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1) 传统搜索引擎何以在当下群体中式微?2) 小红书搜索引擎化现象背后是何种新的依赖关系?3) 平台与用户的共谋如何重构信息搜索习惯。

Table 1. Interviewee list

1. 采访对象表

编号

性别

年龄

职业

小红书使用时常

T001

22

学生

3年

T002

24

新媒体运营专员

4年

T003

19

学生

7个月

T004

26

跨境电商创业者

5年

T005

21

学生

1年

T006

22

插画师

3年

T007

18

学生

1年

T008

24

护士

2年

T009

26

自由职业者

2年

T010

21

学生

1年

T011

25

算法工程师

3年

T012

23

主播

2年

T013

26

全职妈妈

4年

T014

21

学生

2年

T015

18

学生

近1年

3. 媒介依赖的转型升级:从“工具依赖”到“共生关系”

3.1. 传统依赖的解构:百度时代的“单向度满足”困境

在过去,以“百度”、“360”和“搜狐”为代表的传统搜索引擎的原理被定位为,从上百万的索引记录中梳理出匹配的页面,并依据关键词标志、描述性标志进行定位后推送至用户界面[7]。这种“关键词–答案”的模式,本质上是传统大众传播范式在数字时代的延伸与异化。根据德弗勒的媒介依赖理论,用户对百度的功能性依赖源于其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工具属性——通过算法抓取全网数据实现需求响应[8]。但这种依赖关系始终停留在工具理性层面,未能升维至情感认同与价值共识的信任依赖层次。正因如此,诸如魏则西事件所带来的信任风波才会频频出现。算法技术取代人工筛选,虽然大大提升了信息获取效率和数量,但却使用户被迫在信息洪流中执行二次筛选,并承受着“搜索即生产”的隐蔽剥削。“搜出来很多是广告,很多关联没那么大,还需要自己判断,也没有依据,麻烦。”(T014,如表1)这种认知负荷与商业侵蚀最终加剧消解了初始工具效能带来的便利性依赖,“百度一下就知道”也就成为了一种单向度的满足,忽略了用户在其中所能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小红书作为搜索引擎的优势则在这一背景下得以放大。

3.2. 新型依赖的建构:经验众包与弱关系链嵌入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1987年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社区”的概念,其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共同文化意识以及亲密无间的关系是社区的精髓[9],而小红书内容社区正是充斥着社交关系的重要空间[10]。在复杂的社交关系网络中,小红书衍生出作为搜索工具功能的同时,也势必将导致充沛的信息流动伴随及时的互动交流。个性用户生产出的“笔记”也因此具有生活化,让单一文本被赋上人情味,转变为个体经验在新媒体平台的主动披露,正如小红书app的日常标语——“发现你的生活之美”。相比于PGC内容的专业性,这种生活化的“经验笔记”符合下沉市场和日常需求,实现了从“权威叙事”到“经验众包”的转化升级,也进一步完成关系网络的嵌入性依赖。

小红书平台用户在检索信息后,还可以通过关注、点赞或评论的形式对分享内容进行即时性互动,甚至可以在评论区寻找到具有类似信息需求者的共鸣,构建一种“弱关系社交链”。对此,不同于传统搜索引擎下的“找到答案”,用户通过小红书平台进行检索时还能“找到同类与共鸣”。“之前学Python总是报错,差点崩溃!结果在小红书刷到一条冷门的笔记,才十几个评论,发现有人遇到一样的问题,跟着另一条回复的方法试了下,真成了”(T001,如表1)除此之外,这种“弱关系社交链”还使得所分享的内容变得更具有“人情味”,让用户与平台之间的依赖从工具层面不断向情感层面延伸。可以说在小红书平台,用户不仅仅被告知“应该怎么做”,也被告知“可以怎么做”,这里的信息内容并非是具有唯一性的答案,也成为可复制、生活化的经验,允许任何用户在挪用的过程中筛选、质疑并补充更正,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资本。正如有采访对象表示,“在家带娃久了总觉得和社会脱节,做什么都拿不准主意。现在连烧个菜可能都要先刷半天小红书,看其他妈妈分享的日常——明明知道没有标准答案,但看到那么多宝妈边试边调整,心里才有勇气跟着一步步来……”(T013,如表1)

3.3. 共生依赖的达成:用户与平台规则的共谋逻辑

传统的搜索实践行为被认为是孤立的,用户在其中更多担当着单向“观看”的角色,而当下将小红书替代为搜索引擎的用户则重新实现能动性跃迁,利用平台机制争夺内容生产权,并展开算法驯化实践,从而实现“平台–用户”间的共生依赖关系,打造属于社交媒体时代的新搜索引擎与检索习惯。正如有研究表明,当用户对算法相关服务感到不满时,会利用自身对算法的认知开展算法抵抗,调适使用行为[11]。“现在不论在哪儿一搜问题都全给推爆款教程,那些热门套路早被盘包浆了,什么用都没有!我现在都直接看‘最新’,别看转赞评少得可怜,其实很多真干货。”(T012,如表1)“我还是更倾向于点击最热,感觉那样可以高效获得被筛选过的优质内容,而且评论区的互动也更多,可以看到很多补充信息。”(T004,如表1)结合小红书“最新”“最热”等平台机制,用户不再止步于算法推荐什么便相信什么,而是会根据搜索目的和信息质量,更改自身的信息检索行为,甚至可以结合社交互动数据(如“10万+收藏”)或评论区其他用户的反馈背书,重新塑造“人–内容–人”的信任闭环,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由此可见,一方面平台借助算法,根据用户行为动态和数据情况调整分发策略,另一方面,用户也可以通过学习算法密码有选择性地获取信息,甚至以“壁垒贴”等形式抵抗劣质信息。用户在“点赞–推荐”反馈循环中反向训练算法,最终实现从“被平台规训”到“与算法共谋”的转变。

4. 平台化生存的悖论:媒介依赖升级的路径反思与风险批判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搜索习惯,进而也能发展出具有代表性的“信息搜索工具”,而新搜索引擎的流行也必然会再度重塑群体的实践行为。正如前文所述,小红书平台从最初的内容分享社区到新型搜索引擎的属性升级,不仅源自于传统搜索引擎的式微,也代表着用户群体的积极实践与情感诉求。加速社会背景下,当媒介技术不断革新,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得以实现爆发式增长,人们几乎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成本检索到相应的信息内容。而正是因为搜索门槛日趋降低、知识内容不断下沉,人们对于更平等、个性化的信息对话需要才更加明显,小红书平台的社区属性则恰好满足了这一点。于是,“有问题上小红书”不再只是一句商业化口号,也成为一项新的数字生存技能,再次反向塑造了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例如,新生代母亲便正将小红书这类实时更新的用户共创生态作为主要育儿知识库,在哺乳期护理、婴幼儿疾病应对等核心场景中,通过经验帖与其他素人宝妈的动态反馈完成知识更新[12],以求实现“数字化抚育”[13]。除此之外,还有越来越多初入社会的青年群体在小红书主动发布租房求职等攻略和问答笔记,书写同龄人之间的“数字化社会生存手则”。小红书“搜索引擎化”现象的背后,实则是一种平台化生存的表现。

研究表明,平台化生存是一种新连接方式,预示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与平台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人成为连接的中心。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审思并批判性看待,因为并非所有人都能拥有足够的平台化生存素养。小红书平台作为一种新的搜索引擎,拥有海量的图文、视频素材,能够向用户呈现不同表现形式的信息内容,进而快速回应其需求。但同样不应该被忽视的是,采访过程中,也有部分受访者分享了“不尽如人意”的搜索结果。小红书本质上只是一个内容分享平台,UGC内容生产快速发展的背后,也裹挟着虚假信息、广告营销和消费资本等问题现象的野蛮生长。如果在信息检索的过程中,完全保持对于小红书笔记内容的盲目信任,则会陷入另一种自主性危机,导致决策能力萎缩,造成自我异化的出现,甚至个体在其中所投入的情感也可能被平台、商家转化为商业价值,让依赖关系异化为一种剥削。因此,从人的搜索行为回归到人的本身,个体不应忽略便捷背后被遮蔽的风险,平台也要做好内容把控关,提升用户的搜索浏览体验,真正将过去的单向度依赖转化为双向驯化的共生系统,这才是媒介依赖理论所核心关切的。

5.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旨在揭示小红书作为新型搜索引擎的崛起本质:它不仅是技术可供性演进下的产物,更是个体在加速社会中重构信息信任的主动性实践。首先,它象征着信息权力结构的颠覆,是传统搜索引擎“中心化权威叙事”的瓦解,也是工具性传统依赖关系的式微。相反,小红书可以通过“点赞–收藏–关注”的社交平台规则,将信息价值评估权移交用户,形成“自下而上”的信任机制。其次,用户在检索过程也不再只是获取信息,而能同步完成“身份认同”与“关系建构”。海量笔记的评论区中“我也遇到过”式共鸣,使得信息获取成为集体情感连接的纽带。这种“搜索即社交”的特性,恰是传统搜索引擎无法提供的情绪价值,使“用户”与“平台”间实现了从“工具性依赖”到“协同共生关系”的转变。诚然,这种依赖关系同样具有潜藏风险。虚假种草与软文营销正侵蚀内容生态,而“算法共谋”的背后也免不了用户所让渡出的部分信息主权。当搜索推荐日益趋近“信息舒适圈”,用户可能陷入认知窄化困境。我们仍然需要以审视的视角去看待这一场“搜索革命”,并警惕堕入被资本与流量裹挟的新陷阱。

参考文献

[1] 杨博, 汤米∙谢恩. 社交媒体成为欧美用户的搜索引擎[J]. 青年记者, 2020(25): 79-80.
[2] 李倩. 小红书协作式内容生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
[3] 王晓蒙. 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化”的特点与优劣势分析——以小红书为例[J]. 新媒体研究, 2024, 10(4): 103-106.
[4] 张咏华. 一种独辟蹊径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系统依赖论评述[J]. 新闻大学, 1997(1): 27-31.
[5] 龚新琼. 关系∙冲突∙整合——理解媒介依赖理论的三个维度[J]. 当代传播, 2011(6): 28-30.
[6] 王慕东. 搜索引擎的发展状况及使用技巧[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1(4): 305-307.
[7] [美]梅尔文∙德弗勒,鲍尔∙洛基奇. 大众传播学诸论[[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0.
[8] 姜振华, 胡鸿保. 社区概念发展的历程[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4): 121-124.
[9] 于春生, 李卓为. 网络社区的运营逻辑与数字劳动——以小红书APP为例[J]. 出版广角, 2022(8): 77-80.
[10] 晏齐宏. 情境性算法感知对反馈行为的影响研究[J].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25, 78(1): 100-117.
[11] 赵雅馨. 数字母职实践: 在线分享育儿信息的内在逻辑、行动策略与群体认同[J]. 当代青年研究, 2023(3): 37-47.
[12] 徐婧, 孟繁荣. 数字化抚育: “妈粉”媒介实践中的“母职”再造[J]. 新闻大学, 2021(11): 59-74, 123-124.
[13] 张秀丽, 李雨思. 平台化生存: 以人为本的考察[J]. 青年记者, 2024(5): 95-99.